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8講▪P3

  ..續本文上一頁這二者不一樣,你沒有辦法區分,「下當廣說。」後面還要詳細解釋,有沒有看到?後面在哪裏還要詳細解釋呢?366頁才要詳細解釋呢!

  爲什麼前面沒有破除掉,要到366頁這裏才要詳細的解釋?因爲366頁這裏要指出對方的主張是什麼?前面談到對方是把昏跟沈混爲一談,不能夠把它區分清楚,有這麼一個情況。但是前面沒有把它破除掉,因爲對方的主張昏跟沈沒有區分的情況,這個要在366頁才要詳細說明,才要把它破除掉。所以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對方的主張是什麼?指出來對方的毛病在什麼地方?不能夠把昏跟沈這二者區分開來,會有這樣一個毛病的,再把它破除掉,之後才要解釋我們的主張是什麼?

  首先要指出對方的主張,「沈者亦譯退弱,」沈沒這個沈,有時候也翻譯退弱,有一些翻譯師把它翻譯成退弱,退縮的意思。不過這個「與喪心志之退弱不同。」至尊仁波切提出這麼一個說法。這個退弱跟意志喪失掉,喪失精神這個退弱也不相同的。底下才要談到沈沒的性相,「于此沈相,」那個相,是性相,沈沒的性相怎麼樣做解釋呢?(「雪山聚中修靜慮者,多于」)雪山之中很多的禅定者,修靜慮的人,它的說法是這個樣子,底下是這個性相,「安住不散,」安住而不流散,心能夠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也沒離開掉,也沒散亂沒有離開,但是行相「明晰澄清」沒有,明亮、明晰、很澄清、很清澈這個部分又沒有了(「相不明澄之昏昧,許之爲沈。」)。這樣子昏暗的內心,就把它稱之爲沈,就是這樣的一個主張。

  這跟我們前面談到的,要去界定沈沒,跟界定昏昧是一樣的,同樣的一個情況,那就表示昏跟沈這二者,沒有辦法區分清楚。所以前面才談到這種說法是不能夠區分,(362頁)「此乃未辨昏沈二法差別之言,下當廣說。」所以在這個地方提出對方的主張,把它破除掉,前面那個地方等于就破除掉了,所以前面不必討論嘛,意思跟這個一樣,所以這裏才要詳細討論。

  那這個要怎麼破除呢?(366頁)「此不應裏。」就是要把它破除掉了,你這個講法不合理呢!你的講法就是前面講的「雪山聚中修靜慮者,」如何、如何,這是他們所談到的性相,沈沒的性相是這樣做解釋的。哦!這個解釋不合理呢!不合理就是要把對方破除掉,爲什麼?因爲論典裏面有談到「論說昏昧爲沈之因,」昏昧跟沈沒二者來講的話,昏是原因沈是果。那就表示二者各個各個區別的,因爲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不會一樣的,所以「二個別故。」兩個是各自各自分開來的,各自各自不同的原因,是因爲昏要當原因,沈要當它的果,因跟果不一樣,當然個別個別分開。所以你前面把它當作一個,那就不合理了。

  因爲對方談到,什麼叫做沈?去解釋沈的時候,講到的是昏,那就是昏跟沈都一模一樣了,這個不合理,是二者個別分開的。「論說昏昧爲沈之因,」哪裏說呢?底下引了兩個,一個是:

  《修次中編雲:「此中若由昏昧睡眠所蔽,見心沈沒或恐沈沒。」「昏沈」是昏昧,還有睡眠所遮蔽之故,遮蔽就是壓住,因此心就會陷入沈沒,《修次中編》,《解深密經》,裏面都有談到。恐怕會陷入沈沒。「若由」的意思就是指由前面那個項目産生後面那個項目,表示它有因果關系,因爲昏昧或者是睡眠的影響之故,這個要當原因,所以心才會産生沈沒,或者是恐怕將會産生沈沒,表示這個是果,那表示兩個應該不一樣,有因跟果之關系。

  《解深密經》裏面也談到:「若由昏昧以及睡眠,或由沈沒,或由隨一叁摩缽底諸隨眠煩惱之所染汙,當知是名內心散動。」若由昏昧以及睡眠,這個也是表示昏昧或者睡眠是當原因,由它引發沈沒。所以昏昧跟睡眠要當因,沈沒要當果。(「此說由由昏沈及睡眠力令心沈沒,名內散動」)

  現在去解釋什麼是沈的時候,卻把它解釋成昏昧,那就是把昏跟沈二者當作是一項,相同一項。這個說法不正確,這是對方的主張,要把對方的主張破除掉。破除掉的時候,首先談到第一種方式就是要了解清楚,昏昧當原因,沈沒要當果。因跟果應當各自分開,不會是一個。現在你把它當成一個,當然不合理,這是一個破除的方式。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破除的方式,另外一個破除的方式談到,就沈沒而言,它也可能是煩惱,但它也有可能是善的類型。可是假設是昏昧的話,它不可能是善,它純粹只有煩惱,也有這個差別,所以二者也不一樣。因此以這個方式要把它破除掉,這個方式是《集論》裏面所談到的,倒數第五行「集論亦于說就是另外一個破除的方式,用《集論》來討論

  「沈」不一定是煩惱,善也有,《集論》裏面談到了,主要就是這一點,故「集論亦于說隨煩惱散亂之時說其沈沒,然彼說散亂亦有善性」就是沈沒也有可能屬于善,「非定染汙。」它不一定是屬于煩惱。但是昏昧的話,《集論》裏面又談到了,「昏沈如集論雲:『雲何昏沈謂癡分攝(愚癡所攝),心無堪能,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爲業。』」與一切的煩惱跟隨煩惱相助伴就講了,它僅僅只是煩惱,不可能有善的部分,所以昏是屬于愚癡的類型(「是癡分中身心沈重」),它是身心很沈重,然後「無堪能性。」昏是這個意思,屬于愚癡的類型,「身心沈重無堪能性」就稱之爲昏。它是屬于煩惱的類型,它只有屬于煩惱,不會有善的。

  《俱舍論》“釋”,那個是《俱舍論釋》,這世親所寫,注意一下,《俱舍論釋》,俱舍論的注解。不僅僅無著在《集論》裏面所談到,無著的弟子世親在俱舍論的注解,《俱舍論釋》裏面還談到,「雲何(爲)昏沈,謂身(很沈)重性及心重性,即身無堪能性及心無堪能性。」就稱之爲昏。

  所以引用了《集論》的兩個說明,前面一個《集論》談的是沈本身不一定屬于煩惱,它有時候屬于善法。第二個《集論》談昏本身它純粹只有煩惱,因爲它是屬于愚癡所攝。再過來第叁個引經據典是《俱舍論釋》裏面解釋的,昏是什麼樣子,昏是身很沈重心也很沈重,都無堪能。那就表示昏跟沈不一樣,以這個方式來破除對方,爲什麼呢?因爲對方主張昏跟沈都是一個,如果昏跟沈都是一個的話,那沈本身不一定屬于煩惱,它有時候屬于善,那這樣昏也可以屬于善嘛!如果說昏純粹只是煩惱,那就不可以了,它也要有屬于善嘛!因爲沈也有屬于善的部分。前面引用的經論都談到,昏純粹只能屬于煩惱,它是屬于癡的一部分,沒有說它是屬于善,以這樣子來把對方的主張破除掉。

  底下才要談到自宗的主張,倒數第二行,「沈沒謂心于所緣執持力緩」緩是松弛的意思,「或不極明,故雖澄淨,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所以自宗的主張看看跟對方的不同。對方談到「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許之爲沈。」沒有明晰澄清這是昏昧,昏昧把它主張是沈,那就昏跟沈都是一個嘛!自宗就要解釋清楚了,沈沒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說澄淨這個部分不存在的話,就會稱爲昏昧,昏昧爲因,後面就會産生沈沒了,不僅如此,就算澄淨這個部分存在的話,可是執持對境,抓住對境的力量很薄弱,沒有力量的話,也是屬于沈了。

  沈的本質要了解清楚,後面才要引用支持的論據,支持的經文就是《修次第中編》裏面所談到的。但是要先把沈的性相了解清楚,「沈沒」裏面談到「謂心于所緣」所緣對境,心去抓住所緣的對境,執持力松緩。執持力松緩的意思,就是指抓的力量不夠,就好像我們手拿茶杯的時候,緊緊握住它,那很有力量。但只是把它鈎住,手都沒有力氣,握是握住了,可是手沒有力氣嘛!是不是有這種情況呢?那個叫執持力松緩,抓住的力量很松緩;或者抓住了是抓住了,但不是很明晰的去抓住對境,這個也是沈。所以沒有很有力的去抓住它,抓的力量不夠,也是沈;抓的時候對境不是很明晰,這個時候也是沈。

  沈的性相只有到這裏,「心于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底下是解釋說明,因此之故,因爲沈的性相是這個樣子,所以假設緣取對境的時候,對境就算很明顯的出現了,「故雖澄淨」對境很明晰很明顯的出現了,不過「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可是如果說抓取對境抓的力量不夠的話,還是屬于沈沒呢!

  所以自宗的主張「故雖澄淨」但是「若取所緣不極明顯」的話,這個也算是沈沒。如果說沒有澄淨的話,稱之爲昏昧了。沒有澄淨的這個部分,對方卻把它主張爲沈。沒有澄淨的時候,對方把它當做就是是沈。但是自宗主張,就算澄淨這個部分存在的話,它仍然還是沈。〈自宗主張就算澄淨還存在的話,那還是屬于沈。〉對方主張沒有澄淨才算是沈,可是我們主張,自宗主張即使有澄淨也是沈。因爲抓對境的時候,所緣不極明顯,也是沈沒。

  所以看對方的主張,前面那裏「安住不散,相不明澄」有一個明晰澄淨嘛,所以如果沒有澄淨的話,才能夠稱之爲沈,這對方的主張。但本派主張,就算你澄淨也存在的話,還是屬于沈沒,就跟對方的主張顯然不一樣,以這個方式來破除對方。所以說自宗同時也破除對方,說自宗就是「沈沒謂心于所緣執持力(松)緩或不極明(晰)」破除對方「故雖澄淨(澄淨部分有存在),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那還是屬于)沈沒。」這個是因爲對方主張澄淨不存在的時候,才算是沈沒。但我們的主張是,就算你澄淨存在的話,也是屬于沈沒。

  所以這裏就要談到分成叁個方式來破除它,前面《修次中編》跟《解深密經》裏面都有談到,昏昧跟沈因跟果的關系,所以兩個不會一樣的。但是你把它解釋成一個。所以你的說法有毛病呢!第二個就沈而言,可能是煩惱,也有可能是善。就昏昧而言,純粹都是屬于煩惱,不會是善。你的說法把它當一個,那也有毛病了。

  再下來這裏談到,以這個方式來破除,就是澄淨這個部分,如果它沒有的話,就是沈,這對方的主張,但是我們的分析發現,澄淨這個部分如果存在的話,它仍然可能是屬于沈,所以跟對方的主張也不一樣,以這個方式破除對方。

  所以內心澄淨這個部分即使存在的話,也有可能陷入沈,就是內心雖然很澄淨,但是也不能夠明白的看到對方,這種情況也是屬于沈。譬如說我們現在的情況來看的話,現在在座的各位,有人神識很清晰,有人已經昏昏欲睡。但是就算神識非常清明的情況之下,現在所講的這些內容,專注在聽的時候,也是聽不太明白清楚,所以首先神識清明是澄淨這個成份的存在,但是取所緣的時候,不能夠很明顯的出現,內心澄淨的部分是存在的,因爲神識很清明很清晰嘛,可是專注在對境的時候,對境還是不能夠明顯的呈顯出來,不能夠很明晰的出現。有境神識很清明,但對境不能夠很明晰的顯現出來,也有這種情況,對不對?所以就算內心本身澄淨這個部分就算齊備的話,不過在這個情況之下,對境有時候還不能夠很明晰的顯現出來,這種時後還是列入沈。

  引經據典,前面談到了看對境,應該要把對境看的清清楚楚,應該要這樣子嘛!但是去看對境的時候,不能夠清清楚楚看到對境,意思就是指對境不能夠很明晰的顯現出來,這種情況還是列入沈。所以就算內心本身非常的清澈、很澄清,可是去緣取對境的時候,對境還是不能夠很明晰的出現,也有這種情況。這個把它列入沈有根據的,後面引經據典來說明,蓮花戒大師的修次中編裏面談到,「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所以他的心本身去看對境的時候,不能夠把對境看得很清楚,「因知爾時已成沈沒。」那個時候就把它稱之爲沈沒。所以這個時候就算心本身非常的澄淨、澄清,內心神識清明,不過去看對境的時候,還是不能夠把對境看得清楚,對境不是很明晰的顯現出來,這個時候還是列入沈沒,所以就算內心澄淨這個部分已經齊備了,但是還是屬于沈沒。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8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