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4讲

  

《广论奢摩他24》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2-14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无论如何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佛果能得的方法而言,这个法必须完整齐备,其次没有错误,前后的次第也要正确无误,这样的法是我们有必要学习的。就此而言,我们闻思的《菩提道次第》这些特色完全齐备,就其所齐备的特色我们也应当有所了解,在这个了解之下来进行闻思修,其中先仔细的听闻,然后思惟、禅修,透过禅修,觉受证悟就会产生,觉受证悟产生后才能够逐渐的进入地道,在地道之中升级,然后逐渐的成就佛果,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着相(p353L5),「又有说是有人这样主张,只要心住在一个对境上,持续在上面,这都是着相,因此对方主张要不系所缘,完全没有依靠任何对境,这样才算观修空性,这是对方的主张。

  接下来要破除对方的主张,如何破除呢?故先说明对方的主张,心要无所缘来观修,这才算是观修空性,凡是有所缘取都是执着行相,所以此是未解修空之现相,这表示对方完全不知道如何观修空性,这是破除对方。

  当知尔时若全无知,破除的方式,你完全不知道观修空性,因为那时若没有一个能知的心识存在,也没有所谓观修者观修空性,没有一个能知者存在,那什么叫观修呢?若有知者,如果有一个能知的神识,他去知道什么?不然为什么称能知的心识,因此一定有他所知的对象,有所知ㄧ定有所缘,因为对境、所知、所缘是一义故(都是同义),所以一定有对境存在。凡是主张三摩地(等持)皆是着相的话,这说法是完全不合道理的。

  你的主张:认为观修的时候没有对境,可是现在又说有对境,而凡是有对境你说都是执相,一开始你主张是观修空性没有执相,可是我现在用逻辑推理分析,你又说:对啊!实际上是有执取行相,这与你说观修空性是没有执取行相相互矛盾,这是第一个破除对方,是故彼说不应正理,你的说法没有道理。

  之后又再破除,又是否修空,又再讲一个道理。其次就你的主张而言,观修空性是何义呢?就是没有缘取任何对境,心不是专注缘取在任何一个对境上面,故无缘取是观修空性,有此一主张。这主张有何毛病呢?

  又是否修空,须观是否安住通达实性之见而修,非观于境有无分别。所谓观修空性,并不是如你所主张,因为是不是观修空性应该如何判断呢?应该是对于对境的实相完全了解,以此了解作为见地,然后心完全放在这个见地上面,一心安住继续维持在上面,这才称为观修空性。而不是看是否有缘取对境,所以是否是观修空性,须观是否安住通达实性之见而修,应当是对于对境是什么?这部分了解的很清楚,对于它的究竟实相的部分已经了知,这个了知是一个见地,故言通达实性之见地。靠着这个见地,心要安住在这个见地上来观修,这才称为观修空性。

  就你的主张而言是没有放在任何对境上面,但实际上心要放在对境上面,不仅要放在对境上,而且还要去分析这个对境到底是什么?因此要了知它的究竟实相,由这个思惟分析,了解究竟的实相,产生的见地,心放在上面而作观修,并不是像你所主张的非观于境有无分别,下当广说。不是用这个来区别的,不是有没有分析对境来区分,完全不是的,后面才要详细的说明。

  至尊仁波切在后面要解释空性的意义是什么?观修空性又是什么意义?观修空性一定是靠着去分析对境的实相,不去分析对境的实相,怎么观修空性呢?去分析对境彻底了解对境到底是什么?它的究竟实相是什么?心安住在上面,这样才能称为观修空性。不把对境做任何的分析,怎么算是观修空性呢?

  非观于境有无分别,观是分析简察(简别观察)的意思,不是有没有去分析简察对境,用这个方式来做判断的,这是对方的主张。所以不是跟你的主张一样,因为对方的主张是不去观察分析对境,就称为观修空性。假设对于对境只要有所分析简察的话,这都不是观修空性。所以对方主张观修空性是不作任何的思惟、分析,只要有思惟分析对境这都不能称为观修空性。

  本派的主张不是这样,所以称为「非」,不是用此来判断的。所以提出本派的主张不是这个样子,本派的主张:是否安住通达实性之见而修,以此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有没有观修空性,要看你有没有安住在通达实性的见地来观修?有的话观修空性,没有的话没有观修空性。

  首先要有究竟实相的了悟当作见地,然后心要完全安住在这个见地来作观修,有此就是观修空性,没有的话就是没有观修空性。可见观修空性的标准,首先要有对境,没有对境就完全没有啦!不但要有对境,然后要分析此对境到底是什么?亦即了解它的究竟实相,由此变成通达实相之见地,有此见地后心还要完全安住在此见地上来做观修,有这样做称为观修空性,没有这样作则无观修空性。

  首先要对于对境有一个彻底决断的了解,形成一个见地,然后还能够安住在上面,以此方式来判断到底有没有修空性?所以本派谈到的观修空性和你所谈到的观修空性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完全不相同。

  又指出对方第三个毛病(P353),又说安住无所缘者,彼必先念「我当持心,必令于境全不流散。」次持其心。是则缘于唯心所缘,持心不散,言无所缘与自心相违。跟自己内心体验(禅修的情形)、觉受相违背,为什么跟自心的体验、觉受相违背呢?要分析一下,你说修空是这样,那我们仔细分析看看你讲的内容,就是无所缘取,即没有缘取任何的对境,不作任何的观察分析,如此称为修空性。

  那无所缘这句话又是什么意义呢?我们仔细分析看看就能了解的,会发现跟自己当时禅修的情况其实是相违背的,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内心以无所缘取来作观修,即对于过去的情形我都不想它,现在的情形我都不想它,未来我要做这个、做那个全部都不想,因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对境,我的心都不要去思惟它,为了达到这个境界,要去摄持我的内心,好好的抓住我的内心,让心没有流散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些事情上面,心里面首先产生这个想法,这个是动机。

  在动机的时候已经想过我要抓住我的心,让我的心不跑到过去、现在、未来,在还没有禅修之前,先有这个动机想法,然后根据这个动机去摄持自己的内心,意指抓住我的内心,挡住内心没有放射到过去、现在、未来,即以此为目标去摄持内心不流散,缘取在这个目标上而摄持自己的内心,这样跟自己所讲的「言无所缘」好像有点相违背,亦即跟自己实修的体验看起来是相违背。

  仔细分析第三个毛病即对方所主张的心无所缘,以有所缘取都是执相,不过这个主张其实有没有所缘呢?有啊!因为缘取自己的内心,为什么呢?因为在还没有禅修之前,心里面要想着:我的心不要去思惟过去、现在、未来,我要好好的去掌握抓住自己的内心,让它都不要去想过去、现在、未来。有了这个动机之后,去作观修,观修的时候是缘取自己的内心,把内心当作所缘的对境,缘取自己的内心抓住它让它没有想过去,也没有想现在、未来,没有任何的思惟,这时候是不是有缘取到自己的内心,然后让内心不要思惟过去、现在、未来呢?是啊!所以是缘取自己的内心,缘取自己的内心之后,摄持自己的内心,约束、抓住、摄持住让它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有没有缘取对境呢?有啊!缘取自己的内心。所以是有缘取,不是没有缘取。这是第三个毛病。

  把三个毛病分析一下,第一个毛病,指出对方的主张自己本身有一个内在的矛盾。因为对方批评至尊仁波切的主张安止的实修是如何如何。对方批评这样的解释不对,这个解释是完全执着行相的观修,凡是执着行相的观修都是妄念,我完全不缘取任何的对境,我才不是执着行相,这是对方的主张。至尊仁波切如何将之破除呢?因此就问了对方,并指出其实对方的情况才是执着行相,以此来指出对方的主张自己本身有一个内在的矛盾,你说不是执着行相,实际上确实是执着行相,所以有一个内在的矛盾,这是第一个破除。

  对方批评至尊仁波切主张的这种禅修方式,是执着行相的、是妄念的禅修,然后至尊仁波切指出对方的主张有一个内在的矛盾,因为你说没有执着行相,实际上你自己才是执着行相的观修,逻辑推理在哪里呢?就是前面谈过的这个部份,这里讲的是他自己本身的推理就有一个内在的矛盾,这是第一个毛病。

  第二个毛病是对方主张我的观修是没有执着行相(没有任何缘取),是观修空性,因此至尊仁波切指出对方的毛病,没有缘取任何对境不能算是观修空性,因为观修空性的意思,应该是指对于对境的究竟实相的见地,安住在这个见地上来作观修,才称为观修空性。就你的主张而言,究竟实相连边都没有摸到呢!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缘取对境,在没有对境的情况之下,那对境的究竟实相到底是什么根本不用讲了,究竟的实相连摸都没摸到呢!那怎么算是观修空性呢?根本不能算是观修空性,观修空性应该是对于对境的究竟实相,有一个正确的通达了解之后,安住在这个见地上面来作观修,这才称为观修空性。不要说观修空性,你都还不缘任何对境,那更不要讲究竟实相,这怎么算是观修空性呢?所以这又是一个毛病,第二个毛病。

  第三个毛病是指跟亲自禅修的情形(真实的情况)完全相违背,当着手行动去禅修的时候,你的主张和你禅修的实际情况完全相违背(因为你实际上禅修的情况体验是什么样子,完全相违背),有这三个毛病之故,所以你的主张根本不合理。

  接下来至尊仁波切谈到:故明修定诸大教典,说多种所缘,义如前说,因此之故明白阐述修禅定等持…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