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1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少欲、知足、断诸杂务、清净尸罗、断除贪欲等诸恶寻思」。这六个项目里面,应当要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作为重点,了解第六项“观欲过患”,断除贪欲的过失,了解观欲过患与住相随顺处为主要。就是有六个项目,六个项目里面应当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跟「住随顺处」当做最主要的部分了。

  因此之故,许多人会来问到说什么时候可以去闭关?这个问题要看这些资粮齐备、不齐备来做一个决定。或者是有人想要盖闭关房给大家作实修,也问了:「我在这个地方盖闭关房好吗

  」、「我在那个地方盖闭关房好吗

  」如何呢

  也是要看这些条件齐备、不齐备才能够做决定。

  第二个条件是“少欲”,是减少欲望的意思。不贪众多善妙衣服等等事物。一般来讲欲求、欲望是指没有,很想要去得到它,这称之为“欲”。如果说已经有了,但是我还要越来越多,这个就称之为不知足。总而言之,没有的部分,想要去得到它,而且得到的更好,已经得到的觉得太少了,还要再更多。这种想法应当要去除掉。

  所以首先是“少欲”,不要贪念、不要贪求很多的这些好的衣服、物品。日常生活之中,经常要运用的部分,自己的法衣、念珠、供品、或者是佛堂所摆设的佛像,自己住处所运用的坐垫、房子…等等。假设想到它要更加的好、要更加的多,这种想法不能做到少欲。这个是说自己所住的地方,要再多一个房间多么的好,好好的作一个准备。佛堂里面再增加这尊佛像、那尊佛像、或者看一看又少一尊黄金的佛像、这个要准备一下下。供品里面看一看少了八吉祥物这个准备一下下,现在所没有的部分希望要得到的,这种想法很多的话就没有做到少欲,少欲求之心就是没有做到。因为眼睛一看、内心想,就想很多。如果欲求之心太过强烈的话,心完全不能够稳定安住,因为放眼一看佛堂之中,就会想到少了一尊黄金的佛像,产生的欲求之心又要再想、又再想,就会变成一个毛病了。

  因此,“少欲”是非常有必要的,假设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内心永远都在引动之中,内心都在蠢蠢欲动之中。因为心一直想这个也需要、那个也需要,所以心被这个欲望牵引而去,也就不能够坚定安住、稳定安住。禅修几分钟让心能稳定下来,眼睛睁开一看,佛堂里面,这个又要、那个又要、又要准备这个、又要准备那个,心不可能坚固安住下来,所以“少欲”是很有必要的。再其次是“知足”,知足是指目前的情况,不管如何就算是再怎么糟糕!所拥有的一切物品,再怎么坏!再怎么糟!内心也要知足,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第三个条件是“知足”。知足,指自己目前情况不管如何糟糕,内心也要知足。不知足就会觉得不够,还要更好的。譬如,闭关要用的东西,若内心觉得不够好,那么内心的力量会不够坚强。心要安住时,需要有一股坚定力量、自主的力量。若自主力量不够,心里会常想这些物品不好。要知道,知足是个非常重要的优点,要想办法让自己内心知足。知足才能乐,把知足当作非常重要的庄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断诸杂务

  杂务,指世俗事。将世俗的事情全部放下,「皆当断除行贸易等诸恶事业,或太亲近在家出家,或行医药算星相等。」这些都指在闭关时候应避免的事。闭关时,若还要进行买卖交易,那么内心会有很多盘算,这当然是不可以的。所以一位贸易者,在闭关时应将自己的工作全部暂停。通常在闭关时,不要与别人有太多的联络,医生帮人把脉、验血等也要暂时搁置,或占卜星算者,即使是在帮人,也要暂时放下。因为这些工作都要耗损心力,心要思惟的多,心思惟多了,当然心是在动荡不安中,通常连写作也要放下,弘法利生如讲说、辩论跟撰写也要放下,以免内心一直动荡不安。

  第五、清净戒律(尸罗)

  「于别解脱及菩萨律,皆不应犯性罪遮罪破坏学处,设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清净戒律,指不论在接受别解脱律仪或菩萨律仪时,都做了很多承诺,这些承诺都要好好守护。这些承诺有的是戒罪、有的是性罪,当违背时,本身就是一个罪业,是自性罪。但,有些是在诸佛面前允诺,那些事要做,那些事不做,如果违背就是制戒罪。

  这些学处基本上都不应该去违背它。若有违背的话,内心要立刻产生后悔,马上要忏悔还净,把罪业去除掉。一般而言,就清净戒律这一部份,上等者根本不会去沾染戒罪及性罪,即便沾染了也会立刻产生后悔,进行忏罪,使戒律清净。

  清净戒律这一部份是极为重要的,若戒律不能清净,让十方诸佛、菩萨的内心不高兴,因为在他们跟前所答应的部份没有做到。从另一角度来看,对他们也是一种欺骗,其次是内心证悟功德,丝毫不能产生。

  密咒乘门有特别谈到,假若不能守护誓言,即便经过多生多劫的努力实修都不能成就。不仅如此,还会成就地狱等等,那就太危险了。现在修安止的段落,不是有这么大的危险,但是,恰如其分的伤害一定会产生的,无论如何,证悟的功德都不会产生,因此清净戒律是非常重要的。

  后面归纳出六项当中,有三项是最重要的,清净戒律便是其中一项。

  第六、断除贪欲等诸恶寻思

  贪欲会造成我们将来被杀害、被捆绑等现法毛病(这辈子的毛病),而且下辈子会堕到恶道去,故应断除贪欲等妄念。轮回中美好及不美好的事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法,不久就会跟我们分开,为什么要对它们起贪呢?若以这样的观修,就可断掉贪欲的妄念。

  这个段落主要是指,轮回中对于美好事物的贪欲执着心应去除掉,而不是把这东西破坏,应该是去除对美好事物的贪欲心。一般而言,贪欲心是个非常强烈的抢夺者,会抢走我们的内心。因为心要维系在对境上,但贪欲很容易将心拉走,让心远离对境,而变得不由自主。贪欲是烦恼当中的一个主要者,会将心拉走,当然心就不能安住在对境上。这个段落要讲的是对轮回美好事物的贪欲,无论如何要去除掉,因以贪欲心为助缘会把心力抢夺走,离开对境,安止当然不可能产生,后面所谈的三个主要项目中,其中之一就是观察贪欲的过患。

  「此如修次中编之意,于声闻地应当广知」。这里主要是莲花戒的《修次中编》中所开示的六个项目。声闻地的资粮一共有十三项,莲花戒将这十三项浓缩为六项。这里说,「此如《修次中编》之意」指,根据莲花戒所著《修次中编》的主张、思想,写成六项而表现于此。但莲花戒的思想,主要是追随《声闻地》而来。假如想知道更详细内容,就要去看《声闻地》。

  这六个项目简单的归纳:

  1、要闭关修安止之前,先想好住的处所,准备好闭关之处,即外在顺缘已经齐备了。

  2、3、到了闭关之处,要实修了就要看内在的顺缘有没有齐备,若没做到少欲知足也是不行的。

  4、平常利生之事如看病占卜等全部放下。

  5、安止本身是证悟的的果,这个果功德要在内心产生。在上师、诸佛前所承诺的戒律,无论如何都要清净。否则,证悟的功德当然不会产生,所以清净戒律这一项,应当做为实修的根基,才能产生安止的证悟。

  6、内心深处,若对轮回的美好产生贪爱,将导致实修安止的一个大障碍的力量,故应去除贪欲贪欲等等妄念。

  后面两项:清净戒律主要是指果,果是安止的证悟,果的产生其根本就是清净戒律。正行实修安止时内心容易涣散至其他喜爱的对境,对实修将产生阻碍,故应断除贪欲贪欲等等妄念。

  这六项功德都齐备后,才能顺利、安静、平稳的进行实修。所以,现在我们都还不到修安止之段落,应当是好好的去齐备安止的顺缘。

  其次至尊仁波切谈到,安止没有产生要产生,已经产生要没有衰损,没有衰损之后还要不断地增长增广,其条件归纳起来就是这六项。所以第347页第1行:「如是六法能摄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长因缘宗要。」宗要是关键要点,能摄就是能够包括关键要点。

  等持没有产生,要使它产生;已经产生的还要不衰损;不衰损之后还要增长增广,能够达成这些关键的重点,浓缩起来就是这六个项目。特别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住相顺处」为其主要。

  其中「住相顺处」是外在之顺缘,作为根基的是「清净尸罗」。要去除正行实修的障碍,就要去除贪欲妄念(观欲过患),这三项最为主要的意思是如果这三项齐备的话,也可以观修安止。

  善知识种敦巴开示,「我等唯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不足)所致。」平常我们总认为,实修安止最重要的方法是,实修口诀、教诫,如果实修不好,大概是没有按照口诀、教诫好好的实修吧!因此导致安止的证悟没有产生。但有些人即使将口诀好好观修证悟也还是没产生,这是什么因素呢?是安止的资粮不齐备而导致的。因此善知识,种敦巴便有了以上的开示。

  「言(安止)资粮者即前六法」即莲花戒所谈到的前面六项。安止的资粮不仅如此,还有其他安止的资粮。如,六度的第一项到第四项,都是安止的资粮,「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静虑资粮」(此六度都是菩萨行持)。六度中的安止(不是一般的安止),指的是第五项「静虑」波罗蜜;前四度是「静虑」波罗蜜(安止)的资粮。

  这些条件都齐备的话,静虑波罗蜜(安止)也就能够成就了。所以《修次初篇》谈到:「若能不着利等诸欲(布施);善住尸罗(持戒);性忍众苦(安忍);勤发精进(精进),速能引发正奢摩他(静虑波罗蜜)。指前四项是引发安止(静虑波罗蜜)的资粮。因此之故,《解深密经》说:「施等为后后因」。布施是持戒之因;持戒是安忍之因;安忍是精进之因;精进是静虑之因;静虑是胜慧之因。前面为因,后面为果。

  《大乘经庄严论》所谈到的「依靠前项生后项」(六度波罗蜜都要靠前面的项目生出后面的项目)。譬如,靠布施产生持戒而言,「若能不着利等诸欲」,不着这些贪欲,心里有可舍弃它,能舍之心这就是布施的本质。对轮回的安乐(如家庭美满)可以舍弃而出家,这就是布施了。

  导师释迦牟尼佛、尊者阿底峡都是出生于王宫贵族。那个时代,没有比他们更有财富的人了。但这一切的财富,他们都可以放弃,并离开家庭而出家,这就是布施的实修。由布施的实修中,进而再为戒律的实修。这其中有许多难行苦行,轮回中,被认定是快乐的事物,都被他们舍弃了,离家而修行,当然会遇到许多辛苦。但,这些辛苦都是自愿接受,有「我很喜欢」的这种想法产生,这称为安忍。

  持戒实修时,内心当然有很多痛苦,遇到很多艰辛困苦的时候,不能当作是重担,应当作是我的庄严,我要高高兴兴地去接受它,如此的实修就是安忍。这样,经年累月,如水流般不断持续进行,就是精进了。如果这些条件都齐备了,那么,安止迅速能成就,静虑波罗蜜也可迅速达成。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1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