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诸大教典,都有谈到多种所缘,这在前面都已经详细解释说明。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你的解释说明,完全没有任何根据。即前面P353L5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着相,即有人这样说,这跟我们现在非常像,故明修定诸大教典,这是至尊仁波切的告诫,好像跟我们现代人讲一样,现代很多人也是这个样子,这句话要讲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着相,有些人主张是这样子。
这种主张完全无根据,完全是信口开合,完全不是根据圣典来做解释,现代的人也是这个样子,现代不是很多这种情况吗?完全自己信口开合,自己内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验,然后就写书指导禅修,完全信口开合,应当如何实修,说我这是甚深的口诀,特别的观修方式,是最为深奥,别处都完全没有,现在很多这种人。
又有说于是某一个人的主张,其实跟我们现在也是非常类似的,因此至尊仁波切把它破除的时候,就说应当对于明白阐述修定的诸大教典,从佛陀以来往圣先贤很多人,都已经把如何禅修等持,都已经写了非常详细的著作圣典,去阐述禅修的方式。如果要禅修、要学习应当根据这些教典来做解释说明,应当要有根据。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呼应到前面,某某人的主张:又有说,那你的主张是完全无凭无据,完全是信口开合,完全是讲自己的想法而已,因为圣典里谈到多种所缘,即前面谈到的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徧所缘,前面所做的解释完全都是由往圣先贤的圣典作为根据,用这些内容来解释的。义如前说,故于住心之所缘,应当善巧。因此我们对于这些禅修缘取什么对境应当要精通了解嘛!
如果对这些圣典所述的禅修方式内容都不了解,就没有办法知道禅修的时候到底要缘取什么对境,这些对境的必要性何在?有何特色?对我有何帮助,这些都不会了解的。因此不根据圣典来解释说明的这种人,就是完全信口开河,无凭无据,认为这是禅修其实完全没有根据的,如果没有好好的学习了解的话,不知道禅修的方式,不知道往圣先贤怎么讲的话,还会把这些无凭无据的解释当做正确去实修,这种情况也很多。
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谆谆劝勉:故于住心之所缘,应当善巧,亦即应当把大论的内容好好的读一读,好好的了解,在此了解之下,才能够知道禅修对我的帮助利益是什么?因此对方的主张都是无凭无据信口开合,有此毛病,这是因为没有根据大论的缘故。所以就我们而言,应当好好对这些大论研究,知道所缘对境是什么?好好的善巧之后,才会知道对方无凭无据的说法毛病何在?缺点何在?我们才有办法知道。
以前在至尊仁波切的时代有这种情形,现在就更多啦!情形是指无凭无据、信口开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去指导禅修,现在这种情况就更多啦!所以至尊仁切针对当时的情况就讲应当善巧,这是告诫、劝勉我们对这些要特别小心谨慎,应当好好的善巧往圣先贤的圣典,这也是告诫我们应当好好研究往圣先贤的圣典,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实在太可惜啦!
因为往圣先贤的圣典里详细的阐述禅修的方式,这些禅修的方式,都能够让我们内心的聪明力量,越来越强烈,不断的进步,而且在灭掉烦恼上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根据佛陀传承下来正确的方式,现在不学习这些,把它束诸高阁,而在外面各处跑来跑去,对于这些无凭无据信口开合的人,去学习他的教法,这些方式首先对于内心烦恼的灭除没有帮助,对内心智慧聪明的增长进步也没有帮助,不仅如此可能还导致内心的妄念、胡思乱想更多,因为这种禅修的方式都说你修了几天之后看到这个,修了几天之后看到那个,再几天之后你会有这个感受,几天之后你会有那个感受,禅修者自己的内心胡思乱想,想很多。
为何内心会胡思乱想呢?因为这个禅修导致的,表示这个禅修方式有点错误。假设是一个正确的禅修方式,应当是让内心聪明的力量越来越强,还要引发胜观,而且还能够灭掉烦恼,如果有这些征兆,表示这个方式是正确的。现在都不是,而且妄念越来越多,胡思乱想越来越严重,更加证明这个禅修方式有错误,所以至尊仁波切谆谆告诫应当善巧。
如果把至尊仁波切这里所谈到的所缘内容,观修所缘取的对境,以这个作为基础来作观修,就会是一个正确的禅修方式,如果舍弃这个方式而不用,到外面去学习各种奇奇怪怪的禅修方式,可能会导致内心胡思乱想越来越严重,而且不会变得更加聪明,反而变得更愚笨,会发生这种危险。因为正确的禅修方式,应当是已经有的烦恼逐渐逐渐减少,本来愚笨透过禅修内心的智慧逐渐发展,慢慢变得聪明。错误的方式不但不能灭掉烦恼,烦恼会越来越多,不但不能更加聪明,反而变得更加愚笨,因此应当善巧,这个要注意,这个相当重要。
其次,去除诤论,又修次论说,奢摩他所缘无定,安止的所缘不固定,《道炬论》也谈到随一所缘来作禅修,这个意思是指,义谓不须定拘一种所缘差别,非说凡事皆作所缘。在《修次第论》和《道炬论》谈到任何所缘都可以,至尊仁波切谈到禅修的时候,不可以任何所缘都可以,应当要根据圣典里开示的禅修所缘,以这个方式来实修,这才是正确的。这个刚刚都解释完毕了。
可是马上就有人提出疑问,《修次第论》和《道炬论》谈到没有固定一个呢?不然《修次第论》和《道炬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开示在下文,义谓,这是至尊仁波切的回答,义谓就是指《修次第论》和《道炬论》这些话的意思,是指不须定拘一种所缘差别(个别),《修次第论》和《道炬论》是指在圣典所开示的所缘对象,不是一定要抓住一个所缘,然后一直实修这一个所缘,缘取一个个别的所缘一直持续的实修,不是这个意思。随一所缘或无定是指圣典所开示的所缘对境,任何一个都可以作实修,你也不固定要实修哪一个,任何一个你都可以实修,所以不能说我在所缘里面个别个别选一个,只有修这个,其他我都不要修,只有这个才对,其他都不好,不能够这样做。这里面不需要拘束任何一个,里面的你都可以作实修,是这个意思。
非说凡事皆作所缘,「非说」是指修次第论和道炬论里面的意义不是如此,不是说随便任何对境都可以当作所缘,不是做这样解释的。不能够把书里的词句摘录出来以此作为原因、作为根据,禅修的时候任何所缘都可以当作对境,这个解释完全错误,应该是指圣典里所说的所缘对境,任何一个都可以禅修,不是要固定在某一个上面。
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P354)。这要看总纲(P350),初又分三,(一)正明所缘(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三)显示所缘异门,正明所缘即正式说明,正式明白阐述所缘的对象是什么样子?这解释完毕了。解释完了会产生一个问题,即前面讲了有好几种所缘的对境,可是什么人应当缘取什么对境呢?是不是马上产生这个问题。何等补特伽罗即指某一种人,应该修什么所缘对境对他才比较好呢?是不是会发生这个问题,因为前面讲圣典讲的所缘对境有这些这些,之后马上就会发生一个问题,那什么人应该缘取什么对境,对他有最大的帮助呢?所以要解释这个问题,因此就有第二项。
某一种补特伽罗应当修什么呢?若贪增上,乃至寻思增上补特伽罗,寻思就是胡思乱想妄念很多,增上是力量强大,贪心力量强大,瞋恨力量强大,愚痴力量强大,傲慢之心力量强大,还有胡思乱想力量强大。应如《声闻地》引《颉隶伐多问经》的内容来作说明。
我们现在都是凡夫俗子的阶段,内心的烦恼力量都很大,但是应该有不同的情况,就是有些人可能贪念之心力量比较强大,有些人瞋恨之心力量强大,有些人愚痴之心力量强大,有些人傲慢之心力量强大,有些人是胡思乱想、妄念的毛病特别严重,有些人可能全部均衡、平均分配,这种情况应该是有的,所以要根据这种情况来禅修,因此才说若贪增上,即指前面的贪瞋痴傲慢和胡思乱想,一直到寻思增上的补特伽罗,要照《声闻地》所引的《吉隶伐多问经》的开示。
「吉隶伐多,若有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其心(这是指贪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若唯痴行,应于缘性缘起,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又云「若唯有寻思行(胡思乱想),应于阿那阿波那念(出入息、数息观)安住其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这样做才称为相对称相符合缘,安住其心,这是引经据典来说明。
后面不是佛经的内容,是引《声闻地》无著菩萨的开示「此中若是贪瞋痴慢及寻思行补特伽罗,彼于最初(一开始禅修的时候),唯应先修净行所缘而净诸行,其后乃能证得住心,又彼所缘各别决定,故于所缘定应勤修。」所缘各别各别都有差别,因此对于自己的所缘一定要勤修。这是引《吉隶伐多问经》、《声闻地》。
然后至尊仁波切作结论,故于所缘定应勤学,依于前面这些经文的根据,对于所缘一定应勤学,是指某一个人五种烦恼的情况哪一种最为强烈,首先一定要针对那个毛病,特别缘取它的对境,要很勤快努力的按照这个方式禅修。譬如贪心严重一定要先修不净观,假设不是先开始修不净观,修很多其他所缘的话,没有用处,因为不能镇住自己内心的贪念。假设修其他的禅修之后,内心的贪念一产生的话,前面的禅修全部都完蛋了,假设得到安止,安止很容易衰损,一开始也不容易得到安止。假设不是安止,只是得到一些等持,等到他贪念之心产生的时候,又像疯子一样等持又衰损。安止等持神通都是会衰损的法,所以首先要分析自己内心的烦恼哪一部份比较严重,一定要先把这个烦恼压住,这是首先一定要做的。
前面讲的是某一种人他的烦恼可以区分成五种类型,从贪念到妄念严…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