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6講

  《廣論奢摩他26》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12-28

  思惟要利益遍滿虛空衆生之故,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無上的果位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但是我們經常這樣講,爲什麼要得到它呢?因爲要利益衆生,要靠佛陀的果位,我要去做這一件事情。如果想要去利益衆生,要靠佛陀的果位,自己要先成就佛果,要利益衆生,安置衆生得到佛果,首先自己要到達佛陀的果位,所以我要成佛。

  假設我沒有要安置衆生得到佛果,那就是我不想去做佛陀所要作的事情,爲什麼我要成佛呢?成就佛果就是我要成爲一尊佛,去做佛陀所作的事情,佛陀所作的事情是什麼?純粹只有利益衆生,但是說成就佛果,可是佛陀所要作的事情我又不去做,就不需要成佛。爲了要成佛,做佛陀所要作的事,只有利益衆生。要有渴求想要利益衆生,利益衆生的事情上,佛陀的愛心,想要去利益衆生的愛心完全毫無阻礙,利益衆生時完全沒有阻擋,能力毫無任何阻礙。

  利益衆生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完全了知的智慧毫無阻礙,悲智力叁者完全沒有阻礙,這種佛果是我要得到的,得到之後我才能利益衆生,所以我要成就佛果。佛果是法色二身雙運,悲智力叁者完全沒有阻礙。假設不是法色二身雙運,佛陀本智遍及之處,身體又沒有辦法到達那裏,怎麼可能悲智力叁者完全沒有阻礙呢?那是不可能的。悲智力叁者完全毫無阻礙,因爲法色二身雙運之故。

  如果要得到二身雙運的果位,主要要靠學道位的段落,要止觀雙運而作實修,逐漸進步增長增廣,徹底究竟的時候,就形成二身雙運。現在學習止觀雙運而作聽聞思惟,未來能成就法色二身雙運佛果,種下習氣,它是非常殊勝的善根,靠這個善根,將來成就佛果的原因。想要利益衆生成就佛果,不是只一個想法,還要去做,成就佛果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現在學習的段落,産生這種堅定信心,來聽聞教法。

  何種人要緣取何種對境?就淨行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對境;善巧所緣分幾種類型,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就淨惑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分成叁個段落,(p355L4)已經進行到淨惑所緣的段落。淨惑所緣的段落,我們引用了《颉隸伐多請問經》:「若欲離開欲界的貪欲之心,這種人應緣取什麼對境?要離開色界的貪欲之心,應觀想什麼對境?要離開壞聚見,這種人應緣取什麼對境?也分叁種人。」上次談到這裏。

  分叁種補特伽羅要配合前面來講,談到淨惑所緣要分兩種類型:(1)使煩惱的種子衰損,(2)將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

  (1)使煩惱的種子衰損減弱:應該緣取、當做所緣內容的,經裏面談到的二種人,想要離開欲界的貪欲之心;想要離開色界的貪戀之心,應該緣取什麼?應該要緣取使種子衰損的那種實修方式來進行。

  (2)使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應該要緣取什麼對境?經文談到的第叁種,對壞聚見産生憂慮之心,想要脫離的這種人,應當要觀修使種子連根拔滅的所緣對境來做實修的。前面兩種人要緣取使種子衰損的這種觀修方式,離開欲界的貪戀,離開色界的貪戀。這兩種類型裏面我們上次談到離開色界貪戀之心的這個段落。

  離開色界的貪戀之心又分七種人:離開初靜慮天的貪戀之心離開二靜慮天的貪戀之心離開叁靜慮天的貪戀之心離開四靜慮天的貪戀之心離開空無邊處的貪戀之心離開識無邊處的貪戀之心離開無所有處的貪戀之心。再上去就到有頂天,按照使種子衰損的方式觀修,沒有辦法離開有頂天的貪戀之心,沒有辦法達成。因爲前面所說實修的道路,想要使貪戀之心的種子衰損,沒有辦法辦到。因爲有頂天的貪戀之心,要把它斷掉而言,前面所談到的能斷道路,世間的道路,不能斷掉有頂天的貪戀之心。有頂天的貪戀之心不能斷嗎?可以。有頂天的貪戀之心,要用無我勝慧,出世間的道路,才有辦法滅掉有頂天的貪戀之心。如果用世間的道路,不能把有頂天的貪戀之心斷掉。

  對有頂天的貪戀之心,用無我勝慧去對付,不只把種子衰損,而是連根滅掉。對有頂天的貪戀之心,不是只有把種子衰損,而是連根滅掉的方式。爲什麼是連根滅掉?因爲對付的方式,是用無我勝慧,才有辦法達成。用無我勝慧對付它,使煩惱衰損,暫時壓製,種子還存在,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連根滅掉。除了有頂天之外無所有處以下,世間道路可以把煩惱衰損,都可以達到種子衰損,還沒滅掉。在無所有處以下,都可以達到種子衰損。

  就有頂天而言,煩惱要滅除掉對治的方式,祇有無我慧,沒有其他的方式。在其他的處所,使種子衰損,不需要連根拔滅,在無所有處以下都可以。爲什麼有頂天沒有?在無所有處以下,不用無我慧,也有其他方法去對付煩惱。什麼方法?在無所有處以下,不用無我勝慧去對付煩惱,它也有其他方式(粗靜相道)。可以觀想我現在所住的處所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處所、上界天是寂靜的、功德的。透過觀想,逐漸對這個處所的貪戀之心,使種子衰損,暫時把它滅掉(壓伏),不讓它出現,用這個方法都可以做得到,不必無我勝慧。

  到了有頂天→最高的天,粗靜相道的方法不能用,再觀想我這個地方不好、粗糙,上面是功德、寂靜,不能夠用這個方法,有頂天上面沒有了,已經是最高的天了,所以這個方法不能用。要對付有頂天的煩惱,只有用無我勝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用無我勝慧去對付煩惱,不是使種子衰損,而是煩惱種子連根拔滅掉。

  這叁種人裏面的第一種人,離開欲界貪戀;第二種人,離開色界的貪戀→又分成七種人,合成來共八種人。淨惑所緣分成二種頪型:(1)使種子衰損的所緣,(2)使種子連根拔滅的所緣。使種子衰損應該怎麼來修?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的有八種人。

  使種子衰損內共有八種人:從第一種來講,觀想欲界粗糙不好,初靜慮天是寂靜功德。再來初靜慮天是粗糙,二靜慮天是寂靜功德,這樣一直排到最後面,無所有處是粗糙,有頂天是寂靜功德,這樣加起來共八種人。這八種人的觀修方式都一樣,觀想下一個處所是粗糙的,上面的一個處所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子作觀想。這種觀想方式以把它當作安止所緣,爲什麼這種觀修方式是安止所緣呢?上個禮拜談過這個問題,提到安止觀想七種近分,最初作意→初業行者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攝喜作意伺察作意最後是初靜慮天的正行。

  現在要去觀察欲界它是不好的、粗糙的,上一個天界是初靜慮天是好的、是寂靜的,這樣子作觀修。前面七種作意,什麼時候來作這樣子觀修?很明顯從第個別性向理解作意才開始,得到第一個近分都還沒開始,因爲在最初作意,只有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同時得到安止,同時發生。不夠最初作意,僅僅得到安止而已,進入第個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不是只有安止,它又得到相隨順的勝觀。不是正式的勝觀,正式勝觀要到第勝解作意的時候,才得到真正的勝觀。得到隨順勝觀,無論如何它也是勝觀,才可以作觀修,觀修底下的處所是粗糙,上面的處所是寂靜、是好的,要從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才開始,因爲他已得到相隨順的勝觀。得到相隨順的勝觀,才能作這個觀修,前面得到安止→最初作意時只得到安止,不能作這樣子的觀修,沒有得安止前,當然也沒有。要開始得到相隨順的勝觀,要從第個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才開始。

  爲什麼這裏把它當安止所緣的對境?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還不能去做觀察、分析,沒有得到安止,更不用講,也不能進行。把它當安止所緣不是爲了得到安止,不是未得安止前,把它當安止所緣的觀修這個類型。什麼樣子的安止所緣?已經得到安止之後,在安止上面,再進一步得到更殊勝的安止,去觀修所緣的對境。不是爲了得到安止,我去緣取這個對境,新得一個安止。是已經得到安止之後,再進一步得到更殊勝、特別的安止而觀修。

  此諸所緣,通于毗缽舍那思擇修習,及奢摩他安住修習二種所緣,非唯奢摩他之所緣。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奢摩他生已勝進所緣,故于修止所緣中說。(p355倒六行)

  未修前新得安止之所緣,有一種是已得安止,爲了使安止更加進步、突飛猛進,也是緣取這個對境,共有兩種情況,因此之故,在修止來討論。這個問題,現在討論安止所緣,不是只有把它當未得安止前,爲了得到安止。這些所緣對境,有一些人是還沒得到安止,來修安止;有一些已得安止,爲了使安止更進步,也做這樣子的緣取,因爲這些都包含之故,在這裏也可以討論它。

  觀想欲界粗糙、初靜慮天寂靜;初靜慮天粗糙、靜慮天寂靜,這樣的所緣對境,就不是未得到安止,想新得到安止所修的對境,而是安止已得到,想要安止特別更加進步,而緣取這種對境。

  問題:先學淨行所緣,到什麼程度才學淨惑所緣?

  回答:目前階段,煩惱的力量很大,必定是淨行所緣部份而已,透過實修使煩惱力量減弱,才開始改變所緣對象。改變所緣對象要緣取什麼呢?爲使信心堅固,有必要緣取導師世尊聖像,緣取導師佛像,可列在善巧所緣之中,這時候對于佛陀功德,由不知道變成知道,對佛陀信心愈來愈增強。淨惑所緣的類型,應該是得到安止之後,才能去緣取。順序應該這樣做的,首先淨行所緣,之後善巧所緣。善巧所緣之中,主要緣取佛像,善巧所緣也可以緣取自己的蘊處界來觀修,緣取自己身念處、受念處…四念處(身受心法)來修安止都可以。可是《廣論》裏面(引修次第中編)所談到的是緣取佛像,一定有特別的必要性存在,才這樣開示的,之後才進入淨惑所緣,此時安止已經得到之後,才如此來緣取,目的可以去對付煩惱。我們現在的情況,還沒到達這裏。

  我們在欲界處所,欲界處所之上有色界處所4個,無色界的處所4個。這些…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