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3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方式实修,把这些动荡不安的心排除,然后心稳定下来,要产生等持就容易多了,这是净行所缘的必要性。在这方面它是一个很特别所缘对象,这是讲它的必要性。

  其次是善巧所缘。善巧所缘,是能破离彼诸法之补特伽罗我,随顺引生通达无我毗婆舍那(胜观),故是极善奢摩他(安止)所缘。这是非常善好安止的所缘对象,就善巧所缘是安止当中最好的,因为学安止的目的,当然最后是要产生胜观。如果缘取善巧所缘如补特伽罗无我等等,缘取这个部分来修安止,好好的实修,后面要引发毗婆舍那(胜观)就很容易、会有特别的帮助,就这个方面而言是一个很特别、非常好的安止所缘的对象。

  净惑所缘,能总对治一切烦恼,故义极大。净烦恼所缘,世间道清净烦恼,出世间道清净烦恼。二种类型中,世间道净治烦恼,是要思惟欲界粗糙,初静虑天寂静,然后初静虑天粗糙,二静虑天寂静,就轮回的世间而言,下界粗劣,上界甚好,这样观修的话第一个会把世间的烦恼,现前的部分完全灭掉(消除掉),这种方式的实修就是世间道净惑所缘的观修方式。

  出世间道的净惑所缘,初地以上才有,因为得到见道位之后才能够达成,资粮道、加行道都没有,小乘、大乘都是如此,见道位之后才有,见道位时后遍计的烦恼才能够形成对治,修道位的时候俱生烦恼的对治才能够形成,所以要见道位之上才有的,这种观修的方式是总体对治一切的烦恼,在这方面就有最大的效果,非常有必要性的。

  可能大家有这么一个问题,前面谈到补特伽罗无我观修,是属于善巧所缘。后面净烦恼的所缘,不是又包括了吗?恐怕前前后后不太一样。因为前面讲的是补特伽罗无我的观修,如果是补特伽罗无我观修的话,资粮道有、加行道也有,但是后面讲净惑所缘的时候,就我执的对治而言,能够去对付我执,见道位才能够产生。就我执而言,遍计的部份,它的对治的力量要见道位才形成,俱生的部份,对治的力量要到修道位才能够形成,所以见道位之前都没办法去对付我执。可是就算没有得到见道位,前面资粮道、加行道也可缘取补特伽罗无我观修,但是要对付我执、要有力量把它打败,恐怕要见道位才会有,因此这二者就不太一样了。

  得到见道位的时候,才能够断除遍计的部份,才具有威力。那先要了解什么是遍计的烦恼,就烦恼而言是指得到解脱方面的障碍,在获得解脱这方面形成的障碍称为遍计烦恼(对四谛取舍不了解、愚昧无知)。遍计烦恼要怎么断掉呢?即苦谛见道所应断、集谛见道所应断、灭谛见道所应断、道谛见道所应断,这些都是属于烦恼,要把它灭掉,要如何灭掉呢?要观修四谛,不只是观修还要现证,已经现证后再继续观修就有威力,把对四谛取舍愚昧无知这部份排除、消灭掉,这都是指出世间净惑所缘。

  出世间净惑所缘,谈到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的观修方式(352页倒数第6行),第二所缘,第一种是世间净惑所缘,第二种是出世间净惑所缘。出世间净惑所缘就是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相的观修,出世间的净惑所缘是得到见道位以后才有。

  世间道净惑所缘要思惟欲界是不好的,上二界是好的(初静虑天是好的、二静虑天是好的),这样再三思惟的话,会成为整体欲界烦恼总体的对治,因为是思惟整个欲界都不好,上界比较好,这样思惟当然会变成欲界烦恼整体的对治。所以这个部分跟前面善巧所缘的必要性不相同,跟净行所缘的必要性也都完全不相同。

  如果就出世间道净惑所缘而言,观修四谛十六行相也会变成整体遍计烦恼的对治,因此就不像净行所缘对治某一个烦恼,或善巧所缘去专心善巧某一部份,都不是这个样子,必要性完全不一样,所以就净惑所缘它会成为一个总体烦恼的对治,在这方面是它的必要性,所以词句里才会谈到(353页第三行)净惑所缘,能总对治一切烦恼,这是指能够从总体方面去对治烦恼。譬如世间道的净惑所缘,会变成总体欲界烦恼的对治,如果是出世间道净惑所缘,会变成总体遍计烦恼的对治,亦即总体去对治总体的烦恼。

  这个段落是再做一个归纳说明,因为至尊仁波切在前面详细的说明,这里简略再做一个归纳说明,所以这里谈到,又,净行所缘,这个「又」是指前面已经把每一项都已经解释说明完毕了,又再做一个说明补充归纳的解释,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是为了什么目的?它的必要性何在?再一项一项又做了说明

  徧满(周徧)所缘,离前所缘非更别有,徧满所缘就是在三者之前,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徧在这三种所缘里面,把这三种所缘整体再做一个解释,三种所缘里面能缘取的有境应该是什么样子?所缘取的对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会达到什么效果?这方面整体来做一个解释,这种整体方面的解释就是徧满所缘。

  至尊仁波切在徧满所缘讲了三个大纲,即能缘取的有境是什么性质?所缘的对象又是什么性质?然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是在徧满所缘所讲的,所以徧满所缘并没有特别指出某一个对境,然后我去缘取它,不讨论这个。它只是总体来讲有境是如何来进行?对境又是什么子?然后发挥什么效果?并没有个别指出哪一个对境,缘取它来实修,徧满所缘不是指这个意思,因此才说徧满所缘,离前所缘非更别有,「离前」就是前面三个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所以徧满所缘是这三个所缘总体做讨论,不是离开这三种所缘之外还有其他者。

  「故」是指前面三种所缘都有它的必要性,前面已经讲了这个所缘有它的必要性,那个所缘有它的必要性,这些具有各自必要性的所缘,了解了之后因此之故,即前面已经讲了各各所缘都有其必要性,所以怎么样,因此之故,故当依殊胜奢摩他所缘修三摩地,依殊胜的安止所缘来修等持的意思,这是因为前面谈到每一种所缘都有各自的必要性存在,因此之故,就应当缘取这些有它的必要性的所缘对境,然后来好好修安止,以这个方式来成就等持,应该要这样做,意思就是指没有必要性的那些所缘,缘取它来修安止没有用处。

  有缘块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显未达妙三摩地所缘建立(理论)。这是不懂修等持的理论,修等持的时候所缘对象是什么?这方面的理论都不懂,不是很善巧。对于具足必要性的对象当作所缘、而作实修应该要这样做的,故当依殊胜奢摩他所缘修三摩地,但是这些具有必要性的所缘对象也有前后次第的情形存在。

  首先,就内心的烦恼而言,从前辈子持续过来的烦恼,有一些已经串习形成,力量比较强的烦恼,譬如贪念心比较严重;傲慢心较严重;瞋恨心较严重;嫉妒心比较严重,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有些烦恼是从上辈子持续串习所形成,有时候二个、三个烦恼,由前辈子串习所形成,所以这几个烦恼的力量就比较强大。首先要先把这些力量较大的烦恼压伏,才能够实修,在压伏这些烦恼方面而言,要靠净行所缘,先把这些力量强大的烦恼压伏之后来修安止,当然也比较可以达成。

  在净行所缘上,一方面压伏以前串习力量强大的烦恼,一方面就在这个所缘上面来达成安止,也是可以的。如果必要性是考虑到这一点,要达成安止的话,这个项目就已经可以达成了,修安止也就足够了,也就可以达成了。

  假设现在将目标放在产生胜观,则所缘境就要转变成善巧所缘。这是考虑到必要性来讲,如果我的必要性是抱着一个期望,目的是安止达成之后,还要达成胜观,如果把这个当作目标,要先靠净行所缘,把串习力强大的烦脑压伏,观察烦恼没有了,就可以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来观修,因为这样可以达成将来的目标、可以产生胜观,如果要以这个为目标的话,可能所缘就要转变成善巧所缘。

  假设烦恼压伏之后,如果烦恼还会再产生,就要把净行所缘再持续的作实修。若要以证悟无我的意义,产生胜观当为目标那么所缘要改为善巧所缘,在自己胜观的产生方面就会有很大帮助。

  假设不仅是这个样子,还要去对治整体的烦恼,就要以净烦恼所缘,四谛十六行相作观修,以这个方式去对治整体的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都会引发烦恼,轮回、涅槃的一切万法都是烦恼产生的基础,所以把四谛的实行相好好观修作一个了解,由净惑所缘把内心烦恼的引发这部份灭掉,如果有这个目标,那所缘的对境又要转向净惑所缘。所以缘取四谛十六行相来观修,以这个观修作为整体烦恼的对治,那就有这个必要性存在。

  可见三种所缘,它的必要性当然也不一样,不过它的层次,好像也有稍微往后面提升的情况,比起净行所缘而言,善巧所缘的层次好像比较高级,但要视自己能力作衡量标准。若自己在善巧所缘的部分还不能够达成的话,能力还不足够,应该把净行所缘再三持续作实修,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要以自己的能力作观察,顺着自己的能力、程度去选择才是比较好的方式。

  所缘有这么多类型,表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假设缘取没有必要性的对境,当作所缘来观修,如缘取木头、石头作观修最初好像很容易达到内心的安住,也会引发等持,但对达成正式的安止是没有作用的,因为不能灭烦恼,也就是无法产生正式的安止。所以缘木头、石头作实修者,可能是「未达妙三摩地所缘建立(理论)」,表示他未通达所缘对境的理论。

  因为当一开始缘取木头和石块的时候,心好像容易很安住,好像很有帮助,这是因为对境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缘取它心很容易安住下来,但是后面要达成安止,要对付烦恼时,就没有帮助、用处,没有必要性。表示这样的禅修者(修定者)没有通达所缘对境应该是什么的理论。

  外道的书曾提过,对所贪念的女朋友,会引发我贪念之心,我一样可以缘取这个对境,心很容易专注在上面,故心很容易安住、产生等持,用这个方式也可以来作实修,不过依靠这种方式没有办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