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36》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6-20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界的如母有情衆生,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純正究竟圓滿的佛果,在得到圓滿的佛果而言,要靠聞思修來進行實修,這其中觀修是最爲主要的部份,聽聞是爲了思惟,思惟的目的是爲了要進行觀修,其中究竟、精華的部份是觀修的段落。
就觀修的方式,主要是靠著憶念和正知好好的來將護、維持,進行實修。即以憶念和正知雙運來進行觀修,觀修的方式應當怎樣作,這個部份至尊仁波切在止和觀裏作了詳細的說明。我們對于止觀二者的學習,首先觀修的方式要有正確的了解,然後按照次第進行實修,這樣觀修才能做得正確。因爲前面對于觀修的方式有正確的了解,正確的觀修才能掌握觀修重點,觀修的目標才能夠達成,地道的證悟才能迅速的産生,圓滿的佛果才能迅速得到。得到之後就能夠滿足遍滿虛空如老母親的衆生的期望,利益他們,如此作就能達成目標,因此把這個內容目標好好的思惟,調整動機來聽聞教法。
第叁示修時之量p364倒數第四行,前面第一是建立無過失的傳軌(規矩),第二是排除有過失的傳軌(規矩),第叁解釋修時的標准何在?首先建立無過失的傳軌是什麼?有過失的傳軌是什麼?這裏是用「無過規、有過規」(規矩)是指主張的內容,解釋的方式。
實修安止的時候所緣的對境是什麼?已經辨明清楚了。已經正確界定認明清楚之後,在此所緣對境的基礎之上已經了解清楚了,可是心如何安放在上面呢?修安止的時候當然心要安放在所緣境上面,且應該是以憶念、正知的方式安放,即以念知二者結合的情況下,把我們的心安放在所緣境上面。這個方面解釋自宗在無過失的規矩作了說明,他宗的解釋如何爲什麼有過失?又要再作一個說明。
前面建立無過失的規矩,然後要說明有過失的規矩是什麼?把毛病排除掉,爲什麼要進行這二個項目呢?就是因爲修止當然要有所緣的對境,這個都已經講解完畢了,正確認明清楚了,最後要進行觀修,進行觀修當然要以憶念和正知把心放在對境上,用憶念怎麼把心放在對境上?用正知又如何把心放在對境上?這些都要作主張、說明,要講解清楚。
講解的時候,自宗的解釋、他宗的解釋就不太一樣了,所以要建立自宗的解釋是正確、無過失的規矩,他的解釋有什麼毛病,要排除掉他宗有過失的規矩,因此有前面的二項內容,或許有人這麼想把自宗的無過失規矩講解清楚就好了,不必排除他宗有過失的規矩,這恐怕不太需要吧!這個解釋並不是爲了去傷害他,而是對我們有所幫助,對于無過失的規矩能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只有單獨對于無過失的規矩了解,這個了解還不是非常清晰明白,接下來把有過失的內容作一個詳細的分析,指出它的解釋是這個樣子,它的主張是如何?有何毛病?把這個說明清楚,當然自己對于無過失的規矩就會更加深入清楚,所以單單對于無過失規矩的學習,可能還無法深入明白呢!把有過失的規矩好好的分析,對自己的了解當然會更加深入。
這二者都說明清楚了,內心安放在對境是怎樣來安放?有過失的規矩是什麼?無過失的規矩是什麼?這些都明白清楚之後,接下來當然就是心安放在對境上來進行了,心安放在對境上的時候,安放的時間長短多少?是什麼樣的情況?這個要解釋,所以就有第叁項,示修時量。把前面無過失的規矩說明清楚,有過失的規矩說明清楚,接下來當心正式安放在所緣境的時候,時間的長短爲何?要解釋說明,所以有第叁個大綱。
第叁示修時量,由念令心住所緣境,應住幾久有無定量。(P364倒數第四行)由憶念令心維系在所緣的對境上,應當在所緣對境上能夠安放多久,有沒有固定的標准呢?前面曾經談到以念知把心安放在對境上,但是其中以憶念爲主,憶念就是讓心持續安放在對境上的作用,正知是間接讓心安放在對境上,因爲正式的力量是憶念,用憶念直接令心安放在對境上,之後用正知分析心到底有沒有安放在對境上?這是正知的力量,透過這個方式間接的能夠幫助心安放在對境上,這個都講解完畢。
這裏談到,由憶念令心住所緣,因爲念和知之中以念爲主要、直接,所以已經住在所緣上,應當安放在上面多久?時間的長短有沒有固定的標准?就問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銜接點,要把前面第一個大綱第二個大綱引入第叁個大綱,由這個問題引入第叁個大綱示修時之量。
首先說明前人的主張,答西藏各派諸師皆說「時短數多」,時間短次數多,原因何在呢?原因的解釋不同,此(時短數多)中因相(原因何在?),有說「時短樂修中止,則于下次愛樂修習,若時長久則覺厭煩。」有說「時久易隨沈掉增上而轉,則極難生無過正定。」表示解釋的方式不一樣,就前人的主張,西藏的祖師前輩開示都是時短數多,大致上的主張是這樣子,但這句話的解釋方法就有二種,時短樂修中止則下次愛樂修習,若時長久則覺厭煩,這就是時短數多的意思,這是第一種解釋。但有人又說了時久易隨沈掉增上而轉,則極難生無過正定,這又是一種說明,首先是列出前人的主張。
至尊仁波切先列出西藏前人的主張,又追根溯源印度博士的主張,後面談到,《聲聞地》等諸大論中,未見明說修時之量(上座實修的量),引經據典根據無著的《聲聞地》、蓮花戒的《修次第下編》等等的主張來說明,在無著的《聲聞地》《菩薩地》、世親的許多論典裏面沒有詳細的說明,因爲印度無著等等的論典沒有詳細的說明,所以西藏的前人就有不同的解釋說明,不過由無著傳到世親的廣大行持的傳承,最後到寂護在那爛陀寺就非常有名氣了(他是廣大行持派很有名的祖師爺),寂護的主要心子(弟子)就是蓮花戒。
蓮花戒的書裏就講無著內心的主張是什麼?在蓮花戒的書裏可以看到他師父的主張,《修次第末編》談到這麼一個內容「由是次第或一正時(一個小時)或半修時,或一修時,乃至堪能爾時應修」,蓮花戒在《修次第末編》明白指出,上座觀修禅修之量。
至尊仁波切的說明:此是已成奢摩他後,修勝觀時所說時量,蓮花戒《修次第末編》所引用的詞句,是在勝觀修的段落,對修座時間的長短如何作說明,這是指在安止實修完畢之後,進行勝觀實修的時候,觀修時間的量所作的解釋說明。
如果這是勝觀修的時間之量,最初修安止實修的方式,應該同理類推就可以知道,初修止時想亦同此,因爲前面《修次第末編》這些詞句出現的地方,是在勝觀的段落做解釋說明的,就表示安止已經修完畢了,進入勝觀的時候禅修時間的量有多少?這裏作一個解釋說明,安止已經修完畢了,雖然正式修安止時間的長短多少沒有講,可是因爲是放在勝觀的段落解釋,可以由此同理類推,初修止時想亦同此,前面修安止應當也是與此相同。所以至尊仁波切說應如是行,至尊仁波切根據蓮花戒大師《修次第末編》所說修座之量,主張應當是像這個樣子而作,這是自宗的主張。
所以應如是行,應當如此來作,我們看看至尊大主實在是智慧超人非常聰明的。因爲首先要分析西藏的前輩上師的說法是什麼?他們講的原因是如何?這個要作一個研究分析,還要再去研究分析印度大博士論典的主張是什麼?一項一項作分析歸納總結才來進行解釋說明,以前西藏的上師提出主張,大概沒有把論典好好的尋根溯源,但是至尊大主把前人的主張仔細分析之後進行尋根溯源,從無著的《聲聞地》仔細分析,發現在印度的許多大論都沒有解釋說明,之後看看弟子中(由無著到世親中)有沒有關于這方面的討論,分析發現蓮花戒《修次第末編》有這個說法,不過這個解釋說明,卻不是在安止的段落所做的開示,而是在勝觀的時候所做的開示,在勝觀的時候,修座的量時間長短如何有解釋說明。但至尊大主提出這麼一個說法,如果在修勝觀的段落是這樣來修行的話,那可以推理得知,最初前面修止應該也是這樣,所以至尊大主說應如是行,可見他研究分析的方式是多麼好的。
應如是行是指修止之時,應如是行,這是根據蓮花戒大師在《修次第末編》談到,觀修時修座時間的量的開示,根據這個開示,同理類推就可以知道,修止的時候應當要這個樣子,應如是行。應如何而行就發生這個問題?所以至尊大主後面就開示,前面講修止應如是而行,但是應如何而行呢?底下要解釋了。
前面至尊大主把有過失的規矩(毛病)都排除,之後談到觀修的方式要怎麼來進行?要運用憶念和正知,要如何運用憶念和正知讓內心將護(維持)在所緣對境上,,之後維持在所緣對境上的中間,還要再回憶所緣的對境是什麼?中間還要再做檢查,若能如前修念正知,時時憶念觀察所緣,這前面所談到第一項第二項講完了。
因此要像前面所講的運用憶念和正知,來維護我的心在所緣對境上,時時是中間還要回憶一下,所緣的對境是什麼?然後還要以正知來做檢查分析,這些都做了,時雖略久亦無過失,如果像前面那種方式來進行觀修以憶念正知來將護所緣,中間還再做回憶檢查,如過這樣做了,修座的時間略長,其實也是沒有什麼毛病。
然初業者(初學者,這是一個多義詞因爲剛開始進入密咒乘門也是初學者,才剛開始接觸佛法也是初學者,總之初學者是指這件事情前面沒有學過,現在開始學就稱爲初學者。)現在初學者是指安止的學習者,內心以前還沒有産生安止,爲了內心要産生安止,把安止拿來做學習,此即是安止的初學者。
就安止的初學者而言,若時長久,如果時間長久會帶來辛苦麻煩,會出現二種毛病,第一個毛病:若時長久多生忘念散亂(時間長久,因此就會忘失所緣對境、心思散亂),爾時其心或沈或掉非經久時不能速知。第二個毛病:…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