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问题存在,问什么问题呢?后面要讲的大纲内容是这个意思,现在心在安止的情况下,专一安住在所缘的对象上面,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力量会牵引我的内心跑到别的对境去,不能够一直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一般来讲,把我的心牵引离开所缘的对境,跑到别的对境去,这种牵引的力量,当然掉举也有,其实还有其它者也有,不只掉举,其它的烦恼也有这种力量,譬如忌妒之心,傲慢之心,其它类型很多种,还有很多的烦恼等等,这些也有很多种。连善良的心也会呢,善良的心也会牵引我的内心跑到别的对境去,不能够停留在所缘的对境上,也有的。
但是这一切之中,造成了我的心离开了,这样的一个毛病,牵引的力量,最大的什么呢?就是掉举。其它的心,即使会牵引我的内心,引动我的内心,但是牵引的力量也没办法跟掉举来相提并论,所以贪念之心跟它的烦恼不一样,那掉举之心是属于贪念的类型,其它的心,要牵引我的内心离开对境,都没有办法跟贪念之心相比。不是说其它的烦恼不会牵引我的内心,当然牵引也是会牵引,但是力量不能够像贪念之心这么强大,因此之故,如果能够把掉举灭除掉的话,那其它的烦恼牵引我的内心力量就比较薄弱了,当然那就很容易灭除掉了。不仅如此,前面谈到的都是烦恼,烦恼会引动我的内心离开所缘的对境,不要说烦恼会有这样一个作用,善良的心也会啊,善良的心也会牵引我的内心离开所缘的对境,不过善良的心牵引的力量没有办法跟烦恼相比,它引动我内心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善良的心牵引的力量比较薄弱,比起其它而言烦恼的力量就要强大多了,烦恼之中又以贪念之心的力量最为强大,前后有这个顺序存在,这一点要了解。
「问」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了,「由余烦恼,」由其余的烦恼,「从所缘境令心流散」掉,以「及于所余善缘」于善所缘的对境,「流散」到其它善所缘的对境上面,「是否掉举?」是不是也是掉举?
那做一个回答了,首先「答:掉是贪分,」掉举是属于贪念的一部分,「由余烦恼流散」由其余的烦恼所导致的流散「非掉」举,这是第一个回答。
第一个回答就是如果这样讲的话,由其它的烦恼导致我的内心离开了所缘的对境,而流散到别的对方去,那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掉举?回答不是的,因为首先要解释掉举是什么,前面讲过了,掉举是贪念的类型,贪念的一种。所以前面谈到由其它的烦恼,导致我的心涣散离开所缘的对境,跑到别的对境去,这个不能称之为掉举。因为前面谈到掉举是属于贪念的类型,贪念的一部分,所以前面谈到由其它的烦恼,其余的烦恼意思就是指不是掉举的类型的,不是贪念之心的烦恼,不是属于贪念之心的类型,其它的烦恼。
既然不是属于贪念之心的类型,是其它的烦恼所引致的,所引发我的内心流散掉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掉举。因为前面已经讲,掉举要是属于贪念之心的类型,现在问了「余烦恼」就是不属于贪念之心的其它的烦恼所导致的内心流散的话,这个不能称之为掉举,这是第一个要答复的。
其次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无论如何,心还是流散掉了,还是涣散掉了,这种情况,要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呢?这个不能称之为掉举,要给它叫什么呢?底下讲了,如果由于烦恼流散了,就不能是掉举,那给它叫什么名字呢?这「是二十随烦恼中散乱心所。」二十随烦恼里面有一个心所,称之为散乱的心所。
所以那种情况,假设是由贪念之心的掉举,导致我的内心离开所缘的对境,跑到别的对境去,当然称之为掉举,但是假设不是贪念之心的话,我的心还是离开所缘的对境,跑到别的地方去,那不能称之为掉举,那要把它称之为散乱,所以名称不一样,这是第二个要回答的。
再其次问到了,如果是对「于善」所「缘」的对境「流散」的话,「随其所应,是善心」或者是善的「心所,非一切散」乱「皆是掉举。」但是有时候我的心也是流散到善的所缘对境去,这个时候它是流散掉了,那是不是掉举呢?不是的,要看它流散到什么地方去,也许是善的心,也许是善的心所,虽然它是流散掉了,但是不是掉举。
首先要了解,一般来讲,心专一安住于所缘的对境上面,这种情况会被破坏掉,会有阻碍出现,这阻碍是从哪里而来的呢?善良的心也会制造阻碍,但是比起来,力量强大的阻碍,是烦恼的心所造成的。在烦恼的心之中,形成阻碍,力量最大的又是贪念的心,这个情况要先了解。所以把制造阻碍力量最大者,特别把它提出来讨论,要把这个毛病部分排除掉,这就形成一个问题了,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种能够形成障碍最严重者,我们就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掉举。
现在讨论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上座正行的时候是这个样子,在下座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要特别注意呢!下座的时候对于引发我贪念之心的对境,就是引发贪心的这种对境,我就要特别注意,第一个要防护根门,第二个要正知而行,第三个要饮食知量,第四个要不睡眠而精进瑜伽,睡眠时应当如何做,分成四项,这早上才刚讲过,这是止观的四种资粮。
四种资粮里面第一项,防护根门就是指根门遇到色声香味触的对境,不由自主就引发我产生贪念之心,因此之故,最好的方式,对于引发我产生贪念之心的这种对境,色声香味触的对境,根本不要去遇到,因为没有遇到对境之故,内心贪心也不会产生了。其次就算是遇到了,也要想办法如何让我的内心里面没有产生贪念之心,这个部分要好好的做,要防止,这是防护根门的部分。这是安止的原因哦,因为我如果这样子去防护根门,防止这种毛病出现的话,当然安止就很容易产生,所以这当然是安止的原因了。这是下座的时候如果能够好好的做到的话,那上座的时候,内心很容易脱离贪念的对境,因此就不太容易受到掉举的控制,这我们早上才刚谈过这个问题。
49页倒数第七行,「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密护根门是第一项,对不对?现在讨论的是正知而行,现在这个段落讲的是正知而行,正知而行跟密护根门这两项,「如圣者无着引经解释而正录取。」就是无着谈到的,现在把它在这里特别做一个说明,「若能励力修此二事,」二事就是指密护根门跟正知而行,「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戒律)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至尊仁波切讲了,应当要好好的努力去学习密护根门跟正知而行这两项,一定要努力的去学习,原因何在呢?因为这两项有很多的帮助。前面谈到清净戒律方面也很有帮助,特别能够清净戒律嘛,还有什么?以及能够迅速的引发止观所摄的无妄念的等持,这个方面帮助很大,很容易产生,所以应当努力去学习,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谈到的问题了,这些对等持的产生,都非常有帮助之故,应当要好好的去学习。
这个段落所谈到的就是,不仅仅上座正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前面谈到不要产生贪念之心,而且在下座的时候,贪心不要产生也要做到守护根门,还有正知而行,这些要做到。这些做到的话,对正行的实修当然也会有帮助。因此等持、安止的证悟要产生,也很容易了。
我们看书本里面谈到,这个地方所谈到的是心维系在所缘对境上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那个时候讲的是上座正行的实修,但是不仅那个时候要注意,下座的时候,我不要产生贪念之心,这个也非常重要。怎么样使我的内心不要产生贪念之心?就是守护根门也要做到,正知而行也要做到,如果这些都做到的话,那对我上座正行的实修,这要产生证悟,也会有很多的帮助。
如果不这样子做,只有上座正行的时候,我把掉举灭除掉,可是在下座的时候,贪念之心再三的产生,守护根门也不做,正知而行也不做,因此这个时候会发生影响,会影响到上座的正行,因为下座那时候的心,再三产生贪念之心,因此也没有做到守护根门,也没有做到正知而行,内心再三堕入贪心之中,受到贪念之心的控制,等到我上座正行实修的时候,脑袋里就很多的回忆,一直想到贪念之心的对境,因为下座的时候,已经贪念之心很强烈嘛!所以上座的时候内心一直想到贪念之心的对境,那就会有这个危险存在了。所以在上座的时候,在下座的时候,这二者都要特别的注意了,都要小心谨慎了。
在修安止的时候,心专注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要持续安住的时候,会有沉跟掉产生阻碍,所以要把沉跟掉先做一个了解,才能把这个障碍排除掉,要做了解的话,首先要知道掉举的性相是什么?沉没的性相又是什么?这些要先明白,明白了之后,才能够了解沉跟掉到底来了没有?有出现还是没出现?能够把它分析清楚,之后才有办法把它排除掉。所以首先要了解性相,这其中掉举的性相已经讲解完毕了。
我们现在要进入到沉的性相,366页第五行,「沉者」这地方底下讲了很多,这个要讨论沉没,这个沉没里面要讲的主要分成两段,第一个,对方的主张,先把对方的主张提出来,说明之后要把它破除掉。之后才是自宗的主张,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在哪里呢?「沉者亦译退弱,」开始,都是讲对方的主张,然后要把它破除掉。
自宗的主张,到底在哪里呢?倒数第二行,「沉没谓心于所缘执持力缓或不极明,故虽澄净,若取所缘不极明显即是沉没。」这个才是自宗的主张,那前面那一段,都是讲对方的主张,但是在谈到对方主张的时候,实际上在我们前面有一个段落就曾经谈到过,前面有一个段落「破有过规」的地方,破有过的传轨,那个地方曾经谈到过。在362页倒数第六行,「此乃未(辨昏沉二法差别之言,)」这个是没有去区分昏昧跟沉没两种项目的差别才会讲这种话,这前面有讲一些话嘛,这个是你没有把它分辨清楚,昏跟沉…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