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27》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3-21
現在談到的段落是如何成就安止,在成就安止方面,分成兩個大綱,首先說明:一、如何生起無過失的的等持。二、以此住心生起的次第。分成這兩方面來做說明的。透過這兩種方式,就能成就安止,首先要引發無過失的等持、安止,在內心先産生,慢慢經九住心的次第,就會得到它的果,獲得安止,大綱分成兩項,通過這方面就可成就一個果,能獲得安止。一、首先生起無過失的等持,分成叁項來說明:(一)在持心于所緣的前面要先怎麼做?(二)之後正在持心于所緣的時候要怎麼做?(叁)已經持心于所緣之後,已經做到了,之後該怎麼做?于所緣的對象,心要維系在上面,前面要做什麼?中間要做什麼?後面要做什麼?
現在(一)「在前面要做什麼」的段落,前面要做的就是加行法。在還沒有正式觀修緣取所緣的時候,前面要做些什麼事情?前面要做的是加行法,主要是六加行法:依止善知識段落曾經說明過了,前面談到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到最後勝觀之間,全部都需要有加行法。因此,現在在持心于所緣的對象的時候,當然也需要有加行法。這六加行法之中,首先主要要調整動機,接下來要正式觀修安止,觀修安止對我所修安止有什麼功德、利益、好處,這個也要先思惟一下,調整動機之後,思惟一下觀修的利益。之後才進入所緣的對象,正式去觀修所緣取的對象,這是正行的段落。前面因爲思惟它的功德利益之故,對後面要進行的正行觀修,會産生興奮好樂之心,很想去做實修。
接下來(二)正式持心于所緣對象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持心于所緣對象這個部份,分兩個段落來做說明:就是(1)所緣對象→持心的基礎,作一個說明;之後(2)如何持心于所緣的對境。首先就(1)持心的基礎是所緣的對象,所緣的對象要分二項:總體說明「所緣的對象」是什麼?這個階段討論「持心的所緣對象」是什麼?總體要分叁項來說明:(a)正式的說明「總體的所緣對象」是什麼?(b)何種人應觀修什麼對象?(c)所緣對象不同的名稱是什麼?
前面(a)(b)二項已講解完畢,現在講第叁項(c)不同的名稱是什麼?叁:顯示所緣異門(不同的名稱)(P.355 倒4行)。現在談到所緣對象,討論了四種:(1)周徧所緣(2)淨行所緣(3)善巧所緣(4)淨惑(煩惱)所緣。對四種所緣對象,全部都是所緣,可是在很多的書裏面,講到所緣卻不用「所緣」這個名稱,而用其它的名稱。歸納起來,其它的書其實是講到,卻用不同的名稱。
「即此1影像、亦名2叁摩地相、亦名3叁摩地所行境界、亦名4叁摩地方便、亦名5叁摩地門、亦名6作意處、亦名7內分別體、亦名8光影(P.355倒3行)如是等類,當知名爲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共八個名稱,講的都是所緣,但用不同名稱,這個段落叫「顯示所緣異門(不同的名稱)」。雖然有好多不同名稱,解釋第一個即此1影像容易明白了解。前面說叁:顯示所緣異門正式修等持所緣取的對象、攝持心處,就是心要攝持、要持心的對象,就在前面所討論過的,內心中所出現所緣對象的影像,稱之爲影像。舉一個例子:淨行所緣所緣對象,內心貪心較重時,修不淨觀。修不淨觀,修安止所緣對境,不是不清淨的對境。爲什麼不是不清淨的對境?因爲它是根門識的對象,我們觀修時,不是用根門識來禅修,應該是用第六意識來作禅修。如果是用第六意識來作觀想,所緣取的對象,當然不是外在不清淨的對象。
因爲不清淨的對象,是根門識所執取的對境,但是能觀修者不是根門識,是我們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所要緣取的對境,當做持心之處,應該是在內心所出現的影像。就所緣的對境,讓對境的形相→影像,在我的內心裏面出現,在我的內心裏面繼續保持,不斷維持下去,這就稱爲觀修。觀修時候所緣取的對境,舉這個不淨觀爲例子,不是不清淨的對境,因爲不清淨的對境,它是眼識所執取的對境,現在觀修是用第六意識來觀修。不清淨的對境本身,要在我的內心出現它的影像,影像繼續在我的內心保持下去,這稱之爲觀修。在我的內心出現不清淨的對境,它的影像→出現的形相,即前所說心中所現所緣對境之影像,所緣對境它的影像,它的形相,用第六意識一直去專注指向于它,這稱之爲觀修。
廣論裏面談到,第叁:顯示所緣異門,正定所緣攝持心處,即前所說心中所現所緣之影像,這裏面談到所緣異門的時候,心所緣取的對境,做爲修等持所緣依靠之處,前面談到各種所緣的影像,我們實修觀想,所緣不是所緣的本身,而是所緣的影像,才是真正的所緣。所緣的影像用不同名稱,是同義詞,不同書用不同名稱。界定修安止所緣對象是什麼?這裏談到很多所緣,安止所緣不是字面上所說的所緣,而是那些所緣的影像。正式修持禅定,攝持你的內心,正式的所緣是所緣的影像,才是真正的所緣。這些所緣在我們第六意識裏面所出現的形相,才是禅修要緣取的對象,影像和所緣形相都是相類似的意思,所緣不是所緣,真的所緣是所緣的形相。安止的所緣,所要緣的對境,不是前面所說的那些所緣,而是前面所說那些所緣的影像。
影像就是心中所現,心中所緣取的對境,要在我內心第六意識出現一個形相,所緣在我內心出現一個影像,才是修安止的所緣。對境在我的內心第六意識出現的形相,它有很多名稱,叫影像。即此影像本身、亦名叁摩地相,也可稱叁摩地相、叁摩地所行境界(叁摩地所行方便)、叁摩地門、作意處、內分別體、光影,異門是相異不同名稱,如是等類都是它的名稱。當知名爲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了解前面的這些名稱都是所知的對象→對境、事,所緣的對象,內心所出現相類似(同分)的影像,諸名差別各種不同名稱,所要觀修的對象是所緣,所緣在我內心所出現相類似的影像,影像有很多不同的名稱。
二明此處所緣者(P.356 巻15)
要說明這個段落所緣的對象,到前面把叁項講解完畢,進入根本大綱的第二項。前面根本大綱第一大項,關于總說所緣的理論。在總說所緣的理論要分叁項:第一項,所緣基礎是什麼→正式說明所緣對象,有什麼的理論。第二項,何人修何種所緣。第叁項,了解所緣對象有什麼不同名稱,顯示所緣異門。這叁項合在一起是第一大綱總說所緣的理論,總體的說明。
現在進行到第二項,界定清楚這個段落所緣的對境,明白界定清楚,前面講了很多所緣。至尊大主談到成就安止的時候,這個段落要緣取什麼對境?所緣的對境要明白界定。已說如是多種所緣,前面說了所緣對象是什麼的總體理論講了很多。今當緣何而修止耶,現在討論如何成就安止的時候,修安止要緣取什麼對象,來成就安止?答如前經說,無有限定,答複:前面已引用佛經講解過了,並沒有固定,實修的時候不是要有一個固定的對象。須各別緣,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不同的人修不同的對象。就某一個人個別情況,要觀修某一個對象,不是每一個人全部觀修同一個對象。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所緣各別決定。但是在個別情況下,它的所緣卻是決定的。前面總體來講禅修時緣取什麼對象是不固定的,因爲每一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修對象不一樣,不能全部都修同一個對象。可是個別情況之下,它的所緣卻是固定的。貪心比較嚴重修什麼所緣?愚癡比較嚴重修什麼所緣?瞋恨比較嚴重修什麼所緣?內心散亂修什麼所緣?貪心嚴重的修不淨觀,除了不淨觀修其它所緣都不適合。對這個貪心比較嚴重的補特伽羅,所緣是固定的。然而上品貪行者修不淨觀,鎮壓住較嚴重的煩惱,修其它所緣都不適合。貪瞋慢愚癡嚴重者,所緣固定的,修其它所緣都不恰當。各別士夫修各別所緣是固定的。
後面說明原因,若不爾者,爲什麼各別情況之下,修各別所緣是固定的?譬如貪心的力量強大,一定修不淨觀。若不爾者,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叁摩地,然不能得實叁摩地。若不久修淨行所緣,尚說不得正奢摩他,況全棄舍淨行所緣。各別士夫修各別所緣對象是固定的。若不這樣子做,雖然安止可得相隨順的等持,也不能得真正的安止。不能得到的原因?就算修淨行所緣,都要經很久的時間,如果不能花長久功夫在淨行所緣上,那不能夠得到安止,聲聞地裏面有講過了,若把淨行所緣丟掉了,就更沒機會得安止了。
某一個人個別情況是固定,一定要這麼做的,譬如貪心力量比較嚴重,當然所緣一定是不淨觀,這個是確定的,若不這樣子做,不可能得到正式的安止,只可能得到安止前面相隨順的等持,就算得到,也可能衰損,也不會更加進步。如果等持不能進步,不能變成安止,所以安止根本得不到。不這樣子做,不能得到安止的原因?聲聞地裏面講到,各別士夫修各別所緣,在淨行所緣的段落,首先要前面裏(前行)修淨行所緣,要花很長期時間,把內心煩惱全部鎮壓住,之後才進入正式實修安止的方便,實修才能得到正式的安止,必定要這樣子做,淨行所緣要花很長期時間。現在淨行所緣都不做,成就安止更沒希望了,內心煩惱不能壓伏住,如何得到安止更加不可能了。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尚說不得正奢摩他,況全棄舍淨行所緣。沒有長久修淨行所緣上,安止不可能得到。(P.353第2行)又淨行所緣上品貪行等易除貪等,貪心比較嚴重透過淨行所緣,比較容易去除貪念之心。因此之故,依此易(容易,但沒講快速)得勝叁摩地,靠著這個方式易得殊勝的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