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非纔住定时太短促亦非太久。」不是立刻就做检查,也不是隔很久很久才做检查,因为太短促作检查,就经常作会有毛病,隔太久作也会有毛病,因此「是于中间时时观照。」观照是检查的意思,这是讲运用正知的适当时机,应当在中间的段落作一个检查。

  这里有一个麻烦,前面说不能隔太久去检查,也不能经常去检查都会发生毛病,那什么是适当时机呢?还是没谈到,中间到底是多长多短,中间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要作一个解释说明,后面就讲这个问题。

  「若于前心未尽势力,修此观察,能生心力相续久住,」这第一个功用,「亦能速疾了知沉掉。」这是第二个功用。所以正知去检查念力维持的情况,有没有正常的运作,适当的时机应当是念力的力道还没有穷尽之前(将尽未尽之前),就是现在透过念力将我们的心很妥当的安放在对境之上,这是靠念力的力量,这时候要具足二个特色,有力明分和专一安住,在这种情况之下内心安放在对境之上,所以有力明分的力道即将散尽还没有散尽之前就要作检查。

  为什么这是一个适当时机呢?因为在这个检查的情况之下会引发一个新的力道,在正知进行检查的情况之下,前面有力明分的力道将尽未尽,即将要穷尽但又还没有穷尽,在此时用正知去检查的时候,神识能够受到鼓舞,有一点点的神识清明,在神识清明的情况下,有力明分好像加了油一样,力量又重新产生了,后面又能够继续持续久住,所以力量会再产生,这是一个功效。所以适当的时机应该是前面那个心的力量将尽未尽的时候,来作检查。

  其次「亦能速疾了知沉掉。」因为前面那个心力将尽未尽的时候,在此时来进行检查,就容易察知沉掉是否即将要发生,如果前面的力量已经灭掉了,沉掉发生了才检查,前面谈到的那个毛病就出现了,所以应当是前面的力道还没有穷尽的时候,来做检查很容易发现是不是要产生沉和掉,那就能够明白的。

  现在谈到的段落是正知进行检查的情况,运用正知进行检查的适当时机前面解释完了。这样检查的必要性何在?功德利益有二种情况也说明了。它的必要性功效就是能够使内心的力道重新再产生,因此之故能够持续久住,这是第一个帮助,第二是这样检查容易很快了知沉掉会不会发生这很有帮助的。

  同样的道理,接下来正如正式的进行检查一样,实际上内心正在观修等持的时候,在最初一开始着手的时候,一定对于等持的对境有一个思惟,用念力去思惟对境,譬如缘取佛身来作观修,首先思惟佛身的圣容(脸)之后身体的行相,慢慢整个行相做一个思惟,之后念力让我们整个心完全安放在对境上面,最初是这样开始的,所以在念力维系于对境上面的时候这中间也应当从开始再三思惟,中间也应当这样来进行的,这个正如正知在中间的段落就要作检查,忆念也应该在中间的段落把一开始的内容再稍微思惟一下,这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做的功效是什么呢?「必须有力相续运转正念之因」这样作的必要性是能够让念力威力增强,而且能够持续趣入于对境的原因,就是念力透过中间把最初所作的思惟再稍微思惟一下,以这个方式可以使意念本身具足力量,因为具足力量之故,后面就能够持久去安住,这样从头思惟是持续久住的一个原因,所以这是维护我们的念力的一个方式。「故应修念」,维护念力,使我们的念力能够持续,维护念力的一个方式。

  后面要引《声闻地》《辨中边论释》来补充说明作为支持,这二段经文要成立前面所谈到的。缘取对境专一安住的时候,在中间的段落应当把最初开始所缘的对境的状况再回忆一下,中间都要再回忆一下,就像中间要用正知去检查,中间也要用念力把初始所缘的对境再回忆一下,在前面谈到有二个功效,所以要成立这个主张(这个说法),就引用二段经文来说明。

  即《声闻地》《辨中边论释》里面所谈到的内容。首先是《声闻地》云「云何心一境性(就是专一安住的等持,心一境性要具足五个特色)(第一)数数随念(第二)同分所缘流住(第三)无罪(第四)适悦相应,(第五)令心相续,(即令心持续而安住)(作到这五个条件)名三摩地(等持)亦名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为数数随念」什么称为再三再三随念呢?「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授教诫,以此增上,令其定地诸相现前(安住的行相再三出现),于此所缘正念流注随转安住」,这里谈到什么是再三回忆、数数随念,声闻地里谈到专一安住的等持具足五个特色,第一项就列了这个特色,要再三的回忆起来。

  《辨中边论释》云「言念(忆念)能不忘境者(能不忘失对境),谓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语。」不要忘记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再三忆念、再三回忆就不会忘记,也就是数数随念的意思。这二个引文要成立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谈到,应当维护忆念的方式是什么?就是如何让我的忆念本身具有威力,念力始终都存在,还要能够运作的非常好,那就是在中间的段落,应当把前面开始的情况再三的回忆一下,这个念力本身就会很有力量了,所以用这二个经文来作支持的根据。《声闻地》是无着所写,《辨中边论释》应该是世亲菩萨所写。

  《声闻地》所讲的内容五个条件,做一个猜测的解释,如果要妥妥当当的解释要根据注解,根据注解当然可以每个字非常妥当做一个解释,现在,在没有办法根据注解解释的情况下,大致做一个解释,虽然大致的解释应当也是类似不会太离谱,不会有什么差迟的,譬如我说东方那个方向,就算不是正东,但也是八九不离十,不会偏太远,像这种情况下来作解释。

  首先是「数数随念」,这是指随念初始的所缘对境,最初的时候缘取这个对境,心安放在上面,之后开始来作观修,所以正如开始的情况是什么样子,要再三回忆再三回忆,这是至尊仁波切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就是再三回忆初始的情况,这样做的话,念力本身会很有威力,因此对专ㄧ安住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过来「同分所缘流住专一安住在同分的所缘上面,同分是指相类似者,即缘取对境心专一安住在上面,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好,但是有时候专一安住的对境相类似相随顺的对境(同分就是同类似)也是可以的。譬如专一安住在补特伽罗无我上面,和补特伽罗无我相类似的五蕴无我,安住在此观修也是可以。因为就无我的原因他们是一样的,或者就无我而言,情世界是无我,器物世界也是无我,一样都是无我,还是在无我上面,缘取这个部分来观修,这些都是属于相类似。虽然专一安住在补特伽罗无我上面,但是缘取五蕴无我也是可以,器世间也是无我,情世间也是无我,这样也是可以,这个都是相类似的对境。这个相类似的对境不能说他已经离开对境,因为是相类似的对境,而且这时候心还在自主的情况下,因此不能说它散乱到别的对境去。

  因为是相类似的对境,因此在缘取相类似的对境上专一安住的时候,这个对专一安住还是非常有帮助,因为心还是专一安住在对境上,只不过这个对境不是那个对境,只是相类似的对境,但是对心的专一安住还是有辅助的力量、有帮助的力量,所以这个可以用的。

  后面「令心相续」,就是持续安住,这不是专一安住在相类似的对境上了,不能是相类似的对境,就是这个所缘的对境,心能够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在上面持续的安住它,就是这个对境。就能够持续安住而言,这当然是一个专一安住的办法,能持续安住的话就能够达成专一安住的方式。

  其次第三个「无罪」,即不能去观察思惟对境的毛病,因为如果去观察思惟对境的毛病的话,心识会和对境分开,譬如缘取导师佛陀的行相来观修,然后去思惟导师佛陀有这个毛病、有那个毛病,内心不会朝向这个对境,因为不喜欢嘛,祂有毛病,所以内心不会朝向这个对境,不会安住在这个对境上,内心会跳过去会排斥而离开,这种观修不行,所以缘取对境的时候应该是无罪,不能够思惟他的罪恶过失的部份。

  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反面的部份,所以称为「适悦相应适悦是很高兴的意思,就是应当去思惟对境的功德,从功德方面去看,因此内心产生喜悦,内心产生喜悦,对于我们专一安住在对境上当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缘取导师佛陀身体的行相,之后思惟祂的功德,当然内心产生高兴喜悦,在高兴喜悦的情况下当然会对我们的专一安住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思惟对境的罪业对于等持的观修造成干扰,反面思惟祂的功德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喜悦,对专一安住就有帮助。

  再三随念的方式,《声闻地》里面解释到,「何等名为数数随念」「谓于正法听闻受持」,对于正法自己读书了解意义把它记在内心里,听闻、从别人那里听到以后,了解意义把它记在内心里。「从师获得教授教诫上师开示的教授口诀教授的意思是指从上师那里得到,譬如书里有些词句有些特别的意义,可是到了上师那边,上师特别讲这句话的意义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特别做了解释,这种解释就是从上师那里得到口诀、教诫。

  大家学习七支里面有谈到教导的教诫和随示的教诫,所以这里谈到教授和教诫是指二种,从上师获得教授教诫,一个是随后开示的教诫,一个是教导的教诫,教导的教诫是指功德已经得到的部份使它不要衰损,因此向他做一个教导,使他已经得到的功德不要衰损,这是教导方面的教诫。但是现在还没有得到功德,我透过这个教导之后,他马上就得到功德了,这是随后开示的教诫,所以教诫分成这二种情况。

  「以此增上,令其定地诸相现前」以此之故由于前面所讲的自己阅读教法,法义的内容记住,从上师听闻教诫,由这些原因,因此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由这些原因,现在所了解记住的这些法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