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非纔住定時太短促亦非太久。」不是立刻就做檢查,也不是隔很久很久才做檢查,因爲太短促作檢查,就經常作會有毛病,隔太久作也會有毛病,因此「是于中間時時觀照。」觀照是檢查的意思,這是講運用正知的適當時機,應當在中間的段落作一個檢查。
這裏有一個麻煩,前面說不能隔太久去檢查,也不能經常去檢查都會發生毛病,那什麼是適當時機呢?還是沒談到,中間到底是多長多短,中間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要作一個解釋說明,後面就講這個問題。
「若于前心未盡勢力,修此觀察,能生心力相續久住,」這第一個功用,「亦能速疾了知沈掉。」這是第二個功用。所以正知去檢查念力維持的情況,有沒有正常的運作,適當的時機應當是念力的力道還沒有窮盡之前(將盡未盡之前),就是現在透過念力將我們的心很妥當的安放在對境之上,這是靠念力的力量,這時候要具足二個特色,有力明分和專一安住,在這種情況之下內心安放在對境之上,所以有力明分的力道即將散盡還沒有散盡之前就要作檢查。
爲什麼這是一個適當時機呢?因爲在這個檢查的情況之下會引發一個新的力道,在正知進行檢查的情況之下,前面有力明分的力道將盡未盡,即將要窮盡但又還沒有窮盡,在此時用正知去檢查的時候,神識能夠受到鼓舞,有一點點的神識清明,在神識清明的情況下,有力明分好像加了油一樣,力量又重新産生了,後面又能夠繼續持續久住,所以力量會再産生,這是一個功效。所以適當的時機應該是前面那個心的力量將盡未盡的時候,來作檢查。
其次「亦能速疾了知沈掉。」因爲前面那個心力將盡未盡的時候,在此時來進行檢查,就容易察知沈掉是否即將要發生,如果前面的力量已經滅掉了,沈掉發生了才檢查,前面談到的那個毛病就出現了,所以應當是前面的力道還沒有窮盡的時候,來做檢查很容易發現是不是要産生沈和掉,那就能夠明白的。
現在談到的段落是正知進行檢查的情況,運用正知進行檢查的適當時機前面解釋完了。這樣檢查的必要性何在?功德利益有二種情況也說明了。它的必要性功效就是能夠使內心的力道重新再産生,因此之故能夠持續久住,這是第一個幫助,第二是這樣檢查容易很快了知沈掉會不會發生這很有幫助的。
同樣的道理,接下來正如正式的進行檢查一樣,實際上內心正在觀修等持的時候,在最初一開始著手的時候,一定對于等持的對境有一個思惟,用念力去思惟對境,譬如緣取佛身來作觀修,首先思惟佛身的聖容(臉)之後身體的行相,慢慢整個行相做一個思惟,之後念力讓我們整個心完全安放在對境上面,最初是這樣開始的,所以在念力維系于對境上面的時候這中間也應當從開始再叁思惟,中間也應當這樣來進行的,這個正如正知在中間的段落就要作檢查,憶念也應該在中間的段落把一開始的內容再稍微思惟一下,這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樣做的功效是什麼呢?「必須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這樣作的必要性是能夠讓念力威力增強,而且能夠持續趣入于對境的原因,就是念力透過中間把最初所作的思惟再稍微思惟一下,以這個方式可以使意念本身具足力量,因爲具足力量之故,後面就能夠持久去安住,這樣從頭思惟是持續久住的一個原因,所以這是維護我們的念力的一個方式。「故應修念」,維護念力,使我們的念力能夠持續,維護念力的一個方式。
後面要引《聲聞地》《辨中邊論釋》來補充說明作爲支持,這二段經文要成立前面所談到的。緣取對境專一安住的時候,在中間的段落應當把最初開始所緣的對境的狀況再回憶一下,中間都要再回憶一下,就像中間要用正知去檢查,中間也要用念力把初始所緣的對境再回憶一下,在前面談到有二個功效,所以要成立這個主張(這個說法),就引用二段經文來說明。
即《聲聞地》《辨中邊論釋》裏面所談到的內容。首先是《聲聞地》雲「雲何心一境性(就是專一安住的等持,心一境性要具足五個特色)(第一)數數隨念(第二)同分所緣流住(第叁)無罪(第四)適悅相應,(第五)令心相續,(即令心持續而安住)(作到這五個條件)名叁摩地(等持)亦名爲善心一境性」。何等名爲數數隨念」什麼稱爲再叁再叁隨念呢?「謂于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授教誡,以此增上,令其定地諸相現前(安住的行相再叁出現),于此所緣正念流注隨轉安住」,這裏談到什麼是再叁回憶、數數隨念,聲聞地裏談到專一安住的等持具足五個特色,第一項就列了這個特色,要再叁的回憶起來。
《辨中邊論釋》雲「言念(憶念)能不忘境者(能不忘失對境),謂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語。」不要忘記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再叁憶念、再叁回憶就不會忘記,也就是數數隨念的意思。這二個引文要成立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談到,應當維護憶念的方式是什麼?就是如何讓我的憶念本身具有威力,念力始終都存在,還要能夠運作的非常好,那就是在中間的段落,應當把前面開始的情況再叁的回憶一下,這個念力本身就會很有力量了,所以用這二個經文來作支持的根據。《聲聞地》是無著所寫,《辨中邊論釋》應該是世親菩薩所寫。
《聲聞地》所講的內容五個條件,做一個猜測的解釋,如果要妥妥當當的解釋要根據注解,根據注解當然可以每個字非常妥當做一個解釋,現在,在沒有辦法根據注解解釋的情況下,大致做一個解釋,雖然大致的解釋應當也是類似不會太離譜,不會有什麼差遲的,譬如我說東方那個方向,就算不是正東,但也是八九不離十,不會偏太遠,像這種情況下來作解釋。
首先是「數數隨念」,這是指隨念初始的所緣對境,最初的時候緣取這個對境,心安放在上面,之後開始來作觀修,所以正如開始的情況是什麼樣子,要再叁回憶再叁回憶,這是至尊仁波切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就是再叁回憶初始的情況,這樣做的話,念力本身會很有威力,因此對專ㄧ安住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再過來「同分所緣流住」,專一安住在同分的所緣上面,同分是指相類似者,即緣取對境心專一安住在上面,當然這樣做是非常好,但是有時候專一安住的對境相類似相隨順的對境(同分就是同類似)也是可以的。譬如專一安住在補特伽羅無我上面,和補特伽羅無我相類似的五蘊無我,安住在此觀修也是可以。因爲就無我的原因他們是一樣的,或者就無我而言,情世界是無我,器物世界也是無我,一樣都是無我,還是在無我上面,緣取這個部分來觀修,這些都是屬于相類似。雖然專一安住在補特伽羅無我上面,但是緣取五蘊無我也是可以,器世間也是無我,情世間也是無我,這樣也是可以,這個都是相類似的對境。這個相類似的對境不能說他已經離開對境,因爲是相類似的對境,而且這時候心還在自主的情況下,因此不能說它散亂到別的對境去。
因爲是相類似的對境,因此在緣取相類似的對境上專一安住的時候,這個對專一安住還是非常有幫助,因爲心還是專一安住在對境上,只不過這個對境不是那個對境,只是相類似的對境,但是對心的專一安住還是有輔助的力量、有幫助的力量,所以這個可以用的。
後面「令心相續」,就是持續安住,這不是專一安住在相類似的對境上了,不能是相類似的對境,就是這個所緣的對境,心能夠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在上面持續的安住它,就是這個對境。就能夠持續安住而言,這當然是一個專一安住的辦法,能持續安住的話就能夠達成專一安住的方式。
其次第叁個「無罪」,即不能去觀察思惟對境的毛病,因爲如果去觀察思惟對境的毛病的話,心識會和對境分開,譬如緣取導師佛陀的行相來觀修,然後去思惟導師佛陀有這個毛病、有那個毛病,內心不會朝向這個對境,因爲不喜歡嘛,祂有毛病,所以內心不會朝向這個對境,不會安住在這個對境上,內心會跳過去會排斥而離開,這種觀修不行,所以緣取對境的時候應該是無罪,不能夠思惟他的罪惡過失的部份。
那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反面的部份,所以稱爲「適悅相應」,適悅是很高興的意思,就是應當去思惟對境的功德,從功德方面去看,因此內心産生喜悅,內心産生喜悅,對于我們專一安住在對境上當然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緣取導師佛陀身體的行相,之後思惟祂的功德,當然內心産生高興喜悅,在高興喜悅的情況下當然會對我們的專一安住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思惟對境的罪業對于等持的觀修造成幹擾,反面思惟祂的功德會讓我們的內心産生喜悅,對專一安住就有幫助。
再叁隨念的方式,《聲聞地》裏面解釋到,「何等名爲數數隨念」「謂于正法聽聞受持」,對于正法自己讀書了解意義把它記在內心裏,聽聞、從別人那裏聽到以後,了解意義把它記在內心裏。「從師獲得教授教誡」,上師開示的教授口訣,教授的意思是指從上師那裏得到,譬如書裏有些詞句有些特別的意義,可是到了上師那邊,上師特別講這句話的意義是這個樣子、是那個樣子,特別做了解釋,這種解釋就是從上師那裏得到口訣、教誡。
大家學習七支裏面有談到教導的教誡和隨示的教誡,所以這裏談到教授和教誡是指二種,從上師獲得教授教誡,一個是隨後開示的教誡,一個是教導的教誡,教導的教誡是指功德已經得到的部份使它不要衰損,因此向他做一個教導,使他已經得到的功德不要衰損,這是教導方面的教誡。但是現在還沒有得到功德,我透過這個教導之後,他馬上就得到功德了,這是隨後開示的教誡,所以教誡分成這二種情況。
「以此增上,令其定地諸相現前」以此之故由于前面所講的自己閱讀教法,法義的內容記住,從上師聽聞教誡,由這些原因,因此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由這些原因,現在所了解記住的這些法義…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