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35》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6-13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无论如何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无上究竟的圆满佛果。就要得到这个佛果而言,根本之处应当是内心善良的菩提心,还有行持方面是菩萨的行持,一定要靠这二者,才能够达成的。
我们早上受过大乘八关斋戒,这个时候是先产生善良的菩提心的动机之后来学习,取得戒律之后,要守护八个分支的戒律,这是以这个来代表菩萨的行持,因为大乘八关斋戒所持的戒律是八个分支的戒律,以这个方式来代表佛子菩萨的行持,首先是善良的菩提心,以善心菩提心产生之后,然后进一步去学习,行持方面是菩萨的行持,六度波罗蜜的学习,是如此来进行的。
菩萨行持,能否广大来进行呢?主要看菩提心的力量来做决定。而且正如至尊仁波切所谈到,大乘一切大大小小的功德都要靠止观双运的证悟,靠着止观双运的学习,这些功德的证悟才能够在内心产生。
其中安住修的学习,主要在安止的这一段来学习的,思择修的学习,主要在胜观的这一段来讲解的,所以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是安住和思择双运的实修方式,透过这个学习之后,按照这个方式努力而作实修,之后能够产生正式的、具足条件的菩提心,这个证悟在内心产生的话,就能够学习广大的菩萨行持,因为(意乐)善良的菩提心广大,当然行持也就广大,在多生多劫之中来行菩萨行,内心也不会有所畏缩,所以缘取这个目标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我们现在谈到安住修的内容,目标都是为了产生正式的安止,来做这方面的学习。但是在安住修学习的时候,运用忆念是非常重要,运用忆念的方式如何,就是现在所讲解到的内容。内心执取对境的方式要具有威力,这是有力的明分,再加上能够专ㄧ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要具足这二个特色。
在这个方式之下来运用我们的忆念,产生正式的安止也要靠这个,平常在安住修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运用忆念的力量非常重要。在运用忆念的时候,有境内心本身要具足有威力的明分,再加上能够缘取所缘,专一的安住在上面,这二者非常重要。在产生正式的安止而言,这二项也非常重要,在平常安住修的时候这二项也是非常重要了,总而言之,如何去运用忆念的力量,这非常重要。
运用忆念的时候这二个特色要齐备(就前面谈到的二个特色),有力的明分和专一安住这二个特色要齐备,如果这样做到了,那就是妥善的运用忆念的力量了,所以忆念怎么去运用它?怎么来进行?要具足二个特色的内容,这上次已经讲解完毕的部份。
前面谈到忆念要具足二种特色:有力明分和专一安住,但是就在运用忆念的力量,专一安住在对境上的时候,此时还需不需要有另一个观察者存在?正知的思惟需不需要再产生呢?也就是这时候需不需要再去观察分析,忆念本身有没有专一安住在对境上,这样一个正知的思惟需不需要呢?有这么一个问题存在。为何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呢?因为在运用忆念,专一安住在对境上的时候,现在正在专一安住在对境上,如果又起了一个正知的心去观察的时候,又有一个思惟产生,那不是变成三心二意吗?所以就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
这个疑问在p363倒数第四行,「若谓如前以念令心住所缘已(已经安住了),尔时可否分别观察(能不能再有一个检查分析的心存在,观察什么呢?)于所缘境持未持耶(有没有专一持所缘境呢?至尊仁波切引用修次第中编回答),答定须观察。(一定要有正知的力量,要作检查。)」如《修次第中编》云「如是于随乐所缘安住心已,后即于此等住其心,善等住已,即应于心如是观察,为于所缘(对于所缘的对境)心善持耶,为沉没耶,为外散耶。」所以一定要作检查分析。
看《修次第中编》所谈到的内容,「如是于随乐所缘安住心已,后即于此等住其心,善等住已,即应于心如是观察」「如是」就是要像这样去观察,观察什么呢?「如是」所指的就是后面的三个段落,「为于所缘心善持耶(第一项),为沉没耶(第二项),为外散耶(第三项)。」所以内心应当像这样去进行观察,像什么样子呢?就是后面三项事情,首先善持耶?内心有没有很妥善的去执取它的对境,这是指念力是不是很有力量的抓住对境,这个要讲的是有力明分,有力明分的力量是否齐备?所以称为善持(妥善的执取对境)。有没有妥善的执取对境?就是表示力量够还是不够?
第二个或者说可能力量不够,好像睡着了一样,心思好像沉下去了一样,虽然是专一安住在对境,可是心对于对境好像沉下去了一样,这个力量不够啦,没有很有力量,所以为沉没耶?这第二种情况。
再其次心是不是涣散到其他的对境去了呢?这是指其他对境的行相在内心有没有出现,这是一个未来式,是指内心是否将要散到其他对境上去,就是其他对境的行相是不是将要出现了。这三者的分析在何时进行呢?在专ㄧ安注的情况下来进行的。
「善等住已,即应于心如是观察」,所以此时心已经专一安住了,正在专一安住的情况下来进行检查分析,执取对境的力量够还是不够?有力明分的力量是否齐备?抓对境的力量够不够?专一安住在对境的情况下力量不够,沉没到底有没有出现?会不会陷入沉没之中呢?心思是不是即将散到其他的对境上去,虽然现在是专一了,但是不是即将要散到其他的对境上去(是指其他对境的行相是不是在我的内心即将要现出来了)。这是《修次中编》引用的内容,至尊仁波切引用此文正好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射箭正好射中靶心,所以人家问的问题,引此经文正好回答。
这里谈到后即于此等住其心,「后」指的是像影子一样,「如是随乐所缘安住心已」已经安住对境之后,接着追随在后持续安住其心,追随在后意思是像影子一样,就是指一个人的影子经常跟他在一起不会跟他分开,如影相伴的意思,这个意思是指当念力缘取对境,专一安住在对境好像形影相伴,要继续的持续在上面。
不过如果要继续的持续专一安住在上面怎样能够达成?要靠正知分析。正知怎么分析呢?就是前面讲的三个方面来分析,「于所缘心善持耶,为沉没耶,为外散耶。」在这三方面的分析之下,念力对它的所缘才能如影相伴,持续安住在上面,假设不用正知来分析的话,念力要对于它的所缘如影相伴,恐怕非常困难,应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念力安住之后到底有没有散乱,有没有离开它的对境,应当是在安住的情况下,会不会散乱,马上就要做一个分析,如果已经散乱了、已经离开了才发现那已经慢一步了,所以应当在安住的情况下来做分析的。
虽然这里谈到进行检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分析的时候应当是专一安住在等持上面,是不是把专一安住的等持放掉,另外再作一件事,仔细的分析有没有专一安住,好像另外再作一件事。不是的,这样就有一点点麻烦了,因为等于是二件事情同时在进行,如果二件事情同时在进行,那显然不是内心的力量全部放在分析检查上面,因为内心的力量主要的主体部分,都放在专一安住于对境这件事情上面,之后,内心另外一个部份的力量,要来进行检查分析,这里谈到的检查分析观察,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来进行的。
在进行检查分析的时候,就要分析心识本身是不是还有力量,是不是还安住在对境上,因此这个分析检查不是把专一安住等持放弃掉,之后来做另外一件事情,应该是安住在等持的情况下来进行分析,所以「此非弃舍三摩地已,如是观察,是住定中观其住否根本所缘,」不是舍弃自己的等持,这个检查分析是在等持进行的状态下,之后同时来进行检查分析,是不是专一安住在根本所缘的对境上?「若未住者,」假设心不是专一安住在对境上,就要看它是昏沉呢?是掉举呢?是什么情况呢?可见不是把等持丢掉,是在专一安住在等持的情况下来做一个分析,这个分析要分析什么呢?分析前面谈到的具足二种特色的念力。
前面谈到专一安住等持的时候,专一安住在对境上面的念力本身要具足二个特色,即有力明分和专一安住。现在要检查看看这二个特色齐备与否?一边检查且齐备二种特色的情况下,心一直安住在对境上持续而作实修。要检查这二项的原因,是因为这二个特色就是沉和掉的对付方式,专一安住能够对付掉举,有力明分能够对付沉没,所以要检查分析这二个特色存不存在?
专一安住有或没有,这个分析有必要了,假设现在分析看看内心有没有专一安住,到底形成什么毛病呢?形成沉没吗?形成掉举吗?假设内心没有专一安住,这个条件不见的话,会变成掉举出现了。假设内心有力明分这个条件不齐备,会怎样呢?会陷入沉没之中呢!现在假设内心住定之中,在专一安住于对境的时候,仔细的分析看看,念力的这二个特色还齐不齐备?如果不齐备的话沉掉就出现了。因此要分析看看二个特色是不是还齐备而且继续在进行观修之中,所以这个内容是说,不是把等持舍弃掉,是用内心的一小部份来进行分析。
用正知来作检查分析,什么时机正好呢?应该不是经常在作检查分析的,那不是一直作干扰吗?因为现在透过念力将我的内心安放在对境上面,而且按照运用念力的方式来讲的话,要具足二个特色,所以运用念力具足二个特色的情况下,把我的心放在对境上,当这样在进行的时候,假设马上又检查又检查,可能会产生一个毛病就是作行(经常作行),但是如果隔了很长久才检查也会发生危险,就是沉没和掉举来了还不知道呢!因为隔了很长久才检查,这中间可能已经产生沉没掉举还不知道呢!产生之后才去检查,那这个检查就落后一步了,所以会发生这种危险,可见这个检查不是经常作,也不是中间要隔很久,应当要有一个是适当的时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