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6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或虽未失念(虽未忘记所缘对境)然亦易随沉掉而转,沉掉生已不能速知(昏沉掉举生了不能迅速知道)。这是就初学者而言时间不能太久,时间短比较好,原因何在?时间久的话就会产生二个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指上座实修时间若长久,忘记所缘对境,内心散乱到别的地方去,如果这样,尔时其心或沉或掉(心陷入昏暗乃至睡着,或心散乱跑到别的地方去、形成掉举,有时候在打座参禅观修时内心胡思乱想,已经离开了所缘对境、散乱掉了,不是昏沉就是睡着了或是内心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胡思乱想、想了很多,内心沉没睡着自己完全不知道,要很久很久才会察觉)非经久时不能速察觉,久久一段时间才会察觉到我的心跑掉了,或者才发现已经睡着了。此时可能心里想到印度的都市怎样!西藏的城市怎样!哪位上师以前做过什么事情!或者想某个地方我也要去,妄念纷飞胡思乱想,要经过长久的时间才会发现我在打座呢!不能这样胡思乱想,所以非经久时不能速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发觉自己正在胡思乱想,没办法马上立刻就察觉到,这是一个毛病。

  在初学习者而言出现第一个毛病看起来是比较粗糙的情况,第二种的类型就没有那么粗糙了,就比较微细了,第二种类型是说虽未失念(没有忘记我在观修,心还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心没有忘失),然亦易随沉掉而转,沉掉生已不能速知。(沉没掉举还是会出现,这上次谈到过,虽然没有忘失对境还是在作观修,不过就此时的有境内心而言,应当是有力量的明分,假设力道不够的话,对境虽然明晰的出现,可是有境执取的力道不够,慢慢就会发生沉没;或者执取的力道太强烈,内心过于紧绷,慢慢会产生掉举,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忘失,心还是安住在所缘境上,沉没、掉举还是会出现,还是有这种危险。这种情况虽然心安放在对境上,但有境执取的力道不够或太紧绷,虽然对境明晰的出现,可是力量太强或是不够,要不是出现沉没就是出现散乱的毛病,这是比较细分的部份。

  观修的时候,运用忆念让心留在对境上,这个力量要无过无不及,要刚好中间中庸,这些毛病不会出现,如果太过或不及,毛病就会出现。现在这是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忆念都还在,但这表示忆念的二个特色没有齐备,我们之前谈到忆念要具足二个特色,要有力的明分,可见这二个特色的条件没有齐备,虽然这二个特色的条件没有齐备但忆念没有忘失,忆念都还在。但是它的特色条件不齐备,因此不是产生沉没就是产生掉举,所以毛病还是要出现,毛病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二个特色不齐备。

  易随沉掉而转,沉掉生已不能速知沉和掉产生要久久才会发现,这是因为正知的力量不够,没有立刻去察觉。忆念要具足二个特色,谁来检查分析忆念是否具足这二个特色条件,正知要作检查分析。不过初学者正知的力量都不够,所以检查的力量不太够,因此沉没掉举出现了,正知还没有发觉,要经过久久的时间才会发现,立刻察觉没办法达到,就初学者而言。现在这种情况,忆念仍然还在,也安住在对境上,并没有忘失,不过沉和掉还是会出现,没有察觉,还是要经过很久很久,没有办法迅速察觉它。这个毛病跟前面比起来就比较微细,就是心已经可以安住在对境上,实修好像好一点点,在这种情况之下又出现了第二种毛病。

  后面这个毛病,在忆念还存在并没有忘失的情况下,还要用正知来检查分析,忆念没有忘失是指要具足二个特色,一个是专一安住,一个是有力明分。首先专一安住的特色丢掉了,即心同时想二个三个对境,有时候我们禅修的时候,并没有把要修的对境忘记,心还是安住对境上,虽然是安住,但是没有专ㄧ安住,不是在专一的上面来安住,而是好几个上面来安住,所以有时候禅修的时候,所缘的对境当然也没有丢掉,可是同时又想这个又想那个,想二个三个好几个呢!忘失是没有发生,因为并没有离开对境,还是安住在所缘对境上,但是掉举产生了。

  安住的情况下掉举还是产生,为什么掉举产生呢?这是因为安住的时候,同时想了好几个二个三个同时一起想,所以虽然安住,但是没有专一安住,即专一安住了。这是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掉举的毛病也是要出现。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沉没的毛病还是会出现,这是指前面的专一安住作到了,但是有力明分的条件不齐备。虽然心里没有胡思乱想、想二个三个目标,而是专一安住,但是明分的力量不够,有境有力明分的力道不够,所以就会发生沉没的情况,这是对于对境有力的明分不够,这时候忘失是没有发生,但是沉没还是要发生。

  第一种是专一安住的条件不够,虽然是安住,但是内心同时思惟二个三个对境一起想,这就是掉举,这是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还是要形成掉举。我们禅修的时候,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内心没有专一安住东想西想、想很多,虽然所缘的对境也会想到,但是同时又想了好多,这是掉举。其次一种毛病,就是在专一安住的情况下,但是有力明分不够,就会陷入沉没之中,这是二种毛病。这二种毛病的发生,要靠正知去检查才会发现,不过就初学者而言,用正知去检查的话,可能要在时间短暂才容易进行,假如修座的时间稍微拖长一点的话,正知恐怕就没有办法立刻检查到,所以时间短可能会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个原因。

  相对来看第一个毛病,若时长久多生忘念散乱,尔时其心或沉或掉,非经久时不能速知。第一个毛病,如果时间长久就忘失所缘,内心完全离开所缘对境,已经把它忘失掉,这时候内心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已经跑地球跑了好几圈了,这部份大家就很容易了解,跟这个比较起来,第二个毛病就比较微细,这个可能是要观修程度稍微好一点点的人才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者面对的毛病不是这个,而是第一个毛病,所以第一个毛病大家都很容易了解了。

  把禅修的境界修得稍微好一点点,又要面对第二个毛病,也许修禅坐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不忘失所缘,这个还容易做到还可以安住,但是时间再稍微久就很容易忘失所缘,心就跑到很多别的地方去,所以第一个毛病大家很容易了解。那这样一个人经久禅修,修的程度稍微好一点点之后,他可能又要面对第二个毛病了。第二个毛病或虽未失念,虽然忘念没有产生,但是还是要发生沉没和掉举,这个目前好像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程度高一点点的人,才要面对的毛病。

  后面要解释说明前能障生有力记念,后能障生有力正知,这都是指时间长久之后,沉没和掉举产生的情况有二种情形,一种是已经产生忘失,在忘失的情况下产生沉没和掉举,一种情况是禅修时间久,没有产生忘失,忆念都还在,但还是形成沉没和掉举。前面第一个毛病会障碍有力的忆念的产生,前者是忘失已经形成,然后引发沉没和掉举,这种情况会障碍有力忆念的产生;或者忘失没有产生,还是维系在所缘对境上仍然产生沉没和掉举,这种情况会障碍产生有力的正知,这二种毛病仔细分析是怎样形成,障碍有力的忆念和正知,这二种障碍是如何产生?就是因为修座的时间太久。

  就一个初学者修座的时间太久,有些人就产生第一种毛病,有些人就产生第二种毛病,时间太久产生二种毛病,第一种毛病会障碍什么?第二种毛病会障碍什么?第一种毛病会障碍有力忆念的产生,第二种毛病会障碍有力的正知产生,形成这二种障碍当然对禅修会形成严重的障碍,因为禅修就是要把沉没和掉举消灭掉,这要靠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

  可是有力的忆念和正知在产生方面而言,靠有力的忆念和正知可以把沉没和掉举灭掉,但这个能灭者(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却遇到这个障碍,由于这个障碍产生之故,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不会发生,如果这部分没有的话,就不能消灭沉没和掉举,不能消灭沉没和掉举的话,禅修的目标不能达成,禅修没有什么效果,观修没有办法达成对禅修目标要达成而言,禅修的时候要把沉没和掉举灭掉,但只要禅修的时间一久的话,要不产生第一个毛病就是产生第二个毛病,不是障碍有力忆念的产生,就是障碍有力正知的产生,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不存在的情况下,无法把沉没和掉举灭掉,如果没有把沉没和掉举灭掉,禅修就没有任何成效,所以是则沉掉极难断除。

  前者能障碍产生有力的记念(忆念),就是会障碍有力的忆念产生,障碍的情形是怎样要作说明,这是就初学者而言,修座的时间如果长久的话,马上就会产生第一种毛病。前者即前面的毛病,是指修座的时间太久,忘失所缘对境,内心想到别的地方去,胡思乱想、东想西想、想的很多,或者根本就睡着了,或者即使没有睡着,可是念头胡思乱想、想很多,形成这样一个情形。睡着了或者胡思乱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修座时间太久,「忘失」太过严重,形成这个毛病,亦即忘记所缘对境,因为忘失的力量强大严重故,所以不忘失的忆念,当然力量就很薄弱,对于有力忆念的产生当然会形成障碍。

  之后,虽然前者的毛病没有形成,但是有些人就要面对第二种毛病,第二种毛病也是修座的时间太长,仍然要形成这个毛病。修座的时间如果短的话,对于沉没和掉举有无产生,正知分析检查就容易进行。但是只要修座的时间一加长,正知(检查的心)可能就丢掉了,没办法进行检查,这时候正知的力量很薄弱,不能察知沉和掉到底有没有产生,在没有察知沉和掉有无产生的情况下,如果继续禅修、继续为持下去,会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沉没和掉举的产生要有一个检查的正知存在,现在正知的力量很薄弱无法发挥效果做检查,在此情况下就无法进行检查,这样继续禅修会养成不去检查的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以后禅修也不会去检查,因此当然正知的力量就很薄弱,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做禅修,对有力的正知的产生当然变成一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