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達成安止的,不能夠對治煩惱,只會使煩惱增加,對滅掉煩惱是沒有用處的。可是外道卻認爲,對我的心一開始的安住好像有幫助,因此用它來作實修。其實這個對後面對治煩惱是無意義的,也沒幫助、沒有必要性。這種實修是表示沒有通達觀修所緣的理論。這是解釋「有緣塊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中「等」這個字,除了木頭石頭以外還有其他的解釋。
一般來說,修安止所緣的對象粗細不同,讓我們得到安止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這些都有影響的。緣取對境若較細分、困難,要得到安止當然也困難些,若緣取的對象比較容易、簡單,要得到安止也就比較容易。譬如說,緣取空性而得到安止,那是多麼的困難!比起這個,緣取無常得到安止,不是更加容易多了,如果跟緣取無常得到安止比較的話,那麼緣取我自己身體、緣取出入息,要得到安止,不是更加容易多了。所以所緣對象粗細不同,主體本身要得到安止的難易程度也是不一樣。
若一開始修安止時,緣取自己的身體、出入息實修,也得到安止,但是這樣是無法得到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因爲他緣取的是自己的身體、出入息而已,所以已經得到安止後,還要開始再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來修安止,然後才會得到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那又要很辛苦作實修。所以在還沒觀修安止前,先想辦法將自己粗分的貪心,粗糙的妄念、散亂滅掉,暫時先不要緣出入息、緣取身體修不淨觀,而直接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作觀修,一方面觀修安止也得到安止,也得到緣取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等于是花一道手續、辛苦,就可以得到了,不必分成兩次來作,所以如果觀修安止就直接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來修安止,不僅成就了安止,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也得到了,即同時一起,畢其功于一役,花一次心血,二個功效都有。
假設不是這種情況,就如前面所談到的,先緣取出入息,然後緣取我身體,辛苦勞累修…修,得到安止了,得到安止之後有沒有得到緣取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呢?沒有。已經得到安止之後,爲了要得到緣取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又再辛苦作實修,然後又再緣取補特伽羅無我觀修,然後才得到緣取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要花很多的心血。因此如果先把粗糙的煩惱壓伏,內心妄念、散亂先把它壓伏,然後修安止。修安止的時候直接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來修安止,就比較容易畢其功于一役
但是緣取補特伽羅無我的安止與緣取四谛十六行相的安止又不一樣。如果不是只有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修安止,而是把目標放得更大、更加深入、意義更大,要緣取四谛十六行相作觀修(這是指有這種能力的人),即前所談禅修者本身有能力直接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來修安止。現在假設這個人能力更高,從最初修安止的時候,就想我緣取的對境要比補特伽羅無我的意義,更多更加深入,有此能力的人,那一開始就緣取四谛十六行相來作觀修,如果這樣的話,他不僅得到安止,緣四谛十六行相的安止也得到,就真的是畢其功于一役。
若不直接緣取四谛十六行相來修的話,可能先緣出入息、身體得到安止,這與緣取補特伽羅無我得到安止又不一樣,得到這個安止已經很辛苦勞累,又要開始去修緣取補特伽羅無我,然後再得到安止,但這並不是緣取四谛十六行相得到的安止,所以又開始緣取四谛十六行相修安止,非常辛苦勞累實修,又得到一個安止,前前後後非常勞累辛苦啦!因此這裏最主要是禅修者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作分析。
緣取四谛十六行相來修安止,又得到安止,但這也不是得到緣空安止,這也不一樣的,前面談到緣空的安止是最困難的。因此要看情況來進行,如果在修安止的時候,想得到緣空的安止,因此朝這個目標去前進。想要得到緣空的安止,前面要先證悟空性,然後才有可能緣空性得到安止,也就是只要得到緣空安止,其它的不要,如果這樣等待下去,那實在太可惜了,在未了悟空性,沒有緣空安止之前,都不去修安止,其他的安止也不修,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佛尊阿底峽在《道炬論》談到,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要迅速圓滿,要靠神通的威力,而引發神通當然要靠安止,那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見安止是多麼重要。現在說安止非常有必要,我就是要先得到緣空安止。可是得到緣空安止是最困難的,因爲必須先證悟空性,才有可能緣取空性觀修安止,得到緣空安止。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安止都不要實修了,若是這樣想,那實在太可惜了。
觀修安止時,至少要先産生造作菩提心,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尚未産生造作菩提心的情況之下,修安止雖然可以得到安止,修觀,觀也得到了,最後就引發神通,引發神通之後只追求自利,傷害其他衆生的事,會愈作愈多,我執也愈來愈強烈。如果是這種情況,好一點的墮入下乘門,更遭糕的是墮入叁惡道,因爲有神通威力,造作了許多入叁惡道嚴重的罪業。這種情況就是修安止的前面,沒有産生造作的菩提心,所以應當說造作菩提心沒有産生前,不應當如此來作實修,首先要好好重視造作菩提心,這也是至尊仁波切,把安止的討論放在後面的原因。
在沒有神通威力之下,我執都非常強烈,所做的都是我執的事情,如果有了神通之後,又得到了增加我執威力的工具,此時,心中所想的皆是自私自利的事,運用神通力,騙他人讓自己得利,詐騙、傷害他人的工具我都有了,那大概都是造作嚴重的罪業,所以通常在造作菩提心還沒産生之前,不要去修還比較好呢!
又有說,這是破除對方的主張,之所以要破除,是因爲前面本派談,修安止要緣取什麼對境?所緣對境就很多,淨行所緣有五種,善巧所緣又很多種,淨惑所緣又很多種,已經討論很多所緣取對境是什麼?因此有人主張,如果實修安止、勝觀時,應當無所緣取而觀修。爲什麼呢?因爲凡是有緣取都是妄念,都是谛執,只要緣取某一個對象之後來觀修,就不是觀修。因爲既然是緣取某一個對境就是妄念,就是谛執,有人提出這樣的主張。
下文:「又有說,于所緣住心皆是著相,遂以不系所緣無依而住,謂修空性」任何一個所緣(只要能指出一個所緣)然後心專一安住在上面,此即對行相的執著、就是妄念、就是谛執,因此「遂以」,這是對方的主張,不系所緣無依而住,謂修空性。因此不要緣取任何的所緣,應當沒有任何所緣,就是前面所談到的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些根本就不必要,應該安住在無所緣取中,這樣來觀修才是正確的,這樣才稱爲觀修空性。不系所緣無依而安住,才稱爲觀修空性,有人提出這麼一個主張。所以至尊仁波切破除這種主張說:「此是未解修空之現相(樣子)」,主張者看起來就是不了解觀修空性的樣子。
對方主張:應當沒有所緣的對象,所以要無依靠之處安住而觀修(無依而觀修),至尊仁波切破除此主張:「當知爾時若全無知,則亦無修空之定,若有知者,爲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有所知故,即彼心之所緣,以境與所緣所知,是一義故」若主張無所依而觀修,即在沒有所緣的對境來作觀修,如果這樣做的話,在觀修當時有沒有有境的心識本身?假設沒有有境能知心識本身,那就沒有觀修者;因爲沒有所依的對境,所以也沒有能知心識(有境)存在,那沒有能觀修者存在,也就沒有觀修,就不能稱爲觀修。
如果現在是在觀修,有一個能知心識(觀修者)存在,因爲他是某個對境的能知者之故,所以我們才把他安立爲有境(能知的心識),他之所以成爲能知的心識,因爲他依于一個對境來安立,相對于對境而安立出有境(能知的心識)。若主張把能知的心識當成有境,就一定要靠他所了知的對境來安立他是有境,只要是一個被了知的對境,那就是所緣、就是所知,這都是同義詞,所以你說無依而觀修只是騙子的話而已,因爲對境與所緣、所知是同義詞,既然是跟有境相對的對境,那就是一個所緣,既然前面說無所依而觀修,現在又說有一個所緣,故前說無所緣而觀修,這只是一個假的話而已。
因爲依于這個對境才能安立有境,所以有一個能知的心識、有境存在,就表示它是靠一個對境來安立,那個對境就是所緣、所知,這是一個同義詞。既然有所緣,前面你又說無所緣而觀修,不是執著行相,然後說至尊仁波切所說觀修的方式是執相、是妄念,因爲他有所緣。如果這樣說,那從你的推論得知,你的觀修也是有所緣,也是有對境,所以你的觀修也是妄念、也是執相。
我們有時會說,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本身就是一種思惟,因爲他思惟著:「不要思惟」。假設不作任何思惟,就像泥土、石頭一樣,好像完全睡著了。像這樣完全沒有思惟並不能稱爲觀修,因爲已經睡著了,如何能稱爲觀修呢?沒有對境不要思惟的意思是:在我的內心裏,任何對境都不要讓它出現。內心對境出現這部份我把它壓住、滅掉,讓它全部不要出現,就稱爲沒有對境存在,這句話還有他的對境,因爲無對境就是對境,這是一種無遮。
我現在所觀修的對境就是沒有對境,把沒有對境當成對境,這是無遮的方式,那不是還是有對境嗎?觀修本身一定要有個有境的心識(能觀修者)存在,觀修的心識是把無對境當成是它的對象。「無對境」的意思是,任何對境都不讓它出現,安住在這裏,把「沒有對境」當成「對境」。譬如,非實有法是實有法的反面,緣取這個也是一種無遮。無實有法也是一個對境,因爲它是一個無遮的方式。
觀修「無所緣取、無所依」是指內心所要出現的對境,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對境,全部都不要出現,如此觀修時,心識所緣取的對境就是緣取「沒有對境」來當它的對境。至尊仁波切主張觀修一定有對境,只不過像前面所提的例子,把無對境當作他的對象,也就是緣取這個來作觀修,凡是觀修皆有其對象存在,至尊仁波切以此方式破斥對方的主張。對方以無所緣(無所依)而來觀修,這樣才沒有執著行相,至尊仁波切說這樣也有緣取的行相,之所以有緣取的對境的原因,是有一個能知的心識存在,那一定有它的對境。
就觀修空性而言,並非將我們的心識滅除,心識是持續之流,是不能滅掉的。從無始輪回以來,一直持續流動到現今,將來還要繼續流動下去,所以心識本身是個續流,只要心識存在,就會有對境在心識出現而成爲對境,一定會有的。那滅除是滅除什麼呢?在我們的心識對境有時以錯亂的方式出現,我們對于對境的了解錯亂,它在心識中會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出現,我們要將這種錯誤滅掉。
對境本應如理如實地以本來面貌(究竟實相、正確的方式)出現在我們心識中,應該要這個樣子。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對境以錯誤方式出現時,我們就要將錯誤滅掉,要滅掉的是這個。觀修空性是對境在心識中出現時,我們內心對它錯亂的了解要排除掉,讓對境究竟的實相如理如實地以原來面貌在內心出現。對境究竟的實相是什麼呢?就是空性。
讓對境真正究竟的實相在內心明白、清晰地出現,那麼內心的了解、明白的能力更加強大了,了解到究竟的實相。所以內心是更加聰明了解最准確、最清晰的。除此之外,不是把內心弄得完全不明白、完全不了解,完全不能認知,好似一個傻瓜笨蛋一樣,這樣就不能當作觀修。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3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