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8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個問題存在,問什麼問題呢?後面要講的大綱內容是這個意思,現在心在安止的情況下,專一安住在所緣的對象上面,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力量會牽引我的內心跑到別的對境去,不能夠一直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一般來講,把我的心牽引離開所緣的對境,跑到別的對境去,這種牽引的力量,當然掉舉也有,其實還有其它者也有,不只掉舉,其它的煩惱也有這種力量,譬如忌妒之心,傲慢之心,其它類型很多種,還有很多的煩惱等等,這些也有很多種。連善良的心也會呢,善良的心也會牽引我的內心跑到別的對境去,不能夠停留在所緣的對境上,也有的。

  但是這一切之中,造成了我的心離開了,這樣的一個毛病,牽引的力量,最大的什麼呢?就是掉舉。其它的心,即使會牽引我的內心,引動我的內心,但是牽引的力量也沒辦法跟掉舉來相提並論,所以貪念之心跟它的煩惱不一樣,那掉舉之心是屬于貪念的類型,其它的心,要牽引我的內心離開對境,都沒有辦法跟貪念之心相比。不是說其它的煩惱不會牽引我的內心,當然牽引也是會牽引,但是力量不能夠像貪念之心這麼強大,因此之故,如果能夠把掉舉滅除掉的話,那其它的煩惱牽引我的內心力量就比較薄弱了,當然那就很容易滅除掉了。不僅如此,前面談到的都是煩惱,煩惱會引動我的內心離開所緣的對境,不要說煩惱會有這樣一個作用,善良的心也會啊,善良的心也會牽引我的內心離開所緣的對境,不過善良的心牽引的力量沒有辦法跟煩惱相比,它引動我內心的力量是比較薄弱的,善良的心牽引的力量比較薄弱,比起其它而言煩惱的力量就要強大多了,煩惱之中又以貪念之心的力量最爲強大,前後有這個順序存在,這一點要了解。

  「問」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了,「由余煩惱,」由其余的煩惱,「從所緣境令心流散」掉,以「及于所余善緣」于善所緣的對境,「流散」到其它善所緣的對境上面,「是否掉舉?」是不是也是掉舉?

  那做一個回答了,首先「答:掉是貪分,」掉舉是屬于貪念的一部分,「由余煩惱流散」由其余的煩惱所導致的流散「非掉」這是第一個回答。

  第一個回答就是如果這樣講的話,由其它的煩惱導致我的內心離開了所緣的對境,而流散到別的對方去,那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掉舉?回答不是的,因爲首先要解釋掉舉是什麼,前面講過了,掉舉是貪念的類型,貪念的一種。所以前面談到由其它的煩惱,導致我的心渙散離開所緣的對境,跑到別的對境去,這個不能稱之爲掉舉。因爲前面談到掉舉是屬于貪念的類型,貪念的一部分,所以前面談到由其它的煩惱,其余的煩惱意思就是指不是掉舉的類型的,不是貪念之心的煩惱,不是屬于貪念之心的類型,其它的煩惱。

  既然不是屬于貪念之心的類型,是其它的煩惱所引致的,所引發我的內心流散掉的話,那就不能稱之爲掉舉。因爲前面已經講,掉舉要是屬于貪念之心的類型,現在問了「余煩惱」就是不屬于貪念之心的其它的煩惱所導致的內心流散的話,這個不能稱之爲掉舉,這是第一個要答複的。

  其次如果是這樣子的話,無論如何,心還是流散掉了,還是渙散掉了,這種情況,要給它取一個什麼名字呢?這個不能稱之爲掉舉,要給它叫什麼呢?底下講了,如果由于煩惱流散了,就不能是掉舉,那給它叫什麼名字呢?這「是二十隨煩惱中散亂心所。」二十隨煩惱裏面有一個心所,稱之爲散亂的心所

  所以那種情況,假設是由貪念之心的掉舉,導致我的內心離開所緣的對境,跑到別的對境去,當然稱之爲掉舉,但是假設不是貪念之心的話,我的心還是離開所緣的對境,跑到別的地方去,那不能稱之爲掉舉,那要把它稱之爲散亂,所以名稱不一樣,這是第二個要回答的。

  再其次問到了,如果是對「于善」「緣」的對境「流散」的話,「隨其所應,是善心」或者是善的「心所,非一切散」「皆是掉舉。」但是有時候我的心也是流散到善的所緣對境去,這個時候它是流散掉了,那是不是掉舉呢?不是的,要看它流散到什麼地方去,也許是善的心,也許是善的心所,雖然它是流散掉了,但是不是掉舉。

  首先要了解,一般來講,心專一安住于所緣的對境上面,這種情況會被破壞掉,會有阻礙出現,這阻礙是從哪裏而來的呢?善良的心也會製造阻礙,但是比起來,力量強大的阻礙,是煩惱的心所造成的。在煩惱的心之中,形成阻礙,力量最大的又是貪念的心,這個情況要先了解。所以把製造阻礙力量最大者,特別把它提出來討論,要把這個毛病部分排除掉,這就形成一個問題了,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這種能夠形成障礙最嚴重者,我們就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掉舉。

  現在討論到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在上座正行的時候是這個樣子,在下座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要特別注意呢!下座的時候對于引發我貪念之心的對境,就是引發貪心的這種對境,我就要特別注意,第一個要防護根門,第二個要正知而行,第叁個要飲食知量,第四個要不睡眠而精進瑜伽,睡眠時應當如何做,分成四項,這早上才剛講過,這是止觀的四種資糧。

  四種資糧裏面第一項,防護根門就是指根門遇到色聲香味觸的對境,不由自主就引發我産生貪念之心,因此之故,最好的方式,對于引發我産生貪念之心的這種對境,色聲香味觸的對境,根本不要去遇到,因爲沒有遇到對境之故,內心貪心也不會産生了。其次就算是遇到了,也要想辦法如何讓我的內心裏面沒有産生貪念之心,這個部分要好好的做,要防止,這是防護根門的部分。這是安止的原因哦,因爲我如果這樣子去防護根門,防止這種毛病出現的話,當然安止就很容易産生,所以這當然是安止的原因了。這是下座的時候如果能夠好好的做到的話,那上座的時候,內心很容易脫離貪念的對境,因此就不太容易受到掉舉的控製,這我們早上才剛談過這個問題。

  49頁倒數第七行,「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密護根門是第一項,對不對?現在討論的是正知而行,現在這個段落講的是正知而行,正知而行跟密護根門這兩項,「如聖者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就是無著談到的,現在把它在這裏特別做一個說明,「若能勵力修此二事,」二事就是指密護根門跟正知而行,「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淨(戒律)屍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叁摩地,故應勤學。」至尊仁波切講了,應當要好好的努力去學習密護根門跟正知而行這兩項,一定要努力的去學習,原因何在呢?因爲這兩項有很多的幫助。前面談到清淨戒律方面也很有幫助,特別能夠清淨戒律嘛,還有什麼?以及能夠迅速的引發止觀所攝的無妄念的等持,這個方面幫助很大,很容易産生,所以應當努力去學習,這就是我們這裏所談到的問題了,這些對等持的産生,都非常有幫助之故,應當要好好的去學習。

  這個段落所談到的就是,不僅僅上座正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前面談到不要産生貪念之心,而且在下座的時候,貪心不要産生也要做到守護根門,還有正知而行,這些要做到。這些做到的話,對正行的實修當然也會有幫助。因此等持、安止的證悟要産生,也很容易了。

  我們看書本裏面談到,這個地方所談到的是心維系在所緣對境上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那個時候講的是上座正行的實修,但是不僅那個時候要注意,下座的時候,我不要産生貪念之心,這個也非常重要。怎麼樣使我的內心不要産生貪念之心?就是守護根門也要做到,正知而行也要做到,如果這些都做到的話,那對我上座正行的實修,這要産生證悟,也會有很多的幫助。

  如果不這樣子做,只有上座正行的時候,我把掉舉滅除掉,可是在下座的時候,貪念之心再叁的産生,守護根門也不做,正知而行也不做,因此這個時候會發生影響,會影響到上座的正行,因爲下座那時候的心,再叁産生貪念之心,因此也沒有做到守護根門,也沒有做到正知而行,內心再叁墮入貪心之中,受到貪念之心的控製,等到我上座正行實修的時候,腦袋裏就很多的回憶,一直想到貪念之心的對境,因爲下座的時候,已經貪念之心很強烈嘛!所以上座的時候內心一直想到貪念之心的對境,那就會有這個危險存在了。所以在上座的時候,在下座的時候,這二者都要特別的注意了,都要小心謹慎了。

  在修安止的時候,心專注在所緣的對境上面,要持續安住的時候,會有沈跟掉産生阻礙,所以要把沈跟掉先做一個了解,才能把這個障礙排除掉,要做了解的話,首先要知道掉舉的性相是什麼?沈沒的性相又是什麼?這些要先明白,明白了之後,才能夠了解沈跟掉到底來了沒有?有出現還是沒出現?能夠把它分析清楚,之後才有辦法把它排除掉。所以首先要了解性相,這其中掉舉的性相已經講解完畢了。

  我們現在要進入到沈的性相,366頁第五行,「沈者」這地方底下講了很多,這個要討論沈沒,這個沈沒裏面要講的主要分成兩段,第一個,對方的主張,先把對方的主張提出來,說明之後要把它破除掉。之後才是自宗的主張,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在哪裏呢?「沈者亦譯退弱,」開始,都是講對方的主張,然後要把它破除掉。

  自宗的主張,到底在哪裏呢?倒數第二行,「沈沒謂心于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故雖澄淨,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這個才是自宗的主張,那前面那一段,都是講對方的主張,但是在談到對方主張的時候,實際上在我們前面有一個段落就曾經談到過,前面有一個段落「破有過規」的地方,破有過的傳軌,那個地方曾經談到過。在362頁倒數第六行,「此乃未(辨昏沈二法差別之言,)」這個是沒有去區分昏昧跟沈沒兩種項目的差別才會講這種話,這前面有講一些話嘛,這個是你沒有把它分辨清楚,昏跟沈…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