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使它趣入于对境。故役心为业即牵引心(王)使其趣入对境,此心要解释为心王。
例如:从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意神识,都是指这里谈到的心,即心、意、心王、神识都是同义词。现在是牵引眷属心所所伴随的心王趣入于它的对境,对境就是指善不善无记这些对境。
为什么心王本身会趣入善不善无记的对境呢?一定有一个牵引的力量引动心王本身,使心王去趣入它的对境,此引动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思(眷属心所中的思心所)。
这里谈到牵引内心趣入于善、不善、无记的对境,这不是指内心最初趣入于它的对境,这一点一定要了解。巳经趣入于对境之后,再度引动内心。让内心不断忆念(回忆),回忆这个对境,这时候称为思心所,所以不是引发内心最初趣入于它的对境。
譬如:吃美食和满汉大餐,首先令心最初趣入对境的是什么呢?当然内心会想到要吃美好的食物。这时候是靠什么心所呢?此时的心所称为作意。所谓作意就是引动心王走向它的对境。之后完全接触到(完全知道)对境称为触。已经对于对境的情况完全了解、已经完全接触到,接下来当然会引发内心许多的领受(引发感受)即受。感受产生后内心就会进行决断好或不好?此称为想。已经决断之后,假设前面的想把它决断为非常好,接下来会有一个力量,牵引内心不断趣入于这个对境,此牵引的力量即此处所谈的思心所。
因为前面的想已经决断为非常好,所以接下来有一个思心所不断引发我们去忆念这个对境(被决断为好的对境),引发内心不断去趣入于这个对境,那个牵引的力量即称为思心所;或是前面已经决断为不好,一样的后面还是有思心所,一直牵引内心去忆念它(这个不好),此引动的力量即为思心所。我们现在所谈思惟心所是指后面所发生牵引内心的力量,此即称为思心所。
接下来看思心所的力量强弱如何?由此就会累积大大小小的业(圆满的业或能引业)。经常谈到的业即是思心所,因此当思心所本身的力量再强大、再强大就会累积大大小小的业,所以才会把业称为思惟的心所。
内心思惟的心所,应当要想的,就继续想!不应当想的,就不要想它!如此去控制,即是这里所谈到运用思惟的意思,控制不要思惟的不去思惟,要思惟的继续去思惟,这就要靠运用思心所来进行。
亦即思惟何种内容可将沉没去除掉,运用思心所再三去想这些内容。譬如我要把掉举消灭掉,要思惟何种内容,这些前面都已经知道了,现在运用思心所,再去思惟这些内容,当然就逐渐把掉举消灭掉了。譬如我现在要缘想什么对境、内容就可以把沉没消灭掉?要缘想什么对境、内容,就可以把掉举消灭掉?这前面都已讲过,都已经接触到了,都已经知道了。
问题是这些能够把沉没掉举消灭掉的内容、对境,我们并没有再三去想它,所以我现在运用思心所,把前面已经接触过这些对境、这些内容,运用思心所让我的心再三去思惟它、再三去想、再三去想,这样当然能够把沉没和掉举消灭掉,此即为什么这里谈到要运用思心所。
所谓思心所,就是可以改变我们内心主要的力量是来自于思心所,这是因为思心所会让我们内心再三去想一个对境,再三想、再三想,能发挥这种作用。假设内心再三想再三想某一个对境,当然内心慢慢的就会改变。所以在改变内心方面而言,思惟的心所具有很强大的力量。
譬如:P369第一行,如由磁石增上力故,如同磁铁强大力量之故,令铁随转,因为磁铁力量之故,如是于善不善无记随一能令心之心所,是名为思。能够让我们的心随着心所来转动,能令心随着转动,趣向善和不善、无记。如此让心转动的心所即称为思。
因此假设思心所排除掉(灭掉)的话,这个心不会趣入它的对境,因为没有牵引的力量牵引心趣入对境(即没有力量让心趣入对境),能令心随转的心所,这个心指心王,就是能够牵引心王,让心王随着转动,转向于善不善无记,能够牵引心王的心所即称为思。
前面谈到是一般情况之下的思心所,总体而言是什么样子。「此中」是指现在这个段落,在灭掉沉掉这部份来讲,前面是指通常一般的思心所是什么样子。
这里谈到的是指思心所之中一个个别的状态,此中是说生沉掉时,令心造作断彼之思。当内心任何的沉没和掉举产生的时候,我们的心应当要采取手段把沉没和掉举灭掉,但如何让我的内心去作行采取手段呢?是透过一个思心所,运用思心所牵引内心,让内心能够作行,采取手段,把沉掉消灭掉,现在谈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思心所。
思心所之意即指把工作交给内心去作,思心所是令心趣入于对境,沉没和掉举产生的时候,心应该采取作行的手段,把沉掉消灭掉,但现在不作,所以运用思心所指挥内心,心就可以采取手段把沉没掉举消灭掉,此段所谈的思心所是指这个意思。即指这种个别的思心所。
当我们运用思心所,让心趣入于它的对境,趣入于对境之后,不是要把沉没掉举消灭掉吗?怎么消灭掉呢?就是后面要讲的问题了。
前面谈到思心所时,只有谈到思心所牵引心王,让心王趣向于善、不善、无记的对境,只是谈到整体的对境,没有谈到个别的对境。现在谈到是个别的对境,如果我们的心王去想某一些对境的话,透过想这些对境可以把沉没消灭掉。如果心王去想某些对境,透过想这些对境,能够把掉举消灭掉,有没有这样的对境存在?有啊!
所以现在要引动心王,使心王走向这个对境,因为靠着想这些对境之故,就能够发挥功效把沉没或掉举消灭掉。当心王趋入于某些对境时,某些对境是可以把沉没消灭掉,趋入于某些对境时,某些对境是可以把掉举消灭掉的,这些前面都已经讨论过了。
现在是要引动心王,让心王趣向于这种对境,是什么力量可以牵引心王,让心王趣向于它的对境呢?就是思心所。现在要运用思心所,让思心所牵引心王趣入于某些对境,当思心所朝向这个对境,牵引心王之后,心王就朝向这个对境,当心王趣入于某种对境之后,靠着这个对境能够把沉没消灭掉,或者心王趣入于某种对境之后,靠着这个对境能够把掉举消灭掉。
因此心王本身就能够不伴随沉没和掉举的毛病,为什么心王能够没有沉没和掉举的毛病存在呢?是因为心王本身趣入于某些对境,但是心王为什么趣入这些对境呢?就是靠引动内心的力量,什么力量能够去引动内心去趣向对境呢?就是思心所。
前面谈到的思心所,是指内心产生沉掉的时候,令内心在断掉沉掉这方面会采取一些作行、一些活动,引发内心去进行这些活动的能牵引者就是思心所。为断沉掉发动心巳,复应如何除沉掉耶。为了断除沉掉之故,透过思心所使内心进行一些活动,透过这些活动把沉掉断除,这个巳经做了,之后应当如何把沉掉排除掉呢?
运用思心所如何去除沉掉?先讲沉没,p369第四行。再讲掉举p370倒数第二行,掉举者,由贪为门,这里是谈掉举,怎么灭掉掉举。现在是运用思心所,牵引内心来进行一些活动。让心去想一些对境,让心进行一些活动,透过心进行活动去想这些对境之故,就可以把沉没消灭掉。从p369第四行到p370倒数第三行。掉举是从p370倒数第二行开始。
心沉没者,由太向内摄,失攀缘力(失去缘取对境的力量),故应作意诸可欣事(美好的事情),能令心意向外流散(向外放射)」。此指沉没的产生有一种情况,是心太过向内收摄、聚集,在此情况下就会发生沉没。这时侯要引动内心稍微向外放射出去,要去思惟让心去想一些可悦意的对境,使心想这些对境的话,心就不会太过收摄,会稍微向外放射出去,因此沉没这个毛病就可以去除掉。
这种方式用在什么情况呢?就是心太过收摄的时候,此时就要稍微使内心向外放射出去,如何使心不要太过向内收摄,稍微向外放射呢?就是让心去想某些对境,引发内心高兴喜悦,有这种对境存在嘛!所以现在运用思心所,让心朝向这些对境,去想这些对境,心太过收摄、太过内摄的毛病就可以去除掉。
例如举出一个有法,谓佛像等极殊妙事,美丽、庄严的佛像等等,「等」即指自己信心的对境,看到了,对祂的功德就能够让我的内心非常感动,对于对方身语意三门的功德,能够让我非常高兴感动。这样一个任何的对象,所以用等字,要作意思惟这样的对象。
但这样的对象并不是让我,非生烦恼可欣乐法(事物),这个对象不应该是能够让我产生贪念之心等等的烦恼,前面不是说作意思惟令心能够喜悦高兴的对境吗?但这里谈到喜悦高兴,不是指看到一些对境,让我的内心感到很高兴,引发许多烦恼这种对境,不是这种对境。
现在讲的对境是指看到它之后,会让我的内心产生信心、欲求之心、希求之心,它的身语意三门功德会让我感动、内心产生高兴,应该是这样一个对境,不是让我产生烦恼的对境。
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诸光明相。又可作意思惟太阳、月亮的光亮等等。「等」就是指任何的光亮,以日、月来作为一个代表。这个情况是指内心有时候几乎要睡着了,沉入趋向于黑暗之中,此时就要好好作意思惟光亮,所以要令内心去作意思惟光亮(以太阳、月亮光为代表),故以日月光等,各种光亮都可以。
沉没除已,即应无间(立刻)坚持所缘(对境)而修(继续观修)。前面谈到沉没已经消除之后,透过思惟可悦意的对境,令心喜悦,稍微向外放摄,而不是向内收摄。或者是思惟光亮等等,这些做了之后,当然心稍微向外流散、稍微向外放射,不会太过内摄,所以把前面沉的毛病排除掉之后,应当立刻回来安住在原来所修的对境上面,继续作观修。
前面谈到的作意思惟佛像或是日月光亮,用这个方式是要把沉没排除掉,如果沉没已经排除掉之后,就表示内心太过内摄的这个毛病已经去除掉了,因为透…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