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会有这些毛病了。
一样的道理,平常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应当把所学习到法的内容,立刻付诸行动而作实践,把所了知的法放在内心上,把这个法跟自己的内心结合在一起,运用这个法来作实修、来作实践,这样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应该是要这样子作,立刻付诸实践。
就像这里谈到的,由正知察觉沉和掉之后,当然立刻把它排除,但是现在不作,让沉掉继续下去,就会非常严重,会形成一个恶劣的习惯。假设学习佛法之后,佛法内容已经了解了,但是不把所了解的内容运用在内心去作实修,就不能发挥功效了。
这种情况就是只了解佛法的内容,但是不重视将佛法运用在内心上而作实修,这样会变成一个坏习惯。就像现在谈到沉掉已经产生了,但是不重视把沉掉排除掉,就是跟这个情况相类似的,这里谈到若心成习,就是指成为一个恶劣的习惯。成为一个坏的习惯就是指前面谈的毛病不知道,透过方法学习忆念和正知之后,已经知道毛病,但是就算毛病已经知道了,可是又不把毛病排除掉,继续处于毛病之中,所以会变成一个恶劣的习惯。
知道佛法,是要用佛法的内容来改变自己的内心,把心和法结合在一起而作实修,但现在不作,即佛法学习了也知道了,可是又不去作,这样会变成一个坏的习惯,就像这里谈到的,如果坏的习惯养成之后远离沉和掉的等持不可能产生,因为不排除沉和掉,所以西藏口语有此说法,装油的皮口袋,油就不可能再使它柔软了,一般来讲皮革涂上油会变成很柔软了,但是假设皮做成一个袋子,里面是装油的,如果已经变成很僵硬了,之后在涂油会柔软吗?它不会柔软了,因为它常常装油,它已经变成僵硬再涂油没有效果了。
如果一个人了解佛法之后,可是不运用佛法来实修,调伏自己的内心,内心变得非常的顽劣,然后为了调伏内心的顽劣,告诉他你要学习这个佛法、学习那个佛法,对他能不能发挥效果呢?不能发挥效果。因为当你跟他说你要学这个法、要学那个法的时候,他懂的佛法比你还多呢!因为他已经听很多了,可是听过这个法,他不重视把法跟自己的内心配合在一起,调伏自己的内心,不这样作。
虽然知道了,但是不去作,这就称为法棍。即佛法他了解很多,但不重视用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内心,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调伏他的内心,为什么?因为调伏内心的方式只有佛法,可是佛法又不能来调伏内心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方式可以调伏内心了,就会形成这个毛病,这个就是一个恶劣的毛病,这时候没办法再改变了。
这种例子很多,譬如有一个人生了某种病,这种病只有一种药可以治疗的话,但是他的体质对这种药过敏,会便成毒,那就无药可救啦!,因为这个药就是要治这个病,可是药又变成毒,当然就无药可救了。佛法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可是对这个人而言学习佛法之后,佛法使他的内心变得更加顽劣,那就无药可救了,因为佛法对他已经没有用处了,就变成法棍。跟这个情况相类似,意思即指这个恶劣的习惯不能养成,现在沉掉的产生都已经察觉了,可是又放任它根本不把它排除掉,如果这样养成一个坏的习惯,将来远离沉掉纯真的等持当然不可能产生。
到目前为止谈的是不运用对治的话,会产生什么毛病,所以运用对治实在是非常有必要,必要的原因何在?就前面谈的如果不作会有这些毛病,即远离沉掉的等持就不能够产生了,此即不运用对治就会有此过失,这些已经了解了。
了解之后就知道要运用对治,所以「故」就是一个结论,故生沉掉为断彼故。如果产生沉和掉为断彼故,对治不行应修作行功用之思。为了把沉和掉断除之故,所以不排除沉掉这个毛病应该怎样去对付它呢?即对治的方式?对治什么呢?对治不行即不进行对治(不进行排除的工作),这个毛病要去除掉,应修作行功用,所以不作行的对治就是修作行。作行指的是什么?就是思。我们内心去思惟对境,就称为思,用思这种方式来把不作行去除掉。
应修作行功用之思,思是指思心所,即去思惟对象的思,通常谈到业和思心所是同义词,在十二缘起分支的第二项就称为行,即此作行,作行就是能引业。行是第二个分支,常常讲行为,就是作某一件事情,也就是业,所以能引业就是这个作行。
举个例子而言什么叫做作行呢?经常举的例子即思心所,这里也谈到应修作行,功用就是发力气的,即此思心所,观于这部份讨论要分成二项,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称为思,心所里的思是什么意思?要先界定清楚,「明」是界定清楚,已经界定清楚之后,要说明如何运用心所的思去把沉和掉灭掉,这是一项。再过来要说明清楚沉和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因此摄类学和心类学应当要学一些些,因为这里谈到思的时候是思心所,心所里面的一个部份,所以要了解心所,到底有哪些心所?思心所的特色是什么?心所分成那么多个,也会把它分成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类型中思这个心所是属于什么类型?把心所分成不同的类型,就表示它们有不同的作用,这个思心所是属于什么作用,这些学习过心类学就容易明白了解。假设没有学习过,都曾经跟大家谈过了,心类学、摄类学多多少少要学一些,否则的话这些内容不太容易了解的,如果这些内容不太容易了解的话,要说明什么是思心所的话,可能是自己猜测,天马行空随便讲一讲。除此之外,对于思心所的内容要准确了解非常困难,除非把摄类学、心类学学一学,不然的话要了解思心所是有点困难。
同样的道理,这里谈到作行,作行是业,就是十二缘起的第二个分支行,在业力因果的理论就会讲到业,业又分成有漏的业、无漏的业。业有的是能引的业,有的是圆满的业,有的是定受报的业,有的是不定受报的业,业又分成好多种,所以心类学,俱舍论里业力因果理论,这些都有必要好好学一学。
假设这些都有学,有基础的话,学习下士道的内容,谈到业力因果的部份,可能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假设这些都没有学过,去学习广论仅仅单独学习广论,学习到下士道,想要把下士道的内容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其实非常困难,所以无论如何大家要把摄类学、心类学这些其他的论典,对广论的学习有帮助的其他论典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因为在学习广论上都很有帮助、很有功效、很有用处的。
此中分二:(一)正明其思灭沉掉法,(二)明能生沉掉之因。第一项如集论云「云何为思」这要界定什么是思,要说明思心所的性质、作用是什么?因为思心所,有如此作用之故,我是不是可以运用它来灭除沉掉?怎么去运用它呢?又进一步来说明。
正明其思灭沉掉法,如集论云「云何为思」这是第一项。灭沉掉法,是为断沉掉发动心已。这是第二个大纲,就是灭沉掉法,其中界定思心所那个部份,如《集论》第一行至第三行,这里面还要分成二项。
如集论云「云何为思」这是一般来谈思心所是什么意思?它的性质作用是什么?再过来第二行,此中是说,这是个别来讲思心所,所以界定思心所的部分又可以分成二段,前面那一段是指一般来讲思心所是什么样子的内容,这个讲完了。特别就现在这个灭除沉掉的部分来讲,这个部分的思心所又是什么内容?分成二段来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