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7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只要談到煩惱的種子,它一定是煩惱的習氣,所以它的範圍比較小一點點。

  首先簡單的解釋,煩惱的隨眠跟煩惱的種子是同義詞。雖然不同的字,但意思是一樣的。煩惱的隨眠,指的就是煩惱的種子,它是一個同義詞,這一點要了解。其次,煩惱的習氣跟煩惱的隨眠不一樣。從這裏推論得知,煩惱的習氣跟煩惱的種子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凡是煩惱的種子,必定是煩惱的習氣,但是,煩惱的習氣,不一定是煩惱的種子,爲什麼呢?因爲非煩惱的種子,也可以算是煩惱的習氣。非煩惱的種子,譬如說,阿羅漢已經把煩惱的種子滅掉了,但煩惱的習氣還在,所以說,凡是煩惱的種子,必定是煩惱的習氣,但是煩惱的習氣部分,不一定是煩惱的種子,習氣跟種子兩個不一樣。

  從這裏就知道,隨眠的部分也是一樣,是相同的意思。隨眠跟種子的意思一樣。之後,去了解習氣跟他們兩個不相同,不相同的原因就是煩惱的種子也是習氣,就算不是煩惱的種子,它也算是煩惱的習氣,爲什麼?因爲阿羅把煩惱斷掉了,煩惱的種子也斷掉了,他煩惱的習氣還在,這個部分,我們說他有煩惱的習氣,但不能說他有煩惱的種子,因爲已經把煩惱滅掉了,這一點要了解,這是它的差別了。

  後面的《叁摩地王經》也是這樣談到的。此之後,一定要修觀,爲什麼?先講外道的情況,再講內道的情況。外道的情況是:「雖善修正定」。他修安止、修等持,「不能破我想」,可是還不能夠運用安止來破除、滅掉我執。「後爲煩惱亂」後來,煩惱又引發了,墮入惡道,這種也有,這是「如外道修定」。好像外道修禅定、修安止一樣。外道修安止、修禅定,煩惱暫時不會産生。可是,將來煩惱還是會産生,煩惱以後再度産生會擾亂他的內心,就墮入惡道,這種情況都有的。

  反過來,「若觀法無我」內道觀法無我是指勝觀,已經有安止,之後,又來觀萬法無我、觀空性。「觀已善修習」觀諸法無我之後,善修習,好好的修勝觀。「是證涅槃因」這個時候,所修的禅定、安止,就成涅槃的原因了。意思指,如果只有修到安止,後面不修,這樣子的安止不能夠得到涅槃,也不能當做是涅槃的原因。

  安止修了之後又修勝觀,由勝觀會得到涅槃,那時候的安止,就會成爲得到涅槃的原因,「非余能寂滅。」除此之外,勝觀的實修不做,僅僅靠著安止,或其他的實修,都不能夠得到涅槃的。「若觀法無我」,指安止已經修了之後,再進一步去修勝觀,就能夠得到寂滅涅槃,若不這樣去做,是不能得到涅槃。

  再引經據典說明。《菩薩藏經》亦雲:「若未聞此菩薩法門,亦未聽聞聖調伏法。」聖調伏法,是戒律教法的內容。「唯叁摩地而得喜足」,某一個人,他僅僅修安止,得到了等持之後,把自己的等持當爲最殊勝,因此之故,沒有去聽聞其他廣大無量無邊的菩薩法門,還有一些調伏內心戒律的法,都沒有去學習,廣大無邊的大乘法門也不去學習,都不作聞思,只有「唯叁摩地而得喜足」,因此把自己安止的實修當作是最好、最快樂的。「而得喜足」,就是最好的,完全知足,其他都不去學習,這樣,會有什麼毛病嗎?底下講了它的毛病。

  「爲憍慢轉墮增上慢」這個時候,他會産生傲慢之心,爲什麼?這種情況稱爲井底之蛙,沒有看過海水,就以爲自己的井,已經是一切了,是最大的了,所以産生傲慢之心。轉增憍慢之心時,對于無量無邊的大乘法門,沒有去學習,因此不知道,自以爲有一點證悟的功德,有一點殊勝的等持,禅定的力量已經産生了,覺得這已經最殊勝了,證悟的功德是最高,最了不起,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才會産生傲慢之心。當傲慢心轉變成增上慢之心時,這個增上慢心,最後會破壞他等持的威力。那麼,他有沒有産生等持?有啊!他有産生等持啊!可是,因爲慢慢産生憍慢之心、傲慢之心,後面會把他等持的威力衰損掉。因此,由這個增上的憍慢之心,將來還要引發煩惱的。

  因此之故,後面就講了,「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苦憂及諸衰惱。」煩惱若再度産生,將來的成效,後面會怎麼樣呢?後面就要墮入叁惡道之中了!所以,等持雖然是産生了,但由于等持所引發的傲慢,而這個傲慢,是一切痛苦的開始。一打開一切痛苦之門,接下來,就不能夠解脫生老病死,還有其他各種痛苦,甚至不能解脫六道輪回。不要講六道輪回,根本不可能解脫,就連諸大苦蘊也不能脫離。因此之故,「如來于此密意說雲」,如來針對這一點,就談到說,「從他聽聞」,他,是指善知識。

  從善知識那裏要廣大的做聽聞,這樣子才能「解脫老死」,這是根據《菩薩藏經》所談到的內容,如來也曾經這樣子的開示過,從聽聞到解脫老死,這個是如來所開示的內容。中文部分標點符號好像有一點錯誤,「從他聽聞解脫老死………而修妙慧」,引號改到老死之後,「從他聽聞解脫老死」。在343頁(倒數第5行),《菩薩藏經》亦雲,一直到倒數第二行,「從他聽聞解脫老死」爲止,全部都是《菩薩藏經》的內容。

  《菩薩藏經》講,如果沒有聽聞菩薩法門怎麼樣、怎麼樣…不能夠解脫諸大苦蘊,所以如來針對這一點,也討論到了。「從他聽聞解脫老死」全部都是菩薩藏經裏面的句子。然後「解脫老死」之後,底下「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依奢摩他而修妙慧。」是宗大師廣論的句子。這是至尊仁波切根據前面叁部引經據典之後所做的結論。

  至尊仁波切說,想要斷除掉一切的蓋障,引發清淨的本智的話,這樣的一個人,一定要依靠他所修的安止,之後,還要進一步的修勝慧,就是聞思修上面都要不斷增長、增廣,這些是有必要的,這是結論了。至尊仁波切在這一個結論之後,再用兩段經文,來補充說明自己所講的結論是有道理的。所引用的經典,一部是《寶積經》,一部是《修信大乘經》。

  《寶積經》雲:「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淨智,智淨戒圓滿。」想要得到清淨本智的話,前面要修慧,修慧之前要先成就安止。由安止、由勝觀之後,才會得到清淨的本智。這表示,安止跟勝觀都要做實修的。

  後面「戒圓滿」跟前面的「住戒」不一樣。住戒,指叁學的段落。叁學的段落,是先學戒學,之後學定學,最後學慧學,這是不斷學習,學習之後得到了一個清淨的本智,在清淨的本智攝持之下,再去持戒,這個時候,就是持戒圓滿,這是前後兩個不同的段落。

  其次,《修信大乘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不住于慧,我不說彼能信大乘,能生大乘。」「彼能信大乘;彼能生大乘,信大乘跟生大乘,指見地方面跟行持方面。任何方面,不管見地也好,行持也好,勝慧都非常重要的。或者這樣子講,信大乘跟生大乘,把它解釋成意樂(內心的想法)的方面,以及加行(付諸行動)方面,這樣子也可以的。

  「善男子,若諸菩薩不住于慧」如果他沒有勝慧的話,對大乘方面的信心也不會有,加行方面(去做的實修的這個部分)也不會有了。首先,「不信大乘」這個信,是信心的意思,對大乘不會有信心。信心,主要的是指意樂,內心的想法的這個部分。

  通常談到信心分叁種,清淨的信心;欲求的信心跟相信的信心。任何一種都算是的,能不能信大乘,就是這叁種信心的任何一種會不會産生,是指這個意思的。叁種信心,首先是清淨的信心。譬如說,見到諸佛菩薩的功德之後,內心轉變成爲非常的清淨,很純淨、很清淨,這表示清淨的信心。或者說,自己具有能力可以成就佛果,這個能力一定有的、一定存在的,等了解之後,內心因此産生了一個欲求、渴求之心--我要成就佛果,這種渴求之心,稱之爲欲求的信心。

  相信的信心,是相信佛、菩薩廣大的利益衆生的這一點是一定有的、一定存在的,將來我也一定可以成就佛果,這是肯定的,不能說沒有的。因此,我現在就發起菩提心,學習六度波羅蜜,將來一定有果,這個果的成效一定存在,而且成就佛果之後,可以廣大利益無量衆生,這個一定也有,這個情況一定有的,不可能說沒有,對這一點完全的相信,這個稱之爲相信的信心。「信大乘」,是指這個部分,就是信心的部分。

  「生大乘」指,如同自己的信心一樣。進入行持的學習,如同前面意樂的相信,後面就如同這個相信。對大乘的行持的部分去進行學習,那個部分叫「能生大乘」。不管意樂也好,加行也好,假設沒有勝慧的話,意樂的部分沒有,加行的部分也沒有。

  阿阇黎陳那在他的《量論》總集裏談到:「能成爲量廣大利益衆生」,「導師如來救者我頂禮」,這是對佛陀、如來的供贊文。供贊文裏面講四個圓滿,一部分是意樂的圓滿跟加行的圓滿,這是原因階段裏面的圓滿;果的部分,是自利的圓滿跟利他的圓滿,這是果的部分的兩個圓滿。意樂跟加行的部分:意樂的部分,指菩提心的學習;加行的部分,指六度波羅蜜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勝慧(了空慧)的學習這個部分。

  其中意樂部分(菩提心部分)的産生,主要是靠思擇修;加行部分的學習,主要是了空慧。了空慧的學習,主要還是要靠思擇修。那表示,思擇修是勝觀,所以勝觀部分的實修,實在是非常重要。

  大乘主要是要追求佛果。要追求佛果,意樂的部分需要,加行的部分也需要。而意樂跟加行這兩個部分,它的根本之處就在勝觀。若欠缺勝觀的話,就沒有希望成就佛果了。成就佛果,它的原因就是意樂跟加行。意樂,指的是菩提心的部分。菩提心要實修,也要靠勝慧來進行實修;加行的部分是了空慧。了空慧的部分,也是靠勝慧來進行實修,那表示,不管在那個段落裏面,意樂跟加行的部分,勝觀的實修都非常的重要,不能夠輕忽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