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些都完全知道了。但是就算已經知道了,可是昏沈掉舉來了,不運用正知去做檢查也是不能夠知道。

  首先因爲不認識它,不能察知它有沒有來,這是一個毛病。已經認識以後,如果不用正知去檢查,當然也不知道它有沒有來,這也是一個毛病。因此要先學習了知昏沈、掉舉,粗分、細分的性相,這個都明白了解,之後,把所了解的內容好好記在腦袋裏,放在憶念之中記住不要忘記,這是憶念。在憶念能夠記住的情況之下,接下來才能運用正知去檢查,當我在觀修的時候昏沈、掉舉來了嗎?這個檢查是正知。假設不用正知去做檢查,就陷入沈睡之中,(正知沒有去檢查)。首先是不知道的情況之下,不認識昏沈掉舉,當然來了沒辦法知道,這是第一個毛病要克服。

  第二個是已經了知之後,它有沒有來也是要靠正知去檢查,如何運用正知去檢查,這是第二個大綱。這分成二個:初又分二:(一)抉擇沈掉之相,說明昏沈和掉舉粗分、細分,這樣才能去認明認定清楚它。(二)于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正在觀修的時候,有昏沈和掉舉當然要靠正知去檢查,正知怎麼去運用?怎麼産生呢?(分成二個大綱。)

  首先掉舉,抉擇就是把它認定認明清楚,掉舉是什麼?引用《集論》說明,「雲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障止爲業。」《集論》談到掉舉,是指對于美好的行相,追隨于後,屬于貪念類型,心很不寂靜止息的一種狀態。它的作用是具有能夠阻礙安止的作用力存在。至尊仁波切分成叁個項目來說明,即所緣是什麼?行相是什麼?作用是什麼?

  《集論》的內容可以分成叁段,即淨相隨轉,是指所緣的對象是什麼?再來是屬于貪念的部份,心很不寂靜的狀態,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這是它的行相。障止爲業,這是它的作用力。後面至尊仁波切做解釋,此中有叁,一所緣,所緣的對象是什麼?掉舉所緣的對象是可愛悅意美好的對境,也就是指內心經常想起來、一直回想可愛悅意美好的對境。

  第二個行相。掉舉心它作用的方式是什麼樣子?心不寂靜向外流散,掉舉的情況是心不寂靜,而且是心向外投射放射出去,是屬于貪念的類型的一部分,趣境愛相。當心投射放射到另外一個對境上,本身就是一種貪愛,這是屬于一種對于對境産生貪愛的一種行相。

  再過來它的作用是什麼?就是掉舉産生的時候有什麼作用呢?《集論》裏談到障止爲業。阻礙安止這是它的作用力,能障其心安住所緣。所謂安止是心要安住在所緣對境上,裏面有一個安住的部份,對安住的部份會造成障礙阻礙,這就是掉舉的部份。

  于內所緣令心住時,由貪色聲等之掉舉,于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于內所緣令心住時,這是安止。安止的力量讓我們的內心安住在內在的所緣,所以令心安住于內在所緣,這是修安止的時候,已經達到這個樣子。不過就在這個時候,由貪色聲等之掉舉,這是指掉舉,是對色聲等等悅意美好對境貪念之心的一種類型,它的作用力就是于境牽心令不自在,牽心于境令內心不能自在,牽引我們的內心跑到別的對境去,因此心不能夠自由做主,把我們的內心牽引到貪念的對境,因此産生障礙。

  掉舉對于安止形成什麼障礙,首先是心專一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這是安止,不過在那個時候內心會想到其他的對境,色聲香味觸等等其他的對境,心會不由自主的跑到其他的色聲香味觸等等其他的對境上,不由自主的就散亂,這就是掉舉。掉舉的力量很大,內心的力量比較薄弱。內心不由自主,會被掉舉遷著鼻子走,本來內心安住在所緣對境上,之後,內心爲什麼會跑到色聲等等其他對境上呢?把心牽過去的力量就稱爲掉舉,所以牽引內心跑到別的地方去,此即稱爲掉舉。

  內心的貪念是非常奇怪的,當把一個人放在房裏的時候,他的心一直跑到外面去,想要到外面去,但是如果把他放到外面去逛逛街又一直想著要回來,不能一直安住在一個地方。到了山上的時候,心裏一直想著城市的一切,要到城市去。等到到了城市,心裏又一直想要到山上,內心的想法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沒有辦法專ㄧ安住在一個地方,就是坐在這個地方的時候,心始終想著別的地方,色聲香味觸等等。

  當心安住在所緣的時候,爲什麼心會跑到別的地方去(色聲香味觸等等的對境)?把它牽過去的力量就稱爲掉舉。心沒有辦法在一個地方,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又馬上跑到另一個地方,這是一種貪念之心的類型,由貪念之心來牽引內心,跑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掉舉是屬于貪念之心的一種類型,掉舉的這種情況(作用力),不僅僅是前面《集論》(陳那所著)提到的。

  後面又引《後悔贊》(月官居士所著)如緣奢摩他,令心于彼住,進行奢摩他安住的時候令心于彼住,修安止的時候,心安住在所緣對境上。可是惑索令離彼,惑是指煩惱,因爲煩惱的力量讓心就離開了,那就是貪繩牽趣境,即貪念的繩索牽引內心趨于其他的對境。《後悔贊》雲:如緣奢摩他,令心于彼住,這是講心已經安放在所緣對境之後,所發生的事情,惑索令離彼,煩惱的繩索會讓心離開對境。不過煩惱的類型非常的多,所以煩惱的索當然類型也很多,其中正式把我們的心遷離開所緣對境,跑到別的地方去是什麼呢?就是貪念,故說貪繩牽趣境,貪念的繩子把我們的內心綁住,然後牽到別的對境去,這裏即在說明並指出掉舉是屬于貪念的類型。

  問:修奢摩他要緣第六意識內心的行相,前面說初學者最好先從淨行所緣開始,可是我們從廣論P351淨行所緣,除了第一個緣不淨觀的行相我們還可以想象,就說第六意識是可以想象不太幹淨、不太好看的東西之外,其他緣慈心、緣起、十八界等等,我們都想不出來,這樣說起來我們就只能去緣不淨觀,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通常我們對那個有恐懼,好像很難安住在上面,不像緣佛像這麼的歡喜,到底初學的人要怎樣去緣內心第六意識的行相,後去安止在上面,因爲我們現在對所緣的行相都不清楚,到底要怎樣去産生一個內心的行相,如果淨行所緣,其他緣慈心、緣起等等,光聽這個解釋實在想不出任何一個行相,到底要怎樣産生一個行相,然後讓心安止在上面?…而且即使是不淨觀我們會生起討厭的心,不太想安住在上面?

  答:界差別的觀想主要是調伏傲慢之心,把界差別的內容好好的仔細在內心思惟,因爲界差別的類型非常的繁多、複雜,所以把界差別仔細分析想一想,這個部分我也不知道,那個部分我也不知道,當然傲慢之心就容易調伏了。界差別裏面區分出來的項目、類型很多種,然後想一想這個部分細分的的意義我也不懂,那個部分細分的意義我也不懂,就會想到原來我的聰明智慧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呢!我還可以更加進步,這個也要學習,那個也要學習,這樣內心傲慢之心,當然就能夠降伏下來。

  不過就傲慢之心降伏這個部份而言,可能界差別這部份的觀修對我們沒有那麼迫切須要,因爲這裏界差別調伏傲慢之心,是指對于佛法義理博通而産生的傲慢之心,用界差別來調伏。因爲把界差別想一想,發覺裏面還有很多不懂呢!但是現在就我們而言,博通佛法的義理的部分當然我們還沒有到達,所以博通義理産生的傲慢之心,我們就不是那樣的強烈,因爲界差別是什麼我們都還不太知道呢!當然不可能博通義理,因此博通義理産生傲慢之心,對我們來講沒有那麼迫切須要去降伏它。

  不過傲慢之心類型很多種,界差別主要是對博通義理産生傲慢之心。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傲慢之心,譬如財富産生的傲慢,身體健康、力氣等等産生的傲慢,名氣、權勢産生的傲慢,才華産生的傲慢等等,這個方面的傲慢之心的降伏應該要想一想,財富比我更多的還有很多人,身體健康、力氣比我更好的還有很多人,名氣地位比我更好的還有很多人,做事情才幹、能力比我好的還有很多人,這個人那個人都比我更好呢!這樣想一想自己的傲慢之心就很容易降伏的,所以傲慢之心的降伏看自己是哪一方面的傲慢之心,把這個方面更好的例子想一想,傲慢之心比較容易調伏。

  剛剛傲慢之心有一種降伏的方式,就是想一想自己的毛病也是可以的,這也是一種可以用的方法,想一想,我也有這個毛病,也有那個毛病,這個想一想當然傲慢之心也容易調伏。

  再過來是緣起的觀想,這個對治的是愚癡的毛病。但是緣起的觀想,細分的緣起很困難,仔細分析細分緣起的意義,跟空性當然有關系,細分的緣起是跟空性配合在一起,很靠近空性的意義,這個部份要思惟分析非常困難。(這個)如果不容易進行的話,還有粗分的緣起,如我們所接觸的社會、家庭、個人都有很多的痛苦、快樂,這些苦樂的原因是什麼?從何而來?因是什麼?緣是什麼?仔細分析看看有哪些項目?這個因緣中每一項又各自有它的因、它的緣,再分析分析,這樣來作一個廣大的分析,或者說現在所做的事情,未來會成熟出什麼果呢?仔細想一想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如果這樣把因和緣詳細分析的話,內心聰明的能力會越來越強烈,這是緣起的觀想。如太過細分的緣起不能思惟,那分析一下粗分的緣起也是可以的,這樣會逐漸逐漸能夠對付愚癡的毛病。

  慈心的觀修,慈心實際上真正是憤怒的反面,真正對治的力量是慈心,不過討論到慈心的觀修方式,正式的觀修,要産生一個十全十美的慈心、美好的慈心、完全性相圓滿的慈心,這種觀修方式一定要按照七因果教誡的慈心方式來作觀想,因爲比起慈無量心還要更加殊勝呢!因爲就慈無量心而言小乘也有。但是大乘産生慈心的觀想比起慈無量心還要更加殊勝,這部份慈心的觀修方式要修自他等換,還有因果七教誡裏的知母念恩報恩等等,經由這些觀修而産生慈心,這樣來觀修慈心就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就有點困難了。但假設這個部份做不到,慈心要對付的是憤怒、生氣,如果要把憤怒、生氣降伏的話,前面談到的慈心方式那麼困難,《入行論》第六品也詳細講到,思惟的方式還有很多種,就是思惟憤怒本身有什麼過失?它爲什麼不好?而且讓我産生憤怒是因爲這些導致我痛苦傷害等等的對境,這些痛苦傷害它有許多好處呢!想一想自動自發可以高高興興去接受這些痛苦傷害,假設前面所談的慈心觀修方式不能做到,按照《入行論》裏面的思惟方式好好的想一想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呢!

  例如對方來傷害我的時候,從佛法的方面來仔細分細一下,對方傷害的方式是在自主的情況下來作傷害的行爲,還是不由自主的狀況下來作傷害的行爲呢?把這個部份好好的思惟一下,心就比較容易忍受,這是安受法忍。而且對方受到的痛苦逼迫,在痛苦的逼迫下他完全不能忍受,他挑不起這個痛苦之故,可能有導致他自殺死亡的危險,現在他爲了排除自己的痛苦,采用的手段方法,是來傷害于我,不過我就算受到他的傷害也沒有把我害死,可是他的痛苦卻能夠除去消滅,因爲他除去這個痛苦之故,他不用走上自殺這條路,想一想他也非常可憐,假設他的痛苦沒有排除掉,他的內心像火一樣煎熬,最後他可能自殺死亡發生危險,那不是更加糟糕嗎?所以從這個角度想一想他自主而作嗎?不自主而作嗎?好好的分析想一想,自己的內心就比較容易忍受的。叁種忍裏面,《入菩薩行論》每一項都講得非常詳細,安受痛苦之忍、安受法忍、還有損惱戒不作意忍,在《入菩薩行論》理每一項都詳細作說明。

  不淨觀的觀想部份,是降伏我們的貪念之心,不淨觀的觀修,想的內容當然內心會産生恐懼害怕,這就是不淨觀的觀修目標達成了。因爲內心産生害怕,當然不會産生貪念之心。貪念之心是看到對境、接觸到對境的時候,貪愛執著,因此一直想著我要擁有、要得到多麼的好,再叁的去思惟想想,這是貪念之心。如果觀修不淨觀能夠達成的話,就它的反面,反面的話就是我能夠擁有它,跟它在一起根本就不願意,連想到我都害怕,想都不敢去想,就表示修不淨觀的目標已經達成了嘛!貪念之心沒有産生,這不是更加的好嗎!這應當是成效已經出現了。

  有時候我們一般人的想法,總是覺得輪回之中貪念之心給我帶來很多的快樂呢!好像沒有貪念之心就不會給我帶來快樂,一般有這樣一個想法。當然貪念之心是給我們帶來一些快樂,說他絲毫沒有給我帶來快樂,那也不是,貪念之心好像也給我們帶來一些些快樂,不過實際的情況是貪念之心給我們帶來一些些快樂,但是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貪念之心雖然帶來很多的痛苦,可是總是帶來一些快樂,對于這點我們沒有仔細分析,因此被它欺騙了,內心迷惑錯亂了,以爲貪念之心給我帶來很多快樂,其實不是,不知道一點點的快樂其實形成很多的痛苦,對這點不了解。

  與其如此,不如把這個小小的快樂也舍棄掉,那些更大的痛苦全部都沒有了,不是更加的好嗎?這樣的話還要更加的快樂呢!聖天提婆在《四百論》裏講了這麼一個例子:就是皮膚病發癢,癢的不得了的時候,抓抓抓覺得非常的快樂,因爲皮膚病非常癢,去抓覺得非常的快樂,但是與其得到這種快樂,還不如一開始根本就沒有皮膚病,那不是更加大的快樂嗎?因爲皮膚非常癢,抓它覺得非常快樂,因爲想要得到這個快樂之故,發願我生一個皮膚病,然後我可以抓一抓帶來一種快樂,這不是大笨蛋嗎?應該是根本就沒有病,抓它的快樂也沒有,這應該是更加大的快樂嘛!應該是這個樣子。如果抓抓會給我帶來快樂,發願我長很多皮膚病,那這是一個笨蛋。

  貪念之心給我們帶來快樂,其實它帶來很多的痛苦,這個快樂的基礎,安立在這個貪念之心上面,其實它也一樣會形成很多的痛苦,還不如一開始所帶來的快樂沒有,這個基礎貪念之心不存在,舍棄這個小小的快樂,讓這個基礎也不存在,貪念之心也沒有的話,那這個快樂還更加的大呢!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