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情況之下,把沈沒誤會成爲是無過失的等持,認爲是這個樣子,其實是沈沒,可是卻把它了解成這是無過失的等持,這個是誤解了,所以明白了解就非常重要了。因此,應如修次所說從修驗上細心觀察而求認識。既然沈沒的內容這麼重要,應當像《修次第》所說的內容從自己個人實修的體驗上,仔細的去觀察,逐漸就會明白認識沈沒。
首先談到對方昏昧和沈沒的問題,完全的把對方的主張破除掉,在這個段落裏首先提出來的是對方的主張,p366L5雪山聚中修靜慮者,多于「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許之爲沈」,大多數的主張,內心專注沒有散亂,但是不能明晰、不能清澈,這個就稱之爲沈,這種昏昧稱之爲沈,那就是昏昧和沈沒一樣,這對方的主張。從這裏開始,後面分成五個段落用五種方式把對方的主張破除掉,(對方主張昏昧和沈沒是一樣)。
前面談到第二破有過規。p362L8此乃未辨昏沈二法差別之言,這種說法是沒有把昏昧和沈沒二法的差別分辨清楚,然後就說下當廣說,即指對方的主張沒有把昏昧、沈沒二者分開、區分清楚,但是二者是如何區分清楚呢?下當廣說,後面才要詳細說明,就是p366詳細說明分成五項,把對方的主張,昏昧和沈沒二個沒有辦法區分清楚,即雪山聚中修靜慮者,多于「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許之爲沈。」就是昏昧和沈沒,沒有辦法區分清楚。沒有區分清楚這種主張會有什麼毛病?後面詳細講了五個段落,詳細說明把對方的主張破除掉。
有覆無記是一種煩惱,不屬于善或不善的本質,它也是屬于煩惱,譬如當我們造業的時候,前面一定要先有煩惱作爲動機,以煩惱作爲動機之後,接下來可能造作善業、也可能造作不善業,這是後面的部份。可是在前面作爲動機的煩惱,也不能說它是善也不能說它是不善,因爲還沒有造業,在那個時候它是屬于無記,不能說它是善也不能說它是不善,因爲還沒有造業,只是在動機的煩惱,所以動機的煩惱就是屬于有覆無記。
無覆無記不是屬于煩惱的性質,因爲它不屬于煩惱的性質,所以不是不善,但是它不是煩惱,就一定是善嗎?那也不一定。不能說不是煩惱就是善,那也不可能。譬如菩薩聖者的色蘊(身體),不是煩惱的性質,不能說是不善。而且這個菩薩聖者的色蘊不能說是善,因爲不是煩惱的性質,所以不能說是不善,但也不能說是善,所以是無覆無記。
防護根門,對于六根做到六種防護,防護六根屬于善及無記,這裏談到的無記,是指防護我們的根門,不要讓根門放逸到對境,這樣的行爲是屬于無記。這種情況是具有煩惱性質的無記嗎?不是。它是阻止根門不要放逸到對境,所以不是具足煩惱的無記,是無覆無記。無記的原因是因爲阻止我的根門不要放逸到對境去,就這個而言也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不善,因此它是無記,也不是具有煩惱性質的無記,所以就是無覆無記。
關于有覆蓋無記別,無覆蓋無記別,大家去想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問題,有人這樣想,就是在有覆蓋的情況之下,又分成善、不善、無記,無覆蓋的情況之下,又分成善、不善、無記。因此談到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在有覆蓋裏的無記就稱爲有覆無記,無覆蓋裏面分成善、不善、無記,那個無記就稱爲無覆無記,如果這樣想就完全錯誤了,不是這樣的想。這種想法是從覆蓋的角度去想,覆蓋分成叁種,沒有覆蓋又分成叁種,從這個角度去想完全錯誤。
應該從無記上去想,它是一種無記,在無記裏又分成有覆蓋的、沒有覆蓋的,這樣去想的話就會正確,一定要從無記的角度去想。首先它是一個無記的性質,如果它有屬于煩惱的性質就是有覆無記,覆蓋解釋爲煩惱的性質,所以它是一個無記,在無記的情況下,假設它有屬于煩惱的性質,就稱爲有覆無記。如果它是無記又是屬于非煩惱的性質,就稱爲無覆無記。這樣想的話就會正確了,如果從覆蓋的角度去想,覆蓋分成叁類、無覆蓋又分成叁類這樣去想就完全錯誤了。
P367L6于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于正修時要産生覺知沈掉的方法是什麼?沈和掉已經出現了,當然要了知,這個不用講了。可是沈和掉即使沒有出現,也要能夠察覺而了知,這個都要靠正知。沈和掉有沒有來,都能夠去察知、了解的正知怎樣生出呢?用什麼方法?于正修時要生正知,這個正知要去覺了沈掉,所以覺了沈掉的正知,怎樣讓它産生?産生正知的方法是什麼?是這個段落要講的。
非唯了知沈掉便足,前面已經了解沈沒和掉舉是什麼意思,即如果産生這種情況就稱爲沈,如果産生這種情況就稱爲掉舉,這些都了解了。但這不是只有嘴巴上說說,也不是從大論仔細的分析,大論的意義也都明白了,僅僅只是做到這樣還不夠呢!爲什麼呢?須于修時能生正知,如實了知沈沒掉舉生與未生。僅僅只是明白還不夠呢!因爲必須付諸行動、實踐,應該在禅修的經驗上還要能夠運用它,所以須于禅修時(正式觀修的時候)還要能産生正知。
所謂正知是在禅修的段落裏,內心一種了知的功德,但是這種了知的能力,當我們去閱讀大論了解裏面的意義是什麼,這個時候不必用到正知,也不必有這種了知的功德,可是當我們付諸實踐、在行動上的時候,在禅修的段落裏,這種了知的功德就須要擁有了。
正知是怎樣去了知它的對境,不是去讀大論典籍,去了知裏面的意義是什麼,不是這個樣子。所以這些大論的意義如何如何,不是正知要了解的對境。正知是一種了知的功德,它了知什麼對境呢?須于禅修之時能夠産生正知,正知的作用在什麼地方呢?能夠如實了知沈沒和掉舉産生了沒有?所以這個要講正知具有的能力是什麼?它是一種了知的功德,了知什麼呢?了知沈沒和掉舉産生了沒有?具有這種了知的能力,就是正知,所以在禅修的時候要先産生這種正知。
前面的大綱談到的內容,是去抉擇沈沒和掉舉的性相是什麼?前面都事先做抉擇及說明,那時候只是了解沈沒和掉舉是什麼意思?這都是根據大論經文的意義做說明,這都知道了。接下來是付諸行動,在禅修實踐上要怎麼做?在禅修上就要生出正知。
這裏談到非唯了知沈掉便足夠,就是前面已經了解沈和掉,僅僅只是這樣了解還不夠,了知沈掉講的就是前面的大綱,因爲前面的大綱是抉擇沈沒和掉舉的性相是什麼?都做了抉擇已經明白了解,所以那是了知沈掉。
但是接下來的段落是講「非唯了知沈掉便足」,就是已經了解了還不夠,還要放在實踐上,接下來就要談,了解了之後在實踐上還需要什麼?所以僅僅只是前面還是不夠,還要加什麼?即是此處所說,須于修時,即放在實踐上去做的時候還要再加什麼?但是要了解「非唯了知沈掉便足」,是指不是不需要它了,不夠就不需要了,不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有。
前面那個大綱講一定要先了知沈和掉,只有了知還不夠,還要再加什麼呢?非唯便足,那就不要啦,不是這個意思。已經有了,還要再多一些、還要再增加一些,還要增加什麼呢?還要再增加實修的時候要什麼?即實修的時候還要再加上正知,正知是屬于勝慧的性質,具有一種了知的能力,爲什麼需要正知?後面就要講原因。
後面談到原因的部份,P367L6于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這個段落第二行,又須漸生有力正知,要産生有力的正知,前面說不夠還要再加上這個,「又」需要加上有力的正知,這個根據《修次中下編》及《中邊論》,若未生正知,凡沈掉生必無所覺,則雖久修不覺沈掉,必以微細沈掉耗時。(之後在微細的沈掉之中耗掉時間)
後面就要詳細說明,有必要産生正知的原因。又須漸生有力正知,又要産生有威力的正知,即又要討論産生有力的正知是有必要的原因何在?沈掉生已須生無間能知之正知,固不待言。這個就不用講了。即于(沈掉)未生將生,亦須正知預爲覺了。預先察覺的正知也必須要産生,這是指沈沒和掉舉已經産生了,在産生的情況之下,也要有一個正知能夠去察覺沈沒和掉舉已經産生了,這種察覺的正知當然要産生,也要有,這就不用說了。就算沈沒和掉舉還沒有産生但是即將要産生,也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察覺的正知,去察覺可能要産生沈沒和掉舉喔,這種察覺的正知也是要産生,這也是有必要的。
根據《修次中下編》雲「見心沈沒或恐沈沒」又雲「見心掉舉或恐掉舉」。心沈沒是沈沒已經産生了,恐沈沒是即將要産生還沒有産生(沒有正式産生),但是差不多要産生,見心掉舉是指已經産生,恐怕要産生掉舉還沒有産生,但是大概差不多要産生了。恐掉舉是指即將要産生了。這是第一個原因,即有必要要産生正知的一個原因。
後面談到乃至未生如斯正知,縱自斷言,從彼至此中無沈掉,所修無過,然非實爾。如果認爲沈沒和掉舉沒有産生,因此我做這樣一個觀修,我的禅修也許經過一個小時、半小時,也許十五分鍾也許二十分鍾,然後就認爲我這個觀修沒有毛病了,因爲我這個觀修裏沒有沈沒和掉舉,我這個觀修很好,沒有毛病,是不是這樣呢?所以說縱自斷言,自己判斷我這個禅修沒有毛病,自己以爲這個禅修沒有毛病,但是不是真的沒有毛病呢?那不一定。不一定的原因何在?因爲實際上去判斷這個禅修有沒有毛病,禅修本身有沒有沈沒和掉舉,這個察知者是正知,問題是自己的內心還沒有産生正知,所以在內心沒有産生正知之前,沒有辦法知道自己的禅修到底有沒有毛病,因爲自己的內心認爲沒有毛病,但是真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子呢?不一定,也許産生沈沒和掉舉自己還不知道呢?因爲沒有正知。
「縱自斷言」是自己的內心以爲是這個樣子,以爲從彼至此中沒有沈沒和掉舉,自己的內心以爲,我這個禅修從頭到尾都沒有産生沈沒和掉舉,很正確都沒有毛病呢!所修無過,我的觀修沒有毛病,然非實爾。實際上大概不是這個樣子,因爲有毛病産生自己也不知道呢!以生沈掉不能知故,就算産生沈沒和掉舉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不知道呢?因爲有力正知未生起故。因爲自己的內心有力量的正知都沒有産生,所以在有力量的正知沒有産生之前,就算自己禅修以爲自己的禅修非常好都沒有毛病,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可能不是,因爲沈沒和掉舉産生也不知道,所以《中邊論》談到「覺沈掉」,即要去覺知沈沒和掉舉,要靠正知。正知很重要,一定要産生,這又一個原因。
其次要講第叁個原因,若未生正知,如果沒有産生有力量的正知(有力量的正知即指沈沒和掉舉已經産生必定能夠察知),已經産生的情況下,不察知絕對不可能。即沈沒和掉舉有無出現能夠非常准確的察知,這樣一種有力量的正知。如果這種有力量的正知還沒有産生之前,凡沈掉産生必無所覺,則雖久修不覺沈掉。所以在這種有力量的正知沒有産生之前,禅修也做了很久,看起來也好像在禅修,可是內心産生沈沒和掉舉自己也不知道,雖久修不覺沈掉,自己也不知道、也沒察覺,看起來好像在禅修,然後禅修也非常久,好像真的是這個樣子。但是必以微細沈掉耗時,雖然修了那麼久,但是其實陷入沈沒掉舉自己還不知道,在那個狀況下浪費掉很多時間,即必以微細沈掉耗時,浪費掉很多的時間沒有什麼用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有力量的正知要産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産生,這是第叁個原因。
有力量的正知,必須要産生,原因何在?講了叁個原因。首先說明沈掉有無産生要如實正確的了知,一定要擁有這種正知,這不用說啦!就算是沈沒和掉舉還沒有産生,即將要産生,也必須要察覺,這樣的正知也要有,所以正知的産生一定需要的。這根據《修次第中下編》來說明,這是有必要産生有力量正知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談到假設沒有産生正知的話,做了禅修,可是這個禅修有沒有毛病?沒有辦法判斷,因爲假設沒有産生正知,自己去判斷我這個禅修都沒有毛病,其實可能有毛病,但是自己不知道,因爲沒有正知嘛!因此有必要産生正知,這是第二個有必要産生正知的理由。
第叁個如果沒有産生有力量的正知,那不管禅修多久,這麼長久的時間會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因爲在沈沒和掉舉之下來度過時間,這樣會變成自己的辛苦、勞累沒有任何成效,這個辛苦勞累浪費時間太可惜了。因爲內心沒有正知,所以陷入沈沒和掉舉還不知道呢!那這個禅修浪費時間太可惜了,所以內心一定要先産生正知,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第叁個原因。
根據前面叁個原因知道內心一定有必要産生正知,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産生正知呢?用什麼方法産生正知呢?馬上就要面對這個問題,所以馬上就問到p367L12正知雲何生耶。怎樣去産生正知?(是不是馬上就面對這個問題),這個段落大綱是于正修時生能夠察覺沈掉的正知的方法,真正要講方法從這裏才開始,倒數第二行,正知雲何生耶。這裏要講用什麼方法産生正知,所以這個段落真正要講的內容從倒數第二行開始,那前面講的是什麼呢?前面講的是有必要産生正知,現在要說明用什麼方法産生正知?前面先從叁個原因講産生正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定要做的,後面才開始講用什麼方法可以産生正知。
正知雲何生耶。答前修念的法,即修正知重要一因。即前面談到怎樣修憶念,讓憶念具有力量,有談到修憶念的方法,實際上修憶念的方法就可以運用到正知,它也是産生有力量正知的一個原因,修有力量的憶念怎麼禅修呢?前面p359開示過了,第二心于彼所緣如何安住分叁:(一)立無過規(二)破有過規(叁)示修時量。這個段落裏就有詳細討論憶念怎麼産生?怎麼修有力量的憶念?所以已經講過了,不要等于已經忘記了,講過的部分還要去看看,要知道在什麼地方講到,再好好複習一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9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