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欲界的烦恼都灭掉的时候,所以那个时候就是不来果。
我们前面讲了许多内容,近分还有正行,这个部分的内容解释很多了,这里面谈到哪一项要和哪一项合在一起,这个部份要好好了解,欲界烦恼断掉的时候,就是加行最后际果作意,初静虑正行得到了,加行最后际果作意也得到了,初静虑的正行也得到了,这是同时发生。现在谈到的是果位的问题,就是阿罗汉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预流果的问题,这里谈到把欲界的烦恼灭掉,就得到不来果。得到不来果就是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也就是把欲界的烦恼灭掉了,这也是同时,这个也要了解。
这里面的内容,麻烦很多,所以就大家所能够了解的内容,仁波切做一个简略的解释。因为这些内容很多,要详细的解释,铁定是晕头转向。这里一来果和不来果是把欲界的六个烦恼灭掉的话,就来一次(一来果);把九个烦恼都灭掉就不来了(不来果),这是果位的过程。可是把六个灭掉,九个灭掉,灭掉的方式又有二种,就是依靠世间的道路(暂时)把它灭掉、或依靠出世间的道路把它灭掉,有这二种。如果依靠出世间的道路把它灭掉的话,必须用无我了慧,现证无我了慧,没有我、无我,运用现证无我了慧,最后把烦恼灭掉。但是也可以用世间的道路把这些烦恼灭掉,不必运用现证无我了慧,也可以把欲界烦恼灭掉。外道要得到初静虑的正行,前面也都有止观观修的道路,透过这个道路也可以把欲界的烦恼灭掉,也有这个方法。总之要了解的是,欲界的烦恼分成九个,六个断掉一来(一来果),九个断掉了不来(不来果),断掉的时候,怎么断掉的呢?有靠出世间的道路,必须用现证无我了慧把烦恼灭掉,或者靠另外一个世间道路也可以把欲界的烦恼灭掉。
为什么有这个世间的道路?用世间的道路暂时把烦恼断灭掉,这是怎样一个情况,为何有这个道路呢?就是依于世间的道路也可以得到一来果、不来果,把欲界的烦恼暂时不生,把它断灭,这个也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就行者的类型来看,有些行者的类型,他的欲界烦恼很强烈,力量非常强大。因此他特别去看欲界烦恼的毛病、过失,再三看再三看,因此内心总是想要快点把欲界的烦恼灭掉。如果针对这种情况,要把烦恼的种子也灭掉,要等待很久,因为要把烦恼的种子灭掉,只有靠出世间道,这样做的话要等待很久的时间,只有出世间道可以将种子灭掉,世间道路不行,不能灭掉种子的部分。
如果针对这种类型,要把种子也灭掉,不是要等待非常久的时间吗?所以暂时不要这样做,暂时不要求把种子灭掉,眼前只要求它暂时不要产生。如果要让烦恼暂时不要产生,而不是要把种子灭掉,世间的道路就比较快了。目标不是放在让种子灭掉,只是暂时不生,这时候当然就用世间道路。这就是针对某些类型,欲界烦恼力量很强烈、毛病很大,影响很大,针对这种情况,现在不要求把种子灭掉。因为要发很长久的时间,所以先让烦恼暂时不会产生,不会产生之后,慢慢的以后逐渐再把种子灭掉,针对这种情况,因此就有了世间的道路。
但是有一种类型,就是欲界的烦恼力量不是很强大,因此发挥的迫害力,影响也不是很大,这种人就不必紧张了,他也不必这么忙碌了,时间可以比较久一点,慢慢来了,所以他就希望把烦恼和种子同时一起灭掉,如果这样要靠出世间道路。当然就靠出世间道路而言,不管是谁都要依靠出世间的道路,靠出世间的道路,是因为世间的道路不能把种子灭掉,能够把种子灭掉的部分只有出世间的道路。但就算是把种子和烦恼一起灭掉,还是分成二种情况,就是在把种子和烦恼完全断灭之前,假设前面他的烦恼力量很强烈,影响力很大的时候,要等到最后把烦恼和种子全部一起灭掉,要很长久的时间,所以现在前面先做到暂时让烦恼不要产生,因此就形成世间的道路。
有一种类型,是欲界的烦恼迫害力没有这么强大,因此他要让烦恼和种子一起灭掉,此时就要靠出世间的道路,最后把种子烦恼全部一起灭掉。总之就形成了二种道路了,当然最后是要把种子和烦恼全部一起灭掉,这是出世间的道路。但前面还有一项,让烦恼暂时不要发生,所以也有这个帮助,这是世间的道路。因此之故就由世间的道路,在烦恼灭掉的时候就有一来果、不来果这个部分。
例如以病人为例,有时候在前面暂时不用止痛药,让他止痛。一定要等到治病的药来,他痛苦得不能忍受,这中间不能够忍受,因为非常疼痛,所以暂时要用止痛药,但是最后治疗这个病,当然有治病的药,最后当然一定要靠治病的药。同样的道理,不管任何人,最后一定要追求把烦恼连同它的种子全部都灭掉,这不得不做,一定要做。要把烦恼连同种子全部灭掉一定靠无我了慧(现证无我了慧),但是要把种子连同烦恼全部灭掉,要很久的时间,所以在这个前面,有一个类似止痛药的部分,就是指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受到欲界烦恼强烈的迫害、伤害,针对这个部分可能要先把欲界烦恼灭掉,类似像止痛药一样,因此就有世间的道路可以运用。这种情况是靠世间的道路得到一来果、不来果。
但是有些病人还不是痛苦到不能忍受的程度,这时候他不必靠止痛药,他慢慢吃治疗的药,逐渐就把病治好了,不必靠止痛药,因为伤害的程度没有那么强烈,还没有不能够承受,这种情况他不必靠世间的道路,因为他要把烦恼连同它的种子一起灭掉,这个当然要靠出世间的道路,这时候纯粹只有靠出世间的道路去做实修,把烦恼连同种子完全灭掉,所以这时候靠出世间的道路得到一来果、不来果。
课本345页倒数第四行,「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这里谈到的是初静虑正行所摄的安止;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安止。这个部分讲的是,依于出世间的道路。如果依于出世间的道路得到不来果的情况,初静虑的正行所摄的近分,这时候所讲的是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安止。如果依于世间的道路得到不来果,初静虑的正行得到了,不来果也得到了,欲界的烦恼也完全灭掉了,这三者是同时发生的。这前面有提到过了。
在初静虑正行的前面或者得到不来果的前面,当然还有一段路。这前面止观有没有?有啊!前面都有止观,因为不来果的前面,或者初静虑正行的前面,还有一来果、也有预流果,他们的内心里都有止观双运的证悟,因为有止观双运的证悟故,当然有止存在。前面还谈到最初作意(七个近分的第一个)得到的时候,就得到止,可见安止已经得到了。所以在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止观双运的证悟都有产生,得到这个果位,这是因为前面都有近分存在之故。如果有得到安止,就是近分的开始,已经得到安止。他有近分的话,当然前面就有安止存在了,这时候正行都没有得到。因为预流果、一来果都不是正行,得到不来果的时候才是得到正行。初静虑的正行是不来果,前面预流果、一来果都不是正行。
止观在加行道的时候可以得到,现证人无我的胜观在加行道可以得到,然
后会进入见道位。见道位有十六剎那,见道位的十六剎那也都有止观存在,之后就是预流果的段落,然后就到一来果了,这些都还不是正行,但是都有止观双运,就是前面讲的这些过程,这时候都有止观双运的心。加行道有止观,见道位十六剎那也有止观双运的证悟,还有预流果、一来果的部分,这些都不是初静虑正行,但这时候止观双运的心识,是不是欲界地所摄心识呢?不是。前面讲过这不是欲界地,所以不是欲界地所摄心识,可是这时候止观双运的心是不是上界地所摄的神识呢?也不是,因为都还没有到达初静虑的正行,所以也不能说是上界地所摄的神识,但也不是欲界地所摄的神识,已经超出去了,所以这时候称之为近分地所摄。因为上界地正行也没有得到,所以这时候的止观,就算没有得到上界地的正行,但这时候止观的证悟,都把它归纳在近分地所摄,不能说是欲界地所摄心识,所以是近分地所摄。
前面所说的预流果、一来果的部份,这时候不是欲界地所摄,也不是上界地所摄,因为都还没有得到正行。必须不来果得到的时候,才得到初静虑的正行。前面加行道也有止观双运的证悟,预流果也有止观双运的证悟,一来果也都有,这时候也不是上界地所摄的心识,那是什么呢?因为它是要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所做准备方法的段落,是属于近分地所摄。这里谈到未到定所摄之止,未到定就是近分,近分地所摄之止。还有在见道位有现证四谛,四谛有无常十六行相,这是见道位的现证,这个时候现证的心,是止观双运的心,所以这个也是近分地所摄的胜观。对于四圣谛的内容现证的胜慧,这个现证的胜慧,在得到不来果的证悟之前,预流果、一来果的段落,当然都有人无我的了悟,还有四圣谛的内容,他都有了悟的胜慧存在,这些了悟的胜慧,就把它列入近分地所摄的胜观。这是这里所谈到近分地所摄的观。
因此在不来果的段落。不来果的段落就得到正行的功德,但是不来果的正行的功德,是要靠前面的预流果、一来果,靠着这个部分得到的。所以在预流果、一来果所得到的功德是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功德,靠着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功德所产生的胜观,才会得到初静虑正行的功德。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问题一:
灭烦恼有世间和出世间的方法,什么是世间的方法?
回答:
世间道路的意思,是透过这个道路的观修,再次还要在轮回里面,不能够完全脱离,所以称为世间的道路。譬如把欲界的很多烦恼,再三的思惟作观修,这样我到初静虑天就非常好,有很多功德好处,再三思惟,这样观修,欲界的烦恼会逐渐减少,最后让它暂时不会产生。可是靠着这个方式不能整个脱离轮回,因为还对轮回产生贪念,贪念初静虑天,仍然要投生在初静虑天。所以离开轮回的一个部份,还是要投入轮回的另一个部份,因此是世间的道路没有脱离轮回。
问题二:
这里提到证到世第一法,我们知道四谛有十六行相,四谛十六行相在哪里可以证呢?
回答:
什么时候可以现证四谛十六行相,我们或者这样解释,把中观当做上宗义,还有下宗义,我们把先它分成二种,下宗义又根据俱舍来分上、下俱舍,上俱舍就是俱舍总集,还有下俱舍,这二派的主张也不一样,所以就有不同派系的主张。见道位有见道位的十六剎那,十六剎那怎么区分呢?按照苦集灭道来区分,苦集灭道每一样都有四项,共有十六项,所以是十六剎那,苦里面有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四项,所以苦有四项,集也四项、灭也四项、道也四项。
下俱舍的主张认为,道谛的四项,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在道类忍的时候得到现证四谛十六行相,这是下俱舍的解释。
俱舍总集的解释不一样,也是苦集灭道,可是在道谛的四个证悟里,法忍、法智、类忍、类智,不管哪一项产生,都是现证四谛十六行相。可是上宗义的主张是得到见道位的同时现证四谛十六行相,所以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9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