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09》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06-01
廣論我們現在進行的段落是個別學習後面的二項波羅蜜,談到安止波羅蜜的段落。在這個段落,我們上次提到,大小乘門一切功德都是靠著觀修止觀而産生的,這裏所談到的止觀,不是正式的止觀,是安住修和思擇修配合在一起而行的。所以這裏談到的不是正式的止觀,這裏談到的止是安住修的部份,談到勝觀的部份,其實是思擇修的部份。
因爲下士道的了悟、中士道的了悟、上士道的了悟,在任何一個段落都要配合安住修和思擇修二者,配合在一起實修才會産生了悟,因爲二者結合實修才能産生了悟,所以安住修和思擇修就非常重要,安住修如果把它純淨,到達最頂峰就是安止,思擇修如果修到達最頂峰,就是勝觀,因此止觀就形成了。
現在要了解所討論的是安住修和思擇修的段落,把安住修、思擇修達到最高點的時候,就是正式的止觀,就能産生廣大的證悟,具有威力。如果能夠把安住修達到最好的理想,産生安止;把思擇修達到最好的理想,産生勝觀,當然一生就非常好了。這二項不要把它混雜在一起,至少我們內心要有這種了解,即安住和思擇這二個要配合一起來做實修,二者配合的話,了悟就會産生。
前面談到觀修止觀有什麼功德利益?我們應當要有這種了解,有了這種了解之後,安住修到達境界很高的時候,安止形成,所以後面才開始講安止的學習方式。應當是安止已經産生了之後,當然聖者的證悟就容易産生了,前面要先産生安止,應該是這個樣子。如果這樣子會産生一個疑問?因爲在《集論》裏談到,得勝觀之後才産生安止,「何故集論說有先得勝觀未得止」,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了?這個問題當然至尊仁波切要回答,「此非說未得第一靜慮未到定所攝之止,是說未得第一靜慮叁摩地以上之止。」上一次就談到這個段落。
初靜慮未到定,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有必要先做一個解釋,上星期就解釋這個內容,初靜慮的近分是什麼?初靜慮的正行是什麼?這些都要先做一個解釋,上星期提到最初作意、分別理解作意、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談到這七個近分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要再做一個解釋。
初靜慮未到定,就是近分(靠近的部份)所攝之止。近分,分成很多種,從最初作意開始(近分作意或者是最初作意),最初、近分就是第一個准備,上次提到近分─靠近的意思,就是准備的意思,爲了什麼來做准備?靠近哪一個部分呢?爲正行來做准備,靠近正行的部份,所以稱之爲近分(准備的部份)。一般來講安止正式得到的時候,准備的第一個就得到了,就是近分的第一個就得到了。因爲安止得到的時候,就是指在准備方面,它的能力已經齊備了,能力齊備是指得到安止之後,就准備方面而言已經具有威力了,已經算是有了一個准備了。不是說已經完全齊備了,是說已經有了一分的准備,已經得到了,有這個能力了。所以安止最初得到時,稱爲第一個近分,就是初業作意,就是初業行者,最初的作意,或者是第一個近分。
首先要産生沒有毛病、過患的等持,最初這個等持的時間可能很短,慢慢的延長,使這個等持的時間逐漸延長,等持逐漸延長的過程,就會經過九住心,從第一住心、第二住心慢慢延長,一直到第九住心,第九住心就是欲界專一心。到了欲界專一心的時候,還要讓這個等持繼續境界更高,就是到了第九住心(欲界專一心),後面還有什麼?後面會得到止,怎麼得到它呢?就是在欲界專一等持(第九住心)或者是欲界專一心的時候,經由第九住心再繼續實修,慢慢由第九住心之後就會産生心輕安,心輕安力量慢慢加強,會引導出身輕安,身輕安力量再加強,又引導産生身輕安之樂,由身輕安之樂慢慢又引出心輕安之樂,當心輕安之樂産生的時候,就能夠伴隨著身心輕安之樂攝持的情況之下,還能夠再産生等持的話,這個等持就稱之爲安止。
安止不是欲界的心,安止得到的時候,就得到上界地所攝神識,還有得到近分,還有得到修所生慧,我們不是常講聞思修叁慧,得到修所生慧是這個時候,這四者同時得到,安止得到,上界地所攝神識得到,第一近分得到,還有修慧也得到了,這四者同時發生。
之後又怎樣呢?安止得到了之後,就要在勝觀的觀修上,趕快加油努力了,因爲得到安止之故,所以在安止的狀態之下,開始去分析對境,因爲安住在安止的狀態之下,所以安止的所緣不會丟掉、不會失去,而且在這個情況之下,還能夠對這個對境,來進行分析,這個部分好好的學習,可是在分析對境的時候,這個能力還不能引發身心輕安之樂,就前面講到的心輕安、身輕安、身輕安樂、心輕安樂,這些都沒有産生,在安止所緣的對境不會消失的情況之下,還能夠去分析對境,這個分析對境的能力,還不能夠引出身心輕安之樂,這個段落稱爲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個別性相當然就是對境個別的性質,個別的情況,把個別的性質情況,個別作一個了解,個別作一個分析,所以就稱爲個別性相理解作意,這是第二個作意。
到了經由分析對境,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好好去分析對境,一邊分析,分析的威力又能夠引發産生身心輕安之樂,什麼時候身心輕安之樂産生的時候,就稱爲勝解作意,這第叁個。勝解的意思就是高興的意思,很高興,意思就是分析對境的時候不會勞累,還能夠引發高興,已經不會勞累了,這時候是勝解作意,勝解作意産生的時候就得到正式的勝觀。
正式止觀得到後,還要做什麼呢?要把欲界的煩惱滅掉,所以從正式的止觀得到後,才要開始把欲界的煩惱滅掉,欲界的煩惱分成上品的有叁項、中品的有叁項、下品的有叁項,即大的有叁個、中的有叁個、小的有叁個。這時候才開始要斷掉欲界的煩惱,開始斷欲界的煩惱當然從粗分的開始,從大的叁個煩惱先斷掉,大的叁個煩惱先斷掉,要經過叁個無間道,叁個解脫道,不過這個是屬于世間道,不是屬于出世間道,即世間道裏叁個無間道,叁個解脫道。要把這叁個大的斷掉,這是大遠離作意,非常遠離、極爲遠離作意。極爲遠離作意,藏文(南)的意思是大或者相當、非常的意思,往往就是最初的意思,就是ㄧ開始(最初)把這個煩惱滅掉,所以稱爲大遠離作意,就是剛開始把煩惱滅掉的意思,就是煩惱裏上品的叁個,剛開始把它滅掉,所以後來的作意稱爲大遠離作意。
其次是中的叁個煩惱,中的叁個煩惱稱爲攝喜作意(攝樂作意)。攝喜作意是指前面已經把粗分的上品叁個煩惱滅掉,因此這個時候當然內心就很高興、很喜悅,喜悅産生了。可是因爲把叁個大的煩惱滅掉之後,知道後面還有剩下其他的煩惱存在,其他的煩惱還沒有斷掉,所以還有憂慮之心。攝是集中、集攝的意思,就是內心好像收縮集攝在內心裏面,是憂慮的意思。所以是憂喜參半,喜的是前面大的叁個已經斷掉了,憂慮的是,後面還有煩惱還沒有滅掉呢!所以稱攝喜作意。高興和內心收縮的憂慮參雜在一起,憂喜參半,這是把中的叁個煩惱斷掉的時候,這是攝喜作意、攝喜近分,這裏還是要分叁個無間道和叁個解脫道。
把大的煩惱叁個斷掉了,中的煩惱叁個斷掉了,最後就剩下小小的叁個煩惱,可是這小小的叁個煩惱,小小的,所以好像沒有煩惱一樣,此時中的叁個煩惱斷掉的時候,感覺不到後面還有叁個小小的煩惱,因此就覺得好像煩惱已經斷掉了,那種感覺會出現,所以在那個感覺出現的時候,好像煩惱都斷掉了,這個感覺出現的時候,就要分析一下煩惱斷掉了,還是沒有斷掉?所以有一個分析的段落,這個分析的段落稱爲伺察作意(觀察作意)。伺察就是分析,詳細作觀察分析,它是一個動詞,所以稱爲伺察作意。伺察作意的作用就是去分析煩惱斷掉了沒有?經過伺察作意去分析,發覺原來煩惱還沒有斷掉呢!所以這個分析的過程,分析的近分,分析的作意就稱爲伺察作意。
經過伺察作意分析之後,發現煩惱還沒有斷掉,後面還有叁個小的煩惱,所以又開始要努力,做最後的努力把這小的叁個煩惱斷掉,最後的努力就稱爲加行最後際作意。加行最後際作意有叁個無間道,解脫道只有二個,因爲第叁個解脫道得到的時候,就是把小小的煩惱斷掉了(小的煩惱又分大中小),小的煩惱有叁個,裏面的第叁個,在第叁個解脫道得到的時候,就是已經把小小的煩惱也斷掉,得到加行最後際作意的正行,或者說加行最後際果作意也得到了,然後初靜慮也得到了,欲界的煩惱也滅掉了。
簡略的作一個了解,就是初靜慮的正行(第一靜慮)得到的時候,一定要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但這裏所談到的欲界的煩惱斷掉,不是像出世間的道路所談到的,連煩惱的種子,連根把它滅掉。不是的,現在所談到的斷掉,是讓它暫時不要發生,現在談到的是世間的道路,不是出世間的道路,出世間道路談到的斷掉,是連種子全部一起滅掉,這裏不是,是讓它暫時不要發生,此時就說已經斷掉了,是指這個意思。所以初靜慮得到的時候,一定是把欲界的煩惱滅掉了,但是把欲界的煩惱同時一下完全滅掉,那不可能嘛!
煩惱滅掉的前面一定有它的准備工作,前面會有它的加行准備工作,這個加行准備工作稱爲近分。近分裏分成最初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勝解作意,攝喜作意、大遠離作意、伺察作意、加行最後際作意,一共七個近分。就是初靜慮的正行要得到的話,前面要經過七個准備工作。假設大家對前面這七個准備工作,每一項不是很了解的話,一定要了解的就是,初靜慮正行要得到的時候,一定是把欲界的煩惱滅掉了,欲界的煩惱滅掉,前面還有一些准備工作,那個准備的工作,稱爲近分,這個了解一定要有。
跟這個道理完全一模一樣,從初靜慮進入第二靜慮,進入第二靜慮…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