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現在情況是對于「得到解脫」的道路取舍的部份,完全誤解顛倒錯亂、不知道、無知,要把無知排除掉。不知道的無知,區別也有很多種,這些誤解,譬如說不是苦,把它當做苦;不是苦的原因,把它當成苦的原因;不是快樂當做是快樂;不是快樂的原因,卻把它當做是快樂的原因,這些都是對四谛的實相內容不了解。因此對四谛的內容本身不了解,就會變成解脫的道路上的障礙,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到旁門左道去了。爲什麼它變成解脫的道路上的障礙呢?對解脫的道路應該做和不應該做不了解,對取舍不知道。對取舍不知道這件事本身,當然是一個障礙。
問題是「對取舍不知道」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呢?是因爲顛倒的解釋形成的。怎麼來的呢?宗義所作的解釋→劣等宗義所作顛倒的解釋。學了以後,對解脫的道路取舍,産生了嚴重的誤解之後,因爲誤解之故,沒有走在正確的取舍道路上,當然不會得到解脫。因此之故,對于顛倒的解釋,要把它排除掉,所以要去了解正確的道路是什麼?正確的取舍是什麼?要把它去除掉,顛倒的認識、誤解,就是一種煩惱。煩惱的部份徧計和俱生:徧計的部份,有苦見道所應斷、集見道所應斷、滅見道所應斷、道見道所應斷,「苦、集、滅、道」四谛是見道應該要斷掉的,這是徧計煩惱部份。
俱生的部份沒有這樣分類,俱生部份是修道所應斷,沒有分「苦、集、滅、道」修道所應斷;見道所應斷分「苦、集、滅、道」是徧計煩惱的部份。這樣觀修,對四谛有正確的了解,把粗的了解抛掉,把取舍無知誤解就可以排除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面,因此把取舍無知的部份→無知誤解排除掉,對四谛有正確的了解。靠對四谛有正確的了解,徧計煩惱部份→「苦、集、滅、道」見道所應斷的觀修,排除掉是徧計煩惱的部份,來源是因爲宗義上的毛病,宗義所形成,宗義所作錯誤的解釋,列入一種煩惱。錯誤宗義的解釋,讓我們沒走在解脫的道路上,走到別的地方,就不能解脫,當然把它列入一種煩惱。要把這部份排除,要對四谛內容有正確了解。
「痛苦由何而來?」→集谛的部份,來源的部份,還沒接觸、還沒去滅掉,來源是集谛的部份、俱生部份。要想辦法把集谛俱生的部份滅掉,因爲沒有因,就沒有果,根拔滅掉,果→輪回就沒有了,就得到解脫。
要把俱生煩惱滅掉,要觀修什麼?要觀修無我,觀修對面要滅掉集谛根本部份,是集谛的我執。要把對面根本部份,集谛的我執滅掉,能滅的方式和我執完全相反,一個完全相反的心、想法。當這種完全相反的內心想法産生時,才可以把對面的部份給滅掉。跟我執完全相反的想法是無我勝慧,用無我勝慧把俱生我執滅掉。連根拔滅之後,因沒有,果就沒有,沒有了輪回,就完全得到解脫。
這裏並沒有特別說明補特伽羅無我觀修的方式,這是因爲在四聖谛之中,就已經有包括補特伽羅無我,因此不需要加以特別說明。在四聖谛中,談到苦谛的時候,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共有十六個特色。苦谛的特色,就包括了補特伽羅無我;道谛部份,本身就是無我的現證慧,這裏當然就有無我了,補特伽羅無我在苦谛、道谛都出現了,就沒有特別作說明。
後面一個問題,此諸所緣,叁種所緣→淨行、善巧、淨惑所緣,此諸所緣通于毗婆舍那的思擇修,和奢摩他的安住修兩種。並不能說只是奢摩他的所緣,淨行、善巧、淨惑所緣叁種,通于毗婆舍那勝觀的對象,也是思擇修的對象,也是安止、安住修的對象。這些所緣不僅是安止所緣的對象,爲什麼放在安止修的段落?然因爲叁種所緣,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的是奢摩他已産生,爲了更加進步而去緣取,緣取此叁種所緣來實修。淨行所緣、善巧所緣可以當作沒有得到安止的人,爲了得到安止之故,因此來緣取它而作觀修,以這個觀修,我新得到安止了。淨惑所緣→是已得安止之後,我可以緣取作爲觀修對象來修安止,可以讓安止更加突飛猛進,我就緣淨惑所緣來作觀修,也算安止所緣,所以都列在安止裏面來討論,並不是叁種全是未得安止,爲新得安止之故來討論它,不是的。
問題:什麼是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從應成派的角度來說明的,自續派以下宗義都認爲「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這樣的主張。但是應成派完全不承認,不承認「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的」。壞見解釋「自性相成立」的執著,特別說明是應成派的宗義。
這邊討論安止,後面討論勝觀,都是用應成派宗義來作解釋,是以應成派作基本架構而討論,並指出下部宗義他們的毛病,在此「自性相不成立」是以應成派的觀點,來作解釋的。
問題:名言上的「我」,如果把它執著爲「自性相成立」的話,有什麼毛病?
毛病就是像我們現在這樣,還在輪回裏面,好處是「自性相不成立」了悟的心,了悟「自性相不成立」的心,慢慢進步、逐漸把「自性相成立」執著的心滅掉,最後壞見全部滅掉。它的果,它的成效就是將我們牽引入輪回的這些妄念也滅掉,煩惱也滅掉,所造作的業也滅掉了。將來它所形成出來的果,輪回和叁惡道的痛苦也全部都滅掉,這是它的利益。
問題:何謂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指對方某一個法它自己擁有它自己的性相、擁有它自己的自性、擁有它自己的本質。就應成派的看法而言,對方擁有它自己的自性、擁有它自己的本質,這是不可能的,應成派也不承認。
問題:爲什麼應成派不承認自性相成立?
這要解釋整個宗義,不好解釋。
問題:七種作意是五別境、心所的活動?
七種作意是五遍行的作意,因爲七種近分、七種作意,作意的活動是心所的活動,是五遍行那個心所的活動,只是作意的對象不同而已,是五遍行作意的活動。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6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