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08》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05-25
關于止觀的部份,要講解的實際上是六個段落,前面先有五個大項。在止跟觀,各別進行學習的之前,有些關鍵重點應當要先行了解,所以前面先講出五項,這五項都了解完畢之後,第六項才是止觀如何個別的學習。它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前面五項中已經講到第五項,第五:次第決定(第344頁)。
照前面的順序,第一項,先講止跟觀的功德利益何在?第二項,講止包括一切的等持;第叁項,講它個別個別的等持是什麼?第四項,講必需兩者都要一起修;第五項,是我們現在要進行的段落—「次第是決定的」
《入行論》雲:「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首先引經據典作一說明。根據《入菩薩行論》的頌文是這樣講的:「應當知道具足安止的勝觀,才能摧滅掉一切煩惱。因此之故,首先應當要先修安止。」亦即在具備安止的情況下,再進一步修勝觀才能把煩惱滅掉,就是指在前面安止的階段,是不能滅掉煩惱的,它只能搖動煩惱而已,還沒具足把它滅掉的力量。如果能讓煩惱發生動搖,就表示煩惱的危害性不會發生了。
現在不僅僅只修止而已,更進一步還要去修勝觀,修完勝觀之後,就可以把煩惱全滅掉了。這句話是說:一個瑜伽師了解到這一點的話,如果問,「到底要先修安止?還是先修勝觀呢?」回答當然是要先修安止。故應求安止,亦即應先修安止。不過,先産生勝觀是不可能的,所以還是要先修安止,但也有止和觀是同時産生的。
在密咒乘門的地道理論裏,曾談過一個段落,大家可以把上次我們講解過的再好好聽聞一次。能與本尊所謂的壇城,內心好好各別各別分析,也能達到心可以安住,到最後止跟觀會同時形成,在密咒乘門中有如此開示,這個勝觀最主要的就是在分析所緣的對境,它各別的性質情況下能夠達到氣的收攝。因氣收攝之故,所以渙散的心也能去除掉,最後能達到心完全不動搖,所以專一的安止也能夠修成了,這是密咒乘門的一個特色所在。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是顯教乘門,它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假設從對境做個分析,對于安止顯然是有傷害的,是不能達到安止的,這樣的情況是不同的。這裏講,對于止、觀二者而言,應當要先修止,之後再修勝觀,這種說法是從顯教乘門的角度來討論的。
至尊仁波切後面會提出一個疑問來作討論。首先引《入行論》談到,就止跟觀二者而言,要先修安止才修觀,但前面的章節已討論過了。我們都知道在修勝觀時,當然會去了悟無我、和緣取空性,不過在修安止時,也有了知空性和了知無我不是這樣子嗎?
前面第叁大項,「止觀自性分二」(第339頁)提到,止跟觀所緣的對境是如所有性的法和盡所有性的法,都可以當止跟觀所緣對境。所以止所緣的對境,顯然也有空性的法。這些在《莊嚴經論》《菩薩地》《修次中篇》以及祥帝巴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等論中都已經引經據典談過了。
這些所引經典內容就是說:修止跟觀的法,所緣取的對境都有空性的意義。這個意思是不是指修止的時候,就有緣取空性和無我的意義,這時不就是已經達到勝觀了嗎?不就是止跟觀也同時形成了嗎?針對這個問題就會産生了這個疑問,因此,至尊仁波切提出來討論。
問題的産生,首先引經據典來做一個說明。《修次初編》雲「此二所緣無定」此二(止和觀),此說止觀所緣無有決定。前文亦說,止所緣中俱有法及法性,故先了解無我深義,緣彼而修,則心無散亂之止及緣空性之觀同時俱起,何必先求奢摩他(安止)已,次乃修觀耶。就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
前面很多經論都談到過了,止所緣取的對境也有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就是這裏談到的有法和法性。有法是世俗谛;法性是勝義谛。法性,指無我意義、空性的意義,了知了之後,緣取這個部份來做觀修,心思完全沒有渙散,因此修成安止,這個也有。修成安止的情況下,已經了知無我法性的意義,而且又緣取它來修安止,這時候不是安止也修成、勝觀也修成了嗎?一樣嘛!應該止觀同時存在。
對無我的意義,首先有所安止,之後緣取它來做觀修,此時雖是修止,其實,勝觀同時形成。勝觀的意思,指無我的意義已經看到了,沒有比這個更加殊勝了,故謂勝觀。那不是止和觀同時存在嗎?爲什麼前面所引的《入行論》說,要先求安止,之後才求勝觀呢?爲什麼又有這種說法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相同的想法。實際上,勝觀和了悟空性的意義是不相同的。就勝觀而言,即使是外道,他的內心也有谛成(谛實成立)的執著和補特伽羅我執,這種情況下,他還是有勝觀。但就了悟空性的意義這個部份外道是沒有的。可見勝觀和了悟空性的情況不一樣。在擁有勝觀的情況之下,但不了解空性的意義,這種情況也很多,也就是說這二項是不相同的。不是說,了知空性的意義,後面就一定會産生勝觀,不是這樣的情況。
曾去過印度的,聽尊者達賴喇嘛講經開示,常常會談到這個內容。尊者說:廣論的學習,若先學習空性的意義這個部份,會比較好。其實,在很多地方,他都曾經這樣開示過。
先把空性的意義好好的了解,之後學習四聖谛的內容,之後再去學習,怎麼對治我的煩惱,後用無我空慧,怎麼對治煩惱再好好的學習,慢慢進入到內道佛法中,然後才會去重視依止善知識是很重要的;皈依要怎麼做?皈依是很重要的,慢慢這樣來學習,這種情況也有的。在這個時候都還沒有談到勝觀呢!因此之故,有了勝觀之後來修安止。修安止先産生住分,之後再進行分析來産生勝觀這樣子也可以,有很多的情況。
可見勝觀和空性的了悟,這些關系都不是很大。了悟空性的後面是不是會有勝觀,勝觀的前面是不是要先了悟空性,並沒有很大關系存在,但是應當知道,有運用勝觀之後來觀修空性者,也有用安止之後,再來觀修空性,兩者都有。但大多數人都把勝觀等同于了悟空性當作一件事,故産生學習安止的時候,也有緣取無我之意義來修安止,如此說來不是安止時亦得到勝觀嗎?
然《入行論》雲:先修安止後修勝觀。此次第看起來有因和果的次第存在,因爲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之故,這裏談到有因果關系時,馬上就發生一個疑問,修安止的時候也可以緣取無我的意義來做觀修?應該止觀同時形成,爲什麼這又說它有因果,前後的次第存在呢?這個問題馬上就産生了。
解釋勝觀和了悟空性,彼此之間關系應該怎樣來做說明?譬如說有一些人的腦袋比較遲鈍,學什麼事情都很慢,可是就有一些人腦袋很銳利,學什麼東西都很快,也有這種人存在。我們就要問了,反應很靈敏的這種人,跟學習內道佛法有什麼關系嗎?有沒有說,他非常聰明的關系必定學習佛法,沒有嘛!沒有這樣講。或者說一個學習佛法的人,他必須要非常聰明根器很銳利,也沒有這種說法。他們彼此之間沒有什麼關系。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子講,一個學習佛法的人,如果他的腦袋非常聰明又利根,那麼對佛法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爲什麼呢?因爲他可以了解得很深入,是可以這樣子講的,這樣講就如同空性跟勝觀彼此之間的關系,大概就是這樣。
因此可以說,以勝觀跟空性了悟這個方面,並不是說得到了勝觀之後一定會了悟空性,是沒有這樣子講的,它們彼此之間沒有這樣的關系存在。好像我們前面提到的,一個腦袋聰明的人,一定會學習佛法,並沒有這樣講,這是不一定的,他可以學也可以不用學。所以說,有了勝觀之後必定了悟空性,沒有這樣一種說法,或者說在了悟空性之後,他必定就會有勝觀,那也不一定,此兩者之間沒有什麼關系。就像,一個人學習佛法之後,就變得非常聰明,也不能夠這樣子講,它們彼此之間沒有固定的關系。但,可以這樣子講,假設二者都齊備的話,就真的是非常好,他擁有勝觀之後去了悟空性,非常的好,或者他了悟空性之後去擁有勝觀,也非常好,二者都同時擁有的話,是最好的。
可見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是把了悟空性跟勝觀當做一個同義詞,因此會産生這個疑問。前面說過,勝觀之前要先學習安止,但又說,安止的所緣對境,世俗谛和勝義谛的法,都可以當作安止所緣對境。就是說,如果我緣取空性的意義來修安止,就是了悟空性的意義,所以它是勝觀,這樣子所得到的安止跟觀不是同時形成嗎?所以就形成了這個問題。
至尊仁波切的答複是,「此說觀前先修止者,非說引生正見通達無我須先修止。」此說,勝觀之前要先修安止者,這句話的意思,是前面引經據典講解止之後才是觀,但不是說,引生正見及通達無我之空性的了悟前面要先修安止,並不是這個意思。前面的說法,是把觀跟空性意義的了悟,完全混淆在一起。對方所了解的是,二者的意思一樣。
因此之故,是不是我對空性的意義了悟之前,要先修安止。「引生正見通達無我」就是空性的了悟,是不是說在空性的了悟之前,要先修安止呢?不是的。至尊仁波切的答複:在這個無我見地的産生前面,需不需要安止呢?不需要。但勝觀要産生前,需要安止,所以把這二者分開了,這是至尊仁波切的解釋。
無我見地産生前,不需要安止,但是勝觀産生前,就需要安止了。不僅如此,底下還要更進一步答複:非說引生正見通達無我的意義要先修安止,「雖無止者,亦能生正見故」,其次進一步答複,「又此正見內生強力之感覺(覺受),亦不須以止爲先。」不要說見地産生之前不需要安止,見地産生之後,對于見地的了解,更加加強,讓內心産生震動,而發生改變的覺受,這種覺受的産生也不需要安止,爲什麼呢?「以無止者,僅以觀慧數數思擇,此亦能生強力感覺,無所違故。」以,就是因爲。因爲在沒有安止的情況下,用思擇慧…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