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怎麼做呢?這個人,若已經聽聞、思惟、了悟無我及空性的意義之後,把它們當做所安住的對象,這時,將心完全安住在上面,而不伴隨思擇跟分析,這種情況稱之爲安住修。僅僅只是安住修不做任何思惟,這個方法能不能成就勝觀呢?不能!因爲這時緣取無我的意義,都沒有伴隨思擇分析,他僅僅只是安住而已,以這種方式可以成就安止,但不能成就勝觀,巳經得到安止之後,進一步還要在勝觀上面好好努力,這就表示,緣空勝觀産生前一定要有緣空的安止。止在前面,觀在後面的次第是有決定的。
「緣空的安止」和「緣空的勝觀」,如何做觀修呢?我們前面做了一些解釋,從這些解釋的內容,我們好好的反省。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緣取空性」,對于空性意義,可能都沒有得到了悟,不僅如此,前面談到,修止的之前,對空性的意義、無我的意義,需要廣大聽聞和思惟,然後産生了悟,對于所了悟的部分,來做分析思惟,心只要專一的安住在對境上面就好了,然後這個安住還要持續很久,持續久了,就能夠具有威力,才可以引發身心輕安的快樂,當身心輕安之樂引發出來後,就是成就了安止。
就我們目前的情況來講,首先,對無我的意義、空性的意義沒有了悟,但是我們學習佛法,學了很多,了解的也多,也學習了許久,佛法的意義和教法了解不少,但是了解的部分,僅僅停留于了解的部分而已,僅僅只是聞慧而已,然而,再叁思惟的這個部分,並沒有去做,所以,了解是了解了,但就把它擱著、放著,目前的情況是這個樣子,反省一下,這是一個毛病。
其次,從修安止的方式而言,應當是聽聞。聽聞完畢之後,還要再叁的思惟,思惟這個意義,之後,將這個意義和心完全融合,放在內心熏習,方法就是緣取對境,再叁安住且進行串習,這樣子才稱做觀修安止,這個我們也沒有做。通常我們都是了解,了解了以後,卻沒有進行再叁的思惟,更沒有把它放在內心裏面串習、熏習,這個也沒有。耳朵聽聞了,聽聞之後了解了,了解了之後就把它放著,之後又去聽聞另一個法的意義,又了解了,了解了之後又把它放著。
我們今天所談到的方式,顯然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已經了解的部分,應當再叁思惟,再叁思惟,內心生起定解之後,心要專一放在上面,不僅安住,還要能夠安住很久,以這樣子進行觀修,才是修安止的正確方式。而如今,我們都違背了,都沒有做到,這是一個毛病。
「若不以思擇引發(身心)輕安,建立爲觀者,」勝觀應是這樣子來認定它的。由思擇産生身心輕安之樂,才能稱之爲勝觀,這是一件事情。其次,先修安止,之後才能夠修觀,這是第二件事情,「則先修止,次乃修觀,全無正理。」如果,不把勝觀當做是由思擇引發身心輕安之樂,那麼,先修安止,後面再修勝觀,就沒辦法解釋了,就沒有道理了,所以全無正理!「若不如是次第而修」其次,先修止,後面修觀,如果不是依這樣的次第,那也沒有道理,後面就要引經來做一個說明了。首先,至尊仁波切是非常肯定的,就是勝觀應當怎麼樣子來做解釋呢?一定是伴隨著分析思擇,之後,引發身心的輕安,這才能稱之爲勝觀。
其次很肯定的是要先修止,後面才能夠修觀,這些都有它正確的道理存在的。前面說,如果不是按照這個方式,就完全沒有道理了;如果不把思擇引發身心輕安建立爲觀的話,也沒有道理;如果不是先修止後面修觀的話,也沒有道理。正確道理應該怎麼樣子?《解深密經》雲:「要依奢摩他乃修毗缽舍那。」就是,「要依安止乃修勝觀。」《經莊嚴論》亦雲:「依前而生後」說六度中靜慮與般若之次第及依增上定學,而生增上慧學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後修觀。是有這樣前後順序的。不僅如此,無著菩薩寫的《菩薩地》和《聲聞地》亦雲:「要先修安止,而後修勝觀」;其次,清辯論師的《中觀心論》;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蓮花戒論師的《修次第叁篇》,還有智稱論師;寂靜論師等(寂靜論師就是前面談到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都曾經談到,「要先修安止,之後才能夠修勝觀。」這些都是至尊仁波切所引的能立原因。他除了引用了《解深密經》,另有很多前輩聖者的論著都這樣講。所以,先修止後修觀,這是完全合理的。
因此之故,先修止後修觀,都有其道理。從道理上來講,印度有些論師,談到不必先學安止也可以産生慧觀。最初用思擇慧好好觀修,也能夠産生勝觀,這些都違背了古代前輩聖者所造的論著裏面所講述的內容。因此一個聰明者是不會相信他們的話,這是不可靠之處(是不可信賴的意思)。
「又此止觀次第,是就新生之時應如是修,若先已生,則無決定次第,亦可先修勝觀,次修安止」。我們前面談到,要先修止然後才會産生觀,這樣一個次第決定,就一個初學習者而言。初學者,一定要先修止後才修觀。假使有一個人,安止成就了,勝觀也成就了,就沒有次第存在。因爲兩者都有了,所以,他先修勝觀後修止,當然也可以,因爲他兩者都具備了。何故《集論》談到,有先得勝觀,但沒有得到安止?因此之故,得到勝觀後要依據勝觀,趕快勤修安止,才能得到安止,又有這麼一種說法。
如何答複《集論》裏所談到的問題,至尊仁波切在這裏作了一個說明,如何跟前面所談到的不會互相違背。前面談的是先止後觀,《集論》談到的是,先觀後止,要怎樣可以不違背這兩種說法呢?未說明之前,我們先解釋一下。
這裏談到很多近分的問題。「此非說未得第一靜慮未到定(近分)所攝之止,是說未得第一靜慮叁摩地以上之止。」至尊仁波切在這裏作了一個說明。這裏談到很多「未到定所攝止」。未到定,一般翻譯近分,靠近的部份,但還沒有到,所以未到(地)定就是定還沒有到,就是前面靠近的部分。這裏也談到靜慮。靜慮的部份,先到達靜慮的近分。這裏講初靜慮就是第一靜慮。初靜慮的近分,之後,再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什麼是近分?什麼是正行?這裏先要作簡略說明。
一般來講,我們所說的叁界輪回的叁界,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叁界中欲界的心最粗糙,由欲界到色界之後的初靜慮天的心就比較微細,再上面的二靜慮天、叁靜慮天、四靜慮天當然更加微細了,再上去就是無色界。無色界就更加微細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和無所有處,到最後的有頂天,心更是非常微細。有頂天的名字,非想非非想,說它是想嘛,也不是;說它不想嘛也不是;說它死了嗎?也沒死;說它有心可思惟嗎?也不是;它不會想,說它沒有想嗎?也不是,所以叫作非想非非想,這很奇怪。說死,沒死,說有心思惟,也不會思惟,這個心已經微細到非常細微了。
從欲界到有頂天這麼細微的心,這中間的過程當然非常長,非常遙遠,爲什麼粗細有差呢?因爲煩惱與妄念或多或少的關系。以欲界而言,煩惱非常的多,妄念也多,所以內心是非常粗糙、混亂,這樣子,慢慢把這些妄念、煩惱去除,慢慢就可到達初靜慮天、二靜慮天、叁靜慮天,這樣慢慢上去,心越來越細。可見,要把欲界那麼粗糙、混亂的心,變得比較細微的初靜慮天,是要經過一段很長的過程,並不是把欲界心的妄念去除掉,馬上就可變成初慮天的心,那是不可能的,它不是突然産生的,是要經過一段很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將欲界的煩惱、妄念逐漸變少,心慢慢微細微細,到達一個很高的境界,之後,就是初靜慮的心了。可見這是有次第存在的,並不是突然達成,這必然有一過程,這個過程是把煩惱慢慢滅除,妄念慢慢減少,在這麼長的過程中,總要給它取個名稱,我們稱「未到定」,也叫「近分」,靠近的部分。
「靜慮的未到定」,就是「靜慮的近分」。近分的意思可以說是加行。例如,談到灌頂。灌頂的前面都有一個准備灌頂。許多法本裏面都談到,准備灌頂也稱爲近分,靠近的部分。對于正行灌頂的部分,我已很靠近了,是正行時所要做的准備,將這個准備的部分,稱爲「近分」。一樣的道理,現在我要得到初靜慮的正行,當然也要有准備的工作,這個准備的段落,其實很長,不是馬上得到,所以我們也給它一個名稱,稱爲「近分」。
可見近分的內容很多,因爲它是一個很長的准備動作,並不是忽然間得到的。初靜慮的近分,首先第一、最初作意(初業作意);第二、個別理解作意(了相作意);第叁、勝解作意;第四、最寂靜作意(遠離作意);第五、攝喜作意;第六、伺察作意;第七、加行邊際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此爲張老師所譯七近分)。第一、了相作意;第二、勝解作意;;第叁、遠離作意;第四、攝樂作意;;第五、觀察作意;第六、加行究竟作意;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此依廣論P394~P396)。共有七個作意,可見時間很長,不是很快的過程,到了邊際作意的最後面,初靜慮正行就産生了。在這麼久、這麼長的過程中,全部都稱爲近分。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8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