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使它趣入于對境。故役心爲業即牽引心(王)使其趣入對境,此心要解釋爲心王。
例如:從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一直到意神識,都是指這裏談到的心,即心、意、心王、神識都是同義詞。現在是牽引眷屬心所所伴隨的心王趣入于它的對境,對境就是指善不善無記這些對境。
爲什麼心王本身會趣入善不善無記的對境呢?一定有一個牽引的力量引動心王本身,使心王去趣入它的對境,此引動的力量我們稱之爲思(眷屬心所中的思心所)。
這裏談到牽引內心趣入于善、不善、無記的對境,這不是指內心最初趣入于它的對境,這一點一定要了解。巳經趣入于對境之後,再度引動內心。讓內心不斷憶念(回憶),回憶這個對境,這時候稱爲思心所,所以不是引發內心最初趣入于它的對境。
譬如:吃美食和滿漢大餐,首先令心最初趣入對境的是什麼呢?當然內心會想到要吃美好的食物。這時候是靠什麼心所呢?此時的心所稱爲作意。所謂作意就是引動心王走向它的對境。之後完全接觸到(完全知道)對境稱爲觸。已經對于對境的情況完全了解、已經完全接觸到,接下來當然會引發內心許多的領受(引發感受)即受。感受産生後內心就會進行決斷好或不好?此稱爲想。已經決斷之後,假設前面的想把它決斷爲非常好,接下來會有一個力量,牽引內心不斷趣入于這個對境,此牽引的力量即此處所談的思心所。
因爲前面的想已經決斷爲非常好,所以接下來有一個思心所不斷引發我們去憶念這個對境(被決斷爲好的對境),引發內心不斷去趣入于這個對境,那個牽引的力量即稱爲思心所;或是前面已經決斷爲不好,一樣的後面還是有思心所,一直牽引內心去憶念它(這個不好),此引動的力量即爲思心所。我們現在所談思惟心所是指後面所發生牽引內心的力量,此即稱爲思心所。
接下來看思心所的力量強弱如何?由此就會累積大大小小的業(圓滿的業或能引業)。經常談到的業即是思心所,因此當思心所本身的力量再強大、再強大就會累積大大小小的業,所以才會把業稱爲思惟的心所。
內心思惟的心所,應當要想的,就繼續想!不應當想的,就不要想它!如此去控製,即是這裏所談到運用思惟的意思,控製不要思惟的不去思惟,要思惟的繼續去思惟,這就要靠運用思心所來進行。
亦即思惟何種內容可將沈沒去除掉,運用思心所再叁去想這些內容。譬如我要把掉舉消滅掉,要思惟何種內容,這些前面都已經知道了,現在運用思心所,再去思惟這些內容,當然就逐漸把掉舉消滅掉了。譬如我現在要緣想什麼對境、內容就可以把沈沒消滅掉?要緣想什麼對境、內容,就可以把掉舉消滅掉?這前面都已講過,都已經接觸到了,都已經知道了。
問題是這些能夠把沈沒掉舉消滅掉的內容、對境,我們並沒有再叁去想它,所以我現在運用思心所,把前面已經接觸過這些對境、這些內容,運用思心所讓我的心再叁去思惟它、再叁去想、再叁去想,這樣當然能夠把沈沒和掉舉消滅掉,此即爲什麼這裏談到要運用思心所。
所謂思心所,就是可以改變我們內心主要的力量是來自于思心所,這是因爲思心所會讓我們內心再叁去想一個對境,再叁想、再叁想,能發揮這種作用。假設內心再叁想再叁想某一個對境,當然內心慢慢的就會改變。所以在改變內心方面而言,思惟的心所具有很強大的力量。
譬如:P369第一行,如由磁石增上力故,如同磁鐵強大力量之故,令鐵隨轉,因爲磁鐵力量之故,如是于善不善無記隨一能令心之心所,是名爲思。能夠讓我們的心隨著心所來轉動,能令心隨著轉動,趣向善和不善、無記。如此讓心轉動的心所即稱爲思。
因此假設思心所排除掉(滅掉)的話,這個心不會趣入它的對境,因爲沒有牽引的力量牽引心趣入對境(即沒有力量讓心趣入對境),能令心隨轉的心所,這個心指心王,就是能夠牽引心王,讓心王隨著轉動,轉向于善不善無記,能夠牽引心王的心所即稱爲思。
前面談到是一般情況之下的思心所,總體而言是什麼樣子。「此中」是指現在這個段落,在滅掉沈掉這部份來講,前面是指通常一般的思心所是什麼樣子。
這裏談到的是指思心所之中一個個別的狀態,此中是說生沈掉時,令心造作斷彼之思。當內心任何的沈沒和掉舉産生的時候,我們的心應當要采取手段把沈沒和掉舉滅掉,但如何讓我的內心去作行采取手段呢?是透過一個思心所,運用思心所牽引內心,讓內心能夠作行,采取手段,把沈掉消滅掉,現在談到的是這樣的一個思心所。
思心所之意即指把工作交給內心去作,思心所是令心趣入于對境,沈沒和掉舉産生的時候,心應該采取作行的手段,把沈掉消滅掉,但現在不作,所以運用思心所指揮內心,心就可以采取手段把沈沒掉舉消滅掉,此段所談的思心所是指這個意思。即指這種個別的思心所。
當我們運用思心所,讓心趣入于它的對境,趣入于對境之後,不是要把沈沒掉舉消滅掉嗎?怎麼消滅掉呢?就是後面要講的問題了。
前面談到思心所時,只有談到思心所牽引心王,讓心王趣向于善、不善、無記的對境,只是談到整體的對境,沒有談到個別的對境。現在談到是個別的對境,如果我們的心王去想某一些對境的話,透過想這些對境可以把沈沒消滅掉。如果心王去想某些對境,透過想這些對境,能夠把掉舉消滅掉,有沒有這樣的對境存在?有啊!
所以現在要引動心王,使心王走向這個對境,因爲靠著想這些對境之故,就能夠發揮功效把沈沒或掉舉消滅掉。當心王趨入于某些對境時,某些對境是可以把沈沒消滅掉,趨入于某些對境時,某些對境是可以把掉舉消滅掉的,這些前面都已經討論過了。
現在是要引動心王,讓心王趣向于這種對境,是什麼力量可以牽引心王,讓心王趣向于它的對境呢?就是思心所。現在要運用思心所,讓思心所牽引心王趣入于某些對境,當思心所朝向這個對境,牽引心王之後,心王就朝向這個對境,當心王趣入于某種對境之後,靠著這個對境能夠把沈沒消滅掉,或者心王趣入于某種對境之後,靠著這個對境能夠把掉舉消滅掉。
因此心王本身就能夠不伴隨沈沒和掉舉的毛病,爲什麼心王能夠沒有沈沒和掉舉的毛病存在呢?是因爲心王本身趣入于某些對境,但是心王爲什麼趣入這些對境呢?就是靠引動內心的力量,什麼力量能夠去引動內心去趣向對境呢?就是思心所。
前面談到的思心所,是指內心産生沈掉的時候,令內心在斷掉沈掉這方面會采取一些作行、一些活動,引發內心去進行這些活動的能牽引者就是思心所。爲斷沈掉發動心巳,複應如何除沈掉耶。爲了斷除沈掉之故,透過思心所使內心進行一些活動,透過這些活動把沈掉斷除,這個巳經做了,之後應當如何把沈掉排除掉呢?
運用思心所如何去除沈掉?先講沈沒,p369第四行。再講掉舉p370倒數第二行,掉舉者,由貪爲門,這裏是談掉舉,怎麼滅掉掉舉。現在是運用思心所,牽引內心來進行一些活動。讓心去想一些對境,讓心進行一些活動,透過心進行活動去想這些對境之故,就可以把沈沒消滅掉。從p369第四行到p370倒數第叁行。掉舉是從p370倒數第二行開始。
心沈沒者,由太向內攝,失攀緣力(失去緣取對境的力量),故應作意諸可欣事(美好的事情),能令心意向外流散(向外放射)」。此指沈沒的産生有一種情況,是心太過向內收攝、聚集,在此情況下就會發生沈沒。這時侯要引動內心稍微向外放射出去,要去思惟讓心去想一些可悅意的對境,使心想這些對境的話,心就不會太過收攝,會稍微向外放射出去,因此沈沒這個毛病就可以去除掉。
這種方式用在什麼情況呢?就是心太過收攝的時候,此時就要稍微使內心向外放射出去,如何使心不要太過向內收攝,稍微向外放射呢?就是讓心去想某些對境,引發內心高興喜悅,有這種對境存在嘛!所以現在運用思心所,讓心朝向這些對境,去想這些對境,心太過收攝、太過內攝的毛病就可以去除掉。
例如舉出一個有法,謂佛像等極殊妙事,美麗、莊嚴的佛像等等,「等」即指自己信心的對境,看到了,對祂的功德就能夠讓我的內心非常感動,對于對方身語意叁門的功德,能夠讓我非常高興感動。這樣一個任何的對象,所以用等字,要作意思惟這樣的對象。
但這樣的對象並不是讓我,非生煩惱可欣樂法(事物),這個對象不應該是能夠讓我産生貪念之心等等的煩惱,前面不是說作意思惟令心能夠喜悅高興的對境嗎?但這裏談到喜悅高興,不是指看到一些對境,讓我的內心感到很高興,引發許多煩惱這種對境,不是這種對境。
現在講的對境是指看到它之後,會讓我的內心産生信心、欲求之心、希求之心,它的身語意叁門功德會讓我感動、內心産生高興,應該是這樣一個對境,不是讓我産生煩惱的對境。
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諸光明相。又可作意思惟太陽、月亮的光亮等等。「等」就是指任何的光亮,以日、月來作爲一個代表。這個情況是指內心有時候幾乎要睡著了,沈入趨向于黑暗之中,此時就要好好作意思惟光亮,所以要令內心去作意思惟光亮(以太陽、月亮光爲代表),故以日月光等,各種光亮都可以。
沈沒除已,即應無間(立刻)堅持所緣(對境)而修(繼續觀修)。前面談到沈沒已經消除之後,透過思惟可悅意的對境,令心喜悅,稍微向外放攝,而不是向內收攝。或者是思惟光亮等等,這些做了之後,當然心稍微向外流散、稍微向外放射,不會太過內攝,所以把前面沈的毛病排除掉之後,應當立刻回來安住在原來所修的對境上面,繼續作觀修。
前面談到的作意思惟佛像或是日月光亮,用這個方式是要把沈沒排除掉,如果沈沒已經排除掉之後,就表示內心太過內攝的這個毛病已經去除掉了,因爲透…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