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37》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7-04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得到果位而言,對教法進行聞思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尊大主在《證道歌》前程似錦裏曾經談到,初則進行廣大聽聞,中則義理出現爲教誡,後則日夜精勤而實修。最初的段落要進行廣大的聽聞,中間的部份則是義理出現爲教誡,這是指廣大的思惟,經由廣大的思惟,佛法中的義理就出現成爲實修的教誡。最後把已經出現成爲實修的教誡,日日夜夜經過一輩子的時間廣大努力來進行實修,一分一秒都不浪費而作實修,如此來樹立實修的寶幢,然後按照次第證悟就會逐漸逐漸産生。這是至尊大主在傳記中談到,如此來進行聞思修。
正如其中所談到的,最初階段進行廣大的聽聞,之後,所聽聞的內容再由思惟成爲實修的教誡,現在至尊大主所開示安止的內容,是完全根據大論,純淨的法源根據來講說的,我們把這個段落來作聽聞的話,當然就是做到至尊大主傳記所談到指示的,初則進行廣大的聽聞,等于是追隨而行,所以追隨往聖先賢的足迹而前進,就是前輩聖者他們一生的事迹,都是爲了後輩學者應當按照這個方式而進行,等于是爲我們所做的開示,因此至尊大主所開示安止的段落,我們如果好好的聽聞思惟的話,等于是追隨至尊大主的傳記,他的事迹而來作學習。
這也是對至尊仁波切的一個供養,一定會使他的內心非常高興、喜悅的,當然這個學習是有點困難的,因爲意義都很艱澀,又不是那麼容易了解,不過雖然辛苦卻有很大的利益,這點一定要了解。因爲一方面是滿足至尊大主的心願,一方面是追隨他指示的方式而來進行,他的內心了解當然會非常的喜悅。使他內心喜悅這又是一個非常好的供養,這點一定要了解。
即使非常艱澀、很困難、很辛苦,也應當高高興興、喜悅、自動自發來學習,知道它有廣大的利益,這樣很願意的、高興的去學習的話,利益還更加廣大呢!如此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來聽聞教法。
現在進行的大綱p365第叁安住所緣之後,應當如何來進行觀修,第叁的意思就是已經進行完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大綱是什麼呢?第一段是安住于所緣之前,應該要作些什麼事情?第二個大綱是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要作些什麼事情?第叁個是已經安住所緣之後,要作些什麼事情?也就是觀修的時候當然要有一個所緣的對境,當然要安住在它的上面,在我心能夠安住在所緣對境的時候,前面我應該要作些什麼事情?正在安住的時候,要作些什麼事情?已經安住完畢之後,接下來我還要作些什麼事情?分成叁段。現在已經講到第叁。
在修安止的時候,當然要緣取一個所緣,然後心專一安住在上面來進行觀修,這是觀修安止。首先在緣取所緣的前面,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呢?所以就有第一個大綱。這是要把等持的利益再叁思惟再叁思惟,等持的功德好處有什麼,再叁思惟再叁思惟,好好了解一下,這是安住于所緣之前,我要作一些什麼事情,就是要作這些事情。把安止觀修的這些功德利益、好處再叁思惟都已經作了,作完畢之後,就要安住在所緣上。
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這是上次已經講過很多,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要怎麼作呢?首先要認定清楚我要緣取什麼?之後我的心要安住在上面。所以要緣取什麼對境?就有一般的所緣對境,和修安止的這個階段又要緣取什麼?這個要作說明,這分成二個大綱。
至尊大主在此處做了一個開示,當我們修安止的時候,緣取什麼對境會比較好?通常觀修的時候,當然一般來講有一個所緣,但在修安止的段落,所緣又是什麼會比較好?這是對于所緣,心正在安住的段落,應該要作一些什麼事情?是這一個大綱。
正在安住的時候還要具足二個特色,要在二個特色的條件齊備之下,把心放在對境之上,二個特色就是心緣取對境的時候,一定要專一的安住在對境上,第二個是有境本身的明分還要具有力量,在這二個條件之下,心安住于對境之上,這就是心正在安住于所緣要作的事情,我們看一下大綱所談到。
第二住所緣時應如何修p350,正在住于所緣應該如何修,應該要作一些什麼事情呢?(一)明心住之所緣,(二)心于所緣如何安住。明心住之所緣,就是要說明心安住的時候,所緣的對象是什麼?所緣的對象,一般來說,初又分二:(一)總建立所緣,總體而言所緣的對境理論應該是什麼?總體來講應該有些什麼對境?(二)明此處之所緣,「此處」就是修安止的時候,要緣取什麼對境比較好?這是第一個大綱。就是明心住那時候的所緣。
第二心于所緣如何安住,接下來心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面的時候,應當如何安住呢?要具足二個特色,即專一的安住和有境本身明分要有力量,在這二個條件齊備之下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之上,這個大綱也做好了,第二個段落也做好了,這些都做好了,就要進行到今天第叁個大綱。剛剛P350是第二個大綱:正在安住所緣的時候應如何修。
P365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已經住在所緣之後,應該要怎樣修?按照前面講的二個條件都齊備了,已經專一安住了,有境明分具有力量,已經安住了之後,又要作些什麼事情呢?就是現在要討論,前面談到的應該先認定什麼樣的所緣比較好,對我修安止有幫助的所緣是什麼?這個認定清楚了,具足二個特色也正在安住這也都作到了,接下來已經安住完畢之後,當然要逐漸進步發展、增長增廣,要怎麼做呢?接下來就是今天的段落,已經安住之後應該怎麼作?有沈掉時應如何修?離沈掉時應如何修?分成這二個段落,有沈掉的時候怎麼作?沒有沈掉的時候怎麼作?
安住所緣之後,應當怎樣來修,就是把第一個大綱、第二個大綱已經做好了,接下來就要進行到第叁個大綱,就表示前面二個特色條件已經齊備了,心也專一安住在所緣上面,有境有力明分全部都齊備了,都已經安住在所緣上面了,都達成之後,還有什麼事情要作?有啊!心二個特色齊備,已經安住所緣對境,已經做好了,已經達成之後,可是在安住的情況下,偶爾有時候昏沈和掉舉出現了,但是有時候昏沈和掉舉又沒有。假設昏沈和掉舉出現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這個要知道。昏沈和掉舉如果沒有出現,應該要怎麼作?這個也應當要知道。
首先如果昏沈和掉舉出現,就是前面二個特色齊備,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這個都達成了,但是坐一坐昏沈掉舉出現了,這時候當然要想辦法把昏沈和掉舉排除掉,要了解這個要怎麼排除。再過來假設昏沈掉舉排除掉,也沒有昏沈掉舉了,此時心在二個特色齊備之下,正安放在對境上,且昏沈掉舉已經排除掉,這時候是不是還要增添什麼呢?還要作些什麼呢?這跟前面總有些差別存在,應該要作些什麼呢?最主要是昏沈和掉舉假設沒有的話,在這個情況之下就不要有作行,跟前面就不一樣,跟只有單獨具足二個特色的情況又有一些差別,這個也要了解,所以就要分成二個方面說明。
首先是有沈掉出現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離開沈掉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離開沈掉的時候應該怎麼作跟前面具足二個特色安住的時候有一些些差別存在,所以還要再做一個說明。首先是有沈掉的時候應該怎麼作?當然前面第二個階段,正在安住的時候應該如何作,這都做好了,二個特色條件都齊備,安住在對境上也都達成了。可是稍微坐一下下昏沈和掉舉又出現了,這時候我應該怎麼作呢?這個要作說明了。
首先如果我不去對付昏沈和掉舉會有什麼毛病出現呢?這個要說明一下,如果我不對付它,首先對昏沈掉舉不認識,當然就沒辦法去對付它。如果不認識昏沈掉舉那它出現了,毛病仍然還在,因爲不認識所以沒有辦法去對付它。如果要把這個毛病去除掉,恐怕首先要認識,那就要說明昏沈是代表什麼意思?會帶來什麼毛病?什麼是掉舉?它是什麼意思?粗細有什麼差別?這個也要先了解。
因爲如果不了解當然不能把它排除掉,不能排除當然禅修就有毛病了,所以首先要了解昏沈和掉舉是什麼?它的粗細差別?有什麼樣的類型?這個要作說明,這個說明之後,表示我已經能夠認識昏沈和掉舉,但假設昏沈掉舉出現了我認識它,我要用什麼方式排除它呢?至少要運用到正知,因爲正知就是沈掉有沒有出現的檢查者,它能夠了知的。
假設不認識昏沈和掉舉當然沒辦法排除它,其次就算已經認識,沒有運用正知也不能把它排除掉。所以要運用正知去檢查它,假設運用正知去檢查、認識它,不去對付昏沈和掉舉,不把它排除,又會有什麼毛病?這些要知道,所以好好努力。
初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沈掉,首先第一個毛病沈掉根本不知道、不認識,根本沒辦法對付它,這個要先了解。(二)修習知已爲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再過來是已經認識沈掉,可是就算正知察明了,也沒有把它斷掉,這又會怎樣呢?再做一個說明,所以分成二個大綱。
首先修習對治不知沈掉,不能認識昏沈、掉舉,這是一個毛病,如何把它對治掉呢?修習對治。對治當然是要了知沈掉,如何去了知沈掉呢?了知沈掉當然是要把它做一個界定,明白它的意思是什麼?已經知道沈掉之後,接下來要運用正知去檢查,昏沈、掉舉有沒有來?因此就分成二個大綱。
第一個大綱是指如果不能認明清楚昏沈和掉舉,(當然就沒辦法了),昏沈掉舉有沒有來當然就不知道。因爲根本就不認識它,不能認明清楚。對治的方式就是要把它認明清楚,也就是要把它說明清楚。要先了解昏沈是什麼意思?粗的樣子?細的樣子?掉舉是什麼意思?粗的樣子?細的樣子是什麼?這些好好的做一個了解,內心就能夠把它認明清楚,原來它是這個意思。因此要了解昏沈、掉舉的性相,粗分、細分的性相、定義如何?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