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欲界的煩惱都滅掉的時候,所以那個時候就是不來果。
我們前面講了許多內容,近分還有正行,這個部分的內容解釋很多了,這裏面談到哪一項要和哪一項合在一起,這個部份要好好了解,欲界煩惱斷掉的時候,就是加行最後際果作意,初靜慮正行得到了,加行最後際果作意也得到了,初靜慮的正行也得到了,這是同時發生。現在談到的是果位的問題,就是阿羅漢果、一來果、不來果和預流果的問題,這裏談到把欲界的煩惱滅掉,就得到不來果。得到不來果就是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也就是把欲界的煩惱滅掉了,這也是同時,這個也要了解。
這裏面的內容,麻煩很多,所以就大家所能夠了解的內容,仁波切做一個簡略的解釋。因爲這些內容很多,要詳細的解釋,鐵定是暈頭轉向。這裏一來果和不來果是把欲界的六個煩惱滅掉的話,就來一次(一來果);把九個煩惱都滅掉就不來了(不來果),這是果位的過程。可是把六個滅掉,九個滅掉,滅掉的方式又有二種,就是依靠世間的道路(暫時)把它滅掉、或依靠出世間的道路把它滅掉,有這二種。如果依靠出世間的道路把它滅掉的話,必須用無我了慧,現證無我了慧,沒有我、無我,運用現證無我了慧,最後把煩惱滅掉。但是也可以用世間的道路把這些煩惱滅掉,不必運用現證無我了慧,也可以把欲界煩惱滅掉。外道要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前面也都有止觀觀修的道路,透過這個道路也可以把欲界的煩惱滅掉,也有這個方法。總之要了解的是,欲界的煩惱分成九個,六個斷掉一來(一來果),九個斷掉了不來(不來果),斷掉的時候,怎麼斷掉的呢?有靠出世間的道路,必須用現證無我了慧把煩惱滅掉,或者靠另外一個世間道路也可以把欲界的煩惱滅掉。
爲什麼有這個世間的道路?用世間的道路暫時把煩惱斷滅掉,這是怎樣一個情況,爲何有這個道路呢?就是依于世間的道路也可以得到一來果、不來果,把欲界的煩惱暫時不生,把它斷滅,這個也有,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就行者的類型來看,有些行者的類型,他的欲界煩惱很強烈,力量非常強大。因此他特別去看欲界煩惱的毛病、過失,再叁看再叁看,因此內心總是想要快點把欲界的煩惱滅掉。如果針對這種情況,要把煩惱的種子也滅掉,要等待很久,因爲要把煩惱的種子滅掉,只有靠出世間道,這樣做的話要等待很久的時間,只有出世間道可以將種子滅掉,世間道路不行,不能滅掉種子的部分。
如果針對這種類型,要把種子也滅掉,不是要等待非常久的時間嗎?所以暫時不要這樣做,暫時不要求把種子滅掉,眼前只要求它暫時不要産生。如果要讓煩惱暫時不要産生,而不是要把種子滅掉,世間的道路就比較快了。目標不是放在讓種子滅掉,只是暫時不生,這時候當然就用世間道路。這就是針對某些類型,欲界煩惱力量很強烈、毛病很大,影響很大,針對這種情況,現在不要求把種子滅掉。因爲要發很長久的時間,所以先讓煩惱暫時不會産生,不會産生之後,慢慢的以後逐漸再把種子滅掉,針對這種情況,因此就有了世間的道路。
但是有一種類型,就是欲界的煩惱力量不是很強大,因此發揮的迫害力,影響也不是很大,這種人就不必緊張了,他也不必這麼忙碌了,時間可以比較久一點,慢慢來了,所以他就希望把煩惱和種子同時一起滅掉,如果這樣要靠出世間道路。當然就靠出世間道路而言,不管是誰都要依靠出世間的道路,靠出世間的道路,是因爲世間的道路不能把種子滅掉,能夠把種子滅掉的部分只有出世間的道路。但就算是把種子和煩惱一起滅掉,還是分成二種情況,就是在把種子和煩惱完全斷滅之前,假設前面他的煩惱力量很強烈,影響力很大的時候,要等到最後把煩惱和種子全部一起滅掉,要很長久的時間,所以現在前面先做到暫時讓煩惱不要産生,因此就形成世間的道路。
有一種類型,是欲界的煩惱迫害力沒有這麼強大,因此他要讓煩惱和種子一起滅掉,此時就要靠出世間的道路,最後把種子煩惱全部一起滅掉。總之就形成了二種道路了,當然最後是要把種子和煩惱全部一起滅掉,這是出世間的道路。但前面還有一項,讓煩惱暫時不要發生,所以也有這個幫助,這是世間的道路。因此之故就由世間的道路,在煩惱滅掉的時候就有一來果、不來果這個部分。
例如以病人爲例,有時候在前面暫時不用止痛藥,讓他止痛。一定要等到治病的藥來,他痛苦得不能忍受,這中間不能夠忍受,因爲非常疼痛,所以暫時要用止痛藥,但是最後治療這個病,當然有治病的藥,最後當然一定要靠治病的藥。同樣的道理,不管任何人,最後一定要追求把煩惱連同它的種子全部都滅掉,這不得不做,一定要做。要把煩惱連同種子全部滅掉一定靠無我了慧(現證無我了慧),但是要把種子連同煩惱全部滅掉,要很久的時間,所以在這個前面,有一個類似止痛藥的部分,就是指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受到欲界煩惱強烈的迫害、傷害,針對這個部分可能要先把欲界煩惱滅掉,類似像止痛藥一樣,因此就有世間的道路可以運用。這種情況是靠世間的道路得到一來果、不來果。
但是有些病人還不是痛苦到不能忍受的程度,這時候他不必靠止痛藥,他慢慢吃治療的藥,逐漸就把病治好了,不必靠止痛藥,因爲傷害的程度沒有那麼強烈,還沒有不能夠承受,這種情況他不必靠世間的道路,因爲他要把煩惱連同它的種子一起滅掉,這個當然要靠出世間的道路,這時候純粹只有靠出世間的道路去做實修,把煩惱連同種子完全滅掉,所以這時候靠出世間的道路得到一來果、不來果。
課本345頁倒數第四行,「此非說未得第一靜慮未到定所攝之止」這裏談到的是初靜慮正行所攝的安止;初靜慮近分所攝的安止。這個部分講的是,依于出世間的道路。如果依于出世間的道路得到不來果的情況,初靜慮的正行所攝的近分,這時候所講的是初靜慮近分所攝的安止。如果依于世間的道路得到不來果,初靜慮的正行得到了,不來果也得到了,欲界的煩惱也完全滅掉了,這叁者是同時發生的。這前面有提到過了。
在初靜慮正行的前面或者得到不來果的前面,當然還有一段路。這前面止觀有沒有?有啊!前面都有止觀,因爲不來果的前面,或者初靜慮正行的前面,還有一來果、也有預流果,他們的內心裏都有止觀雙運的證悟,因爲有止觀雙運的證悟故,當然有止存在。前面還談到最初作意(七個近分的第一個)得到的時候,就得到止,可見安止已經得到了。所以在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止觀雙運的證悟都有産生,得到這個果位,這是因爲前面都有近分存在之故。如果有得到安止,就是近分的開始,已經得到安止。他有近分的話,當然前面就有安止存在了,這時候正行都沒有得到。因爲預流果、一來果都不是正行,得到不來果的時候才是得到正行。初靜慮的正行是不來果,前面預流果、一來果都不是正行。
止觀在加行道的時候可以得到,現證人無我的勝觀在加行道可以得到,然
後會進入見道位。見道位有十六剎那,見道位的十六剎那也都有止觀存在,之後就是預流果的段落,然後就到一來果了,這些都還不是正行,但是都有止觀雙運,就是前面講的這些過程,這時候都有止觀雙運的心。加行道有止觀,見道位十六剎那也有止觀雙運的證悟,還有預流果、一來果的部分,這些都不是初靜慮正行,但這時候止觀雙運的心識,是不是欲界地所攝心識呢?不是。前面講過這不是欲界地,所以不是欲界地所攝心識,可是這時候止觀雙運的心是不是上界地所攝的神識呢?也不是,因爲都還沒有到達初靜慮的正行,所以也不能說是上界地所攝的神識,但也不是欲界地所攝的神識,已經超出去了,所以這時候稱之爲近分地所攝。因爲上界地正行也沒有得到,所以這時候的止觀,就算沒有得到上界地的正行,但這時候止觀的證悟,都把它歸納在近分地所攝,不能說是欲界地所攝心識,所以是近分地所攝。
前面所說的預流果、一來果的部份,這時候不是欲界地所攝,也不是上界地所攝,因爲都還沒有得到正行。必須不來果得到的時候,才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前面加行道也有止觀雙運的證悟,預流果也有止觀雙運的證悟,一來果也都有,這時候也不是上界地所攝的心識,那是什麼呢?因爲它是要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所做准備方法的段落,是屬于近分地所攝。這裏談到未到定所攝之止,未到定就是近分,近分地所攝之止。還有在見道位有現證四谛,四谛有無常十六行相,這是見道位的現證,這個時候現證的心,是止觀雙運的心,所以這個也是近分地所攝的勝觀。對于四聖谛的內容現證的勝慧,這個現證的勝慧,在得到不來果的證悟之前,預流果、一來果的段落,當然都有人無我的了悟,還有四聖谛的內容,他都有了悟的勝慧存在,這些了悟的勝慧,就把它列入近分地所攝的勝觀。這是這裏所談到近分地所攝的觀。
因此在不來果的段落。不來果的段落就得到正行的功德,但是不來果的正行的功德,是要靠前面的預流果、一來果,靠著這個部分得到的。所以在預流果、一來果所得到的功德是初靜慮近分所攝的功德,靠著初靜慮近分所攝的功德所産生的勝觀,才會得到初靜慮正行的功德。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問題一:
滅煩惱有世間和出世間的方法,什麼是世間的方法?
回答:
世間道路的意思,是透過這個道路的觀修,再次還要在輪回裏面,不能夠完全脫離,所以稱爲世間的道路。譬如把欲界的很多煩惱,再叁的思惟作觀修,這樣我到初靜慮天就非常好,有很多功德好處,再叁思惟,這樣觀修,欲界的煩惱會逐漸減少,最後讓它暫時不會産生。可是靠著這個方式不能整個脫離輪回,因爲還對輪回産生貪念,貪念初靜慮天,仍然要投生在初靜慮天。所以離開輪回的一個部份,還是要投入輪回的另一個部份,因此是世間的道路沒有脫離輪回。
問題二:
這裏提到證到世第一法,我們知道四谛有十六行相,四谛十六行相在哪裏可以證呢?
回答:
什麼時候可以現證四谛十六行相,我們或者這樣解釋,把中觀當做上宗義,還有下宗義,我們把先它分成二種,下宗義又根據俱舍來分上、下俱舍,上俱舍就是俱舍總集,還有下俱舍,這二派的主張也不一樣,所以就有不同派系的主張。見道位有見道位的十六剎那,十六剎那怎麼區分呢?按照苦集滅道來區分,苦集滅道每一樣都有四項,共有十六項,所以是十六剎那,苦裏面有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四項,所以苦有四項,集也四項、滅也四項、道也四項。
下俱舍的主張認爲,道谛的四項,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在道類忍的時候得到現證四谛十六行相,這是下俱舍的解釋。
俱舍總集的解釋不一樣,也是苦集滅道,可是在道谛的四個證悟裏,法忍、法智、類忍、類智,不管哪一項産生,都是現證四谛十六行相。可是上宗義的主張是得到見道位的同時現證四谛十六行相,所以有叁種不同的主張。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9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