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现在情况是对于「得到解脱」的道路取舍的部份,完全误解颠倒错乱、不知道、无知,要把无知排除掉。不知道的无知,区别也有很多种,这些误解,譬如说不是苦,把它当做苦;不是苦的原因,把它当成苦的原因;不是快乐当做是快乐;不是快乐的原因,却把它当做是快乐的原因,这些都是对四谛的实相内容不了解。因此对四谛的内容本身不了解,就会变成解脱的道路上的障碍,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到旁门左道去了。为什么它变成解脱的道路上的障碍呢?对解脱的道路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不了解,对取舍不知道。对取舍不知道这件事本身,当然是一个障碍。
问题是「对取舍不知道」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颠倒的解释形成的。怎么来的呢?宗义所作的解释→劣等宗义所作颠倒的解释。学了以后,对解脱的道路取舍,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之后,因为误解之故,没有走在正确的取舍道路上,当然不会得到解脱。因此之故,对于颠倒的解释,要把它排除掉,所以要去了解正确的道路是什么?正确的取舍是什么?要把它去除掉,颠倒的认识、误解,就是一种烦恼。烦恼的部份徧计和俱生:徧计的部份,有苦见道所应断、集见道所应断、灭见道所应断、道见道所应断,「苦、集、灭、道」四谛是见道应该要断掉的,这是徧计烦恼部份。
俱生的部份没有这样分类,俱生部份是修道所应断,没有分「苦、集、灭、道」修道所应断;见道所应断分「苦、集、灭、道」是徧计烦恼的部份。这样观修,对四谛有正确的了解,把粗的了解抛掉,把取舍无知误解就可以排除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面,因此把取舍无知的部份→无知误解排除掉,对四谛有正确的了解。靠对四谛有正确的了解,徧计烦恼部份→「苦、集、灭、道」见道所应断的观修,排除掉是徧计烦恼的部份,来源是因为宗义上的毛病,宗义所形成,宗义所作错误的解释,列入一种烦恼。错误宗义的解释,让我们没走在解脱的道路上,走到别的地方,就不能解脱,当然把它列入一种烦恼。要把这部份排除,要对四谛内容有正确了解。
「痛苦由何而来?」→集谛的部份,来源的部份,还没接触、还没去灭掉,来源是集谛的部份、俱生部份。要想办法把集谛俱生的部份灭掉,因为没有因,就没有果,根拔灭掉,果→轮回就没有了,就得到解脱。
要把俱生烦恼灭掉,要观修什么?要观修无我,观修对面要灭掉集谛根本部份,是集谛的我执。要把对面根本部份,集谛的我执灭掉,能灭的方式和我执完全相反,一个完全相反的心、想法。当这种完全相反的内心想法产生时,才可以把对面的部份给灭掉。跟我执完全相反的想法是无我胜慧,用无我胜慧把俱生我执灭掉。连根拔灭之后,因没有,果就没有,没有了轮回,就完全得到解脱。
这里并没有特别说明补特伽罗无我观修的方式,这是因为在四圣谛之中,就已经有包括补特伽罗无我,因此不需要加以特别说明。在四圣谛中,谈到苦谛的时候,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共有十六个特色。苦谛的特色,就包括了补特伽罗无我;道谛部份,本身就是无我的现证慧,这里当然就有无我了,补特伽罗无我在苦谛、道谛都出现了,就没有特别作说明。
后面一个问题,此诸所缘,三种所缘→净行、善巧、净惑所缘,此诸所缘通于毗婆舍那的思择修,和奢摩他的安住修两种。并不能说只是奢摩他的所缘,净行、善巧、净惑所缘三种,通于毗婆舍那胜观的对象,也是思择修的对象,也是安止、安住修的对象。这些所缘不仅是安止所缘的对象,为什么放在安止修的段落?然因为三种所缘,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的是奢摩他已产生,为了更加进步而去缘取,缘取此三种所缘来实修。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可以当作没有得到安止的人,为了得到安止之故,因此来缘取它而作观修,以这个观修,我新得到安止了。净惑所缘→是已得安止之后,我可以缘取作为观修对象来修安止,可以让安止更加突飞猛进,我就缘净惑所缘来作观修,也算安止所缘,所以都列在安止里面来讨论,并不是三种全是未得安止,为新得安止之故来讨论它,不是的。
问题:什么是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从应成派的角度来说明的,自续派以下宗义都认为「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这样的主张。但是应成派完全不承认,不承认「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的」。坏见解释「自性相成立」的执着,特别说明是应成派的宗义。
这边讨论安止,后面讨论胜观,都是用应成派宗义来作解释,是以应成派作基本架构而讨论,并指出下部宗义他们的毛病,在此「自性相不成立」是以应成派的观点,来作解释的。
问题:名言上的「我」,如果把它执着为「自性相成立」的话,有什么毛病?
毛病就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还在轮回里面,好处是「自性相不成立」了悟的心,了悟「自性相不成立」的心,慢慢进步、逐渐把「自性相成立」执着的心灭掉,最后坏见全部灭掉。它的果,它的成效就是将我们牵引入轮回的这些妄念也灭掉,烦恼也灭掉,所造作的业也灭掉了。将来它所形成出来的果,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也全部都灭掉,这是它的利益。
问题:何谓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指对方某一个法它自己拥有它自己的性相、拥有它自己的自性、拥有它自己的本质。就应成派的看法而言,对方拥有它自己的自性、拥有它自己的本质,这是不可能的,应成派也不承认。
问题:为什么应成派不承认自性相成立?
这要解释整个宗义,不好解释。
问题:七种作意是五别境、心所的活动?
七种作意是五遍行的作意,因为七种近分、七种作意,作意的活动是心所的活动,是五遍行那个心所的活动,只是作意的对象不同而已,是五遍行作意的活动。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6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