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达成安止的,不能够对治烦恼,只会使烦恼增加,对灭掉烦恼是没有用处的。可是外道却认为,对我的心一开始的安住好像有帮助,因此用它来作实修。其实这个对后面对治烦恼是无意义的,也没帮助、没有必要性。这种实修是表示没有通达观修所缘的理论。这是解释「有缘块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中「等」这个字,除了木头石头以外还有其他的解释。
一般来说,修安止所缘的对象粗细不同,让我们得到安止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些都有影响的。缘取对境若较细分、困难,要得到安止当然也困难些,若缘取的对象比较容易、简单,要得到安止也就比较容易。譬如说,缘取空性而得到安止,那是多么的困难!比起这个,缘取无常得到安止,不是更加容易多了,如果跟缘取无常得到安止比较的话,那么缘取我自己身体、缘取出入息,要得到安止,不是更加容易多了。所以所缘对象粗细不同,主体本身要得到安止的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
若一开始修安止时,缘取自己的身体、出入息实修,也得到安止,但是这样是无法得到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因为他缘取的是自己的身体、出入息而已,所以已经得到安止后,还要开始再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来修安止,然后才会得到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那又要很辛苦作实修。所以在还没观修安止前,先想办法将自己粗分的贪心,粗糙的妄念、散乱灭掉,暂时先不要缘出入息、缘取身体修不净观,而直接缘取补特伽罗无我作观修,一方面观修安止也得到安止,也得到缘取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等于是花一道手续、辛苦,就可以得到了,不必分成两次来作,所以如果观修安止就直接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来修安止,不仅成就了安止,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也得到了,即同时一起,毕其功于一役,花一次心血,二个功效都有。
假设不是这种情况,就如前面所谈到的,先缘取出入息,然后缘取我身体,辛苦劳累修…修,得到安止了,得到安止之后有没有得到缘取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呢?没有。已经得到安止之后,为了要得到缘取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又再辛苦作实修,然后又再缘取补特伽罗无我观修,然后才得到缘取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要花很多的心血。因此如果先把粗糙的烦恼压伏,内心妄念、散乱先把它压伏,然后修安止。修安止的时候直接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来修安止,就比较容易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缘取补特伽罗无我的安止与缘取四谛十六行相的安止又不一样。如果不是只有缘取补特伽罗无我修安止,而是把目标放得更大、更加深入、意义更大,要缘取四谛十六行相作观修(这是指有这种能力的人),即前所谈禅修者本身有能力直接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来修安止。现在假设这个人能力更高,从最初修安止的时候,就想我缘取的对境要比补特伽罗无我的意义,更多更加深入,有此能力的人,那一开始就缘取四谛十六行相来作观修,如果这样的话,他不仅得到安止,缘四谛十六行相的安止也得到,就真的是毕其功于一役。
若不直接缘取四谛十六行相来修的话,可能先缘出入息、身体得到安止,这与缘取补特伽罗无我得到安止又不一样,得到这个安止已经很辛苦劳累,又要开始去修缘取补特伽罗无我,然后再得到安止,但这并不是缘取四谛十六行相得到的安止,所以又开始缘取四谛十六行相修安止,非常辛苦劳累实修,又得到一个安止,前前后后非常劳累辛苦啦!因此这里最主要是禅修者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分析。
缘取四谛十六行相来修安止,又得到安止,但这也不是得到缘空安止,这也不一样的,前面谈到缘空的安止是最困难的。因此要看情况来进行,如果在修安止的时候,想得到缘空的安止,因此朝这个目标去前进。想要得到缘空的安止,前面要先证悟空性,然后才有可能缘空性得到安止,也就是只要得到缘空安止,其它的不要,如果这样等待下去,那实在太可惜了,在未了悟空性,没有缘空安止之前,都不去修安止,其他的安止也不修,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佛尊阿底峡在《道炬论》谈到,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要迅速圆满,要靠神通的威力,而引发神通当然要靠安止,那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见安止是多么重要。现在说安止非常有必要,我就是要先得到缘空安止。可是得到缘空安止是最困难的,因为必须先证悟空性,才有可能缘取空性观修安止,得到缘空安止。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安止都不要实修了,若是这样想,那实在太可惜了。
观修安止时,至少要先产生造作菩提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尚未产生造作菩提心的情况之下,修安止虽然可以得到安止,修观,观也得到了,最后就引发神通,引发神通之后只追求自利,伤害其他众生的事,会愈作愈多,我执也愈来愈强烈。如果是这种情况,好一点的堕入下乘门,更遭糕的是堕入三恶道,因为有神通威力,造作了许多入三恶道严重的罪业。这种情况就是修安止的前面,没有产生造作的菩提心,所以应当说造作菩提心没有产生前,不应当如此来作实修,首先要好好重视造作菩提心,这也是至尊仁波切,把安止的讨论放在后面的原因。
在没有神通威力之下,我执都非常强烈,所做的都是我执的事情,如果有了神通之后,又得到了增加我执威力的工具,此时,心中所想的皆是自私自利的事,运用神通力,骗他人让自己得利,诈骗、伤害他人的工具我都有了,那大概都是造作严重的罪业,所以通常在造作菩提心还没产生之前,不要去修还比较好呢!
又有说,这是破除对方的主张,之所以要破除,是因为前面本派谈,修安止要缘取什么对境?所缘对境就很多,净行所缘有五种,善巧所缘又很多种,净惑所缘又很多种,已经讨论很多所缘取对境是什么?因此有人主张,如果实修安止、胜观时,应当无所缘取而观修。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有缘取都是妄念,都是谛执,只要缘取某一个对象之后来观修,就不是观修。因为既然是缘取某一个对境就是妄念,就是谛执,有人提出这样的主张。
下文:「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着相,遂以不系所缘无依而住,谓修空性」任何一个所缘(只要能指出一个所缘)然后心专一安住在上面,此即对行相的执着、就是妄念、就是谛执,因此「遂以」,这是对方的主张,不系所缘无依而住,谓修空性。因此不要缘取任何的所缘,应当没有任何所缘,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些根本就不必要,应该安住在无所缘取中,这样来观修才是正确的,这样才称为观修空性。不系所缘无依而安住,才称为观修空性,有人提出这么一个主张。所以至尊仁波切破除这种主张说:「此是未解修空之现相(样子)」,主张者看起来就是不了解观修空性的样子。
对方主张:应当没有所缘的对象,所以要无依靠之处安住而观修(无依而观修),至尊仁波切破除此主张:「当知尔时若全无知,则亦无修空之定,若有知者,为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有所知故,即彼心之所缘,以境与所缘所知,是一义故」若主张无所依而观修,即在没有所缘的对境来作观修,如果这样做的话,在观修当时有没有有境的心识本身?假设没有有境能知心识本身,那就没有观修者;因为没有所依的对境,所以也没有能知心识(有境)存在,那没有能观修者存在,也就没有观修,就不能称为观修。
如果现在是在观修,有一个能知心识(观修者)存在,因为他是某个对境的能知者之故,所以我们才把他安立为有境(能知的心识),他之所以成为能知的心识,因为他依于一个对境来安立,相对于对境而安立出有境(能知的心识)。若主张把能知的心识当成有境,就一定要靠他所了知的对境来安立他是有境,只要是一个被了知的对境,那就是所缘、就是所知,这都是同义词,所以你说无依而观修只是骗子的话而已,因为对境与所缘、所知是同义词,既然是跟有境相对的对境,那就是一个所缘,既然前面说无所依而观修,现在又说有一个所缘,故前说无所缘而观修,这只是一个假的话而已。
因为依于这个对境才能安立有境,所以有一个能知的心识、有境存在,就表示它是靠一个对境来安立,那个对境就是所缘、所知,这是一个同义词。既然有所缘,前面你又说无所缘而观修,不是执着行相,然后说至尊仁波切所说观修的方式是执相、是妄念,因为他有所缘。如果这样说,那从你的推论得知,你的观修也是有所缘,也是有对境,所以你的观修也是妄念、也是执相。
我们有时会说,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本身就是一种思惟,因为他思惟着:「不要思惟」。假设不作任何思惟,就像泥土、石头一样,好像完全睡着了。像这样完全没有思惟并不能称为观修,因为已经睡着了,如何能称为观修呢?没有对境不要思惟的意思是:在我的内心里,任何对境都不要让它出现。内心对境出现这部份我把它压住、灭掉,让它全部不要出现,就称为没有对境存在,这句话还有他的对境,因为无对境就是对境,这是一种无遮。
我现在所观修的对境就是没有对境,把没有对境当成对境,这是无遮的方式,那不是还是有对境吗?观修本身一定要有个有境的心识(能观修者)存在,观修的心识是把无对境当成是它的对象。「无对境」的意思是,任何对境都不让它出现,安住在这里,把「没有对境」当成「对境」。譬如,非实有法是实有法的反面,缘取这个也是一种无遮。无实有法也是一个对境,因为它是一个无遮的方式。
观修「无所缘取、无所依」是指内心所要出现的对境,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对境,全部都不要出现,如此观修时,心识所缘取的对境就是缘取「没有对境」来当它的对境。至尊仁波切主张观修一定有对境,只不过像前面所提的例子,把无对境当作他的对象,也就是缘取这个来作观修,凡是观修皆有其对象存在,至尊仁波切以此方式破斥对方的主张。对方以无所缘(无所依)而来观修,这样才没有执着行相,至尊仁波切说这样也有缘取的行相,之所以有缘取的对境的原因,是有一个能知的心识存在,那一定有它的对境。
就观修空性而言,并非将我们的心识灭除,心识是持续之流,是不能灭掉的。从无始轮回以来,一直持续流动到现今,将来还要继续流动下去,所以心识本身是个续流,只要心识存在,就会有对境在心识出现而成为对境,一定会有的。那灭除是灭除什么呢?在我们的心识对境有时以错乱的方式出现,我们对于对境的了解错乱,它在心识中会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出现,我们要将这种错误灭掉。
对境本应如理如实地以本来面貌(究竟实相、正确的方式)出现在我们心识中,应该要这个样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对境以错误方式出现时,我们就要将错误灭掉,要灭掉的是这个。观修空性是对境在心识中出现时,我们内心对它错乱的了解要排除掉,让对境究竟的实相如理如实地以原来面貌在内心出现。对境究竟的实相是什么呢?就是空性。
让对境真正究竟的实相在内心明白、清晰地出现,那么内心的了解、明白的能力更加强大了,了解到究竟的实相。所以内心是更加聪明了解最准确、最清晰的。除此之外,不是把内心弄得完全不明白、完全不了解,完全不能认知,好似一个傻瓜笨蛋一样,这样就不能当作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3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