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要入定安住在其中,在安住其中之前,要先去把这些行相,在内心好好的思惟,「于此所缘正念流注随转安住」,就是把前面谈到到自己了解的法义,上师那里听闻的法义,这些内容等一下我要入定在其中的,但是在入定之前,这些内容我先要在内心思惟,这里有一个诸相现前,「相」就是念头,妄念的意思,总之就是有一个内心的思惟,所以有妄念和无妄念的情况下,妄念就是思惟它的行相,所以在入定之前,要安住在这些行相,可是还没有入定之前,我的念头要思惟这些行相,我要使这个行相出现,再把它想一想,所以于此所缘,于我所要入定的行相,我要先思惟,思惟对于这些所缘的对境内容我要「正念流注」,我要忆念的力量要放在上面,再想一下,所以这个意思是指让所缘的行相,再去思惟它。所以这是指再三回忆,数数随念,就是再三回忆的意思。
再三随念,《声闻地》的内容讲得非常明白的,至尊仁波切所要说明的这些内容在声闻地里面有解释到数数随念,所以这个意思就非常明白清楚。可是《辨中边论释》就不是那么明白清楚,《辨中边论释》里谈到忆念忆持,就是不忘对境,「谓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语」就讲这么短,内容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就有必要把内容再作一个解释,(看看后面的解释就能了解)。
「故修正念为于所缘灭除忘念,能灭之明记所缘者,谓所缘意言即是数数作意所缘,」这个意思是再三再三思惟的意思,一般来讲我们希望不要忘记,对于所学的教法,上师的教诫不要忘记它,怎样把忘记排除掉?把忘记排除掉的方法,就是再三思惟、再三回想,就能够不要忘记,就能够把忘记排除掉。故修忆念是为于所缘灭除忘念,缘取这个对境之后,可能我把它忘记掉,要把忘记灭掉的方法,就是内心再三忆念、再三回忆。所以能够灭的力量就是明白的记住,明白的回忆所缘的对境是什么。
「谓所缘意言即是数数作意所缘」《辨中边论释》的句子谈到忆念的意思,就是不会忘失对境,也就是指能够不忘记住心的教授。意言的意思内心再三讲话再三讲话,意言就是心意的语言,意言即是数数作意所缘的意思,意言就好像内心在讲话一样,就是指我的内心数数作意所缘的对境,数数作意所缘对境就是内心再三思惟这个对境。
仁波切说这个句子可能有点像中国人所讲的话,中国人会讲我的内心告诉我自己,我的心这样讲,我的心告诉我这些话,西藏人这样讲就有点奇怪,意言就是心意言语,好像心意开口说话一样,但是这里并不是说心意开口说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内心去思惟住心的教授,内心再三去思惟也就是数数随念,所以缘取对境之后可能会忘失掉,我要把这个忘记排除掉(灭掉),能灭的方式就是明白的去想它,所以再三的想它、再三的想它就不会忘记。
鼓励之词的意思就是不要忘记所缘,不要忘记所缘的对境,不要忘记啊!不要忘记啊!这句话好像是我的内心在告诉我一样,所以这是一个鼓励之词,即是对于所缘的对境,要以我们的念力安住在上面,再三思惟再三思惟,不要忘记啊!不要忘记啊!所以这是一个鼓励之词,好像我们的内心所讲的一个鼓励之词一样。
如何使我的内心一直维持安住在所缘对境上面?继续维持的方式就是再三去思惟它、再三去回忆它,好像是内心讲这么一句话,这么一个鼓励之词,再三去思惟不要忘记它。前面的引经据典是《辨中边论释》的引文,之后至尊仁波切做了一个解释说明,这个解释说明要成立出前面所提出来的一个主张,就是在中间的段落应该将前面的内容再三思惟一下,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样做的功效就是能够维持我们的忆念(念力)能够维持下去,这是一个方式,所以在中间的段落要运用正知作一个检查分析,同时在中间的段落也必须再回忆一下前时的所缘,回忆前时的所缘功效在哪里?必要性在哪里?《声闻地》和《辨中边论释》都有作解释,这其中《辨中边论释》的句子,至尊仁波切也作一个解释说明,我们看了这个解释说明就能够了解了。
在《辨中边论释》谈到这是维持念力的一种方式,念力缘念不忘对境,用我的念力一直安住在对境上不要忘记它,如何使我忆念的力量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呢?这一个方式就是在中间的段落,把刚开始所缘的对境的行相再回忆一下,透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念力就能够维持,这样就能够达到不会忘记所缘,(所以不要忘记所缘这样鼓励的一个词句),所以不要忘记啊!不要忘记啊!这是一个鼓励的词句。意思就是指再三去思惟对境,再三回忆就像前面谈到的数数随念,同样的意思,这是指中间如果把前时所缘再回忆这种方式,是让我们的忆念能够维持下去的一种方式。
后面因此之故,就是前面都当作原因所以怎样,故怎样就是要把前面讲的内容都当作原因,前面讲了二样事情,(一)就是中间的段落要用正知来作检查,(二)不仅如此在中间的段落还要回忆前时的所缘,这二件事情在中间的段落要作,这已经明白说明了,把这个说明当作原因所以…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前面谈到,中间要做的二件事情,这二件事情之所以作一个特别说明,是因为要破除对方的主张。
对方主张正在进行观修的时候,不作任何检查思惟、不能够作检查、不能够作分析,如果在观修的时候,中间的段落作检查作分析,就是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有其他的想法对观修会造成一种打扰,因此观修的时候不要作任何的思惟,也不要再进行检查,检查的话内心就产生一个新的想法,又去作检查,这些都不需要的,这是对方的主张。
针对对方的主张,至尊仁波切把它破除掉,所以前面才解释这些内容,就是在观修的时候中间还要进行检查,不仅要进行检查,中间的段落还要回忆起前时的所缘是什么?这个在观修的场合等于是一个新的想法。也要用正知来作检查,还要回忆前面的所缘,这当然都是一个新的想法,因此就对方的主张来讲,在观修的时候不应当有这些新的想法,因为新的想法都是打扰我们的脑袋,对脑袋变成一种干扰。用正知去作一个检查到底有没有安住?这个当然是一种打扰,回忆起前时的所缘那不是对我现在的观修变成一种打扰吗?所以这些都不应该作,对方的主张是这样的。
但至尊仁波切提出前面谈到这个解释,这二种主张。不去打扰内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在观修的时候,要运用忆念的力量去回忆起前时的所缘,同时还用正知去把内心的情况再作一个检查分析,这些都要作。为什么要作呢?因为假设不作的话,具有力量的忆念不能够产生,具有威力的正知也不能够产生,如果这二项不齐备的话,有威力的等持就不可能产生,这前面解释过了。如果这些都不作,那如何变成一个正式有威力的等持呢?那当然不可能,因此中间这些都要作,所以前面做了这么一个解释说明,这是破除对方的主张。
中间的段落再思惟、回忆前时的所缘,这样作的话就会产生有力的忆念,中间的段落用正知把目前的情况检查一下,沉没和掉举有没有出现?这样作检查的话就会逐渐形成有力的正知,在形成有力忆念和有力正知这个方面,那中间要做这些事情就会很有帮助的,因为中间以正知再检查,这个正知检查的能力就会变得非常的灵便。前面有解释中间以正知来作检查有二个必要性,其中第二个必要性亦能速疾了知沉掉,就是能够很迅速的查知沉没和掉举要出现了呢!那就表示正知的力量很强大,它作检查的时候很灵便很灵巧立刻能察觉,这是因为再三检查、再三检查,所以沉没和掉举即将要出现,马上就被察觉到、马上被抓到了,那就表示正知的力量很强大,已经非常的灵活了,有很灵活的力量了,所以沉没和掉举一靠近马上知道,沉没掉举还没有出现即将要出现的征兆,它马上就察觉到了。如果沉没和掉举已经出现了才察觉到,这个不能算正知很有力量,沉没和掉举都出现了才察觉到这个就不可以了,所以应该是沉没和掉举虽然没有出现,可是它即将要到来有一些征兆,这个征兆由正知去察觉立刻就察觉到了,那就表示正知已经很有威力。因为它有威力之故,所以它很容易察觉到沉没和掉举,即将要出现的征兆是什么?马上就能够发现。
因此之故,在中间的段落,应当把前时的所缘再回忆再回忆,这样作的话对形成有力的忆念就很有帮助,中间用正知作检查,这样对形成有力的正知就会很有帮助,如果有力的忆念、有力的正知这二者要形成的话,那要用什么方式来做呢?就是中间的段落把前时的所缘再回忆再回忆一下,中间中间的段落用正知再作检查再作检查,这样作的话逐渐就会形成有力的忆念、有力的正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方主张在观修的时候这二者都不需要,中间的时候不必作检查分析,二者都不需要。如果这样讲的话,不必再去作回忆,那有力的忆念、有力的正知就不能够形成,有力的忆念、有威力的正知不能够形成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合乎条件的等持,所以在对方的主张所解释说明,如何禅修的方式是有错误的,因为在观修的时候不作任何的思惟、也不作检查,以这种方式来作观修,这种解释方式有错误。为什么有错误呢?因为这种解释里所谈到的等持,不是正式的等持。为什么呢?因为有力的忆念不存在,有力的正知不存在,因此之故,这不是一个合乎性相的等持。
后面的内容我们念一下就容易了解,至尊大主这里所谈到的我们的内心要产生合乎条件的等持,它的方法是什么?明白作一个解释。这个方法不能有一点差迟、有一点闪失,有一点闪失的话就变成其他的博士的主张了,其他的博士说正式观修的时候不要作任何检查分析,内心不作任何的思惟,这个主张好像讲得很对啊!但是其实似是而非,就至尊大主的主张而言,不但要进行回忆还要进行检查呢!因为这是产生具足条件的等持(纯净的等持)一个很大的帮助,其实这是帮助的一个很大的力量,这是甚深的开示,这是一个很正确的观修方式,稍微有点差迟的话就变成其他人的主张,那就似是而非,就不是正确的观修方式,所以后面的内容就容易了解了。
「故若时时忆念所缘,是生有力正念所须(必须的方式)。于所缘境摄心不散而正观察,是生有力能觉沉掉正知方便(是生有力正知的方法)。若谓此等皆是分别(妄念)而遮止者」p364L7,如果把回忆前时所缘和用正知去检查分析,当成内心的念头分别心,因此把它排除掉不要作的话,这个有点笨蛋的说法,这本来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产生纯净的所缘有一个很大的帮助,现在却把它当作是一个毛病要把它排除掉,就把有益者变成有害者,要把它排除掉,那就要知道后果了,「应知难生有力正念(忆念)正知」那就要了解,以后修等持所需要的有力量的忆念和正知要产生,大概就非常困难了。产生有力的忆念和正知的方式,应该要作检查,要作回忆的,你又说它不好要把它排除掉,那当然不可能生有力的忆念和正知。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