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4講▪P3

  ..續本文上一頁重分成五種類型,解釋說明各種類型的情況。接下來還有一種,即各種煩惱都非常均衡的,沒有哪一種力量特別強大,每一種力量都很均衡都很強大,所以沒有辦法說哪一個力量特別強大,前面講的五種類型是某一種力量特別強大,但有一種不能確定哪一種力量特別強大,因爲差不多每一種煩惱的力量都很強大,應該也有這種情形。

  但另外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五種煩惱每一種力量都很薄弱,所以禅修補特伽羅就分成五種情況,一種是各別某一種的煩惱力量很強大,這種情況就有五種,再有一種是各各煩惱的力量都很強大平均的,另有一種各各煩惱都很薄弱也很平均,總共七種。

  假設是後面那二種情形,就不能說一定要修哪一個所緣,沒有辦法固定修哪一個,譬如貪心力量強大,應該修某一個所緣瞋恨力量也是這麼強大,愚癡也是這麼強大,傲慢之心也是這麼強大,妄念散亂也是這麼強大,就不能夠決定他一定要先修某一個所緣,因爲他五種力量都很強大,所以就不須要固定在某一個所緣上面。那這個人對淨行所緣的五種對象,任何一個都可以作實修,沒有必要一定要先修這一個先修那一個,任何一個他都可以的。

  相同的情況,如果是煩惱力量薄弱者,也是一樣的,就是淨行所緣的五個對象不能確定一定要先修哪一個,因爲五種煩惱力量都很均衡都很薄弱,所以沒有指出他應該先修哪一個、後修哪一個,沒有辦法做一個區分說明的,因此五個裏面任何一個都可以作實修。

  後面接著解釋,若是等分(五種煩惱力量都很強大)或是薄塵(五種力量都很薄弱)補特伽羅,于前所緣隨樂攝心,淨行所緣五種對象隨便一個他都可以,緣取後攝心,無須決定。不必決定先從哪裏開始修,這有《聲聞地》作爲根據。《聲聞地》雲「等分行者(煩惱平等的人),隨其所樂精勤修習,唯爲住心非爲淨行」重點放在攝持他的內心,不是要淨掉以前的習氣、習慣。

  「如等分行者,薄塵行者,當知亦爾。」跟等分行者的情況一樣,薄塵行者(煩惱比較薄弱者)也都是這樣的。煩惱均衡都嚴重,五種淨行所緣他依據任何一種來作實修都可以,但不能離開這個之外,去修其他者,那就沒有用處。煩惱薄弱也是一樣的,煩惱再怎麼薄弱還是有煩惱,還是會導致毛病,仍然要引發毛病的,因此應當在淨行所緣五種對象裏,不須要固定,選任何一個來實修都可以。

  前面談到貪念之心等等五種煩惱,各別各別力量強大的情況有五種,一種是五種力量都很強大,一種是五種力量都很薄弱,一共有七種補特伽羅。不過實際上項目只有叁種,一種是各別煩惱強烈者,這有五種人,第二種是煩惱都均衡,第叁種是煩惱都很薄弱,因此分成叁大項目七種人。各別煩惱強烈者應當如何實修?煩惱平均者如何實修?煩惱薄弱者如何實修?下文要各別、各別說明。

  首先貪等五增上者謂先余生中(前輩子、前輩子)于貪等五(貪瞋癡慢妄念),已修已習(串習)已多修習,故于下品貪等五境,亦生猛利長時貪等(産生長久、強烈的貪心等等)。是指貪念之心等五種任何一種力量強大的情況,是因爲他的前輩子前輩子,對于貪念之心等五種的任何一個,依靠它的對境,然後也串習了很久,因此導致它的力量很強大,譬如因爲上輩子貪念之心的對境,然後再叁、再叁依靠貪念之心的對境,內心再叁的串習,且串習的時間很久、很長,造作這方面的業也很多,因此就會導致這輩子貪念之心的力量就會很強大,貪念、瞋恨、愚癡都是這樣的情況。

  貪念之心強烈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呢?于下品貪等五境,亦生猛利長時貪等。下品對境是指不是很悅意的對境,即此對境不是很容易讓我産生貪念之心的對境,它不是很悅意的對境,但是就算在這種情況下,因爲補特伽羅以前串習貪念之心很嚴重,故對此不是很悅意的下品貪等對境,一樣産生貪念之心,而且産生過量的貪念之心,亦即對一個小小的下品貪念對境,一樣産生強烈的貪念之心,而且這個貪念之心力量也強大、持續也很久了,如果是這種情況,就說這個補特伽羅內心的貪念之心力量比較強大,于此類推貪念、瞋恨、愚癡、傲慢都是這樣的情況,這是貪念的下品對境,這是五種個別的情況。

  等分行者,謂先余生中于貪等五不修不習不多修習,然于彼法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故于彼境無有猛利長時貪等,然貪等五非全不生。平等者跟前面五種個別的情況不一樣,它不是依靠在貪念、瞋恨某一種煩惱的對境上,也不是對某一種煩惱的對境,不斷再叁串習的煩惱,也不是某一個煩惱串習的很多,因爲對這五種對境,都是一樣平等各個都有累積,這裏談到的不修不習,修是依靠在此對境上的意思,習是串習,不修、不習、不多修習是指不依賴于某一種對境,不串習某一個對境,然後不再叁的在某一個對境上造作很多業,前面是講某一個各別的情況,各別的情況都是依于某一種類型的對境,再叁的依靠、串習它,因此才會某一種情況特別嚴重。

  五種都平均的這種人,是不依靠在貪瞋癡等等某一個對境上,譬如前面所講某一種類型貪念之心強烈,是他依靠在貪念之心,再叁依靠這種對境,再叁串習,因此貪念之心再叁串習的很嚴重,現在不是依靠某一個對象,也不是某一個煩惱再叁的串習,也不是這個煩惱累積很多,亦即五種全部都一起,沒有哪一種特別嚴重,但這種人又未見過患,對于自己進行貪瞋癡等等情況,沒有特別看到它是一種煩惱,是不好的。未能厭壞,沒有看到它是一種毛病,當然他也不會一一對治把它滅掉。又不能把它滅掉,不依賴對治把它消滅掉,這種人對于貪念、瞋恨等等五種對境,大概都差不多一起在進行的,因爲假設他是對于某一種對境再叁依靠,再叁串習累積了很多的業,那這方面的煩惱一定力量很強烈,如果某一種煩惱力量很強烈,強過其他的煩惱,就應該列入前面各別類型中,但他現在沒有這種情況,他每一種、每一種都不是再叁依靠,也不是再叁串習,也不是持續非常久,就差不多全部都一起進行,沒有哪一個力量很強大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的。

  從至尊仁波切這個句子談到,等分行者大概是指五種力量都很強烈,或是五種力量都普通普通,應當可以這樣來做解釋,二種類型都有,因爲是平等平等嘛!不是說各別哪一個力量非常強大,就是五種力量都很強大,或是五種力量都普通普通中等,大概這二種都可以這樣做解釋,二種類型都有。

  其次力量薄弱者,薄塵行者,就是五種力量都很薄弱,謂先余生中于貪等五不修習等,見過患等,故于衆多美妙上品可愛境等貪等徐起,于中下境全不生起,這種人對貪等煩惱、種種對境産生煩惱,只有對上品的對境才會産生煩惱,中品和下品的不會産生煩惱,譬如以貪念之心爲例,一億元才産生貪念之心,如果只有幾百、幾千、幾萬根本都不值一顧,根本都不想要,是對上品才産生貪念之心。

  如果是瞋恨之心的話,要殺死我的父母親就非常憤怒,其次偷走了我一部車,偷走了我幾十萬元,不怎麼樣嘛!沒有什麼感覺,不會生氣,是在很嚴重的情況下才瞋恨,一點點小小的事情他不會瞋恨,即指對于上品的對境才會産生煩惱,其它中品、下品煩惱都不會産生,有這種情況就是煩惱的力量很薄弱。

  前面區分成叁種類型,一種就是某一種貪念等等的力量特別強大,看至尊仁波切的句子(p354L12),又增上貪等經極長時,等分行者,非極長時,薄塵行者,速證(得到)心住。叁種類型中,首先增上貪等,前面可能要做一點點修正,即五種煩惱的力量都很強大,歸納在第一種類型,即指五種煩惱中某一種煩惱的力量很強大,有貪念之心特別強烈,有的瞋恨之心特別強烈,這有五種。還有一種就是五個煩惱力量都很強大,很均衡,這也列入第一種類型,像這種增上貪等就是某種煩惱力量很強大,或者五種力量都很均衡力量都很強大,這種人實修的時候,他的時間要很長,(速證心住)得到內心安住時間要很長很久。

  等分行者就是五種力量都普通普通、平均、也不大也不小,都很平均的那一種,就不須要很長的時間。薄塵行者五種力量都很均衡很小的這種,很快,速證心住,很快內心就能夠安住了,這個證是得到的意思,譬如以量證悟就是用量證知、也就是以量得到它。

  這裏的內容應該是這個樣子,即前面談到的平均者,分成二種,力量都很強大,力量都很薄弱,這個可能是錯誤應當要更正,等分行者(平均者)就只有一種類型,就是五種煩惱的力量不是很強大也不是很薄弱,就是中間。

  可是力量強大者,應該分成好幾種,就是可能某一種煩惱力量很強大,可能某二種力量很強大,可能某叁種力量很強大,可能五種力量都很強大,這個都把它算成一種類型。而等分行者是五種煩惱力量也不強也不小,薄塵行者就是五種煩惱力量都很薄弱。

  也有這種情況,就是某一補特伽羅從貪念之心來看,他是列入貪念之心非常強烈者,可是他的瞋恨之心就中等,但愚癡之心就很薄弱,從這種方式來分析的話,補特伽羅的類型各種各類非常的多,像這樣一個人他的貪念之心可以列入煩惱嚴重者,瞋恨之心列入煩惱等分者,他的愚癡之心列入薄塵者,也有這種類型。

  仔細分析的話,補特伽羅的類型就千變萬化很多,不過總而言之,關鍵重點就在分析內心的煩惱,哪一種類型煩惱的力量強大,要先把力量強大的煩惱滅掉,然後再滅掉力量中等的煩惱,最後再滅掉力量薄弱的煩惱,一定是按照這個次第來進行。

  這是講觀修的次第,首先要做的淨行所緣,煩惱力量大的先滅掉,煩惱力量中的,煩惱力量小的,按照順序滅掉之後,先去除這些毛病,這部份用的是淨行所緣。再來是善巧所緣,進入善巧所緣什麼人要修什麼對境?這是接下來這個問題。

  善巧所緣爲何補特伽羅之所勤修,如颉隸伐多問經雲「颉隸伐多,若有苾刍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若愚一切諸行自相,或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于蘊善巧安住其心。」這二種補特伽羅緣取一種所緣,後面還有四種所緣,可是只有叁種補特伽羅,所以第五個補特伽羅要緣取二個對境。

  下文言「若愚其因(第叁種補特伽羅)應于界善巧,若愚其緣(第四種補特伽羅)應于處善巧,若愚無常苦空無我(第五種補特伽羅)應于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此五所緣正滅愚癡。這五種所緣剛好能滅掉內心的愚昧無知,因爲透過此觀修把內心愚昧無知每一項滅掉,內心聰明的功德就越來越增長。

  故前言若愚一切諸行自相,此愚是指愚昧無知,煩惱的力量比較強大,就是愚昧無知,就是在那一方面愚昧無知,在這種情況下修所緣對境,就能夠把這種愚昧滅掉,此五所緣正滅愚癡,就是能夠把這種愚昧滅掉,把這種無知排除掉,就能得到了知,所以提到五種補特伽羅,針對五種所緣。第一、第二種補特伽羅緣取一個對境,剩下的叁個補特伽羅還有四個所緣,因爲第五種補特伽羅緣取二個所緣。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4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