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障碍,即第二者后能障生有力正知。
至尊大主提出二个毛病前者最为糟糕,尤以忘失所缘不觉沉掉(这第一个毛病),恶于未忘所缘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忘念没有产生,没有忘记所缘仍然产生沉掉这是后者,前者恶劣于后者,前者是很糟糕的。故为对治散乱失念,修念之法极为重要。前者是比较粗分的项目,或者说比较粗分的烦恼,这个要先把它灭掉,如果这部份没有先灭掉,不可能进行禅修。所以首先要把前项这个毛病灭掉,要灭掉这个毛病要怎么办呢?要如何做呢?故为对治散乱失念,由忘失所缘对境之后,所形成的散乱掉举等等,要对付这个毛病,修念之法极为重要,即产生有力的忆念非常重要,如何运用忆念产生有力的忆念,这个方式要好好的学习。
就初学者而言,前项的毛病是比较粗分的、比较糟糕的、比较严重的,所以这个部份要先把它灭掉,要运用忆念把它灭掉,这个毛病是障碍有力的忆念产生。假设内心产生有力的忆念,当然这个毛病就没有了,所以要靠有力的忆念在内心产生,就能够排除这个毛病,有力的忆念要如何产生呢?内心要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专一安住之后,(专一安住是靠忆念)让忆念的力量变得很强大,形成有力的忆念,第一个毛病就排除掉。
但是心专一安住在所缘,忆念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让忆念变成有力的忆念,这非常重要,这前面解释过了。在第三示修时量P364L7故若时时忆念所缘,是生有力正念所须,「时时回忆」是指实修的中间回想一下前面所缘的对境,这种情况下忆念的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前面谈到二种危险(毛病),这二种毛病快要发生(出现)的时候,马上停止。假设这二个毛病都没有出现的话,这个修座不必停止,可以继续持续下去。所以这里谈到如果修座的时间太长,就要发生这二个毛病。当修座的时间长到什么程度呢?长到二个毛病快要发生的时候赶快停止,假设二个毛病没有发生的话,那当然继续的实修,看P365L5「若忘念重,」忘失很严重,这是前面所说的第一个毛病。「正知羸劣」,这第二个毛病「不能速疾了知沉掉」这二个毛病产生了,不能很快了知沉掉,这种情况下则须时间短,修座的时间短就是见好就收。二个毛病快要出现的时候,马上修座就停止。
但是若不忘念能速了知沉掉之时,假设没有忘失,忆念正知都还存在,而且能够迅速去察觉沉掉,「长亦无过。」修座的时间长的话也可以,没有毛病的。因此,修座的长短时间,应该看这二个毛病有没有发生来做决定的,所以时间的长短就变成不一定,完全看这个毛病到底有没有出现,修座的长短当然就没有固定,因此才说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或者半座的时间、一座的时间,各种各类时间不一定。
若忘念重正知羸劣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则须时间短。若不忘念而且正知有力量能速了知沉掉之时,时间长也没有过失,故密意云,密意是了解的意思,谁了解到这种情况呢!莲花戒在《修次第末编》谈到了解到前面所谈到的这情形之故,或一时等,或者一个小时等即指一个小时时间、半座的时间、一座的时间或者随顺自己的能力长短来调整,未说定时,时间不是固定的。
总体而言,总以随心所能,故云「乃至堪能」,前面莲花戒的经文谈到,时间的长短如何来做决定呢?不能每个人都一样,要看自己的能力来做决定,这是前面谈的,要以自己内心的能力,来决定自己修法的时间,要嘛长!要嘛短!情况个别差异,不能每个人固定的时间,不可以的,了解到这一点之故,莲花戒《修次第末编》谈到P364倒数第一行「乃至堪能尔时应修」所以才用乃至堪能这个句子,随个人内心的能力来做调整。
禅修修座的时间长短不仅如此还要再讨论,「又」是至尊仁波切还要再补充,还要再做讨论「又若身心未生疾病即应安住,有病不应勉强」有生病不应勉强而修。前面是有二种毛病之下,修座时间长短如何来做一个调配,除此之外,在身心有疾病有伤害的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来调整,也还有这么一个问题,就算前面二种毛病没有产生,就是如果忘失形成的时候产生沉和掉,或就算不忘失也有沉和掉,现在这些毛病全部都没有发生,照道理这些毛病都没有发生,应当继续禅修,不是这个样子。还要看看自己身体内心的情况来做一个安排。
譬如一个人他正在读经论的阶段,闻思大论的时候,闻思是最为重要的,这时候观修是次要,整体来说观修都非常重要,但是因为现在的主力是放在经论的闻思方面,所以观修会变成次要,所以假设专一安住在观修的时候,会对他闻思的功德发生障碍,因此在不形成障碍的情况下,当然可以作实修,但是如果形成障碍的时候,就应当要停止。
假设现在专一安住在观修上,而现在主要的重点是放在闻思,那不是对闻思形成伤害了吗?这样就不可以,就应当要停止了。或者这样说,有病不应勉强而修,应当无间放舍(立刻停掉观修)除治诸界病难乃修,是诸智者所许,如是修者应知亦是修时支分(修座时间分支的解释)。或者有人做禅修的时候,这二种毛病也没有产生,就是忘失和不忘失,沉、掉等等,这些毛病都没有产生,但是假设他整天都做这个观修,那对于大论的闻思就造成伤害,没有办法做大论的闻思,如果没有办法做大论的闻思,将来他的胜慧不会很增强,这里的禅修主要是安止,只能形成安止。对胜慧的增长不会发生很大的帮助,就表示现在如果我专一全部只有做这个禅修的话,对经论的闻思其他的学习又形成一种伤害,所以在要形成伤害的时候,就应该停止,应当要这样来作分配,这是诸智慧者所主张的,关于以这种方式来作实修,也应当了解这是禅修时间长短分支的讨论。
除治诸界病难乃修,把界的伤害去除掉身体方面的伤害,譬如疾病等等,内心方面的伤害,即指就算忘失、不忘失二种毛病没有产生,不过如果禅修太久,对身体总是会造成伤害,所以应当先停止,如果不停止继续坚持,反而对自己将来要产生安止会形成障碍,所以诸界的病难(ㄋㄢˋ),要把它拔除掉,就是这个禅修告一个段落,起来走一走,因为时间久了,就算二种毛病没有产生,禅座的时间太长也是腰酸背痛,所以二种毛病没有产生还是要停止,也要下来来往活动活动,这就是指把诸界疾病或是阻难去除掉,之后再进行禅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6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