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過去觀想二靜慮天好,初靜慮天不好;一直到有頂天是好的,無所有處是不好的,這中間的過程情形都完全一模一樣。
問題:……(聽不清楚)對這些欲界色聲香味觸的煩惱我們是以初靜慮天的伺察跟尋思去破,破掉之後……(聽不清楚)尋思跟伺察所産生的執著是會怎麼樣?
回答:應該是這個樣子,我們用伺察跟尋思用這兩個,一直看破我們平常粗的各種、各個煩惱,一直看破,我們就會覺得:喔!這伺察跟尋思對我幫助這麼大,我們就會覺得伺察跟尋思,它的力量非常好,我們就會執著它,那種執著也是一種貪心、一種貪。就覺得看到它的優點,這個沒有錯,但是執著也是一種貪。
問題:……(聽不清楚)
回答:不是。現在我們講的這些修行方式,譬如說我們要分析欲界它有什麼過失,然後初禅它有什麼功德,這樣一個修行的方式我們要不要修,我們可不可以修?當然可以修!這些修行者聲聞獨覺幾乎都修這個,連菩薩也有修這個。如果我們一直等著,在我沒有了解空性以前,好像我沒有辦法把整個輪回的煩惱,整個叁界的煩惱一起把它斷掉,這是很困難,這是非常利根的修行者可以做的,我們就一直等著,在這當中一定會被非常粗的煩惱傷害、幹擾到,所以更慘的!
所以我們不要停留在這裏,我們先看欲界有什麼過失,初禅它的定力,它的尋思跟伺察的力量多強,他的禅定力量多強,以初禅的止跟觀來講的話,它的觀的力量比較強,所以它的伺察跟尋思的力量很強,當然這個也有好處、也有壞處,對看破欲界的煩惱來說相當好,另外它有沒有給我們煩惱?也有!所以兩邊都有,不可以說它有另外一個煩惱,所以我不要修,就更慘了嘛!更糟糕的煩惱一直産生還更慘。所以我們要把欲界粗的煩惱先擋住,怎麼擋住呢?就用這個伺察跟尋思,把它擋住。
問題:問一個類似的問題,像我們很喜歡修法,像明天要修金剛薩陀百字明咒,我們也會很貪愛這些東西啊,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過患?
回答:這些當然,不管怎麼樣都有執著,不用說明天要修的百字明咒,連滅谛、道谛上面也有執著,心經裏面有講苦谛上面不可以執著,集谛上面不可以執著,滅谛上面也不可以執著,道谛上面也不可以執著,所以滅谛、道谛那麼好,那麼高的境界上面我們還有執著,明天修一天的百字明咒根本不用說了,這上面也會有執著。
問題:……(聽不清楚)這裏在講…關于我們的慢心是不是因爲這樣生起的?
回答:應該是這樣子講,我們欲界粗的煩惱都是跟隨著色聲香味觸,譬如說我的名氣好,我的身體好等等,都是色聲香味觸爲主,然後我們跟色聲香味觸會影響的這些因緣,我們會非常的在意,這種就是欲界粗的煩惱,我們看破這種煩惱,我們就不會跟著五根識的對境走,心回轉看第六識,然後在第六識上面下手修行打坐,平常就是這個樣子,修行的時候當然第六識觀察的力量我們會注重,我們不會看這個境,我們看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一直看它。這裏有不對的,這裏有跟著色聲香味觸非常執著,在那麼不堅固的色聲香味觸上,那麼執著幹嘛,它有什麼過失,心裏就這樣子一直觀察。所以我們用伺察跟尋思這兩個,一直去看破色聲香味觸跟著執著的煩惱,這樣子看破的時候,我們看到自己,現在第六識修行上面力量非常強,又會執著這個,他不會執著那邊,他會執著這個,這裏伺察跟尋思的力量,我們會執著它。到這個階段我們的內心,已經産生了初禅的煩惱,好像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另外一個煩惱,另外一個煩惱,這樣我們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剛剛講的,一百塊跟一億,差不多這樣一個差別,一個是五根識的對境,沒有什麼,非常暫時的,不堅定的,沒有意思的,下輩子沒有辦法帶著,這個第六識下輩子可以帶著,它的力量強又廣,所以這樣子的差別就是一塊跟一億元的差別,所以當然馬上就會執著,這個執著它不是堅定,爲什麼?如果有一天沒有一億的時候,我們又會執著一元,所以他還是不穩定,他只是有想到一億的時候就不執著而已,沒有一億他又會執著一元,所以這樣子的方式還是不穩定。
問題:像這裏講說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事,在這裏對一個實修者來講是他自己決定嗎?還是由師長來幫他決定你比較適合怎麼修?就是我們平常會聽別人說師長會告訴你應該修什麼?你應該怎麼樣修行?在這裏是我們自己決定嗎?還是說我們知道了,還是要由師長來告訴你比較適合什麼?
回答:就看師長有沒有神通的力量,沒有神通的力量就自己要決定的,(仁波切一直在笑著說)自己想辦法處理。
前面談到觀察欲界是粗糙不好,初靜慮天是寂靜、是功德、是好的,之後觀察初靜慮天的粗糙不好,二靜慮天是寂靜、是功德、是好,這樣子不斷禅修過去,一共有八個。以這種觀察方式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什麼時候欲界的煩惱開始斷掉,什麼時候會把它斷掉,或者說斷掉的次第順序是怎麼進行的呢?這麼一個問題,以前好像解釋過了。
得到初靜慮正行的時候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了,所以問欲界的煩惱什麼時候斷掉呢?那要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的時候,這個是同時發生的,在滅掉欲界的煩惱的時候,他已經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了,那時候就把欲界的煩惱給滅掉了,這中間還要經過一個很長的順序的,因爲初靜慮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時候,前面還要經過(很多)准備的工作,(一共)有七個准備的工作,叫七種近分,初靜慮天的七個近分(靠近的部份---所以叫近分),初靜慮天的七種近分一項一項過去之後,初靜慮的正行才會得到。
這七種近分裏面,它有七種作意,第一個作意是初業(最初)行者的作意,第二個是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第叁個勝解作意,第四個大遠離作意,第五個是攝喜(把喜悅集合起來)作意,第六個伺察作意,第七個加行最後際作意(加行的最後面)。當得到第一個初業作意的時候(初業行者的作意),那個時候就得到了安止。但是要一項一項慢慢(上來),等得到最後一個加行最後際作意的時候,就得到了(初靜慮的安止)。經過加行最後際作意之後,就得到初靜慮的正行。這七種作意都是准備的工作,這些准備工作一個一個得到的時後,最後都完畢了,加行最後際作意也完畢了,之後才會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可見從第一個作意、第二個作意、第叁個作意……一段一段過來,這還不容易的,這中間還有很多的麻煩,這僅僅只是暫時去損傷煩惱的種子,不是連根拔滅喔!只是把煩惱的種子損傷、讓它衰損,只是這樣子而已,這樣一個工作而已哦!那就都不容易做到呢!我們前面講,說觀察欲界的煩惱是不好,初靜慮天的是好、是功德,這樣的觀察把欲界煩惱斷掉,講起來好像很簡單,也好像欲界煩惱很容易斷掉,可是前面要經過七個作意,每一項每一項的禅修,其實僅僅只是暫時壓住它,都不容易做到。
之後要觀察初靜慮天是粗糙不好,二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子把初靜慮天的煩惱斷掉,什麼時候斷掉呢?二靜慮天的正行得到的時候,就在得到的同時,初靜慮天的煩惱就斷掉了。但是二靜慮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時候,前面還有七個工作,所以稱之爲七種作意或者是七種近分,從最初作意(第一個作意,初業行者的作意)開始,然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然後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攝喜作意,伺察作意,到加行最後際作意,一個一個、一項一項上去,七個全部結束了,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靜慮天正行得到的時後,初靜慮天的煩惱就斷掉了,這是暫時斷掉。之後又再觀察二靜慮天是不好、粗糙,叁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再觀修要得到叁靜慮的正行,得到叁靜慮正行的時候,把二靜慮天的煩惱斷掉,叁靜慮的正行得到的時後,又經過七個作意,這樣子不斷的一直上去。
問題:……(聽不清楚)
回答:就是第一作意,第二作意嘛,……(聽不清楚)(仁波切跟翻譯笑著說)對,這個是最初作意,然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攝喜作意,伺察作意,還有加行最後際的作意,這一共是七個。
仁波切回答:你們之中有人懂的,就把它寫成表格比較容易懂,老師講了二次叁次,我覺得你們還不懂,我們學習的目的是要懂,是吧?
這個最初作意(初業行者的作意),作意之中最初,一開始的、第一個,所以稱之爲最初作意。最初作意的時候,沒有辦法去分析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初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沒有辦法做這個分析。在第一個作意(最初作意)的段落,它純粹就是安止,因爲在最初作意的時候,是心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的時候,安止就得到了。這是最初得到安止,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心非常的甯靜,只有安止,所以沒有辦法做分析,因爲它只有安止嘛,沒有分析的能力。之後要到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的時候,隨順的勝觀就得到了,不是真正的勝觀,沒有得到正式的勝觀,但是跟勝觀類似,所以相隨順的勝觀得到了。
因爲得到相隨順的勝觀之故,所以它可以分析了。能夠分析的開始是在第二個作意才開始的,它就有能力可以去分析了,這個時候因爲止已經得到了,因爲前面已經得到止了嘛!所以得到安止之後,才可以來進行分析,因爲得到安止之後才有辦法來進行分析,所以安止已經得到之後要得到勝觀,勝觀才有辦法做分析,所以在第二個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這時候開始可以來做分析了,因爲安止已經堅固已經穩定了,在前面第一個就得到安止了,所以到第二個的時候安止已經堅固穩定了,因此它有能力可以來做分析,因爲它有能力可以做分析之故,所以它是一個勝觀,但這是隨順的勝觀,還不是正式的勝觀。
那它要去分析什麼呢?第二個作意稱之爲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性相的意思就是它的特性、它的自性是什麼,所以它可以去分析了。欲界的自性、性相是什麼?是粗糙的,是不好的,初靜慮天的性相是什麼?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