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8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要怎么做呢?这个人,若已经听闻、思惟、了悟无我及空性的意义之后,把它们当做所安住的对象,这时,将心完全安住在上面,而不伴随思择跟分析,这种情况称之为安住修。仅仅只是安住修不做任何思惟,这个方法能不能成就胜观呢?不能!因为这时缘取无我的意义,都没有伴随思择分析,他仅仅只是安住而已,以这种方式可以成就安止,但不能成就胜观,巳经得到安止之后,进一步还要在胜观上面好好努力,这就表示,缘空胜观产生前一定要有缘空的安止。止在前面,观在后面的次第是有决定的。

  「缘空的安止」和「缘空的胜观」,如何做观修呢?我们前面做了一些解释,从这些解释的内容,我们好好的反省。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缘取空性」,对于空性意义,可能都没有得到了悟,不仅如此,前面谈到,修止的之前,对空性的意义、无我的意义,需要广大听闻和思惟,然后产生了悟,对于所了悟的部分,来做分析思惟,心只要专一的安住在对境上面就好了,然后这个安住还要持续很久,持续久了,就能够具有威力,才可以引发身心轻安的快乐,当身心轻安之乐引发出来后,就是成就了安止。

  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讲,首先,对无我的意义、空性的意义没有了悟,但是我们学习佛法,学了很多,了解的也多,也学习了许久,佛法的意义和教法了解不少,但是了解的部分,仅仅停留于了解的部分而已,仅仅只是闻慧而已,然而,再三思惟的这个部分,并没有去做,所以,了解是了解了,但就把它搁着、放着,目前的情况是这个样子,反省一下,这是一个毛病。

  其次,从修安止的方式而言,应当是听闻。听闻完毕之后,还要再三的思惟,思惟这个意义,之后,将这个意义和心完全融合,放在内心熏习,方法就是缘取对境,再三安住且进行串习,这样子才称做观修安止,这个我们也没有做。通常我们都是了解,了解了以后,却没有进行再三的思惟,更没有把它放在内心里面串习、熏习,这个也没有。耳朵听闻了,听闻之后了解了,了解了之后就把它放着,之后又去听闻另一个法的意义,又了解了,了解了之后又把它放着。

  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方式,显然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已经了解的部分,应当再三思惟,再三思惟,内心生起定解之后,心要专一放在上面,不仅安住,还要能够安住很久,以这样子进行观修,才是修安止的正确方式。而如今,我们都违背了,都没有做到,这是一个毛病。

  「若不以思择引发(身心)轻安,建立为观者,」胜观应是这样子来认定它的。由思择产生身心轻安之乐,才能称之为胜观,这是一件事情。其次,先修安止,之后才能够修观,这是第二件事情,「则先修止,次乃修观,全无正理。」如果,不把胜观当做是由思择引发身心轻安之乐,那么,先修安止,后面再修胜观,就没办法解释了,就没有道理了,所以全无正理!「若不如是次第而修」其次,先修止,后面修观,如果不是依这样的次第,那也没有道理,后面就要引经来做一个说明了。首先,至尊仁波切是非常肯定的,就是胜观应当怎么样子来做解释呢?一定是伴随着分析思择,之后,引发身心的轻安,这才能称之为胜观。

  其次很肯定的是要先修止,后面才能够修观,这些都有它正确的道理存在的。前面说,如果不是按照这个方式,就完全没有道理了;如果不把思择引发身心轻安建立为观的话,也没有道理;如果不是先修止后面修观的话,也没有道理。正确道理应该怎么样子?《解深密经》云:「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就是,「要依安止乃修胜观。」《经庄严论》亦云:「依前而生后」说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及依增上定学,而生增上慧学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后修观。是有这样前后顺序的。不仅如此,无著菩萨写的《菩萨地》和《声闻地》亦云:「要先修安止,而后修胜观」;其次,清辩论师的《中观心论》;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莲花戒论师的《修次第三篇》,还有智称论师;寂静论师等(寂静论师就是前面谈到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都曾经谈到,「要先修安止,之后才能够修胜观。」这些都是至尊仁波切所引的能立原因。他除了引用了《解深密经》,另有很多前辈圣者的论著都这样讲。所以,先修止后修观,这是完全合理的。

  因此之故,先修止后修观,都有其道理。从道理上来讲,印度有些论师,谈到不必先学安止也可以产生慧观。最初用思择慧好好观修,也能够产生胜观,这些都违背了古代前辈圣者所造的论著里面所讲述的内容。因此一个聪明者是不会相信他们的话,这是不可靠之处(是不可信赖的意思)。

  「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若先已生,则无决定次第,亦可先修胜观,次修安止」。我们前面谈到,要先修止然后才会产生观,这样一个次第决定,就一个初学习者而言。初学者,一定要先修止后才修观。假使有一个人,安止成就了,胜观也成就了,就没有次第存在。因为两者都有了,所以,他先修胜观后修止,当然也可以,因为他两者都具备了。何故《集论》谈到,有先得胜观,但没有得到安止?因此之故,得到胜观后要依据胜观,赶快勤修安止,才能得到安止,又有这么一种说法。

  如何答复《集论》里所谈到的问题,至尊仁波切在这里作了一个说明,如何跟前面所谈到的不会互相违背。前面谈的是先止后观,《集论》谈到的是,先观后止,要怎样可以不违背这两种说法呢?未说明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

  这里谈到很多近分的问题。「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近分)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至尊仁波切在这里作了一个说明。这里谈到很多「未到定所摄止」。未到定,一般翻译近分,靠近的部份,但还没有到,所以未到(地)定就是定还没有到,就是前面靠近的部分。这里也谈到静虑。静虑的部份,先到达静虑的近分。这里讲初静虑就是第一静虑。初静虑的近分,之后,再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什么是近分?什么是正行?这里先要作简略说明。

  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三界轮回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中欲界的心最粗糙,由欲界到色界之后的初静虑天的心就比较微细,再上面的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四静虑天当然更加微细了,再上去就是无色界。无色界就更加微细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和无所有处,到最后的有顶天,心更是非常微细。有顶天的名字,非想非非想,说它是想嘛,也不是;说它不想嘛也不是;说它死了吗?也没死;说它有心可思惟吗?也不是;它不会想,说它没有想吗?也不是,所以叫作非想非非想,这很奇怪。说死,没死,说有心思惟,也不会思惟,这个心已经微细到非常细微了。

  从欲界到有顶天这么细微的心,这中间的过程当然非常长,非常遥远,为什么粗细有差呢?因为烦恼与妄念或多或少的关系。以欲界而言,烦恼非常的多,妄念也多,所以内心是非常粗糙、混乱,这样子,慢慢把这些妄念、烦恼去除,慢慢就可到达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这样慢慢上去,心越来越细。可见,要把欲界那么粗糙、混乱的心,变得比较细微的初静虑天,是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过程,并不是把欲界心的妄念去除掉,马上就可变成初虑天的心,那是不可能的,它不是突然产生的,是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将欲界的烦恼、妄念逐渐变少,心慢慢微细微细,到达一个很高的境界,之后,就是初静虑的心了。可见这是有次第存在的,并不是突然达成,这必然有一过程,这个过程是把烦恼慢慢灭除,妄念慢慢减少,在这么长的过程中,总要给它取个名称,我们称「未到定」,也叫「近分」,靠近的部分。

  「静虑的未到定」,就是「静虑的近分」。近分的意思可以说是加行。例如,谈到灌顶。灌顶的前面都有一个准备灌顶。许多法本里面都谈到,准备灌顶也称为近分,靠近的部分。对于正行灌顶的部分,我已很靠近了,是正行时所要做的准备,将这个准备的部分,称为「近分」。一样的道理,现在我要得到初静虑的正行,当然也要有准备的工作,这个准备的段落,其实很长,不是马上得到,所以我们也给它一个名称,称为「近分」。

  可见近分的内容很多,因为它是一个很长的准备动作,并不是忽然间得到的。初静虑的近分,首先第一、最初作意(初业作意);第二、个别理解作意(了相作意);第三、胜解作意;第四、最寂静作意(远离作意);第五、摄喜作意;第六、伺察作意;第七、加行边际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此为张老师所译七近分)。第一、了相作意;第二、胜解作意;;第三、远离作意;第四、摄乐作意;;第五、观察作意;第六、加行究竟作意;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此依广论P394~P396)。共有七个作意,可见时间很长,不是很快的过程,到了边际作意的最后面,初静虑正行就产生了。在这么久、这么长的过程中,全部都称为近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8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