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5講

  《廣論奢摩他25》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12-21

  前行:

  要思惟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要得到所有果位之中最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得到果位而言,能得方法應該是完整沒有錯誤,而且前後次第應當要正確,具有這樣一個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所以對于這個教法來講說聽聞,首先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現在在學習安止這個段落,首先要了解內容的說明分爲兩項,先産生無過失的等持,之後依照順序來住心,使心能夠安住。這兩個段落裏面,首先是說明無過失的等持是如何産生?不過在無過失的等持産生之前,先心要專注于所緣,前面先要說明了解的是什麼?之後正在專注的時候要如何學習?現在進行到第二項---緣取對境專注在對境上的時候應該怎樣做?這裏前面要先了解辨明所緣到底是什麼?所要緣取的對象到底是什麼?第二項什麼人要緣取什麼對象?這兩項裏面第一個我們已經講解完畢了,現在講到什麼補特伽羅應該要緣取什麼對象?

  如果說前輩子煩惱串習了很久,所以這輩子當然煩惱力量非常強大,這個部份要先改善,所以先講了五種所緣,就這五種淨行所緣裏面,何種補特伽羅應該緣取何種對境,做了一個開示,這是淨行所緣的五項。之後再進一步學習的是善巧所緣,這個也是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什麼對境。之後再過來就是第叁項,第叁項就不僅如此了,不僅是善巧所緣而且還要進一步的,我要把煩惱滅掉,這個時候就要進行到第叁項了,這就是現在所談到的段落了---淨惑所緣,淨煩惱的所緣在355頁第叁行的最後面。

  不過這個段落的解釋都要跟前面配合在一起來了解的,大家要往前面稍微再看一看,譬如說談到淨惑所緣的時候,淨惑所緣前面已經講了緣取的對象是什麼?前面講到什麼人要去緣取什麼對境?關于淨惑所緣的內容要配合前面來看看,之後談到善巧所緣的時候,又講到什麼補特伽羅在善巧所緣的類型,他應該緣取什麼?這個段落不會解釋善巧所緣,因爲前面已經講解完畢了,淨行所緣也是一樣的。

  接下來談淨惑所緣,關于淨惑所緣的內容前面都已經講解完畢了,所以現在才要講到什麼人緣取什麼樣的對境?這個時候不會再解釋淨惑所緣因爲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這叁種所緣的解釋前面都解釋過了,要配合前面來看,在解釋什麼補特伽羅緣取什麼對境的時候,就不會再解釋這些所緣取對象的內容,那就要往前面去看,所以在前面談到書上351頁中間“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這裏講淨行所緣的五項內容,這裏已經解釋過了對不對,所以後面再講說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什麼對象,就不再做解釋了,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再過來善巧所緣五項,就是書上351頁最後一行“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每一項、每一項內容是什麼?這裏又解釋完畢,所以後面就不再解釋了,然後淨惑所緣在書上352頁前面數過來第七行,“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這只有叁行而已,這叁行裏面就講了淨煩惱的所緣---淨惑所緣,所以又解釋完畢了。到後面我們開始要講的是什麼補特伽羅緣取什麼對境的時候,然後再講到淨煩惱所緣---淨惑所緣就不再做解釋了,所以要配合前面來看才知道。

  要看前面淨惑所緣的部份,這個我們就不再做解釋了,因爲前面已經解釋過了352頁的中間,前面數過來第七行,“又淨惑者,謂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淨煩惱所緣指的是兩種,僅僅只是衰損傷害煩惱的種子,以及永遠斷滅掉煩惱種子兩種,“初所緣者,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靜相。觀下下地是粗糙不好的,上上地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子來做一個觀想分析,這個是會使煩惱的種子衰損。第二種類型是永遠要斷掉煩惱,這個要觀想什麼呢?“第二所緣,謂四谛中無常等十六行相,即四谛中無常等十六行相,這個就要注意一下了,之後才要看到我們所要講到的內容,在書上355頁前面數過來第叁行底下一個字,“淨惑所緣爲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亦如前經雲:「若樂離欲界欲,應于諸欲粗性,諸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淨惑所緣這時候要想到前面說淨惑所緣有兩種情況,“爲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是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這兩種對象,底下才要開始做解釋,“亦如前經雲引用前面談到的佛經來做一個說明。

  引用的這個佛經前面出現過---《颉隸伐多請問經》裏面所談到的,這佛經的名稱在354頁最後一行,“如颉隸伐多請問經所以前面說“亦如前經雲就是前面談到,這個佛經裏面談到的內容,我們可以把它分爲兩項,這兩項就是要解釋前面的淨惑所緣,首先“「若樂離欲界欲,應于諸欲粗性,諸色靜性,」樂是樂求,想要離開欲界的欲的話,應于諸欲粗性,諸欲是欲界的各個方面粗糙的性質,諸色靜性,色是指色界,這些色界都是很寂靜、很好的這樣子來觀修。“「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如果想要斷除對色界貪求之心的話,就要觀察色界都是不好,無色靜性,無色是指無色界,是寂靜的,安住其心,將心安住在這邊作觀修。這是第一種,剛才講的就是前面淨惑所緣的第一個所緣,就是暫時去損傷煩惱的種子。再過來底下是第二種類型,「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壞聚見),應于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安住其心」如果要通達或脫離壞見的話,就要觀想四谛十六行相的內容了。

  亦如前經雲:「若樂離欲界欲(貪念之心),應于諸欲粗性,諸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講是這樣子講,這裏面我們仔細分析看看,裏面還分成叁種類型,首先第一種若樂離欲界欲、若離色界欲,這兩種人是佛經裏面所談到的,想要離開欲界的貪念之心、跟想要離開色界的貪念之心,那就兩種人了,但這兩種人所緣的對象,就是這裏所談到的,他所緣的內容怎麼做?這種方式是使煩惱的種子衰損,如果想要使煩惱的種子衰損,它的觀修所緣取的對象就這裏所談到的,如果是離欲界欲的話是一種人,他的對象“應于…”就是他所緣取的對象。如果是離色界欲,這又是第二種人,他應該怎麼做?他的所緣對象應該是什麼?這就兩種了,可是後面還有一種“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壞聚見)他應該觀修四聖谛,這又是一種人,就有叁種人。所以這一個淨惑所緣的部份,“爲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這補特伽羅應該有叁種,一個是離欲界欲,一個是離色界欲,一個是離一切壞聚見的這種人,那就叁種了。

  雖然只有講叁種補特伽羅,可是我們仔細分析它中間的項目,其實有很多種,第一個是離欲界的貪念之心這裏已經一個了,後面一個是樂通達及樂解脫,他要脫離一切的壞聚見,這又是一種補特伽羅,可是中間不是有一項嗎?中間有一項若樂離色界欲---離色界的貪念,他應該觀諸色粗性,無色寂靜而安住其心,就中間這個項目裏面分成很多種,下下欲界這個我們就不討論了,這就一種離開欲界的貪念之心,在欲界上面有色界,色界就有初靜慮天、二靜慮天、叁靜慮天、四靜慮天,再上面還有一個無色界,無色界是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跟有頂天,那是不是八個天,底下一個是想要離開欲界貪念之心,我們就不講了,這是一個補特伽羅。

  中間還有八個天界(色界跟無色界各有四個),中間那個項目,「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這句話要講的是這個樣子,首先觀修初靜慮天是粗糙的行相、有毛病的,二靜慮天是寂靜的、有功德的,這已經一種了;再過來要觀修二靜慮天是粗糙的、不好的,叁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是功德的,又一種;再過來觀察叁靜慮天是粗糙的、是有毛病、不好的,四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是有功德的這就叁種了;再過來要觀想四靜慮天是粗糙的、是不好的、空無邊處(就無色界了)是功德、是寂靜的、是好的;之後要觀想空無邊處是粗糙、有毛病、是不好的,識無邊處才是寂靜的、是好的;然後觀想識無邊處是粗糙是不好的,有毛病的,無所有處才是功德好的,寂靜的;之後還有一個觀想無所有處,它是粗糙、有毛病的、不好的,有頂天才是好的。這樣算一算有幾個呢?有七個啊!所以中間這個項目就包括這七個,「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就這句子裏面,其實應該包括七種補特伽羅。

  因此第一種類型就是讓種子暫時傷害、使種子的力量衰損,這種情況是何種人要去觀修的呢?就是指內心的渴求不是說我要把煩惱連根的滅掉---沒有這種想法,他只是想欲界的煩惱不好,只是想把欲界的煩惱滅掉,只是這想法而已,等到能力稍爲再高一點點,初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不好,我要把初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滅掉,就只有想到這個樣子,能力又高一點點,二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不好,我要把二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滅掉,之後再更加進步,叁靜慮天以下,四靜慮天以下,空無邊處以下,識無邊處以下,無所有處以下,之後到了有頂天,有頂天以下的煩惱,透過觀想把它滅掉以後,有頂天本身的煩惱能不能使它衰損呢?

  現在如果到了有頂天,有頂天的煩惱,我要使它的種子衰損,有沒有辦法做到?不能夠,所以到達有頂天之後要更進一步,一定要進入到把煩惱連根拔滅掉,除此之外不能夠讓有頂天的煩惱暫時衰損,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爲什麼呢?因爲到了有頂天…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