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欲、知足、斷諸雜務、清淨屍羅、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這六個項目裏面,應當要以「清淨屍羅、觀欲過患」作爲重點,了解第六項“觀欲過患”,斷除貪欲的過失,了解觀欲過患與住相隨順處爲主要。就是有六個項目,六個項目裏面應當以「清淨屍羅、觀欲過患」跟「住隨順處」當做最主要的部分了。
因此之故,許多人會來問到說什麼時候可以去閉關?這個問題要看這些資糧齊備、不齊備來做一個決定。或者是有人想要蓋閉關房給大家作實修,也問了:「我在這個地方蓋閉關房好嗎
」、「我在那個地方蓋閉關房好嗎
」如何呢
也是要看這些條件齊備、不齊備才能夠做決定。
第二個條件是“少欲”,是減少欲望的意思。不貪衆多善妙衣服等等事物。一般來講欲求、欲望是指沒有,很想要去得到它,這稱之爲“欲”。如果說已經有了,但是我還要越來越多,這個就稱之爲不知足。總而言之,沒有的部分,想要去得到它,而且得到的更好,已經得到的覺得太少了,還要再更多。這種想法應當要去除掉。
所以首先是“少欲”,不要貪念、不要貪求很多的這些好的衣服、物品。日常生活之中,經常要運用的部分,自己的法衣、念珠、供品、或者是佛堂所擺設的佛像,自己住處所運用的坐墊、房子…等等。假設想到它要更加的好、要更加的多,這種想法不能做到少欲。這個是說自己所住的地方,要再多一個房間多麼的好,好好的作一個准備。佛堂裏面再增加這尊佛像、那尊佛像、或者看一看又少一尊黃金的佛像、這個要准備一下下。供品裏面看一看少了八吉祥物這個准備一下下,現在所沒有的部分希望要得到的,這種想法很多的話就沒有做到少欲,少欲求之心就是沒有做到。因爲眼睛一看、內心想,就想很多。如果欲求之心太過強烈的話,心完全不能夠穩定安住,因爲放眼一看佛堂之中,就會想到少了一尊黃金的佛像,産生的欲求之心又要再想、又再想,就會變成一個毛病了。
因此,“少欲”是非常有必要的,假設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內心永遠都在引動之中,內心都在蠢蠢欲動之中。因爲心一直想這個也需要、那個也需要,所以心被這個欲望牽引而去,也就不能夠堅定安住、穩定安住。禅修幾分鍾讓心能穩定下來,眼睛睜開一看,佛堂裏面,這個又要、那個又要、又要准備這個、又要准備那個,心不可能堅固安住下來,所以“少欲”是很有必要的。再其次是“知足”,知足是指目前的情況,不管如何就算是再怎麼糟糕!所擁有的一切物品,再怎麼壞!再怎麼糟!內心也要知足,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第叁個條件是“知足”。知足,指自己目前情況不管如何糟糕,內心也要知足。不知足就會覺得不夠,還要更好的。譬如,閉關要用的東西,若內心覺得不夠好,那麼內心的力量會不夠堅強。心要安住時,需要有一股堅定力量、自主的力量。若自主力量不夠,心裏會常想這些物品不好。要知道,知足是個非常重要的優點,要想辦法讓自己內心知足。知足才能樂,把知足當作非常重要的莊嚴,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斷諸雜務
雜務,指世俗事。將世俗的事情全部放下,「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這些都指在閉關時候應避免的事。閉關時,若還要進行買賣交易,那麼內心會有很多盤算,這當然是不可以的。所以一位貿易者,在閉關時應將自己的工作全部暫停。通常在閉關時,不要與別人有太多的聯絡,醫生幫人把脈、驗血等也要暫時擱置,或占蔔星算者,即使是在幫人,也要暫時放下。因爲這些工作都要耗損心力,心要思惟的多,心思惟多了,當然心是在動蕩不安中,通常連寫作也要放下,弘法利生如講說、辯論跟撰寫也要放下,以免內心一直動蕩不安。
第五、清淨戒律(屍羅)
「于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清淨戒律,指不論在接受別解脫律儀或菩薩律儀時,都做了很多承諾,這些承諾都要好好守護。這些承諾有的是戒罪、有的是性罪,當違背時,本身就是一個罪業,是自性罪。但,有些是在諸佛面前允諾,那些事要做,那些事不做,如果違背就是製戒罪。
這些學處基本上都不應該去違背它。若有違背的話,內心要立刻産生後悔,馬上要忏悔還淨,把罪業去除掉。一般而言,就清淨戒律這一部份,上等者根本不會去沾染戒罪及性罪,即便沾染了也會立刻産生後悔,進行忏罪,使戒律清淨。
清淨戒律這一部份是極爲重要的,若戒律不能清淨,讓十方諸佛、菩薩的內心不高興,因爲在他們跟前所答應的部份沒有做到。從另一角度來看,對他們也是一種欺騙,其次是內心證悟功德,絲毫不能産生。
密咒乘門有特別談到,假若不能守護誓言,即便經過多生多劫的努力實修都不能成就。不僅如此,還會成就地獄等等,那就太危險了。現在修安止的段落,不是有這麼大的危險,但是,恰如其分的傷害一定會産生的,無論如何,證悟的功德都不會産生,因此清淨戒律是非常重要的。
後面歸納出六項當中,有叁項是最重要的,清淨戒律便是其中一項。
第六、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
貪欲會造成我們將來被殺害、被捆綁等現法毛病(這輩子的毛病),而且下輩子會墮到惡道去,故應斷除貪欲等妄念。輪回中美好及不美好的事物,都是無常,都會毀壞的法,不久就會跟我們分開,爲什麼要對它們起貪呢?若以這樣的觀修,就可斷掉貪欲的妄念。
這個段落主要是指,輪回中對于美好事物的貪欲執著心應去除掉,而不是把這東西破壞,應該是去除對美好事物的貪欲心。一般而言,貪欲心是個非常強烈的搶奪者,會搶走我們的內心。因爲心要維系在對境上,但貪欲很容易將心拉走,讓心遠離對境,而變得不由自主。貪欲是煩惱當中的一個主要者,會將心拉走,當然心就不能安住在對境上。這個段落要講的是對輪回美好事物的貪欲,無論如何要去除掉,因以貪欲心爲助緣會把心力搶奪走,離開對境,安止當然不可能産生,後面所談的叁個主要項目中,其中之一就是觀察貪欲的過患。
「此如修次中編之意,于聲聞地應當廣知」。這裏主要是蓮花戒的《修次中編》中所開示的六個項目。聲聞地的資糧一共有十叁項,蓮花戒將這十叁項濃縮爲六項。這裏說,「此如《修次中編》之意」指,根據蓮花戒所著《修次中編》的主張、思想,寫成六項而表現于此。但蓮花戒的思想,主要是追隨《聲聞地》而來。假如想知道更詳細內容,就要去看《聲聞地》。
這六個項目簡單的歸納:
1、要閉關修安止之前,先想好住的處所,准備好閉關之處,即外在順緣已經齊備了。
2、3、到了閉關之處,要實修了就要看內在的順緣有沒有齊備,若沒做到少欲知足也是不行的。
4、平常利生之事如看病占蔔等全部放下。
5、安止本身是證悟的的果,這個果功德要在內心産生。在上師、諸佛前所承諾的戒律,無論如何都要清淨。否則,證悟的功德當然不會産生,所以清淨戒律這一項,應當做爲實修的根基,才能産生安止的證悟。
6、內心深處,若對輪回的美好産生貪愛,將導致實修安止的一個大障礙的力量,故應去除貪欲貪欲等等妄念。
後面兩項:清淨戒律主要是指果,果是安止的證悟,果的産生其根本就是清淨戒律。正行實修安止時內心容易渙散至其他喜愛的對境,對實修將産生阻礙,故應斷除貪欲貪欲等等妄念。
這六項功德都齊備後,才能順利、安靜、平穩的進行實修。所以,現在我們都還不到修安止之段落,應當是好好的去齊備安止的順緣。
其次至尊仁波切談到,安止沒有産生要産生,已經産生要沒有衰損,沒有衰損之後還要不斷地增長增廣,其條件歸納起來就是這六項。所以第347頁第1行:「如是六法能攝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宗要是關鍵要點,能攝就是能夠包括關鍵要點。
等持沒有産生,要使它産生;已經産生的還要不衰損;不衰損之後還要增長增廣,能夠達成這些關鍵的重點,濃縮起來就是這六個項目。特別以「清淨屍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爲其主要。
其中「住相順處」是外在之順緣,作爲根基的是「清淨屍羅」。要去除正行實修的障礙,就要去除貪欲妄念(觀欲過患),這叁項最爲主要的意思是如果這叁項齊備的話,也可以觀修安止。
善知識種敦巴開示,「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不足)所致。」平常我們總認爲,實修安止最重要的方法是,實修口訣、教誡,如果實修不好,大概是沒有按照口訣、教誡好好的實修吧!因此導致安止的證悟沒有産生。但有些人即使將口訣好好觀修證悟也還是沒産生,這是什麼因素呢?是安止的資糧不齊備而導致的。因此善知識,種敦巴便有了以上的開示。
「言(安止)資糧者即前六法」即蓮花戒所談到的前面六項。安止的資糧不僅如此,還有其他安止的資糧。如,六度的第一項到第四項,都是安止的資糧,「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此六度都是菩薩行持)。六度中的安止(不是一般的安止),指的是第五項「靜慮」波羅蜜;前四度是「靜慮」波羅蜜(安止)的資糧。
這些條件都齊備的話,靜慮波羅蜜(安止)也就能夠成就了。所以《修次初篇》談到:「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布施);善住屍羅(持戒);性忍衆苦(安忍);勤發精進(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靜慮波羅蜜)」。指前四項是引發安止(靜慮波羅蜜)的資糧。因此之故,《解深密經》說:「施等爲後後因」。布施是持戒之因;持戒是安忍之因;安忍是精進之因;精進是靜慮之因;靜慮是勝慧之因。前面爲因,後面爲果。
《大乘經莊嚴論》所談到的「依靠前項生後項」(六度波羅蜜都要靠前面的項目生出後面的項目)。譬如,靠布施産生持戒而言,「若能不著利等諸欲」,不著這些貪欲,心裏有可舍棄它,能舍之心這就是布施的本質。對輪回的安樂(如家庭美滿)可以舍棄而出家,這就是布施了。
導師釋迦牟尼佛、尊者阿底峽都是出生于王宮貴族。那個時代,沒有比他們更有財富的人了。但這一切的財富,他們都可以放棄,並離開家庭而出家,這就是布施的實修。由布施的實修中,進而再爲戒律的實修。這其中有許多難行苦行,輪回中,被認定是快樂的事物,都被他們舍棄了,離家而修行,當然會遇到許多辛苦。但,這些辛苦都是自願接受,有「我很喜歡」的這種想法産生,這稱爲安忍。
持戒實修時,內心當然有很多痛苦,遇到很多艱辛困苦的時候,不能當作是重擔,應當作是我的莊嚴,我要高高興興地去接受它,如此的實修就是安忍。這樣,經年累月,如水流般不斷持續進行,就是精進了。如果這些條件都齊備了,那麼,安止迅速能成就,靜慮波羅蜜也可迅速達成。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1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