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35》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6-13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無論如何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無上究竟的圓滿佛果。就要得到這個佛果而言,根本之處應當是內心善良的菩提心,還有行持方面是菩薩的行持,一定要靠這二者,才能夠達成的。
我們早上受過大乘八關齋戒,這個時候是先産生善良的菩提心的動機之後來學習,取得戒律之後,要守護八個分支的戒律,這是以這個來代表菩薩的行持,因爲大乘八關齋戒所持的戒律是八個分支的戒律,以這個方式來代表佛子菩薩的行持,首先是善良的菩提心,以善心菩提心産生之後,然後進一步去學習,行持方面是菩薩的行持,六度波羅蜜的學習,是如此來進行的。
菩薩行持,能否廣大來進行呢?主要看菩提心的力量來做決定。而且正如至尊仁波切所談到,大乘一切大大小小的功德都要靠止觀雙運的證悟,靠著止觀雙運的學習,這些功德的證悟才能夠在內心産生。
其中安住修的學習,主要在安止的這一段來學習的,思擇修的學習,主要在勝觀的這一段來講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是安住和思擇雙運的實修方式,透過這個學習之後,按照這個方式努力而作實修,之後能夠産生正式的、具足條件的菩提心,這個證悟在內心産生的話,就能夠學習廣大的菩薩行持,因爲(意樂)善良的菩提心廣大,當然行持也就廣大,在多生多劫之中來行菩薩行,內心也不會有所畏縮,所以緣取這個目標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我們現在談到安住修的內容,目標都是爲了産生正式的安止,來做這方面的學習。但是在安住修學習的時候,運用憶念是非常重要,運用憶念的方式如何,就是現在所講解到的內容。內心執取對境的方式要具有威力,這是有力的明分,再加上能夠專ㄧ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要具足這二個特色。
在這個方式之下來運用我們的憶念,産生正式的安止也要靠這個,平常在安住修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運用憶念的力量非常重要。在運用憶念的時候,有境內心本身要具足有威力的明分,再加上能夠緣取所緣,專一的安住在上面,這二者非常重要。在産生正式的安止而言,這二項也非常重要,在平常安住修的時候這二項也是非常重要了,總而言之,如何去運用憶念的力量,這非常重要。
運用憶念的時候這二個特色要齊備(就前面談到的二個特色),有力的明分和專一安住這二個特色要齊備,如果這樣做到了,那就是妥善的運用憶念的力量了,所以憶念怎麼去運用它?怎麼來進行?要具足二個特色的內容,這上次已經講解完畢的部份。
前面談到憶念要具足二種特色:有力明分和專一安住,但是就在運用憶念的力量,專一安住在對境上的時候,此時還需不需要有另一個觀察者存在?正知的思惟需不需要再産生呢?也就是這時候需不需要再去觀察分析,憶念本身有沒有專一安住在對境上,這樣一個正知的思惟需不需要呢?有這麼一個問題存在。爲何會有這麼一個疑問呢?因爲在運用憶念,專一安住在對境上的時候,現在正在專一安住在對境上,如果又起了一個正知的心去觀察的時候,又有一個思惟産生,那不是變成叁心二意嗎?所以就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
這個疑問在p363倒數第四行,「若謂如前以念令心住所緣已(已經安住了),爾時可否分別觀察(能不能再有一個檢查分析的心存在,觀察什麼呢?)于所緣境持未持耶(有沒有專一持所緣境呢?至尊仁波切引用修次第中編回答),答定須觀察。(一定要有正知的力量,要作檢查。)」如《修次第中編》雲「如是于隨樂所緣安住心已,後即于此等住其心,善等住已,即應于心如是觀察,爲于所緣(對于所緣的對境)心善持耶,爲沈沒耶,爲外散耶。」所以一定要作檢查分析。
看《修次第中編》所談到的內容,「如是于隨樂所緣安住心已,後即于此等住其心,善等住已,即應于心如是觀察」「如是」就是要像這樣去觀察,觀察什麼呢?「如是」所指的就是後面的叁個段落,「爲于所緣心善持耶(第一項),爲沈沒耶(第二項),爲外散耶(第叁項)。」所以內心應當像這樣去進行觀察,像什麼樣子呢?就是後面叁項事情,首先善持耶?內心有沒有很妥善的去執取它的對境,這是指念力是不是很有力量的抓住對境,這個要講的是有力明分,有力明分的力量是否齊備?所以稱爲善持(妥善的執取對境)。有沒有妥善的執取對境?就是表示力量夠還是不夠?
第二個或者說可能力量不夠,好像睡著了一樣,心思好像沈下去了一樣,雖然是專一安住在對境,可是心對于對境好像沈下去了一樣,這個力量不夠啦,沒有很有力量,所以爲沈沒耶?這第二種情況。
再其次心是不是渙散到其他的對境去了呢?這是指其他對境的行相在內心有沒有出現,這是一個未來式,是指內心是否將要散到其他對境上去,就是其他對境的行相是不是將要出現了。這叁者的分析在何時進行呢?在專ㄧ安注的情況下來進行的。
「善等住已,即應于心如是觀察」,所以此時心已經專一安住了,正在專一安住的情況下來進行檢查分析,執取對境的力量夠還是不夠?有力明分的力量是否齊備?抓對境的力量夠不夠?專一安住在對境的情況下力量不夠,沈沒到底有沒有出現?會不會陷入沈沒之中呢?心思是不是即將散到其他的對境上去,雖然現在是專一了,但是不是即將要散到其他的對境上去(是指其他對境的行相是不是在我的內心即將要現出來了)。這是《修次中編》引用的內容,至尊仁波切引用此文正好回答這個問題,就好像射箭正好射中靶心,所以人家問的問題,引此經文正好回答。
這裏談到後即于此等住其心,「後」指的是像影子一樣,「如是隨樂所緣安住心已」已經安住對境之後,接著追隨在後持續安住其心,追隨在後意思是像影子一樣,就是指一個人的影子經常跟他在一起不會跟他分開,如影相伴的意思,這個意思是指當念力緣取對境,專一安住在對境好像形影相伴,要繼續的持續在上面。
不過如果要繼續的持續專一安住在上面怎樣能夠達成?要靠正知分析。正知怎麼分析呢?就是前面講的叁個方面來分析,「于所緣心善持耶,爲沈沒耶,爲外散耶。」在這叁方面的分析之下,念力對它的所緣才能如影相伴,持續安住在上面,假設不用正知來分析的話,念力要對于它的所緣如影相伴,恐怕非常困難,應該是非常困難的。因爲念力安住之後到底有沒有散亂,有沒有離開它的對境,應當是在安住的情況下,會不會散亂,馬上就要做一個分析,如果已經散亂了、已經離開了才發現那已經慢一步了,所以應當在安住的情況下來做分析的。
雖然這裏談到進行檢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分析的時候應當是專一安住在等持上面,是不是把專一安住的等持放掉,另外再作一件事,仔細的分析有沒有專一安住,好像另外再作一件事。不是的,這樣就有一點點麻煩了,因爲等于是二件事情同時在進行,如果二件事情同時在進行,那顯然不是內心的力量全部放在分析檢查上面,因爲內心的力量主要的主體部分,都放在專一安住于對境這件事情上面,之後,內心另外一個部份的力量,要來進行檢查分析,這裏談到的檢查分析觀察,應該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來進行的。
在進行檢查分析的時候,就要分析心識本身是不是還有力量,是不是還安住在對境上,因此這個分析檢查不是把專一安住等持放棄掉,之後來做另外一件事情,應該是安住在等持的情況下來進行分析,所以「此非棄舍叁摩地已,如是觀察,是住定中觀其住否根本所緣,」不是舍棄自己的等持,這個檢查分析是在等持進行的狀態下,之後同時來進行檢查分析,是不是專一安住在根本所緣的對境上?「若未住者,」假設心不是專一安住在對境上,就要看它是昏沈呢?是掉舉呢?是什麼情況呢?可見不是把等持丟掉,是在專一安住在等持的情況下來做一個分析,這個分析要分析什麼呢?分析前面談到的具足二種特色的念力。
前面談到專一安住等持的時候,專一安住在對境上面的念力本身要具足二個特色,即有力明分和專一安住。現在要檢查看看這二個特色齊備與否?一邊檢查且齊備二種特色的情況下,心一直安住在對境上持續而作實修。要檢查這二項的原因,是因爲這二個特色就是沈和掉的對付方式,專一安住能夠對付掉舉,有力明分能夠對付沈沒,所以要檢查分析這二個特色存不存在?
專一安住有或沒有,這個分析有必要了,假設現在分析看看內心有沒有專一安住,到底形成什麼毛病呢?形成沈沒嗎?形成掉舉嗎?假設內心沒有專一安住,這個條件不見的話,會變成掉舉出現了。假設內心有力明分這個條件不齊備,會怎樣呢?會陷入沈沒之中呢!現在假設內心住定之中,在專一安住于對境的時候,仔細的分析看看,念力的這二個特色還齊不齊備?如果不齊備的話沈掉就出現了。因此要分析看看二個特色是不是還齊備而且繼續在進行觀修之中,所以這個內容是說,不是把等持舍棄掉,是用內心的一小部份來進行分析。
用正知來作檢查分析,什麼時機正好呢?應該不是經常在作檢查分析的,那不是一直作幹擾嗎?因爲現在透過念力將我的內心安放在對境上面,而且按照運用念力的方式來講的話,要具足二個特色,所以運用念力具足二個特色的情況下,把我的心放在對境上,當這樣在進行的時候,假設馬上又檢查又檢查,可能會産生一個毛病就是作行(經常作行),但是如果隔了很長久才檢查也會發生危險,就是沈沒和掉舉來了還不知道呢!因爲隔了很長久才檢查,這中間可能已經産生沈沒掉舉還不知道呢!産生之後才去檢查,那這個檢查就落後一步了,所以會發生這種危險,可見這個檢查不是經常作,也不是中間要隔很久,應當要有一個是適當的時機,…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