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諸大教典,都有談到多種所緣,這在前面都已經詳細解釋說明。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你的解釋說明,完全沒有任何根據。即前面P353L5又有說于所緣住心,皆是著相,即有人這樣說,這跟我們現在非常像,故明修定諸大教典,這是至尊仁波切的告誡,好像跟我們現代人講一樣,現代很多人也是這個樣子,這句話要講又有說于所緣住心,皆是著相,有些人主張是這樣子。
這種主張完全無根據,完全是信口開合,完全不是根據聖典來做解釋,現代的人也是這個樣子,現代不是很多這種情況嗎?完全自己信口開合,自己內心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體驗,然後就寫書指導禅修,完全信口開合,應當如何實修,說我這是甚深的口訣,特別的觀修方式,是最爲深奧,別處都完全沒有,現在很多這種人。
又有說于是某一個人的主張,其實跟我們現在也是非常類似的,因此至尊仁波切把它破除的時候,就說應當對于明白闡述修定的諸大教典,從佛陀以來往聖先賢很多人,都已經把如何禅修等持,都已經寫了非常詳細的著作聖典,去闡述禅修的方式。如果要禅修、要學習應當根據這些教典來做解釋說明,應當要有根據。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呼應到前面,某某人的主張:又有說,那你的主張是完全無憑無據,完全是信口開合,完全是講自己的想法而已,因爲聖典裏談到多種所緣,即前面談到的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周徧所緣,前面所做的解釋完全都是由往聖先賢的聖典作爲根據,用這些內容來解釋的。義如前說,故于住心之所緣,應當善巧。因此我們對于這些禅修緣取什麼對境應當要精通了解嘛!
如果對這些聖典所述的禅修方式內容都不了解,就沒有辦法知道禅修的時候到底要緣取什麼對境,這些對境的必要性何在?有何特色?對我有何幫助,這些都不會了解的。因此不根據聖典來解釋說明的這種人,就是完全信口開河,無憑無據,認爲這是禅修其實完全沒有根據的,如果沒有好好的學習了解的話,不知道禅修的方式,不知道往聖先賢怎麼講的話,還會把這些無憑無據的解釋當做正確去實修,這種情況也很多。
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諄諄勸勉:故于住心之所緣,應當善巧,亦即應當把大論的內容好好的讀一讀,好好的了解,在此了解之下,才能夠知道禅修對我的幫助利益是什麼?因此對方的主張都是無憑無據信口開合,有此毛病,這是因爲沒有根據大論的緣故。所以就我們而言,應當好好對這些大論研究,知道所緣對境是什麼?好好的善巧之後,才會知道對方無憑無據的說法毛病何在?缺點何在?我們才有辦法知道。
以前在至尊仁波切的時代有這種情形,現在就更多啦!情形是指無憑無據、信口開合,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去指導禅修,現在這種情況就更多啦!所以至尊仁切針對當時的情況就講應當善巧,這是告誡、勸勉我們對這些要特別小心謹慎,應當好好的善巧往聖先賢的聖典,這也是告誡我們應當好好研究往聖先賢的聖典,因爲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實在太可惜啦!
因爲往聖先賢的聖典裏詳細的闡述禅修的方式,這些禅修的方式,都能夠讓我們內心的聰明力量,越來越強烈,不斷的進步,而且在滅掉煩惱上面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根據佛陀傳承下來正確的方式,現在不學習這些,把它束諸高閣,而在外面各處跑來跑去,對于這些無憑無據信口開合的人,去學習他的教法,這些方式首先對于內心煩惱的滅除沒有幫助,對內心智慧聰明的增長進步也沒有幫助,不僅如此可能還導致內心的妄念、胡思亂想更多,因爲這種禅修的方式都說你修了幾天之後看到這個,修了幾天之後看到那個,再幾天之後你會有這個感受,幾天之後你會有那個感受,禅修者自己的內心胡思亂想,想很多。
爲何內心會胡思亂想呢?因爲這個禅修導致的,表示這個禅修方式有點錯誤。假設是一個正確的禅修方式,應當是讓內心聰明的力量越來越強,還要引發勝觀,而且還能夠滅掉煩惱,如果有這些征兆,表示這個方式是正確的。現在都不是,而且妄念越來越多,胡思亂想越來越嚴重,更加證明這個禅修方式有錯誤,所以至尊仁波切諄諄告誡應當善巧。
如果把至尊仁波切這裏所談到的所緣內容,觀修所緣取的對境,以這個作爲基礎來作觀修,就會是一個正確的禅修方式,如果舍棄這個方式而不用,到外面去學習各種奇奇怪怪的禅修方式,可能會導致內心胡思亂想越來越嚴重,而且不會變得更加聰明,反而變得更愚笨,會發生這種危險。因爲正確的禅修方式,應當是已經有的煩惱逐漸逐漸減少,本來愚笨透過禅修內心的智慧逐漸發展,慢慢變得聰明。錯誤的方式不但不能滅掉煩惱,煩惱會越來越多,不但不能更加聰明,反而變得更加愚笨,因此應當善巧,這個要注意,這個相當重要。
其次,去除诤論,又修次論說,奢摩他所緣無定,安止的所緣不固定,《道炬論》也談到隨一所緣來作禅修,這個意思是指,義謂不須定拘一種所緣差別,非說凡事皆作所緣。在《修次第論》和《道炬論》談到任何所緣都可以,至尊仁波切談到禅修的時候,不可以任何所緣都可以,應當要根據聖典裏開示的禅修所緣,以這個方式來實修,這才是正確的。這個剛剛都解釋完畢了。
可是馬上就有人提出疑問,《修次第論》和《道炬論》談到沒有固定一個呢?不然《修次第論》和《道炬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開示在下文,義謂,這是至尊仁波切的回答,義謂就是指《修次第論》和《道炬論》這些話的意思,是指不須定拘一種所緣差別(個別),《修次第論》和《道炬論》是指在聖典所開示的所緣對象,不是一定要抓住一個所緣,然後一直實修這一個所緣,緣取一個個別的所緣一直持續的實修,不是這個意思。隨一所緣或無定是指聖典所開示的所緣對境,任何一個都可以作實修,你也不固定要實修哪一個,任何一個你都可以實修,所以不能說我在所緣裏面個別個別選一個,只有修這個,其他我都不要修,只有這個才對,其他都不好,不能夠這樣做。這裏面不需要拘束任何一個,裏面的你都可以作實修,是這個意思。
非說凡事皆作所緣,「非說」是指修次第論和道炬論裏面的意義不是如此,不是說隨便任何對境都可以當作所緣,不是做這樣解釋的。不能夠把書裏的詞句摘錄出來以此作爲原因、作爲根據,禅修的時候任何所緣都可以當作對境,這個解釋完全錯誤,應該是指聖典裏所說的所緣對境,任何一個都可以禅修,不是要固定在某一個上面。
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事(P354)。這要看總綱(P350),初又分叁,(一)正明所緣(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叁)顯示所緣異門,正明所緣即正式說明,正式明白闡述所緣的對象是什麼樣子?這解釋完畢了。解釋完了會産生一個問題,即前面講了有好幾種所緣的對境,可是什麼人應當緣取什麼對境呢?是不是馬上産生這個問題。何等補特伽羅即指某一種人,應該修什麼所緣對境對他才比較好呢?是不是會發生這個問題,因爲前面講聖典講的所緣對境有這些這些,之後馬上就會發生一個問題,那什麼人應該緣取什麼對境,對他有最大的幫助呢?所以要解釋這個問題,因此就有第二項。
某一種補特伽羅應當修什麼呢?若貪增上,乃至尋思增上補特伽羅,尋思就是胡思亂想妄念很多,增上是力量強大,貪心力量強大,瞋恨力量強大,愚癡力量強大,傲慢之心力量強大,還有胡思亂想力量強大。應如《聲聞地》引《颉隸伐多問經》的內容來作說明。
我們現在都是凡夫俗子的階段,內心的煩惱力量都很大,但是應該有不同的情況,就是有些人可能貪念之心力量比較強大,有些人瞋恨之心力量強大,有些人愚癡之心力量強大,有些人傲慢之心力量強大,有些人是胡思亂想、妄念的毛病特別嚴重,有些人可能全部均衡、平均分配,這種情況應該是有的,所以要根據這種情況來禅修,因此才說若貪增上,即指前面的貪瞋癡傲慢和胡思亂想,一直到尋思增上的補特伽羅,要照《聲聞地》所引的《吉隸伐多問經》的開示。
「吉隸伐多,若有苾刍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若唯有貪行,應于不淨緣安住其心(這是指貪心),若唯有瞋行,應于慈愍,若唯癡行,應于緣性緣起,若唯有慢行,應于界差別安住其心。」又雲「若唯有尋思行(胡思亂想),應于阿那阿波那念(出入息、數息觀)安住其心,如是名爲于相稱緣安住其心」這樣做才稱爲相對稱相符合緣,安住其心,這是引經據典來說明。
後面不是佛經的內容,是引《聲聞地》無著菩薩的開示「此中若是貪瞋癡慢及尋思行補特伽羅,彼于最初(一開始禅修的時候),唯應先修淨行所緣而淨諸行,其後乃能證得住心,又彼所緣各別決定,故于所緣定應勤修。」所緣各別各別都有差別,因此對于自己的所緣一定要勤修。這是引《吉隸伐多問經》、《聲聞地》。
然後至尊仁波切作結論,故于所緣定應勤學,依于前面這些經文的根據,對于所緣一定應勤學,是指某一個人五種煩惱的情況哪一種最爲強烈,首先一定要針對那個毛病,特別緣取它的對境,要很勤快努力的按照這個方式禅修。譬如貪心嚴重一定要先修不淨觀,假設不是先開始修不淨觀,修很多其他所緣的話,沒有用處,因爲不能鎮住自己內心的貪念。假設修其他的禅修之後,內心的貪念一産生的話,前面的禅修全部都完蛋了,假設得到安止,安止很容易衰損,一開始也不容易得到安止。假設不是安止,只是得到一些等持,等到他貪念之心産生的時候,又像瘋子一樣等持又衰損。安止等持神通都是會衰損的法,所以首先要分析自己內心的煩惱哪一部份比較嚴重,一定要先把這個煩惱壓住,這是首先一定要做的。
前面講的是某一種人他的煩惱可以區分成五種類型,從貪念到妄念嚴…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