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6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地方安止的觀修方式,我們也要有所了解,我們處所的地方,是一個欲界者。色界、無色界的補特伽羅,一出生的時候,它的正行就得到了。舉例而言,初靜慮天的補特伽羅,當他投生到初靜慮天的時候投生的同時初靜慮的正行就得到了。二靜慮天的補特伽羅,當他投生到二靜慮天的時候投生的同時二靜慮的正行就得到了。推理到無色界都是這樣子,投生到的地方那地方的正行就得到了。色界、無色界都是這樣子,出生的時候,它的正行就已經得到了,出生的時候,他的內心止觀二者都已經有了。

  欲界者出生的時候,安止完全都沒有,欲界者安止要靠觀修以後去新得到它。什麼時候得到?在初靜慮的正行,觀修七種近分的最初作意→初業行者作意,得到最初作意的同時,就得到了安止。就欲界者而言,不是一開始就得到安止;出生的時候,安止完全都沒有的,要靠後天的觀想實修。就欲界者而言,沒有安止的毛病一定有的,普遍存在一定有,本身就是這樣子,要靠後天的努力觀想實修、實修之後才得到,是由後天學習而得到,不是天生生下來就有。

  我們要了解自己是欲界衆生,這一句話講起來有點丟臉不太好,因爲欲界衆生內心像瘋子一樣,內心安止的住分根本不存在;就欲界衆生而言,天生就沒有,安止的住分根本就沒有。欲界衆生投生後才要去努力,要努力去得到安止。要怎麼得到它?在初靜慮的正行,觀修七個作意,一個一個慢慢上去,到初靜慮的正行第一個近分的時候,才會得到安止,安止的力量才會産生。出生的時候,安止都沒有,以後要慢慢努力,要經過觀修七種近分,才會得到安止,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初靜慮者出生的時候,安止勝觀二者都已經有了,止觀二者全都有了,可是沒有二靜慮天的止觀,完全沒有。出生的時候只得到那一個天的止和觀,上一層天的止和觀都沒有。

  初靜慮天、二靜慮天的止和觀,粗細、威力、大小都有差別。初靜慮天者,爲了要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才要觀修努力二靜慮天的正行七種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慢慢實修,之後才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靜慮天者,爲了要得到叁靜慮天的正行,也是七個近分,也要去進行,得到第七個近分,才算得到叁靜慮天的正行。叁靜慮天者,爲了要得到四靜慮天的正行,也是七個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的。爲了要得到上一層天的止和觀,才要努力實修,實修七種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的,之後才得到上一層天的正行。初靜慮天者,什麼時候得到二靜慮天的止和觀,實修七種近分,第一個近分得到的時候,二靜慮地所攝的止就得到了,一步一步慢慢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靜慮天者,要得到叁靜慮天的正行,也要靠這個觀修,叁靜慮天正行所攝的七個近分,當他第一個近分得到的時候,就得到叁靜慮地所攝的止,一步一步做上去的,第七個近分得到的時候,得到了叁靜慮天的正行。

  談到安止的時候,安止粗和細類型太多了,欲界衆生爲了得到初靜慮,慢慢觀修得到初靜慮天所攝的安止。初靜慮天的衆生,出生的時候,已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但要得到二靜慮天所攝的安止,二靜慮天的安止都沒有,才開始要去努力。二靜慮天者出生的時候,已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不必修已經有了,還沒有叁靜慮天的安止,才要開始要努力去實修。一樣這種方式,四靜慮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一直到有頂天。談到安止的時候,以爲安止只有一個,安止粗細的類型太多了。這麼多安止的類型,最好最殊勝的類型,是緣空的安止,緣取空性所得到的安止。那麼多勝觀的類型,最好最殊勝的是緣空的勝觀。

  在第叁種補特伽羅,對于薩迦耶産生憂慮、厭惡,因此之故,想要從這裏得到解脫,這是第叁種補特伽羅。這裏談到薩迦耶是壞聚,毀壞和聚集,這裏是指壞聚見。我們平常談到的壞聚見是什麼意思?壞聚見是指我們內心想到一個「我」,首先是名言上存在的一個我,可是對于「名言上所存在的我」,把這個當所緣對境,緣取這個「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後,我們卻把它緣取成爲自性相成立,這種執著的想法,稱爲壞見

  我們平常談到的壞見是什麼意思?名言上存在一個我、或法,問題是緣取這個「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後,緣取當作所緣,卻把它緣取成爲自性相成立,産生這種想法、這種執著,就稱之爲壞見。壞見是自己心續所形成的,緣取「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後執取它成爲自性相成立,不是其他者的心續之中存在的,是我們自己心續之中所有的。緣取「名言上所存在的我」,緣取這個對象,仔細分析這個壞見是顛倒識,它要作一個抉擇,作一個訂正。因爲他執著有一個「我」是自性相成立,這一個「我」是名言上的「我」,卻執著爲自性相成立,産生這種想法,稱之爲壞見。

  所以,對于「名言上所存在的我」當所緣對象,緣取它之後,就把它執爲「自性相成立的我」。所以,就所緣取的對境而言,是沒有錯誤,因爲名言上確實有一個「名言上存在的我」,這是一定有的。錯是錯在什麼地方?是執取的方式錯誤,執取「名言上的我」是自相成立的。是執取的方式錯誤,緣取的對象,是沒有錯誤,名言上確實有一個「我」存在。

  「我」要成佛,有人成佛,成佛的那一個人是「我」啊!或說「我」在輪回裏面,「我」在受苦。有一個輪回者、有一個受苦者,那一個都是「我」,是名言上所存在的「我」,在所知上確實是有的,這一部份沒有錯誤。緣取這個對境之後,我們內心去緣取這個對境,去做了很多扭曲,作了很多的增添(增益),增添成自性相成立,把它增添上去了。這樣會變成顛倒錯亂的認知,因爲把它執取成自性相成立,這個就錯誤了,這種顛倒的執著就稱爲壞見,是一種無明。

  名言上的「我」區別非常的多;這輩子的「我」、今天的「我」、這個月的「我」、今年的「我」、出家人的「我」、人類裏面的「我」,臺灣人裏面的「我」,這種想法很多。每一種想法裏面,都有一個名言存在的「我」,依著各種狀況,名言上存在「我」,執著它之後,把它執著爲自性相成立,這種情形就很多,也可以說壞見非常多。

  有人去大陸,就會談起「我是臺灣人」,我臺灣來的,那時候,心裏面想到臺灣來的「我」,一個臺灣人的「我」,壞見就産生了。談到他不是佛教徒,「我是佛教徒」,這個想法裏面,有一個佛教徒的「我」,名言上的「我」,這個「我」內心去想,把它執爲這個「我」是自性相成立,這是壞見。談到男生、女生,「我是一個女生」,一個女生的我,又一個「我」,這時又執著「我」是自性相成立,又是一個壞見。又譬如說「我是格魯派」、「我學習廣論」,又一個「我」。學習《廣論》的「我」、格魯派的「我」,這個想法裏面的「我」,是名言上所承認的「我」,可是我們內心去想它時,去執取它時,卻把執取成這個「我」是自性相成立,這又是一個壞見,壞見是非常多的。

  又譬如現在居住在欲界的處所,欲界處所裏面的一個「我」,又是一種「我」。初靜慮天的「我」,二靜慮天的「我」,一直到有頂天的「我」,這些都是名言上的「我」。所以名言上的「我」,各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我」,這些名言上的「我」,列出來就是叁界九地;欲、色、無色叁界,欲界地、有色界四禅、無色界四天,壞見分叁界九地就有九種,遍及一切的壞聚見,一切都是壞見。一般來講下層的「我」會比較周遍的,一切都是壞見,共通特色都執著「我」是自性相成立的。

  譬如「臺灣人的我」,這是名言上的「我」,欲界的「我」,初靜慮天的「我」,二靜慮天的「我」,這些「我」是不同方面、不同層面,不同想法很多。不同層面、不同想法想到的「我」,執著「我」自性相成立,去執取的方式完全一樣,執著名言的「我」自性相成立。因此我們的內心裏面,對于「我」,把「我」執著成自性相成立。壞見叁界九種類型,這一切所有的壞見,「我」有一個想法,「我」要把這所有的壞見都斷掉,産生這種想法,就是書本所提到的“若樂(想要)通達及樂(想要)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

  在前面的段落,壞見都還存在,都還停在那裏,從欲界天者到有頂天者,在那個階段裏,緣取讓種子衰損的觀修來進行的時候,都沒有碰到壞見,因爲壞見都還停留在那裏,都沒有從事去把它破壞掉,它一直放在那裏。從這個階段才想辦法去對付壞見,才開始來進行,壞見執著一個「我」是自性相成立。內心想到「我」這種情況,從欲界到有頂天全部都有,從欲界、色界、無色叁界,內心總會想到「我」,這個「我」從「叁界九地」,這個想法都恒常存在,而且經常有。前面段落進行「把種子衰損」的聯想,都沒有碰到這點,也不能把它滅掉,這是世間的道路。

  所以,世間的道路不能把壞見滅掉,要把它滅掉,要了悟無我,就是現在這個段落要進行的。若樂(想要)通達壞見的內容而且樂(想要)解脫遍一切處的壞見,應該要怎麼做呢?這個觀修就不是「把種子衰損」,是要把種子連根拔滅掉。應該要怎麼觀修呢?應于苦集滅道四谛安住其心,應該緣取四聖谛來做觀修,這個觀修目標放在徹底解脫輪回,才來進行觀修,就有必要觀修無我,而且有必要觀修四谛無常十六行相,這些都要做的。煩惱分徧計和俱生兩種,徧計部份要把它滅掉的時候,要觀修四聖谛;俱生部份要把它滅掉,要觀修無我。

  就「得到解脫」而言,首先沒有得到解脫,對「得到解脫」的取舍都是顛倒的了解,這一部份要先把它排除掉,之後會得到解脫。就「得到解脫」而言,應該要做的,變成我們「把它丟棄掉」,「應該要丟棄掉」變成我們去做了,都是顛倒錯亂,對四聖谛內容不了解、顛倒錯亂,因此才沒辦法得到解脫。

  現在我要得到解脫,正確的道路,應該正確的取舍方式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