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察慧)把对境数数再三思惟又思惟,也能产生强烈见地方面的觉受,这个也有。
原因何在?一般,我们谈到安止的时候,在闻思修三个段落里,安止是属于修慧,就算一个人,在修慧还没有产生之前,可做听闻、也可以做思惟。所以听闻的时候,可以听闻空性的意义;思惟的时候,也可思惟空性的意义,不仅如此,对无常、四圣谛、菩提心、轮回的过患、业力因果等等,都可以听闻也可以思惟。
由听闻产生闻所生慧;由思惟产生思所生慧,那时候还没达修慧。修慧还没有产生的前面,一样可以有闻慧,也一样可以有思慧,这时候会导致内心的改变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定解,内心跟以前不一样。这种定解的产生当然有;这种觉受的产生当然也会有,所以到了安止的时候,是心能够专一安住,而做观修,这就是修慧。
就算是修慧还没有产生之前,闻慧、思慧的部分,对于四圣谛、空性的意义、菩提心、轮回过患、业力因果等等,再三听闻、再三思惟,让内心产生改变的这种觉受当然会有,确实是这样子的。后面说,若相违者,相违的意思,就是安止若没有产生的话,则令内心产生改变的这个觉受,也不会产生,这就是相违的意思。
如果这样讲,那么,修死亡、无常、轮回过患、菩提心等等,这些观修想要在内心产生一个强烈变化的觉受,还是需要依靠安止,这个过失就太过牵强了,因为它的逻辑推理,也是相等的缘故啊!
至尊仁波切解释,了空见地产生之前,并不需要先要有安止,不仅如此,对了空见地能够引发内心转变的这种觉受之前,也不需要安止,问题就在这里了。「若尔,观前修止为何耶?」胜观前面为什么要修安止?以下引用《解深密经》做解释。
《解深密经》说:「若以观慧而修思择、最极思择,乃至未起身心轻安,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生轻安已乃名妙观。」《解深密经》的解释是这样子。「若以观慧而修思择,最极思择、乃至未起身心轻安,尔时仅仅是跟胜观相符合、相随顺的作意而已,必须生轻安之后,才可能够称为「胜观」。
《解深密经》把观又分成二种,随顺胜观跟正式胜观,这二者是有差别的。修胜观时,内心对所缘取的对境,再三透过分析对境,由于分析的力量,产生了身心轻安,如果身心轻安还没有产生,都不能当做正式的胜观。那时候是胜观的相随顺作意,因此,分析对境的时候,会很辛苦很劳累,当分析的力量越来加强,这些劳累和辛苦,会慢慢没有了,于是身心轻安产生了,这时候,才是正式的胜观。这里把随顺胜观跟正式胜观作一个分别。
在《解深密经》里,这一段的解释非常重要。最主要谈到,正式的胜观,一定要在思择分析的力量之下,还要能够引发身心轻安之乐,这才能够当做正式的胜观。这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至尊仁波切就根据这一段的主张,做一个说明,先确定胜观应当要这个样子。
按照《解深密经》的解释,应当要拥有身心轻安之乐的胜观,才能够当做正式的胜观。若以这个角度来解释胜观的话,不可避免的,这样的一个胜观前面,一定要先有安止。应该先有安止,在安止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思择,这时候才会引发身心轻安之乐,这样子才算是胜观。
《解深密经》谈到的正式胜观,应该有伴随身心轻安之乐,假设在没有安止的情况下,去分析思择对境,再怎么分析,也不可能产生身心轻安之乐,因此,这里谈到,胜观本身一定要包括身心轻安之乐,至尊仁波切就根据这个主张,来做一个说明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根据。
根据《解深密经》的说法,就可以很肯定的,在胜观的前面,一定要先有安止,为什么呢?假设在没有安止的情况下,去分析对境,不管你怎么分析都不可能分析清楚。但是在安住在安止的情况下,分析对境,思择对境,逐渐才会产生身心轻安之乐,这个是有的。所以至尊仁波切根据这一点,就有很明白的说明,胜观的前面,一定要先有安止。
身心轻安之乐当中谈到了心轻安。心轻安,就是心能够自由做主。心自由自主的意思是说,安住在一个对境后,要安住多久都可以完全自主作决定,这个称为心的轻安。若想要达到这个程度的话,前面一定要先有安止,因为没有得到安止,心不可能自由自主的。心轻安的意思是,我能够控制我的内心,我的心想要安住在什么对境上面,安住之后,要安住多久就多久,都完全自主的,就表示这个心已经自由自主的了。
心要自由自主之前,一定要先有安止,若没有成就安止,心是不可能得到自由自主的,这表示没有成就安止,就不可能得到身心方面轻安之乐。所以,胜观本身必须包括身心轻安之乐,那就是胜观的前面一定要心已经得到自主权,心要先得到自主权的意思,就表示前面一定要有安止,因为在伴随安止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才能引发身心轻安之乐。
心没有得到安止的情况下,是不会得到内心的自主,没有内心的自主,不可能产生心轻安之乐,根据这一点说明,至尊仁波切就可以很肯定的讲,胜观的前面一定要有安止,假设没有安止,后面是不可能有胜观的,他根据这一点来做说明的。
根据《解深密经》的解释谈到,「故先未得止者,仅以观慧而修思择,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若得止已,后以观慧思择而修,轻安乃生,故观须止因,下当广说。」如果没有安止,仅仅只用别择慧对对境去作分析,也是不能够引发身心轻安的。所以,在前面没有安止的情况下,当然你也可以将对境详细作分析,但,再怎么分析也不会产生身心轻安之乐。
「若得止已」得到安止之后,再用别择慧去把对境详细分析,就会产生身心轻安之乐。「思择」是分析对境。这个分析对境,不是指一般的分析对境,是具有安止,并已经有安止能力去分析对境了,因此,后面才会产生身心轻安,就表示,在没有安止的情况下,去分析对境的话,不管再怎么分析也不会产生身心轻安之乐。「故观须先止作为它的原因」,这可以明白表示,胜观的前面一定要有安止作为它的原因,「下当广说」,后面的篇幅还要再详细说明。
可是,至尊仁波切在《菩提道次地略论》里面又有不同的答复。是比较明白、深入的一个说明。《略论》里面谈到,在显教乘门以及在下续三部的阶段里面,胜观产生的前面,安止一定要有,如果到了无上瑜伽部(第四续部),止跟观同时产生。我们现在这个段落,提到次第决定---胜观前面一定要有安止,这是根据显教乘门以及下续三部的道理来进行说明的。
「故若非仅由住一境,即以观慧思择之力,若能引发轻安之时,乃是成办毗婆舍那。」故,指这个段落所做解释的意思。前面所引的《解深密经》的密意,应当是对于对境还要透过分析观察,分析之下,还要能产生身心轻安之乐,这样子才能称之为胜观的,这是根据《解深密经》经文来做这样一个解释。可见这里缘空的安止跟缘空的胜观不一样,这个要把他分开。
缘取空性得到安止和缘取空性得到胜观两种不一样。缘空的安止只是对境是空性。当我缘取这个空性后,不做任何分析思择,仅仅只是安住而已。安住空性后,经由这个安住很坚固之故,引发了身心轻安之快乐,这是一种。另一种,不仅仅安止在安止的情况下,我还加上分析思择,这就是胜观。可见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缘取空性作为对境后,不是仅仅只有安住在上面而已,安住之下,还要再进行思择分析,还要由分析的力量,引发身心轻安的快乐,这个是才是胜观。缘空的安止跟缘空的胜观二者要作一个区别。所以胜观的产生前面,一定要有安止,因此之故,缘空胜观的产生一定要有缘空安止,一定要有这个。那么,缘空的安止如何产生的呢?当然前面要得到安止、要修安止。
刚开始学安止时,不能够进行分析,因为这时候才在观修安止,只有安住,仅仅只是这个样子而已,没有做分析的,在安住的情况下,能够引发身心轻安的安乐,在这个方面,努力勤快的去做,没有伴随着分析,这时只缘取空性而修,仅仅只是安住而已。因此,必须在安住的前面,一定要对空性的意义有所了悟,就必需听闻与思惟。对空性的意义,深入广大的听闻思惟,了悟其意义后,就将它当作观修的对境,但不做分析,仅仅只能够努力把心安住在对境上就好了。此后经由安住逐渐的坚固,伴随身心轻安,身心轻安乐的产生,成就了缘空的安止。
这个时候,缘取空性的意义,来修安止是不能伴随分析的,因为空性的意义非常深细,想要把它做一个思惟、做一个分析的话,那是不能够的。所以,应该在前面先由听闻跟思惟,并对空性的意义有所了悟,再把了悟的意义当作缘取的对象,最初缘取之后,仅仅只是安住,而不伴随思择分析。因为,这个时候,如果思择分析,对于安住会是一个干扰。等到坚固的安住之后,看能不能引发身心轻安之乐,这方面要好好的去努力,这是缘空安止的实修。
「若但由其住一所缘,引生轻安,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得毗钵舍那」这个仍是修安止方法,不是得到胜观。「又未得止者,先求了解无我之义」若还没有得到安止,就先去了解无我的意义,「次缘此义数数思择,由此思择不能得止」这样能不能够得到安止?不能够!如果不要思择、不要做分析,只是安住而修的话,根据这个方法,可以得到安止。这是修安止的方法,不是修胜观。
因此,「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胜观决定次第」从这里来看,仍先修止再修观,这个次第是决定的。首先对无我的意义先了悟,如果在无我的意义了悟且安住的情况下,来进行分析的话,能不能成就安止呢?不可能。这是从一个还没有得到安止的初学者来说的。他若己经闻思且了悟无我空性的意义,要运用空性意义来修安止,在修安止的情况下,将所了悟空性的意义再三分析,不断进行思择,用这样子来观修是否可以成就安止呢?绝对不可能!
那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