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式實修,把這些動蕩不安的心排除,然後心穩定下來,要産生等持就容易多了,這是淨行所緣的必要性。在這方面它是一個很特別所緣對象,這是講它的必要性。
其次是善巧所緣。善巧所緣,是能破離彼諸法之補特伽羅我,隨順引生通達無我毗婆舍那(勝觀),故是極善奢摩他(安止)所緣。這是非常善好安止的所緣對象,就善巧所緣是安止當中最好的,因爲學安止的目的,當然最後是要産生勝觀。如果緣取善巧所緣如補特伽羅無我等等,緣取這個部分來修安止,好好的實修,後面要引發毗婆舍那(勝觀)就很容易、會有特別的幫助,就這個方面而言是一個很特別、非常好的安止所緣的對象。
淨惑所緣,能總對治一切煩惱,故義極大。淨煩惱所緣,世間道清淨煩惱,出世間道清淨煩惱。二種類型中,世間道淨治煩惱,是要思惟欲界粗糙,初靜慮天寂靜,然後初靜慮天粗糙,二靜慮天寂靜,就輪回的世間而言,下界粗劣,上界甚好,這樣觀修的話第一個會把世間的煩惱,現前的部分完全滅掉(消除掉),這種方式的實修就是世間道淨惑所緣的觀修方式。
出世間道的淨惑所緣,初地以上才有,因爲得到見道位之後才能夠達成,資糧道、加行道都沒有,小乘、大乘都是如此,見道位之後才有,見道位時後遍計的煩惱才能夠形成對治,修道位的時候俱生煩惱的對治才能夠形成,所以要見道位之上才有的,這種觀修的方式是總體對治一切的煩惱,在這方面就有最大的效果,非常有必要性的。
可能大家有這麼一個問題,前面談到補特伽羅無我觀修,是屬于善巧所緣。後面淨煩惱的所緣,不是又包括了嗎?恐怕前前後後不太一樣。因爲前面講的是補特伽羅無我的觀修,如果是補特伽羅無我觀修的話,資糧道有、加行道也有,但是後面講淨惑所緣的時候,就我執的對治而言,能夠去對付我執,見道位才能夠産生。就我執而言,遍計的部份,它的對治的力量要見道位才形成,俱生的部份,對治的力量要到修道位才能夠形成,所以見道位之前都沒辦法去對付我執。可是就算沒有得到見道位,前面資糧道、加行道也可緣取補特伽羅無我觀修,但是要對付我執、要有力量把它打敗,恐怕要見道位才會有,因此這二者就不太一樣了。
得到見道位的時候,才能夠斷除遍計的部份,才具有威力。那先要了解什麼是遍計的煩惱,就煩惱而言是指得到解脫方面的障礙,在獲得解脫這方面形成的障礙稱爲遍計煩惱(對四谛取舍不了解、愚昧無知)。遍計煩惱要怎麼斷掉呢?即苦谛見道所應斷、集谛見道所應斷、滅谛見道所應斷、道谛見道所應斷,這些都是屬于煩惱,要把它滅掉,要如何滅掉呢?要觀修四谛,不只是觀修還要現證,已經現證後再繼續觀修就有威力,把對四谛取舍愚昧無知這部份排除、消滅掉,這都是指出世間淨惑所緣。
出世間淨惑所緣,談到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的觀修方式(352頁倒數第6行),第二所緣,第一種是世間淨惑所緣,第二種是出世間淨惑所緣。出世間淨惑所緣就是四谛中無常等十六行相的觀修,出世間的淨惑所緣是得到見道位以後才有。
世間道淨惑所緣要思惟欲界是不好的,上二界是好的(初靜慮天是好的、二靜慮天是好的),這樣再叁思惟的話,會成爲整體欲界煩惱總體的對治,因爲是思惟整個欲界都不好,上界比較好,這樣思惟當然會變成欲界煩惱整體的對治。所以這個部分跟前面善巧所緣的必要性不相同,跟淨行所緣的必要性也都完全不相同。
如果就出世間道淨惑所緣而言,觀修四谛十六行相也會變成整體遍計煩惱的對治,因此就不像淨行所緣對治某一個煩惱,或善巧所緣去專心善巧某一部份,都不是這個樣子,必要性完全不一樣,所以就淨惑所緣它會成爲一個總體煩惱的對治,在這方面是它的必要性,所以詞句裏才會談到(353頁第叁行)淨惑所緣,能總對治一切煩惱,這是指能夠從總體方面去對治煩惱。譬如世間道的淨惑所緣,會變成總體欲界煩惱的對治,如果是出世間道淨惑所緣,會變成總體遍計煩惱的對治,亦即總體去對治總體的煩惱。
這個段落是再做一個歸納說明,因爲至尊仁波切在前面詳細的說明,這裏簡略再做一個歸納說明,所以這裏談到,又,淨行所緣,這個「又」是指前面已經把每一項都已經解釋說明完畢了,又再做一個說明補充歸納的解釋,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是爲了什麼目的?它的必要性何在?再一項一項又做了說明。
徧滿(周徧)所緣,離前所緣非更別有,徧滿所緣就是在叁者之前,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周徧在這叁種所緣裏面,把這叁種所緣整體再做一個解釋,叁種所緣裏面能緣取的有境應該是什麼樣子?所緣取的對境應該是什麼樣子?然後會達到什麼效果?這方面整體來做一個解釋,這種整體方面的解釋就是徧滿所緣。
至尊仁波切在徧滿所緣講了叁個大綱,即能緣取的有境是什麼性質?所緣的對象又是什麼性質?然後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些都是在徧滿所緣所講的,所以徧滿所緣並沒有特別指出某一個對境,然後我去緣取它,不討論這個。它只是總體來講有境是如何來進行?對境又是什麼子?然後發揮什麼效果?並沒有個別指出哪一個對境,緣取它來實修,徧滿所緣不是指這個意思,因此才說徧滿所緣,離前所緣非更別有,「離前」就是前面叁個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所以徧滿所緣是這叁個所緣總體做討論,不是離開這叁種所緣之外還有其他者。
「故」是指前面叁種所緣都有它的必要性,前面已經講了這個所緣有它的必要性,那個所緣有它的必要性,這些具有各自必要性的所緣,了解了之後因此之故,即前面已經講了各各所緣都有其必要性,所以怎麼樣,因此之故,故當依殊勝奢摩他所緣修叁摩地,依殊勝的安止所緣來修等持的意思,這是因爲前面談到每一種所緣都有各自的必要性存在,因此之故,就應當緣取這些有它的必要性的所緣對境,然後來好好修安止,以這個方式來成就等持,應該要這樣做,意思就是指沒有必要性的那些所緣,緣取它來修安止沒有用處。
有緣塊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顯未達妙叁摩地所緣建立(理論)。這是不懂修等持的理論,修等持的時候所緣對象是什麼?這方面的理論都不懂,不是很善巧。對于具足必要性的對象當作所緣、而作實修應該要這樣做的,故當依殊勝奢摩他所緣修叁摩地,但是這些具有必要性的所緣對象也有前後次第的情形存在。
首先,就內心的煩惱而言,從前輩子持續過來的煩惱,有一些已經串習形成,力量比較強的煩惱,譬如貪念心比較嚴重;傲慢心較嚴重;瞋恨心較嚴重;嫉妒心比較嚴重,每個人的情況不太一樣。有些煩惱是從上輩子持續串習所形成,有時候二個、叁個煩惱,由前輩子串習所形成,所以這幾個煩惱的力量就比較強大。首先要先把這些力量較大的煩惱壓伏,才能夠實修,在壓伏這些煩惱方面而言,要靠淨行所緣,先把這些力量強大的煩惱壓伏之後來修安止,當然也比較可以達成。
在淨行所緣上,一方面壓伏以前串習力量強大的煩惱,一方面就在這個所緣上面來達成安止,也是可以的。如果必要性是考慮到這一點,要達成安止的話,這個項目就已經可以達成了,修安止也就足夠了,也就可以達成了。
假設現在將目標放在産生勝觀,則所緣境就要轉變成善巧所緣。這是考慮到必要性來講,如果我的必要性是抱著一個期望,目的是安止達成之後,還要達成勝觀,如果把這個當作目標,要先靠淨行所緣,把串習力強大的煩腦壓伏,觀察煩惱沒有了,就可以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來觀修,因爲這樣可以達成將來的目標、可以産生勝觀,如果要以這個爲目標的話,可能所緣就要轉變成善巧所緣。
假設煩惱壓伏之後,如果煩惱還會再産生,就要把淨行所緣再持續的作實修。若要以證悟無我的意義,産生勝觀當爲目標那麼所緣要改爲善巧所緣,在自己勝觀的産生方面就會有很大幫助。
假設不僅是這個樣子,還要去對治整體的煩惱,就要以淨煩惱所緣,四谛十六行相作觀修,以這個方式去對治整體的煩惱,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萬法都會引發煩惱,輪回、涅槃的一切萬法都是煩惱産生的基礎,所以把四谛的實行相好好觀修作一個了解,由淨惑所緣把內心煩惱的引發這部份滅掉,如果有這個目標,那所緣的對境又要轉向淨惑所緣。所以緣取四谛十六行相來觀修,以這個觀修作爲整體煩惱的對治,那就有這個必要性存在。
可見叁種所緣,它的必要性當然也不一樣,不過它的層次,好像也有稍微往後面提升的情況,比起淨行所緣而言,善巧所緣的層次好像比較高級,但要視自己能力作衡量標准。若自己在善巧所緣的部分還不能夠達成的話,能力還不足夠,應該把淨行所緣再叁持續作實修,應該是這個樣子。所以要以自己的能力作觀察,順著自己的能力、程度去選擇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所緣有這麼多類型,表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假設緣取沒有必要性的對境,當作所緣來觀修,如緣取木頭、石頭作觀修最初好像很容易達到內心的安住,也會引發等持,但對達成正式的安止是沒有作用的,因爲不能滅煩惱,也就是無法産生正式的安止。所以緣木頭、石頭作實修者,可能是「未達妙叁摩地所緣建立(理論)」,表示他未通達所緣對境的理論。
因爲當一開始緣取木頭和石塊的時候,心好像容易很安住,好像很有幫助,這是因爲對境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緣取它心很容易安住下來,但是後面要達成安止,要對付煩惱時,就沒有幫助、用處,沒有必要性。表示這樣的禅修者(修定者)沒有通達所緣對境應該是什麼的理論。
外道的書曾提過,對所貪念的女朋友,會引發我貪念之心,我一樣可以緣取這個對境,心很容易專注在上面,故心很容易安住、産生等持,用這個方式也可以來作實修,不過依靠這種方式沒有辦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