《广论奢摩他41》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12
就我们而言,好好调整自己的内心,这个部份相当的重要。调整内心相当重要的原因何在呢?因为与我们的苦乐密切相关,一切苦乐的根本之处,都依赖于自己的内心。
就苦而言,我们受到无量无边、无穷尽大大小小的痛苦。譬如小的痛苦,仅仅只是内心的妄念、胡思乱想,引发内心的一些忐忑不安,这些小小的痛苦,无论大的痛苦、小的痛苦,全部的根本之处都是由内心而来。
同样的道理,快乐也是这样子。就我们而言,我们都希望得到任何大大小小的快乐,而这些快乐的根本之处仍然是由内心而来。所以就苦乐而言,我们内心的感受、欲求、期望都与苦乐有相关的。痛苦的部份我们都有欲求舍弃的想法、都不要它,无论如何,任何的痛苦都不想要。
就任何的快乐而言,我不仅仅只是要得到,得到了还不够,还要继续追求,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内心的期望、欲求之心,都和苦乐密切相关。而苦乐又是由我们内心而来,因此有必要去分析,何种内心能让我得到更多的快乐?何种内心又会引发很多的痛苦呢?在这方面好好去控制我的内心,不要沦陷成为痛苦的原因,而且又去成就快乐的原因,好好调整内心将它改变。
要如此控制我的内心去改变它,最主要的力量来自观修,对于观修的内容必须非常的纯粹、很纯真,而且没有顚倒错乱的,是精华中的精华,把这个部份拿来作为观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透过闻思逹到去芜存菁,然后再透过观修,去取得精华,若没有透过闻思,要去取得精华之中的精华,最为纯粹、纯真的部份,那大概是不太可能了。这即是为何经常谈到,要先经过听闻思惟的步骤,然后再进行观修,透过观修之故,才能够取得精华,是有此步骤存在。
我们现在所学习止观的部份,就是正式取得精华的方式。透过观修来进行,不过就观修的部份,我们在学习上,当然还是要先经过听闻思惟,先透过听闻思惟,把意义作详细的抉择,达到明白的了解。透过对意义已经抉择清楚之后,将来再进行观修,进行观修的时候,因为前面曾经抉择之故,将来观修的方式就能够正确,没有错误。因为正确观修就能够掌握关键,因为掌握关键,就容易产生证悟,由此就能迅速成就佛果,要先如此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就我们禅修而言,止观二者是有必要双运而做观修。当然要进行止观双运之前,内心要先产生安止,要产生安止也要先作一个观修,内心才会产生安止。就我们内心所做的观修而言,透过再三观修、再三观修,最后终于能够产生安止。
在观修的过程中,所会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沉没和掉举,所以要把这二个项目消灭、排除掉,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要把沉没和掉举消除掉,首先要有一个分析的能力,分析沉没和掉举,到底有没有有出现?要先具有这种分析的能力,因为具有这种分析的能力,才能分清楚沉没和掉举是否出现,然后进一步去把它灭除掉。
首先应当要有一个能力,先能分析沉没和掉举这个障碍有没有出现?这个分析的力量,就是正知。故要靠具有侦察能力的正知,去检查分析沉没和掉举有没有出现?有出现才能够去把它消灭掉,因此要消灭沉没和掉举之前要先得到一个能力,就是具有侦察能力的正知,这个要先产生。
但是具有侦察能力的正知要先产生,前面还要靠正知产生的原因。正知产生的原因有二个,第一个是念力(先培养自己的忆念的能力),第二个正知不共的原因,是具有侦察能力的忆念的力量,透过这二个原因之后,就能够产生一个具有威力的正知,具有威力的正知,才能够去分析沉没和掉举到底有无出现?这是前面谈过的第一个项目。
在第二个段落是指己经能够察觉沉没和掉举之后,为了对治沉没和掉举,应该采取行动去对付它;但是,现在没有采取行动。而没有采取行动本身,就是一个毛病。所以我要依于对治把不采取行动这个毛病去除掉。这是第二个大纲。P368倒数第五行,第二是指前面那个部份,是指我如果还没有认明沉没和掉举是什么,亦即没有认明清楚沉没掉举本身就是一个毛病。而它的对治力量,就是先产生一个正知,前面己说明。正知如何产生呢?要靠培养自己的念力,透过第一个大纲讨论,已经具有能力能够去察觉,去认明清楚沉没和掉举。
「第二修习知己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知己就是已经察觉沉没和掉举,已经察觉之后应当要采取手段把它断除掉,应当进行勤功用,采取勤功用而断彼,断除沉没和掉举,但是我现在不勤功用,这又是一个毛病,现在我要把不勤功用的毛病对付掉,对治不勤功用的法门就是勤作功用,简单而言,就是思。
368页倒数第三行,故生沈掉为断彼故,对治不行应修作行功用之思。不勤功用的对治法门就是修作行功用,所以第二个大纲谈到对治的力量就是作行功用,要对付不勤功用。简而言之,作行功用就是思惟的心所,第二个大纲所谈到对治的力量指的就是作行功用(即对治的力量),要对治不勤功用。
此作行功用指的就是思惟,是指思心所,即心所的一种类型。先把这二段区分,前面的大纲是指如何去认明清楚沉没和掉举,我要消灭沉没和掉举故要先去认识它,而认识它要靠正知,正知的产生要靠忆念,这些前面都已说明,这是第一个大纲。
再来我已经具有能力把它认明清楚,认明清楚之后应当要把它消灭掉,虽然我现在已经认明清楚了,但又不努力采取手段把它消灭掉,所以不勤功用、不努力这个部份也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我也要把它克服掉,克服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勤功用即应修作行功用,此即是这里所讨论对治的方式。
此中分二:(一)正明其思(及)灭沉掉法(二)明能生沉掉之因。首先第一项里讲了二项,就是能够把沉掉灭掉的思,这个思是什么要先作明白的界定,明白界定清楚思是什么,然后再去说明思是如何把沉掉灭掉呢?这都只能算第一项,即正明其思,还有思是怎么把沉掉灭掉共讲了二点。
再来第二项是明能生沉掉之因,沉和掉是怎么产生?它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第二项。所以第一项要先讲什么是思,然后再讲思是怎么把沉掉灭掉的呢?故先讲第一个,今初,第一个先讲思。
如《集论》云:「云何为思,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无记役心为业。」思是指一种意的业,令心造作即为意业,这种意的业是做什么呢?令心造作,令心能够发挥它的作用,令心能够活动的意思,造作是活动,让心能够进行活动,使我们的心能够进行活动的这种心意的业就称为思。
以下详细解释,什么是令心进行活动呢?于善不善无记这是指对境,役心为业这是思的作用力,思的作用力,是指它能够牵引我们的内心,役心为业的就是指它的作用力。业指的是作用,思心所思惟它本身具有这种作用力,能够牵引我们的内心。牵引我们的内心做什么呢?牵引内心趣入善与不善、无记的对境。具有这种作用力的一种意的业,即称为思。
简而言之,思是一种意的业,我们常讲到身、语、(心)意三门的业,现在指的是(心)意的业。
身和语的业属于色,心意的业属于心识。这里谈到意业并没有讲第六意识,所以不一样。只有讲意,没有讲第六意识的意。意是指从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鼻子的神识、舌头的神识、身体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之间,这六个都属于意。
一般而言,心、意、心王、神识这四个是同义词,这里谈到意业就包括这六项(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思是属于心所,从眼睛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这六个神识。心王所陪伴的眷属心所的思,就是这里所谈到的思。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会牵引我们内心,使心趣入对境。什么对境呢?善、不善、无记的对境。
我们以前谈过(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鼻子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这六个项目都是属于意)。这部份要先了解,我们经常谈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类,其中十八界要归纳在十二处里,但十八界如何归纳在十二处里呢?
十八界比十二处多出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如何归纳到十二处里?归纳在十二处的那个项目呢?十二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这六处都不能归纳前面多出的六个项目;眼识界、耳识界不能归纳到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其次十二处还有另外六个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声处、意处,前面谈到多出的六项就是归纳在意处里面。
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归纳在意处里面,就表示这六个项目都是意。所以我们谈到令心造作的这种意的业,即指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因为这六项都是意(神识)之故,是属于心王。心王当然就有它陪伴的心所(眷属心所),既然是眷属心所,就会有五种遍行,即是受、想、思、触、作意,里面有一个思,思就是指思心所。
思心所,表示它是某一个心王的心所,所以才会称为思心所。这个心王指的是什么呢?即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意神识,谈到心王就是这六项,没有其他者,故是六个心王。
思心所的意思即是指这些心王的眷属心所。要怎么去了解思心所呢?思心所是属于眷属的心所,是心王的眷属,什么心王呢?心王就六种,即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意神识,作为这六个心王眷属的心所,所以思本身是一个心所(眷属心所),是这六种心王的眷属的心所。这是首先要了解的,接着谈到它的作用力。
作用力即指使它所陪伴的心王 (因为眷属心所,是陪伴某一个心王做为它的眷属),即它伴随着某个心王,牵引这个心王趣入它的对境,所以在《集论》里谈到,于善不善无记役”心”为业,那个心指的就是心王。即牵引…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