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都完全知道了。但是就算已经知道了,可是昏沉掉举来了,不运用正知去做检查也是不能够知道。
首先因为不认识它,不能察知它有没有来,这是一个毛病。已经认识以后,如果不用正知去检查,当然也不知道它有没有来,这也是一个毛病。因此要先学习了知昏沉、掉举,粗分、细分的性相,这个都明白了解,之后,把所了解的内容好好记在脑袋里,放在忆念之中记住不要忘记,这是忆念。在忆念能够记住的情况之下,接下来才能运用正知去检查,当我在观修的时候昏沉、掉举来了吗?这个检查是正知。假设不用正知去做检查,就陷入沉睡之中,(正知没有去检查)。首先是不知道的情况之下,不认识昏沉掉举,当然来了没办法知道,这是第一个毛病要克服。
第二个是已经了知之后,它有没有来也是要靠正知去检查,如何运用正知去检查,这是第二个大纲。这分成二个:初又分二:(一)抉择沉掉之相,说明昏沉和掉举粗分、细分,这样才能去认明认定清楚它。(二)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正在观修的时候,有昏沉和掉举当然要靠正知去检查,正知怎么去运用?怎么产生呢?(分成二个大纲。)
首先掉举,抉择就是把它认定认明清楚,掉举是什么?引用《集论》说明,「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照,障止为业。」《集论》谈到掉举,是指对于美好的行相,追随于后,属于贪念类型,心很不寂静止息的一种状态。它的作用是具有能够阻碍安止的作用力存在。至尊仁波切分成三个项目来说明,即所缘是什么?行相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集论》的内容可以分成三段,即净相随转,是指所缘的对象是什么?再来是属于贪念的部份,心很不寂静的状态,贪分所摄心不静照,这是它的行相。障止为业,这是它的作用力。后面至尊仁波切做解释,此中有三,一所缘,所缘的对象是什么?掉举所缘的对象是可爱悦意美好的对境,也就是指内心经常想起来、一直回想可爱悦意美好的对境。
第二个行相。掉举心它作用的方式是什么样子?心不寂静向外流散,掉举的情况是心不寂静,而且是心向外投射放射出去,是属于贪念的类型的一部分,趣境爱相。当心投射放射到另外一个对境上,本身就是一种贪爱,这是属于一种对于对境产生贪爱的一种行相。
再过来它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掉举产生的时候有什么作用呢?《集论》里谈到障止为业。阻碍安止这是它的作用力,能障其心安住所缘。所谓安止是心要安住在所缘对境上,里面有一个安住的部份,对安住的部份会造成障碍阻碍,这就是掉举的部份。
于内所缘令心住时,由贪色声等之掉举,于境牵心令不自在,贪爱散乱。于内所缘令心住时,这是安止。安止的力量让我们的内心安住在内在的所缘,所以令心安住于内在所缘,这是修安止的时候,已经达到这个样子。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由贪色声等之掉举,这是指掉举,是对色声等等悦意美好对境贪念之心的一种类型,它的作用力就是于境牵心令不自在,牵心于境令内心不能自在,牵引我们的内心跑到别的对境去,因此心不能够自由做主,把我们的内心牵引到贪念的对境,因此产生障碍。
掉举对于安止形成什么障碍,首先是心专一安住在所缘对境上,这是安止,不过在那个时候内心会想到其他的对境,色声香味触等等其他的对境,心会不由自主的跑到其他的色声香味触等等其他的对境上,不由自主的就散乱,这就是掉举。掉举的力量很大,内心的力量比较薄弱。内心不由自主,会被掉举迁着鼻子走,本来内心安住在所缘对境上,之后,内心为什么会跑到色声等等其他对境上呢?把心牵过去的力量就称为掉举,所以牵引内心跑到别的地方去,此即称为掉举。
内心的贪念是非常奇怪的,当把一个人放在房里的时候,他的心一直跑到外面去,想要到外面去,但是如果把他放到外面去逛逛街又一直想着要回来,不能一直安住在一个地方。到了山上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城市的一切,要到城市去。等到到了城市,心里又一直想要到山上,内心的想法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没有办法专ㄧ安住在一个地方,就是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心始终想着别的地方,色声香味触等等。
当心安住在所缘的时候,为什么心会跑到别的地方去(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对境)?把它牵过去的力量就称为掉举。心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又马上跑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一种贪念之心的类型,由贪念之心来牵引内心,跑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掉举是属于贪念之心的一种类型,掉举的这种情况(作用力),不仅仅是前面《集论》(陈那所著)提到的。
后面又引《后悔赞》(月官居士所著)如缘奢摩他,令心于彼住,进行奢摩他安住的时候令心于彼住,修安止的时候,心安住在所缘对境上。可是惑索令离彼,惑是指烦恼,因为烦恼的力量让心就离开了,那就是贪绳牵趣境,即贪念的绳索牵引内心趋于其他的对境。《后悔赞》云:如缘奢摩他,令心于彼住,这是讲心已经安放在所缘对境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惑索令离彼,烦恼的绳索会让心离开对境。不过烦恼的类型非常的多,所以烦恼的索当然类型也很多,其中正式把我们的心迁离开所缘对境,跑到别的地方去是什么呢?就是贪念,故说贪绳牵趣境,贪念的绳子把我们的内心绑住,然后牵到别的对境去,这里即在说明并指出掉举是属于贪念的类型。
问:修奢摩他要缘第六意识内心的行相,前面说初学者最好先从净行所缘开始,可是我们从广论P351净行所缘,除了第一个缘不净观的行相我们还可以想象,就说第六意识是可以想象不太干净、不太好看的东西之外,其他缘慈心、缘起、十八界等等,我们都想不出来,这样说起来我们就只能去缘不净观,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通常我们对那个有恐惧,好像很难安住在上面,不像缘佛像这么的欢喜,到底初学的人要怎样去缘内心第六意识的行相,后去安止在上面,因为我们现在对所缘的行相都不清楚,到底要怎样去产生一个内心的行相,如果净行所缘,其他缘慈心、缘起等等,光听这个解释实在想不出任何一个行相,到底要怎样产生一个行相,然后让心安止在上面?…而且即使是不净观我们会生起讨厌的心,不太想安住在上面?
答:界差别的观想主要是调伏傲慢之心,把界差别的内容好好的仔细在内心思惟,因为界差别的类型非常的繁多、复杂,所以把界差别仔细分析想一想,这个部分我也不知道,那个部分我也不知道,当然傲慢之心就容易调伏了。界差别里面区分出来的项目、类型很多种,然后想一想这个部分细分的的意义我也不懂,那个部分细分的意义我也不懂,就会想到原来我的聪明智慧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呢!我还可以更加进步,这个也要学习,那个也要学习,这样内心傲慢之心,当然就能够降伏下来。
不过就傲慢之心降伏这个部份而言,可能界差别这部份的观修对我们没有那么迫切须要,因为这里界差别调伏傲慢之心,是指对于佛法义理博通而产生的傲慢之心,用界差别来调伏。因为把界差别想一想,发觉里面还有很多不懂呢!但是现在就我们而言,博通佛法的义理的部分当然我们还没有到达,所以博通义理产生的傲慢之心,我们就不是那样的强烈,因为界差别是什么我们都还不太知道呢!当然不可能博通义理,因此博通义理产生傲慢之心,对我们来讲没有那么迫切须要去降伏它。
不过傲慢之心类型很多种,界差别主要是对博通义理产生傲慢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傲慢之心,譬如财富产生的傲慢,身体健康、力气等等产生的傲慢,名气、权势产生的傲慢,才华产生的傲慢等等,这个方面的傲慢之心的降伏应该要想一想,财富比我更多的还有很多人,身体健康、力气比我更好的还有很多人,名气地位比我更好的还有很多人,做事情才干、能力比我好的还有很多人,这个人那个人都比我更好呢!这样想一想自己的傲慢之心就很容易降伏的,所以傲慢之心的降伏看自己是哪一方面的傲慢之心,把这个方面更好的例子想一想,傲慢之心比较容易调伏。
刚刚傲慢之心有一种降伏的方式,就是想一想自己的毛病也是可以的,这也是一种可以用的方法,想一想,我也有这个毛病,也有那个毛病,这个想一想当然傲慢之心也容易调伏。
再过来是缘起的观想,这个对治的是愚痴的毛病。但是缘起的观想,细分的缘起很困难,仔细分析细分缘起的意义,跟空性当然有关系,细分的缘起是跟空性配合在一起,很靠近空性的意义,这个部份要思惟分析非常困难。(这个)如果不容易进行的话,还有粗分的缘起,如我们所接触的社会、家庭、个人都有很多的痛苦、快乐,这些苦乐的原因是什么?从何而来?因是什么?缘是什么?仔细分析看看有哪些项目?这个因缘中每一项又各自有它的因、它的缘,再分析分析,这样来作一个广大的分析,或者说现在所做的事情,未来会成熟出什么果呢?仔细想一想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如果这样把因和缘详细分析的话,内心聪明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烈,这是缘起的观想。如太过细分的缘起不能思惟,那分析一下粗分的缘起也是可以的,这样会逐渐逐渐能够对付愚痴的毛病。
慈心的观修,慈心实际上真正是愤怒的反面,真正对治的力量是慈心,不过讨论到慈心的观修方式,正式的观修,要产生一个十全十美的慈心、美好的慈心、完全性相圆满的慈心,这种观修方式一定要按照七因果教诫的慈心方式来作观想,因为比起慈无量心还要更加殊胜呢!因为就慈无量心而言小乘也有。但是大乘产生慈心的观想比起慈无量心还要更加殊胜,这部份慈心的观修方式要修自他等换,还有因果七教诫里的知母念恩报恩等等,经由这些观修而产生慈心,这样来观修慈心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就有点困难了。但假设这个部份做不到,慈心要对付的是愤怒、生气,如果要把愤怒、生气降伏的话,前面谈到的慈心方式那么困难,《入行论》第六品也详细讲到,思惟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就是思惟愤怒本身有什么过失?它为什么不好?而且让我产生愤怒是因为这些导致我痛苦伤害等等的对境,这些痛苦伤害它有许多好处呢!想一想自动自发可以高高兴兴去接受这些痛苦伤害,假设前面所谈的慈心观修方式不能做到,按照《入行论》里面的思惟方式好好的想一想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呢!
例如对方来伤害我的时候,从佛法的方面来仔细分细一下,对方伤害的方式是在自主的情况下来作伤害的行为,还是不由自主的状况下来作伤害的行为呢?把这个部份好好的思惟一下,心就比较容易忍受,这是安受法忍。而且对方受到的痛苦逼迫,在痛苦的逼迫下他完全不能忍受,他挑不起这个痛苦之故,可能有导致他自杀死亡的危险,现在他为了排除自己的痛苦,采用的手段方法,是来伤害于我,不过我就算受到他的伤害也没有把我害死,可是他的痛苦却能够除去消灭,因为他除去这个痛苦之故,他不用走上自杀这条路,想一想他也非常可怜,假设他的痛苦没有排除掉,他的内心像火一样煎熬,最后他可能自杀死亡发生危险,那不是更加糟糕吗?所以从这个角度想一想他自主而作吗?不自主而作吗?好好的分析想一想,自己的内心就比较容易忍受的。三种忍里面,《入菩萨行论》每一项都讲得非常详细,安受痛苦之忍、安受法忍、还有损恼戒不作意忍,在《入菩萨行论》理每一项都详细作说明。
不净观的观想部份,是降伏我们的贪念之心,不净观的观修,想的内容当然内心会产生恐惧害怕,这就是不净观的观修目标达成了。因为内心产生害怕,当然不会产生贪念之心。贪念之心是看到对境、接触到对境的时候,贪爱执着,因此一直想着我要拥有、要得到多么的好,再三的去思惟想想,这是贪念之心。如果观修不净观能够达成的话,就它的反面,反面的话就是我能够拥有它,跟它在一起根本就不愿意,连想到我都害怕,想都不敢去想,就表示修不净观的目标已经达成了嘛!贪念之心没有产生,这不是更加的好吗!这应当是成效已经出现了。
有时候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总是觉得轮回之中贪念之心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呢!好像没有贪念之心就不会给我带来快乐,一般有这样一个想法。当然贪念之心是给我们带来一些快乐,说他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快乐,那也不是,贪念之心好像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些快乐,不过实际的情况是贪念之心给我们带来一些些快乐,但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贪念之心虽然带来很多的痛苦,可是总是带来一些快乐,对于这点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因此被它欺骗了,内心迷惑错乱了,以为贪念之心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其实不是,不知道一点点的快乐其实形成很多的痛苦,对这点不了解。
与其如此,不如把这个小小的快乐也舍弃掉,那些更大的痛苦全部都没有了,不是更加的好吗?这样的话还要更加的快乐呢!圣天提婆在《四百论》里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就是皮肤病发痒,痒的不得了的时候,抓抓抓觉得非常的快乐,因为皮肤病非常痒,去抓觉得非常的快乐,但是与其得到这种快乐,还不如一开始根本就没有皮肤病,那不是更加大的快乐吗?因为皮肤非常痒,抓它觉得非常快乐,因为想要得到这个快乐之故,发愿我生一个皮肤病,然后我可以抓一抓带来一种快乐,这不是大笨蛋吗?应该是根本就没有病,抓它的快乐也没有,这应该是更加大的快乐嘛!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抓抓会给我带来快乐,发愿我长很多皮肤病,那这是一个笨蛋。
贪念之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其实它带来很多的痛苦,这个快乐的基础,安立在这个贪念之心上面,其实它也一样会形成很多的痛苦,还不如一开始所带来的快乐没有,这个基础贪念之心不存在,舍弃这个小小的快乐,让这个基础也不存在,贪念之心也没有的话,那这个快乐还更加的大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7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