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38》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8-22
聞法動機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夠獲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就佛果而言,是等智跟後得同時存在,要能夠達成,而且法身色身要同一本質。因此之故,在原因的階段,要有什麼樣的原因,才能達到這樣的果呢?原因的時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段落,應當要安住修、思擇修能夠雙運,就是止跟觀要能夠同時雙運。如果這樣能夠達成的話,將來逐漸進步,在究竟上才能夠達到上座等智跟後得同時存在,色身跟法身同一本質的佛果才能夠達成。
因此現在應當把止觀雙運的部分,安住思擇雙運的部分,這個部分應當要好好的實修,能夠做的好。安住修的部分主要就是講安止的禅修,這個部分如果要做觀修的話,當然要先聽聞,所以先把至尊大主對安止這個部分的開示,好好的做一個聞思,將來了解到安住修來進行安止的話,到底裏面是什麼內容?先學習之後有一個好好的了解,之後進一步的把安止好好的實修,能達到止觀雙運,思擇安住要能夠雙運。現在是種下一個非常好的因,那將來逐漸進步,就能夠成就佛果,同時也要思惟遍滿虛空的衆生,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學習這個教法。
複習
我們的大綱,現在講到的地方分成兩項,首先要看347頁(倒數第四行)
「第二正行分二. 一.身何威儀而修. 二.正釋修習之次第」。現在到正式說明觀修之次第這個段落,此中又分二(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349頁)正釋說明觀修之次第的時後,這裏面又要分成兩項,「(此又分二.)一.引生無過叁摩地法.」引生無過失的等持是什麼方式,以及「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住心次第後面才要講,住心次第就是九住心,因爲安止産生要靠九住心,九住心達成安止才會産生,可是九住心達成的前面,還要再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所以就分成兩項,第一項,引生無過失的等持是靠什麼方式,之後才要解釋九住心的次第是什麼。現在在第一個,無過失的等持怎麼樣子産生,無過失的等持如何産生裏面又分成叁項。
「初又分叁. 一. 系心所緣先如何修. 二. 住所緣時應如何修. 叁.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心專注在所緣的時候前面要先怎麼做,正在專注的時候怎麼做,已經安住之後要怎麼做,現在就進行到第叁項,已經安住之後要怎麼做。
我們現在進行到的段落是第叁項,365頁,住于所緣之後應如何修,前面應該已經安住在所緣上面了,對不對?所以第二項就是系心所緣的時候應該怎麼做,這前面講完了,講完了之後才會說,系心于所緣之後,才會談到這個項目嘛!所以住于所緣之後,後的意思就是前面已經系心、安住在所緣上了。
心怎麼維系在所緣上面?那就是第二段要講的內容了,359頁「第二心于彼所緣如何安住.」這就是安住的時候怎麼做,這裏面要講叁項,就是「一. 立無過規.二.破有過規. 叁.示修時量。」立無過規的地方就談到,心要怎麼樣子安住在所緣上面呢?方法是什麼呢?要在俱足兩種特色之下,將心維系在所緣上面,兩種特色、兩種殊勝是什麼呢?「一. 令心明顯,具明顯分」是具有力的明分,心本身要具足有力的明分,「二.專住所緣無有分別具安住分」這是一心專注,沒有分別妄念,這個是住分。所以有力的明分跟住分,這兩個要加在一起,這樣子達成的話,心就能夠維系在所緣上面了。在這兩個條件都齊備的情況之下,讓我們的心維系在所緣上面,心維系在所緣上面的意思就是指,有力的明分已達成了,沒有妄念又能夠一心專注的住分也達成了,這個就已經心維系在所緣上面,然後要怎麼做呢?所以就談到今天這個段落:
「第叁.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安住在所緣之後應當怎麼樣子來做觀修。爲什麼談到這個項目?因爲心已經能夠維系在所緣上面,前面談到兩個特色都有了,有力的明分跟住分,但是其實不會持續做安住的,不能夠長久持續安住的,爲什麼?會有毛病産生。什麼毛病呢?昏沈,掉舉就會出現的。因此昏沈掉舉出現的時候,要先認知它,假設不能夠認識的話,那昏沈掉舉産生的時候,不能夠排除,這個毛病就會出現,就會掉入這個毛病裏面,所以首先要認識它,才能夠把它破除掉。
先認識,因爲認識了之故,就能運用把它破除掉的對治,把它驅除掉了,所以首先要認識。如果要認識的話,應當要先說明這一個性相是什麼,要先解釋「沈」它的性相是什麼,是如此如此,「掉」它的性相是什麼,要做一個解釋說明,這是抉擇的段落,從性相上來進行抉擇,在進行抉擇的時候,首先要解釋掉舉,365頁「掉舉如集論雲(無著所寫的):『雲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障止爲業。』」講了這麼一個句子,這個句子裏面,要分成掉舉的所緣,掉舉的行相,掉舉的作用力,叁個部分來做說明。底下講了,「此中有叁. 一所緣.(掉舉的所緣)可愛(悅意的對境)淨境。二行相.(掉舉的行相,讓我們的內)心(很)不寂靜(而且)向外(面渙散)流散,是(屬于)貪(念裏面的一部)分中趣」可愛美好的對境「境愛相。」「叁.作業.(它的作用力)能障其心安住所緣。」能夠阻礙我們的內心安住在所緣的對象上面。
後面這一段是至尊大主把前面《集論》裏面的引文,引經據典的引文,爲了讓我們明白之故,把它分成叁段來做一個解釋說明,叁段是掉舉的所緣,掉舉的行相,掉舉的作用力。
366頁第一行,這裏還談到掉舉對我們內心造成什麼障礙,造成障礙的情形是什麼樣子,「于內所緣令心住時,由貪色聲等之掉舉,于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牽心讓我們的心不由自主,這樣一種貪愛所形成的散亂是掉舉。這個句子講的是掉舉它會形成障礙,形成障礙的情形是什麼樣子,就是前面談到的俱足兩種特色之下,已經把我們的心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而且繼續再安住下去,可是,掉舉會讓我們的心不由自主,會牽引我們的心離開現在所要安住的對象,讓我們的心離開這個對象,對境跑到別的地方去,因此我們等持所安住的對境就丟掉了,這個等持丟掉了,心跑到別的地方去,這就是爲什麼形成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就是掉舉所形成的。
所以月觀所寫的《忏悔贊》裏面就談到:「如緣奢摩他,令心于彼住,惑索令離彼,貪繩牽趣境。」當我們的心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安住的時候,等持正在進行的時候,讓我們的心再叁安住在對境上,正在努力呢!「如」是指正在努力的時候,「如緣奢摩他」正在努力安住在等持所緣的對境上面。就在這個時候,「令心于彼住」這是我們已經讓心安住在對境上面,所緣在對境上面,就正在這個時候,一般來講,這個時候讓我們的心,不能夠緣取,不能夠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使我們的心跑到別的對境去。
這種牽引的力量,其實是煩惱,但是煩惱有很多種,所以「惑索令離彼」惑是煩惱,煩惱用繩索來當比喻,讓我們的心離開,「彼」是所緣的對象,那這裏面當然最主要的是煩惱,煩惱很多種,不過裏面最爲主要的是貪心,貪心用繩子來做比喻,「貪繩牽趣境」貪心會牽引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不由自主,被貪心這個繩子牽走了,牽的時候,跑到別的對境去,「牽趣境」就是跑到別的對境去,因此離開了修等持所緣的對境,這種情況就是障礙,這個障礙的形成,就是掉舉所形成的。
貪心跟其它的煩惱不太相同,不太相同的原因何在?貪心會使我們的心,牽引我們的心,離開安止所緣的對境,貪心讓我們的心對于悅意美好的對境,再叁回憶、再叁回憶,不斷的去想它,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會牽引我們的心,不會停留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地方是已經放在安止所緣的對境上面。把心正放在安止所緣的對境上,放在這個地方上的時候,牽引我們的內心,再叁想到一個悅意美好的對境,再叁回憶、再叁回憶,所以心就離開了所緣的對境上面,這個把心拉扯,引離開停留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力量最大的就是貪心,這一點跟其它的煩惱不一樣。
其它者讓我們的心本來是放安止所緣的對象上面的,現在把我們的心拉開了,拉開到悅意美好的對象上,這種牽引的力量最強大的就是貪念之心,因此在煩惱那麼多之中,特別把它列出來,特別做一個說明。意思就是指如果能夠把貪念之心滅除掉的話,其它者當然就更加容易滅除了。掉舉是屬于貪念之心的一部分,如果力量強大的貪心都能夠滅除掉的話,那掉舉當然也可以滅除掉。
掉舉屬于貪念之心的一個類型,在它的行相裏面談到了,365頁,無著的《總集論》裏面行相的地方談到「心寂靜向外流散,是貪分(之)中」所攝,「趣境愛相。」趣于對境可愛悅意的行相,下面是屬于貪念的一種類型。至尊仁波切的解釋後面也談到「由貪色聲等之掉舉,于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所以也談到了掉舉,是屬于貪念色聲等等之掉舉,對不對?色聲香味觸等等悅意美好的對象,對它産生貪念、貪愛,這種類型的掉舉,就是屬于貪念之心的一種類型。
月觀居士的《忏悔贊》裏面也談到:「貪繩牽趣境」裏面也談到貪念,所以無論如何掉舉都是屬于貪念的一種類型。就是它有這麼樣一個毛病,會讓我們的心離開所緣的對境。
正講
後面要問一個問題,「問」就是有這麼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