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要入定安住在其中,在安住其中之前,要先去把這些行相,在內心好好的思惟,「于此所緣正念流注隨轉安住」,就是把前面談到到自己了解的法義,上師那裏聽聞的法義,這些內容等一下我要入定在其中的,但是在入定之前,這些內容我先要在內心思惟,這裏有一個諸相現前,「相」就是念頭,妄念的意思,總之就是有一個內心的思惟,所以有妄念和無妄念的情況下,妄念就是思惟它的行相,所以在入定之前,要安住在這些行相,可是還沒有入定之前,我的念頭要思惟這些行相,我要使這個行相出現,再把它想一想,所以于此所緣,于我所要入定的行相,我要先思惟,思惟對于這些所緣的對境內容我要「正念流注」,我要憶念的力量要放在上面,再想一下,所以這個意思是指讓所緣的行相,再去思惟它。所以這是指再叁回憶,數數隨念,就是再叁回憶的意思。
再叁隨念,《聲聞地》的內容講得非常明白的,至尊仁波切所要說明的這些內容在聲聞地裏面有解釋到數數隨念,所以這個意思就非常明白清楚。可是《辨中邊論釋》就不是那麼明白清楚,《辨中邊論釋》裏談到憶念憶持,就是不忘對境,「謂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語」就講這麼短,內容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就有必要把內容再作一個解釋,(看看後面的解釋就能了解)。
「故修正念爲于所緣滅除忘念,能滅之明記所緣者,謂所緣意言即是數數作意所緣,」這個意思是再叁再叁思惟的意思,一般來講我們希望不要忘記,對于所學的教法,上師的教誡不要忘記它,怎樣把忘記排除掉?把忘記排除掉的方法,就是再叁思惟、再叁回想,就能夠不要忘記,就能夠把忘記排除掉。故修憶念是爲于所緣滅除忘念,緣取這個對境之後,可能我把它忘記掉,要把忘記滅掉的方法,就是內心再叁憶念、再叁回憶。所以能夠滅的力量就是明白的記住,明白的回憶所緣的對境是什麼。
「謂所緣意言即是數數作意所緣」《辨中邊論釋》的句子談到憶念的意思,就是不會忘失對境,也就是指能夠不忘記住心的教授。意言的意思內心再叁講話再叁講話,意言就是心意的語言,意言即是數數作意所緣的意思,意言就好像內心在講話一樣,就是指我的內心數數作意所緣的對境,數數作意所緣對境就是內心再叁思惟這個對境。
仁波切說這個句子可能有點像中國人所講的話,中國人會講我的內心告訴我自己,我的心這樣講,我的心告訴我這些話,西藏人這樣講就有點奇怪,意言就是心意言語,好像心意開口說話一樣,但是這裏並不是說心意開口說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內心去思惟住心的教授,內心再叁去思惟也就是數數隨念,所以緣取對境之後可能會忘失掉,我要把這個忘記排除掉(滅掉),能滅的方式就是明白的去想它,所以再叁的想它、再叁的想它就不會忘記。
鼓勵之詞的意思就是不要忘記所緣,不要忘記所緣的對境,不要忘記啊!不要忘記啊!這句話好像是我的內心在告訴我一樣,所以這是一個鼓勵之詞,即是對于所緣的對境,要以我們的念力安住在上面,再叁思惟再叁思惟,不要忘記啊!不要忘記啊!所以這是一個鼓勵之詞,好像我們的內心所講的一個鼓勵之詞一樣。
如何使我的內心一直維持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面?繼續維持的方式就是再叁去思惟它、再叁去回憶它,好像是內心講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個鼓勵之詞,再叁去思惟不要忘記它。前面的引經據典是《辨中邊論釋》的引文,之後至尊仁波切做了一個解釋說明,這個解釋說明要成立出前面所提出來的一個主張,就是在中間的段落應該將前面的內容再叁思惟一下,爲什麼這樣做呢?這樣做的功效就是能夠維持我們的憶念(念力)能夠維持下去,這是一個方式,所以在中間的段落要運用正知作一個檢查分析,同時在中間的段落也必須再回憶一下前時的所緣,回憶前時的所緣功效在哪裏?必要性在哪裏?《聲聞地》和《辨中邊論釋》都有作解釋,這其中《辨中邊論釋》的句子,至尊仁波切也作一個解釋說明,我們看了這個解釋說明就能夠了解了。
在《辨中邊論釋》談到這是維持念力的一種方式,念力緣念不忘對境,用我的念力一直安住在對境上不要忘記它,如何使我憶念的力量能夠繼續維持下去呢?這一個方式就是在中間的段落,把剛開始所緣的對境的行相再回憶一下,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的念力就能夠維持,這樣就能夠達到不會忘記所緣,(所以不要忘記所緣這樣鼓勵的一個詞句),所以不要忘記啊!不要忘記啊!這是一個鼓勵的詞句。意思就是指再叁去思惟對境,再叁回憶就像前面談到的數數隨念,同樣的意思,這是指中間如果把前時所緣再回憶這種方式,是讓我們的憶念能夠維持下去的一種方式。
後面因此之故,就是前面都當作原因所以怎樣,故怎樣就是要把前面講的內容都當作原因,前面講了二樣事情,(一)就是中間的段落要用正知來作檢查,(二)不僅如此在中間的段落還要回憶前時的所緣,這二件事情在中間的段落要作,這已經明白說明了,把這個說明當作原因所以…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前面談到,中間要做的二件事情,這二件事情之所以作一個特別說明,是因爲要破除對方的主張。
對方主張正在進行觀修的時候,不作任何檢查思惟、不能夠作檢查、不能夠作分析,如果在觀修的時候,中間的段落作檢查作分析,就是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有其他的想法對觀修會造成一種打擾,因此觀修的時候不要作任何的思惟,也不要再進行檢查,檢查的話內心就産生一個新的想法,又去作檢查,這些都不需要的,這是對方的主張。
針對對方的主張,至尊仁波切把它破除掉,所以前面才解釋這些內容,就是在觀修的時候中間還要進行檢查,不僅要進行檢查,中間的段落還要回憶起前時的所緣是什麼?這個在觀修的場合等于是一個新的想法。也要用正知來作檢查,還要回憶前面的所緣,這當然都是一個新的想法,因此就對方的主張來講,在觀修的時候不應當有這些新的想法,因爲新的想法都是打擾我們的腦袋,對腦袋變成一種幹擾。用正知去作一個檢查到底有沒有安住?這個當然是一種打擾,回憶起前時的所緣那不是對我現在的觀修變成一種打擾嗎?所以這些都不應該作,對方的主張是這樣的。
但至尊仁波切提出前面談到這個解釋,這二種主張。不去打擾內心這是不可能的,因爲正在觀修的時候,要運用憶念的力量去回憶起前時的所緣,同時還用正知去把內心的情況再作一個檢查分析,這些都要作。爲什麼要作呢?因爲假設不作的話,具有力量的憶念不能夠産生,具有威力的正知也不能夠産生,如果這二項不齊備的話,有威力的等持就不可能産生,這前面解釋過了。如果這些都不作,那如何變成一個正式有威力的等持呢?那當然不可能,因此中間這些都要作,所以前面做了這麼一個解釋說明,這是破除對方的主張。
中間的段落再思惟、回憶前時的所緣,這樣作的話就會産生有力的憶念,中間的段落用正知把目前的情況檢查一下,沈沒和掉舉有沒有出現?這樣作檢查的話就會逐漸形成有力的正知,在形成有力憶念和有力正知這個方面,那中間要做這些事情就會很有幫助的,因爲中間以正知再檢查,這個正知檢查的能力就會變得非常的靈便。前面有解釋中間以正知來作檢查有二個必要性,其中第二個必要性亦能速疾了知沈掉,就是能夠很迅速的查知沈沒和掉舉要出現了呢!那就表示正知的力量很強大,它作檢查的時候很靈便很靈巧立刻能察覺,這是因爲再叁檢查、再叁檢查,所以沈沒和掉舉即將要出現,馬上就被察覺到、馬上被抓到了,那就表示正知的力量很強大,已經非常的靈活了,有很靈活的力量了,所以沈沒和掉舉一靠近馬上知道,沈沒掉舉還沒有出現即將要出現的征兆,它馬上就察覺到了。如果沈沒和掉舉已經出現了才察覺到,這個不能算正知很有力量,沈沒和掉舉都出現了才察覺到這個就不可以了,所以應該是沈沒和掉舉雖然沒有出現,可是它即將要到來有一些征兆,這個征兆由正知去察覺立刻就察覺到了,那就表示正知已經很有威力。因爲它有威力之故,所以它很容易察覺到沈沒和掉舉,即將要出現的征兆是什麼?馬上就能夠發現。
因此之故,在中間的段落,應當把前時的所緣再回憶再回憶,這樣作的話對形成有力的憶念就很有幫助,中間用正知作檢查,這樣對形成有力的正知就會很有幫助,如果有力的憶念、有力的正知這二者要形成的話,那要用什麼方式來做呢?就是中間的段落把前時的所緣再回憶再回憶一下,中間中間的段落用正知再作檢查再作檢查,這樣作的話逐漸就會形成有力的憶念、有力的正知,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方主張在觀修的時候這二者都不需要,中間的時候不必作檢查分析,二者都不需要。如果這樣講的話,不必再去作回憶,那有力的憶念、有力的正知就不能夠形成,有力的憶念、有威力的正知不能夠形成的話,那就不是一個合乎條件的等持,所以在對方的主張所解釋說明,如何禅修的方式是有錯誤的,因爲在觀修的時候不作任何的思惟、也不作檢查,以這種方式來作觀修,這種解釋方式有錯誤。爲什麼有錯誤呢?因爲這種解釋裏所談到的等持,不是正式的等持。爲什麼呢?因爲有力的憶念不存在,有力的正知不存在,因此之故,這不是一個合乎性相的等持。
後面的內容我們念一下就容易了解,至尊大主這裏所談到的我們的內心要産生合乎條件的等持,它的方法是什麼?明白作一個解釋。這個方法不能有一點差遲、有一點閃失,有一點閃失的話就變成其他的博士的主張了,其他的博士說正式觀修的時候不要作任何檢查分析,內心不作任何的思惟,這個主張好像講得很對啊!但是其實似是而非,就至尊大主的主張而言,不但要進行回憶還要進行檢查呢!因爲這是産生具足條件的等持(純淨的等持)一個很大的幫助,其實這是幫助的一個很大的力量,這是甚深的開示,這是一個很正確的觀修方式,稍微有點差遲的話就變成其他人的主張,那就似是而非,就不是正確的觀修方式,所以後面的內容就容易了解了。
「故若時時憶念所緣,是生有力正念所須(必須的方式)。于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是生有力能覺沈掉正知方便(是生有力正知的方法)。若謂此等皆是分別(妄念)而遮止者」p364L7,如果把回憶前時所緣和用正知去檢查分析,當成內心的念頭分別心,因此把它排除掉不要作的話,這個有點笨蛋的說法,這本來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而且對産生純淨的所緣有一個很大的幫助,現在卻把它當作是一個毛病要把它排除掉,就把有益者變成有害者,要把它排除掉,那就要知道後果了,「應知難生有力正念(憶念)正知」那就要了解,以後修等持所需要的有力量的憶念和正知要産生,大概就非常困難了。産生有力的憶念和正知的方式,應該要作檢查,要作回憶的,你又說它不好要把它排除掉,那當然不可能生有力的憶念和正知。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5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