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36》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6-20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界的如母有情众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纯正究竟圆满的佛果,在得到圆满的佛果而言,要靠闻思修来进行实修,这其中观修是最为主要的部份,听闻是为了思惟,思惟的目的是为了要进行观修,其中究竟、精华的部份是观修的段落。
就观修的方式,主要是靠着忆念和正知好好的来将护、维持,进行实修。即以忆念和正知双运来进行观修,观修的方式应当怎样作,这个部份至尊仁波切在止和观里作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对于止观二者的学习,首先观修的方式要有正确的了解,然后按照次第进行实修,这样观修才能做得正确。因为前面对于观修的方式有正确的了解,正确的观修才能掌握观修重点,观修的目标才能够达成,地道的证悟才能迅速的产生,圆满的佛果才能迅速得到。得到之后就能够满足遍满虚空如老母亲的众生的期望,利益他们,如此作就能达成目标,因此把这个内容目标好好的思惟,调整动机来听闻教法。
第三示修时之量p364倒数第四行,前面第一是建立无过失的传轨(规矩),第二是排除有过失的传轨(规矩),第三解释修时的标准何在?首先建立无过失的传轨是什么?有过失的传轨是什么?这里是用「无过规、有过规」(规矩)是指主张的内容,解释的方式。
实修安止的时候所缘的对境是什么?已经辨明清楚了。已经正确界定认明清楚之后,在此所缘对境的基础之上已经了解清楚了,可是心如何安放在上面呢?修安止的时候当然心要安放在所缘境上面,且应该是以忆念、正知的方式安放,即以念知二者结合的情况下,把我们的心安放在所缘境上面。这个方面解释自宗在无过失的规矩作了说明,他宗的解释如何为什么有过失?又要再作一个说明。
前面建立无过失的规矩,然后要说明有过失的规矩是什么?把毛病排除掉,为什么要进行这二个项目呢?就是因为修止当然要有所缘的对境,这个都已经讲解完毕了,正确认明清楚了,最后要进行观修,进行观修当然要以忆念和正知把心放在对境上,用忆念怎么把心放在对境上?用正知又如何把心放在对境上?这些都要作主张、说明,要讲解清楚。
讲解的时候,自宗的解释、他宗的解释就不太一样了,所以要建立自宗的解释是正确、无过失的规矩,他的解释有什么毛病,要排除掉他宗有过失的规矩,因此有前面的二项内容,或许有人这么想把自宗的无过失规矩讲解清楚就好了,不必排除他宗有过失的规矩,这恐怕不太需要吧!这个解释并不是为了去伤害他,而是对我们有所帮助,对于无过失的规矩能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只有单独对于无过失的规矩了解,这个了解还不是非常清晰明白,接下来把有过失的内容作一个详细的分析,指出它的解释是这个样子,它的主张是如何?有何毛病?把这个说明清楚,当然自己对于无过失的规矩就会更加深入清楚,所以单单对于无过失规矩的学习,可能还无法深入明白呢!把有过失的规矩好好的分析,对自己的了解当然会更加深入。
这二者都说明清楚了,内心安放在对境是怎样来安放?有过失的规矩是什么?无过失的规矩是什么?这些都明白清楚之后,接下来当然就是心安放在对境上来进行了,心安放在对境上的时候,安放的时间长短多少?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个要解释,所以就有第三项,示修时量。把前面无过失的规矩说明清楚,有过失的规矩说明清楚,接下来当心正式安放在所缘境的时候,时间的长短为何?要解释说明,所以有第三个大纲。
第三示修时量,由念令心住所缘境,应住几久有无定量。(P364倒数第四行)由忆念令心维系在所缘的对境上,应当在所缘对境上能够安放多久,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呢?前面曾经谈到以念知把心安放在对境上,但是其中以忆念为主,忆念就是让心持续安放在对境上的作用,正知是间接让心安放在对境上,因为正式的力量是忆念,用忆念直接令心安放在对境上,之后用正知分析心到底有没有安放在对境上?这是正知的力量,透过这个方式间接的能够帮助心安放在对境上,这个都讲解完毕。
这里谈到,由忆念令心住所缘,因为念和知之中以念为主要、直接,所以已经住在所缘上,应当安放在上面多久?时间的长短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就问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衔接点,要把前面第一个大纲第二个大纲引入第三个大纲,由这个问题引入第三个大纲示修时之量。
首先说明前人的主张,答西藏各派诸师皆说「时短数多」,时间短次数多,原因何在呢?原因的解释不同,此(时短数多)中因相(原因何在?),有说「时短乐修中止,则于下次爱乐修习,若时长久则觉厌烦。」有说「时久易随沉掉增上而转,则极难生无过正定。」表示解释的方式不一样,就前人的主张,西藏的祖师前辈开示都是时短数多,大致上的主张是这样子,但这句话的解释方法就有二种,时短乐修中止则下次爱乐修习,若时长久则觉厌烦,这就是时短数多的意思,这是第一种解释。但有人又说了时久易随沉掉增上而转,则极难生无过正定,这又是一种说明,首先是列出前人的主张。
至尊仁波切先列出西藏前人的主张,又追根溯源印度博士的主张,后面谈到,《声闻地》等诸大论中,未见明说修时之量(上座实修的量),引经据典根据无着的《声闻地》、莲花戒的《修次第下编》等等的主张来说明,在无着的《声闻地》《菩萨地》、世亲的许多论典里面没有详细的说明,因为印度无着等等的论典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西藏的前人就有不同的解释说明,不过由无着传到世亲的广大行持的传承,最后到寂护在那烂陀寺就非常有名气了(他是广大行持派很有名的祖师爷),寂护的主要心子(弟子)就是莲花戒。
莲花戒的书里就讲无着内心的主张是什么?在莲花戒的书里可以看到他师父的主张,《修次第末编》谈到这么一个内容「由是次第或一正时(一个小时)或半修时,或一修时,乃至堪能尔时应修」,莲花戒在《修次第末编》明白指出,上座观修禅修之量。
至尊仁波切的说明:此是已成奢摩他后,修胜观时所说时量,莲花戒《修次第末编》所引用的词句,是在胜观修的段落,对修座时间的长短如何作说明,这是指在安止实修完毕之后,进行胜观实修的时候,观修时间的量所作的解释说明。
如果这是胜观修的时间之量,最初修安止实修的方式,应该同理类推就可以知道,初修止时想亦同此,因为前面《修次第末编》这些词句出现的地方,是在胜观的段落做解释说明的,就表示安止已经修完毕了,进入胜观的时候禅修时间的量有多少?这里作一个解释说明,安止已经修完毕了,虽然正式修安止时间的长短多少没有讲,可是因为是放在胜观的段落解释,可以由此同理类推,初修止时想亦同此,前面修安止应当也是与此相同。所以至尊仁波切说应如是行,至尊仁波切根据莲花戒大师《修次第末编》所说修座之量,主张应当是像这个样子而作,这是自宗的主张。
所以应如是行,应当如此来作,我们看看至尊大主实在是智慧超人非常聪明的。因为首先要分析西藏的前辈上师的说法是什么?他们讲的原因是如何?这个要作一个研究分析,还要再去研究分析印度大博士论典的主张是什么?一项一项作分析归纳总结才来进行解释说明,以前西藏的上师提出主张,大概没有把论典好好的寻根溯源,但是至尊大主把前人的主张仔细分析之后进行寻根溯源,从无着的《声闻地》仔细分析,发现在印度的许多大论都没有解释说明,之后看看弟子中(由无着到世亲中)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分析发现莲花戒《修次第末编》有这个说法,不过这个解释说明,却不是在安止的段落所做的开示,而是在胜观的时候所做的开示,在胜观的时候,修座的量时间长短如何有解释说明。但至尊大主提出这么一个说法,如果在修胜观的段落是这样来修行的话,那可以推理得知,最初前面修止应该也是这样,所以至尊大主说应如是行,可见他研究分析的方式是多么好的。
应如是行是指修止之时,应如是行,这是根据莲花戒大师在《修次第末编》谈到,观修时修座时间的量的开示,根据这个开示,同理类推就可以知道,修止的时候应当要这个样子,应如是行。应如何而行就发生这个问题?所以至尊大主后面就开示,前面讲修止应如是而行,但是应如何而行呢?底下要解释了。
前面至尊大主把有过失的规矩(毛病)都排除,之后谈到观修的方式要怎么来进行?要运用忆念和正知,要如何运用忆念和正知让内心将护(维持)在所缘对境上,,之后维持在所缘对境上的中间,还要再回忆所缘的对境是什么?中间还要再做检查,若能如前修念正知,时时忆念观察所缘,这前面所谈到第一项第二项讲完了。
因此要像前面所讲的运用忆念和正知,来维护我的心在所缘对境上,时时是中间还要回忆一下,所缘的对境是什么?然后还要以正知来做检查分析,这些都做了,时虽略久亦无过失,如果像前面那种方式来进行观修以忆念正知来将护所缘,中间还再做回忆检查,如过这样做了,修座的时间略长,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毛病。
然初业者(初学者,这是一个多义词因为刚开始进入密咒乘门也是初学者,才刚开始接触佛法也是初学者,总之初学者是指这件事情前面没有学过,现在开始学就称为初学者。)现在初学者是指安止的学习者,内心以前还没有产生安止,为了内心要产生安止,把安止拿来做学习,此即是安止的初学者。
就安止的初学者而言,若时长久,如果时间长久会带来辛苦麻烦,会出现二种毛病,第一个毛病:若时长久多生忘念散乱(时间长久,因此就会忘失所缘对境、心思散乱),尔时其心或沉或掉非经久时不能速知。第二个毛病:…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