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8讲

  《广论奢摩他08》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05-25

  关于止观的部份,要讲解的实际上是六个段落,前面先有五个大项。在止跟观,各别进行学习的之前,有些关键重点应当要先行了解,所以前面先讲出五项,这五项都了解完毕之后,第六项才是止观如何个别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前面五项中已经讲到第五项,第五:次第决定(第344页)。

  照前面的顺序,第一项,先讲止跟观的功德利益何在?第二项,讲止包括一切的等持;第三项,讲它个别个别的等持是什么?第四项,讲必需两者都要一起修;第五项,是我们现在要进行的段落—「次第是决定的」

  《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首先引经据典作一说明。根据《入菩萨行论》的颂文是这样讲的:「应当知道具足安止的胜观,才能摧灭掉一切烦恼。因此之故,首先应当要先修安止。」亦即在具备安止的情况下,再进一步修胜观才能把烦恼灭掉,就是指在前面安止的阶段,是不能灭掉烦恼的,它只能摇动烦恼而已,还没具足把它灭掉的力量。如果能让烦恼发生动摇,就表示烦恼的危害性不会发生了。

  现在不仅仅只修止而已,更进一步还要去修胜观,修完胜观之后,就可以把烦恼全灭掉了。这句话是说:一个瑜伽师了解到这一点的话,如果问,「到底要先修安止?还是先修胜观呢?」回答当然是要先修安止。故应求安止,亦即应先修安止。不过,先产生胜观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要先修安止,但也有止和观是同时产生的。

  在密咒乘门的地道理论里,曾谈过一个段落,大家可以把上次我们讲解过的再好好听闻一次。能与本尊所谓的坛城,内心好好各别各别分析,也能达到心可以安住,到最后止跟观会同时形成,在密咒乘门中有如此开示,这个胜观最主要的就是在分析所缘的对境,它各别的性质情况下能够达到气的收摄。因气收摄之故,所以涣散的心也能去除掉,最后能达到心完全不动摇,所以专一的安止也能够修成了,这是密咒乘门的一个特色所在。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是显教乘门,它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假设从对境做个分析,对于安止显然是有伤害的,是不能达到安止的,这样的情况是不同的。这里讲,对于止、观二者而言,应当要先修止,之后再修胜观,这种说法是从显教乘门的角度来讨论的。

  至尊仁波切后面会提出一个疑问来作讨论。首先引《入行论》谈到,就止跟观二者而言,要先修安止才修观,但前面的章节已讨论过了。我们都知道在修胜观时,当然会去了悟无我、和缘取空性,不过在修安止时,也有了知空性和了知无我不是这样子吗?

  前面第三大项,「止观自性分二」(第339页)提到,止跟观所缘的对境是如所有性的法和尽所有性的法,都可以当止跟观所缘对境。所以止所缘的对境,显然也有空性的法。这些在《庄严经论》《菩萨地》《修次中篇》以及祥帝巴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等论中都已经引经据典谈过了。

  这些所引经典内容就是说:修止跟观的法,所缘取的对境都有空性的意义。这个意思是不是指修止的时候,就有缘取空性和无我的意义,这时不就是已经达到胜观了吗?不就是止跟观也同时形成了吗?针对这个问题就会产生了这个疑问,因此,至尊仁波切提出来讨论。

  问题的产生,首先引经据典来做一个说明。《修次初编》云「此二所缘无定」此二(止和观),此说止观所缘无有决定。前文亦说,止所缘中俱有法及法性,故先了解无我深义,缘彼而修,则心无散乱之止及缘空性之观同时俱起,何必先求奢摩他(安止)已,次乃修观耶。就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

  前面很多经论都谈到过了,止所缘取的对境也有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就是这里谈到的有法和法性。有法是世俗谛;法性是胜义谛。法性,指无我意义、空性的意义,了知了之后,缘取这个部份来做观修,心思完全没有涣散,因此修成安止,这个也有。修成安止的情况下,已经了知无我法性的意义,而且又缘取它来修安止,这时候不是安止也修成、胜观也修成了吗?一样嘛!应该止观同时存在。

  对无我的意义,首先有所安止,之后缘取它来做观修,此时虽是修止,其实,胜观同时形成。胜观的意思,指无我的意义已经看到了,没有比这个更加殊胜了,故谓胜观。那不是止和观同时存在吗?为什么前面所引的《入行论》说,要先求安止,之后才求胜观呢?为什么又有这种说法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相同的想法。实际上,胜观和了悟空性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就胜观而言,即使是外道,他的内心也有谛成(谛实成立)的执着和补特伽罗我执,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有胜观。但就了悟空性的意义这个部份外道是没有的。可见胜观和了悟空性的情况不一样。在拥有胜观的情况之下,但不了解空性的意义,这种情况也很多,也就是说这二项是不相同的。不是说,了知空性的意义,后面就一定会产生胜观,不是这样的情况。

  曾去过印度的,听尊者达赖喇嘛讲经开示,常常会谈到这个内容。尊者说:广论的学习,若先学习空性的意义这个部份,会比较好。其实,在很多地方,他都曾经这样开示过。

  先把空性的意义好好的了解,之后学习四圣谛的内容,之后再去学习,怎么对治我的烦恼,后用无我空慧,怎么对治烦恼再好好的学习,慢慢进入到内道佛法中,然后才会去重视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的;皈依要怎么做?皈依是很重要的,慢慢这样来学习,这种情况也有的。在这个时候都还没有谈到胜观呢!因此之故,有了胜观之后来修安止。修安止先产生住分,之后再进行分析来产生胜观这样子也可以,有很多的情况。

  可见胜观和空性的了悟,这些关系都不是很大。了悟空性的后面是不是会有胜观,胜观的前面是不是要先了悟空性,并没有很大关系存在,但是应当知道,有运用胜观之后来观修空性者,也有用安止之后,再来观修空性,两者都有。但大多数人都把胜观等同于了悟空性当作一件事,故产生学习安止的时候,也有缘取无我之意义来修安止,如此说来不是安止时亦得到胜观吗?

  然《入行论》云:先修安止后修胜观。此次第看起来有因和果的次第存在,因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之故,这里谈到有因果关系时,马上就发生一个疑问,修安止的时候也可以缘取无我的意义来做观修?应该止观同时形成,为什么这又说它有因果,前后的次第存在呢?这个问题马上就产生了。

  解释胜观和了悟空性,彼此之间关系应该怎样来做说明?譬如说有一些人的脑袋比较迟钝,学什么事情都很慢,可是就有一些人脑袋很锐利,学什么东西都很快,也有这种人存在。我们就要问了,反应很灵敏的这种人,跟学习内道佛法有什么关系吗?有没有说,他非常聪明的关系必定学习佛法,没有嘛!没有这样讲。或者说一个学习佛法的人,他必须要非常聪明根器很锐利,也没有这种说法。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如果他的脑袋非常聪明又利根,那么对佛法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可以了解得很深入,是可以这样子讲的,这样讲就如同空性跟胜观彼此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这样。

  因此可以说,以胜观跟空性了悟这个方面,并不是说得到了胜观之后一定会了悟空性,是没有这样子讲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这样的关系存在。好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脑袋聪明的人,一定会学习佛法,并没有这样讲,这是不一定的,他可以学也可以不用学。所以说,有了胜观之后必定了悟空性,没有这样一种说法,或者说在了悟空性之后,他必定就会有胜观,那也不一定,此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就像,一个人学习佛法之后,就变得非常聪明,也不能够这样子讲,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但,可以这样子讲,假设二者都齐备的话,就真的是非常好,他拥有胜观之后去了悟空性,非常的好,或者他了悟空性之后去拥有胜观,也非常好,二者都同时拥有的话,是最好的。

  可见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是把了悟空性跟胜观当做一个同义词,因此会产生这个疑问。前面说过,胜观之前要先学习安止,但又说,安止的所缘对境,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都可以当作安止所缘对境。就是说,如果我缘取空性的意义来修安止,就是了悟空性的意义,所以它是胜观,这样子所得到的安止跟观不是同时形成吗?所以就形成了这个问题。

  至尊仁波切的答复是,「此说观前先修止者,非说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此说,胜观之前要先修安止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前面引经据典讲解止之后才是观,但不是说,引生正见及通达无我之空性的了悟前面要先修安止,并不是这个意思。前面的说法,是把观跟空性意义的了悟,完全混淆在一起。对方所了解的是,二者的意思一样。

  因此之故,是不是我对空性的意义了悟之前,要先修安止。「引生正见通达无我」就是空性的了悟,是不是说在空性的了悟之前,要先修安止呢?不是的。至尊仁波切的答复:在这个无我见地的产生前面,需不需要安止呢?不需要。但胜观要产生前,需要安止,所以把这二者分开了,这是至尊仁波切的解释。

  无我见地产生前,不需要安止,但是胜观产生前,就需要安止了。不仅如此,底下还要更进一步答复:非说引生正见通达无我的意义要先修安止,「虽无止者,亦能生正见故」,其次进一步答复,「又此正见内生强力之感觉(觉受),亦不须以止为先。」不要说见地产生之前不需要安止,见地产生之后,对于见地的了解,更加加强,让内心产生震动,而发生改变的觉受,这种觉受的产生也不需要安止,为什么呢?「以无止者,仅以观慧数数思择,此亦能生强力感觉,无所违故。」以,就是因为。因为在没有安止的情况下,用思择慧…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