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分成五种类型,解释说明各种类型的情况。接下来还有一种,即各种烦恼都非常均衡的,没有哪一种力量特别强大,每一种力量都很均衡都很强大,所以没有办法说哪一个力量特别强大,前面讲的五种类型是某一种力量特别强大,但有一种不能确定哪一种力量特别强大,因为差不多每一种烦恼的力量都很强大,应该也有这种情形。
但另外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五种烦恼每一种力量都很薄弱,所以禅修补特伽罗就分成五种情况,一种是各别某一种的烦恼力量很强大,这种情况就有五种,再有一种是各各烦恼的力量都很强大平均的,另有一种各各烦恼都很薄弱也很平均,总共七种。
假设是后面那二种情形,就不能说一定要修哪一个所缘,没有办法固定修哪一个,譬如贪心力量强大,应该修某一个所缘瞋恨力量也是这么强大,愚痴也是这么强大,傲慢之心也是这么强大,妄念散乱也是这么强大,就不能够决定他一定要先修某一个所缘,因为他五种力量都很强大,所以就不须要固定在某一个所缘上面。那这个人对净行所缘的五种对象,任何一个都可以作实修,没有必要一定要先修这一个先修那一个,任何一个他都可以的。
相同的情况,如果是烦恼力量薄弱者,也是一样的,就是净行所缘的五个对象不能确定一定要先修哪一个,因为五种烦恼力量都很均衡都很薄弱,所以没有指出他应该先修哪一个、后修哪一个,没有办法做一个区分说明的,因此五个里面任何一个都可以作实修。
后面接着解释,若是等分(五种烦恼力量都很强大)或是薄尘(五种力量都很薄弱)补特伽罗,于前所缘随乐摄心,净行所缘五种对象随便一个他都可以,缘取后摄心,无须决定。不必决定先从哪里开始修,这有《声闻地》作为根据。《声闻地》云「等分行者(烦恼平等的人),随其所乐精勤修习,唯为住心非为净行」重点放在摄持他的内心,不是要净掉以前的习气、习惯。
「如等分行者,薄尘行者,当知亦尔。」跟等分行者的情况一样,薄尘行者(烦恼比较薄弱者)也都是这样的。烦恼均衡都严重,五种净行所缘他依据任何一种来作实修都可以,但不能离开这个之外,去修其他者,那就没有用处。烦恼薄弱也是一样的,烦恼再怎么薄弱还是有烦恼,还是会导致毛病,仍然要引发毛病的,因此应当在净行所缘五种对象里,不须要固定,选任何一个来实修都可以。
前面谈到贪念之心等等五种烦恼,各别各别力量强大的情况有五种,一种是五种力量都很强大,一种是五种力量都很薄弱,一共有七种补特伽罗。不过实际上项目只有三种,一种是各别烦恼强烈者,这有五种人,第二种是烦恼都均衡,第三种是烦恼都很薄弱,因此分成三大项目七种人。各别烦恼强烈者应当如何实修?烦恼平均者如何实修?烦恼薄弱者如何实修?下文要各别、各别说明。
首先贪等五增上者,谓先余生中(前辈子、前辈子)于贪等五(贪瞋痴慢妄念),已修已习(串习)已多修习,故于下品贪等五境,亦生猛利长时贪等(产生长久、强烈的贪心等等)。是指贪念之心等五种任何一种力量强大的情况,是因为他的前辈子前辈子,对于贪念之心等五种的任何一个,依靠它的对境,然后也串习了很久,因此导致它的力量很强大,譬如因为上辈子贪念之心的对境,然后再三、再三依靠贪念之心的对境,内心再三的串习,且串习的时间很久、很长,造作这方面的业也很多,因此就会导致这辈子贪念之心的力量就会很强大,贪念、瞋恨、愚痴都是这样的情况。
贪念之心强烈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于下品贪等五境,亦生猛利长时贪等。下品对境是指不是很悦意的对境,即此对境不是很容易让我产生贪念之心的对境,它不是很悦意的对境,但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补特伽罗以前串习贪念之心很严重,故对此不是很悦意的下品贪等对境,一样产生贪念之心,而且产生过量的贪念之心,亦即对一个小小的下品贪念对境,一样产生强烈的贪念之心,而且这个贪念之心力量也强大、持续也很久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说这个补特伽罗内心的贪念之心力量比较强大,于此类推贪念、瞋恨、愚痴、傲慢都是这样的情况,这是贪念的下品对境,这是五种个别的情况。
等分行者,谓先余生中于贪等五不修不习不多修习,然于彼法未见过患,未能厌坏,故于彼境无有猛利长时贪等,然贪等五非全不生。平等者跟前面五种个别的情况不一样,它不是依靠在贪念、瞋恨某一种烦恼的对境上,也不是对某一种烦恼的对境,不断再三串习的烦恼,也不是某一个烦恼串习的很多,因为对这五种对境,都是一样平等各个都有累积,这里谈到的不修不习,修是依靠在此对境上的意思,习是串习,不修、不习、不多修习是指不依赖于某一种对境,不串习某一个对境,然后不再三的在某一个对境上造作很多业,前面是讲某一个各别的情况,各别的情况都是依于某一种类型的对境,再三的依靠、串习它,因此才会某一种情况特别严重。
五种都平均的这种人,是不依靠在贪瞋痴等等某一个对境上,譬如前面所讲某一种类型贪念之心强烈,是他依靠在贪念之心,再三依靠这种对境,再三串习,因此贪念之心再三串习的很严重,现在不是依靠某一个对象,也不是某一个烦恼再三的串习,也不是这个烦恼累积很多,亦即五种全部都一起,没有哪一种特别严重,但这种人又未见过患,对于自己进行贪瞋痴等等情况,没有特别看到它是一种烦恼,是不好的。未能厌坏,没有看到它是一种毛病,当然他也不会一一对治把它灭掉。又不能把它灭掉,不依赖对治把它消灭掉,这种人对于贪念、瞋恨等等五种对境,大概都差不多一起在进行的,因为假设他是对于某一种对境再三依靠,再三串习累积了很多的业,那这方面的烦恼一定力量很强烈,如果某一种烦恼力量很强烈,强过其他的烦恼,就应该列入前面各别类型中,但他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他每一种、每一种都不是再三依靠,也不是再三串习,也不是持续非常久,就差不多全部都一起进行,没有哪一个力量很强大的,是这样一种情况的。
从至尊仁波切这个句子谈到,等分行者大概是指五种力量都很强烈,或是五种力量都普通普通,应当可以这样来做解释,二种类型都有,因为是平等平等嘛!不是说各别哪一个力量非常强大,就是五种力量都很强大,或是五种力量都普通普通中等,大概这二种都可以这样做解释,二种类型都有。
其次力量薄弱者,薄尘行者,就是五种力量都很薄弱,谓先余生中于贪等五不修习等,见过患等,故于众多美妙上品可爱境等贪等徐起,于中下境全不生起,这种人对贪等烦恼、种种对境产生烦恼,只有对上品的对境才会产生烦恼,中品和下品的不会产生烦恼,譬如以贪念之心为例,一亿元才产生贪念之心,如果只有几百、几千、几万根本都不值一顾,根本都不想要,是对上品才产生贪念之心。
如果是瞋恨之心的话,要杀死我的父母亲就非常愤怒,其次偷走了我一部车,偷走了我几十万元,不怎么样嘛!没有什么感觉,不会生气,是在很严重的情况下才瞋恨,一点点小小的事情他不会瞋恨,即指对于上品的对境才会产生烦恼,其它中品、下品烦恼都不会产生,有这种情况就是烦恼的力量很薄弱。
前面区分成三种类型,一种就是某一种贪念等等的力量特别强大,看至尊仁波切的句子(p354L12),又增上贪等经极长时,等分行者,非极长时,薄尘行者,速证(得到)心住。三种类型中,首先增上贪等,前面可能要做一点点修正,即五种烦恼的力量都很强大,归纳在第一种类型,即指五种烦恼中某一种烦恼的力量很强大,有贪念之心特别强烈,有的瞋恨之心特别强烈,这有五种。还有一种就是五个烦恼力量都很强大,很均衡,这也列入第一种类型,像这种增上贪等就是某种烦恼力量很强大,或者五种力量都很均衡力量都很强大,这种人实修的时候,他的时间要很长,(速证心住)得到内心安住时间要很长很久。
等分行者就是五种力量都普通普通、平均、也不大也不小,都很平均的那一种,就不须要很长的时间。薄尘行者五种力量都很均衡很小的这种,很快,速证心住,很快内心就能够安住了,这个证是得到的意思,譬如以量证悟就是用量证知、也就是以量得到它。
这里的内容应该是这个样子,即前面谈到的平均者,分成二种,力量都很强大,力量都很薄弱,这个可能是错误应当要更正,等分行者(平均者)就只有一种类型,就是五种烦恼的力量不是很强大也不是很薄弱,就是中间。
可是力量强大者,应该分成好几种,就是可能某一种烦恼力量很强大,可能某二种力量很强大,可能某三种力量很强大,可能五种力量都很强大,这个都把它算成一种类型。而等分行者是五种烦恼力量也不强也不小,薄尘行者就是五种烦恼力量都很薄弱。
也有这种情况,就是某一补特伽罗从贪念之心来看,他是列入贪念之心非常强烈者,可是他的瞋恨之心就中等,但愚痴之心就很薄弱,从这种方式来分析的话,补特伽罗的类型各种各类非常的多,像这样一个人他的贪念之心可以列入烦恼严重者,瞋恨之心列入烦恼等分者,他的愚痴之心列入薄尘者,也有这种类型。
仔细分析的话,补特伽罗的类型就千变万化很多,不过总而言之,关键重点就在分析内心的烦恼,哪一种类型烦恼的力量强大,要先把力量强大的烦恼灭掉,然后再灭掉力量中等的烦恼,最后再灭掉力量薄弱的烦恼,一定是按照这个次第来进行。
这是讲观修的次第,首先要做的净行所缘,烦恼力量大的先灭掉,烦恼力量中的,烦恼力量小的,按照顺序灭掉之后,先去除这些毛病,这部份用的是净行所缘。再来是善巧所缘,进入善巧所缘什么人要修什么对境?这是接下来这个问题。
善巧所缘为何补特伽罗之所勤修,如《颉隶伐多问经》云「颉隶伐多,若有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若愚一切诸行自相,或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事,应于蕴善巧安住其心。」这二种补特伽罗缘取一种所缘,后面还有四种所缘,可是只有三种补特伽罗,所以第五个补特伽罗要缘取二个对境。
下文言「若愚其因(第三种补特伽罗)应于界善巧,若愚其缘(第四种补特伽罗)应于处善巧,若愚无常苦空无我(第五种补特伽罗)应于缘起处非处善巧安住其心。」此五所缘正灭愚痴。这五种所缘刚好能灭掉内心的愚昧无知,因为透过此观修把内心愚昧无知每一项灭掉,内心聪明的功德就越来越增长。
故前言若愚一切诸行自相,此愚是指愚昧无知,烦恼的力量比较强大,就是愚昧无知,就是在那一方面愚昧无知,在这种情况下修所缘对境,就能够把这种愚昧灭掉,此五所缘正灭愚痴,就是能够把这种愚昧灭掉,把这种无知排除掉,就能得到了知,所以提到五种补特伽罗,针对五种所缘。第一、第二种补特伽罗缘取一个对境,剩下的三个补特伽罗还有四个所缘,因为第五种补特伽罗缘取二个所缘。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4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