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的了悟当然就会猛烈而且很持续,若要达到这个效果,前面是要靠这个安止。一般来讲,我们缘取空性修胜观,来了悟无我的意义,而这个无我意义的了悟,要非常的猛烈,且力量要持续很久,这种力量,就不一样了。

  譬如说,“了悟无常”跟“无常了悟所产生的胜观”,这两者不太一样。胜观,表示一种定解,这个定解的力量很强烈而且持续很久。了悟无常,指对无常有了解,了解是了解,但这个了解的力量很强烈吗?不是的。这了解是不是持续很久呢?也不是的。了悟无常,了悟归了悟。但是,了悟之后所产的胜观,那就不一样了。表示力量很强大,又能够持续很久,这个是了悟无常的胜观,为什么这个胜观的威力会很强?因为了悟无常的胜观,对无常的定解,威力很强又持续很久,在了悟无常的义意时,他了悟的非常深入。为什么了悟的非常深入?因为前面有安止。

  前面的安止是心完全专一、专注,完全不涣散,放在无常的义意上面,这个了悟当然很深入、很久,而且还威力非常的强大,那就表示,这是了悟无常方面所得到的胜观。这个胜观之所以有那样大的威力,是因为前面有安止的力量之故。有了前面的安止所引发胜观的力量,那么,胜观的胜慧,就会恒常,而且力量猛烈,主要的是靠前面的安止,因安止的成就之故。

  那又问了,为什么胜观的威力又强大又猛烈?这不是在「恒常跟猛利」已谈到了吗?是的。因为胜观的部分,如果不是恒常、不是猛利的话,我执又要产生了。譬如说,我们了悟了无我,就算了悟了,我执不久又产生,就算你又了悟了,我执又产生,所以必须安住在无我胜慧之中,无我的胜观里面,而且,二十四小时都在其中。这样子,无我了慧的胜观,就表示会持续很久,力量非常猛烈,因为它持续这么久,力量猛烈之故,所以我执根本不会产生,不会让我执引发出来。

  我执一直都不引发,当然由这个我执所引发的烦恼就可以灭掉了,因为我执没有了。这样子,才能把烦恼根本灭掉,这种胜观是非常重要的。故胜观的前面,不能欠缺安止。

  这个段落讲的是,假设安止已经达成之后,若不修胜观的话,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为什么要胜观呢?因为胜观会引发无我了慧,这个无我的了慧,能持续很久,威力又非常强大。假设安止得到了,可是不修胜观的话,就表示无我意义的了悟力量不够强大,也不能够持续很久,这样子不能够灭掉我执。凡是我执还存在的话,烦恼一定出现,烦恼出现一定落入轮回,所以胜观的观修是多么的重要,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里谈到「唯久修习正奢摩他」,若只有修安止,这样子「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烦恼的现行部份能够压住,「终不能断烦恼种子」,没有办法把烦恼的种子断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无我意义的了悟。因此,不能够长久,威力不能够强大之故,当然不能够断掉烦恼的种子。所以,安止之后一定还要修胜观。

  后面要列出成立的教言,也就是前面的主张,它根据的教言在那里?后面就要引经据典来做说明,共有三部。第一部《修次第中篇》;第二部《三摩地王经》;第三部《菩萨藏经》。《修次第中篇》中又引用《解深密经》,虽然是四部,但因为《解深密经》是被《修次第中篇》里面引用,所以把它归纳在《修次第中篇》里面所讨论到的内容,这样就等于是三部教典。这些成立的根据都讲完毕了。

  第343页倒数第三行:「如来于此密意说云。」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作一个归纳。「如来于此密意说云」,就是如来的主张、想法是这样子的。「从他听闻,解脱老死」,从他人听闻之后,想要解脱轮回,想要断掉一切的盖障,引发本智,像这样子的一个人,一定要依安止,之后,一定要修胜观。意思就是指不能够只学安止,要知道安止之后,还有一个目标存在,不能够只停留在安止,安止之后还有胜观要去学习,这一点一定要了解。

  《修次第中篇》是莲花戒论师,当时破斥摩诃衍(大乘和尚)所谈到的内容。因为大乘和尚(摩诃衍)要排除思择修的部分。但是,胜观有很多思择修的内容,所以讲《修次第中篇》时,再把这个作一个解释。

  《修次第中篇》云:「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唯能暂伏烦恼现行,不能断障,以未发生智慧光明,则定不能坏随眠故。」诸瑜伽师若唯修止,虽能、唯能暂伏烦恼的现行,但不能断掉这些盖障,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产生胜慧的光明之故,就不能断掉随眠的部分。随眠,就是沉没下来,沉淀的部分。莲花戒论师引用《解深密经》云:「由静虑故,降伏烦恼,由般若故,断诸随眠。」般若,是胜慧,由胜慧故,断诸随眠,这是《修次第中篇》引用到的。

  总之,这句话的内容是,如果修安止的话,暂时能够把烦恼压伏,暂时仅仅能够把烦恼压住。把烦恼压住的意思,是指没有去管它,就是没有用直接对治的力量把它完全的灭掉,等于是这个烦恼,根本不会彻底的灭掉,没有做到这个样子,只不过暂时把它丢掉,(暂时不理它),仅仅只是这个样子,那就表示,它还会再出现的。所以,不是把烦恼彻底的灭掉,只是把它暂时放在那里,有一天还是会再出现,因为它还留在那里,还没有灭掉。

  如果产生了胜慧,就不一样了。因为胜慧是烦恼的根本的反面。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无明。胜慧刚刚跟他针锋相对,刚好是反面,所以胜慧能把我执、无明灭掉。烦恼的引发是靠我执、无明,如果我执无明灭掉的话呢?那烦恼的种子就灭掉了,烦恼的根本就不会再引发,胜慧才能把随眠的部分断掉。所以说「由般若故,断诸随眠」,这个随眠,是指没有现前跑出来,已经跑出来发挥活动的是现行的部分。如果没有跑出来,好像睡觉一样的藏在那里没有活动,叫做随眠,这个部分要靠胜慧才能灭掉。

  转变成习气的本质而沉淀下来,称之为随眠。它不属于心识,是一种能量、一种能力。以一种能力的形式而保留下来。因此,随眠的意思,是指转变为习气,以习气的方式而存在。习气是以一种能量的方式存在,这时候就变成一个续流,这是烦恼的一个持续续流,这个才能称之为随眠。等到这个续流产生作用,发挥功效的时候,就成为烦恼了。如果,这个功效发挥力量了,这个活动能够引发烦恼,这时就称之为种子。

  至尊仁波切要引用《修次第中篇》的内容时,前已面讲过了。就是「唯久修习正奢摩他,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终不能断烦恼种子。」可是在《修次第中篇》里面谈到的,却是「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唯能暂伏烦恼现行,不能断障,以未发生智慧光明,则定不能坏随眠故。」却用随眠这个名词。总而言之,随眠,是一种习气的本质,持续而流动的。它是烦恼的一个续流,当它发挥活动时,会引发烦恼,就成为种子。从这里来看,又称为种子。

  譬如说,小麦的种子种下去,将来它会长出一棵小麦,为什么?因为它能长出小麦。如果你种的是米的种子,当然将来长出的就是米。所以把它称之为种子。就是表示这个随眠本身,它开始发挥活动、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会长出烦恼。从长出烦恼这个角度来看,就把它称之为种子。所以前面有时候讲种子,《修次第中篇》里面又讲随眠,意思是一样的。

  「故断诸随眠」,以习气的本质而随眠,跟习气不一样。这个可能要做一点点的区别,要稍微有一点点的了解,两者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烦恼本身以习气的本质而随眠。谈到随眠的部分,一定是指烦恼。烦恼是现前的部分,可是现在还没有现前,因此,它转变成为习气的本质而随眠。随眠就是沉淀不活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个部分,当然它也是烦恼,它也是转变成烦恼的一个习气的本质而随眠。但是,假设是一个习气的话,就不一定是烦恼。例如,已经把烦恼灭掉了的阿罗汉,烦恼的部分已灭掉了,但是习气还存在,所存在的这个习气,就不能够称之为随眠了。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说,烦恼本身以习气的本质而随眠,而安住在那里,这个时候,烦恼还没有断掉。烦恼还没有断掉的原因是,虽然已经修了安止,但还没有修胜观,所以烦恼没有灭掉。这个时候烦恼都还存在,只因为安止的力量之故,所以把烦恼现前的部分降伏住了。因此烦恼本身,会转变成为一个比较细分的能量,变成一个习气的本质,由这个习气的本质而保存下来,这个时候称之为随眠。因此它没有现前,它没有现前、也没有活动,但是断掉了吗?没有断掉。

  如果它没有活动、没有现前,也没有断掉,那么它是怎么存下来的呢?它变成了习气,变成一个习气的本质而随眠,而存放在那里,这时候它是烦恼,因为它是一个烦恼的习气留存下来的。如果谈到习气,就不一定是烦恼了,譬如说,阿罗汉已经把烦恼断掉了,烦恼已没有了。前面讲的是一个修安止的人,他的烦恼并不是断掉,烦恼还在的,但是烦恼本身会转变成为一个习气的本质而保存下来,成为一个随眠。

  就算一个阿罗汉,把烦恼灭掉了,可是烦恼的习气还存在,这时候,所留存下来的这个烦恼习气,不能称之为随眠。那表示,讲烦恼的习气时,它的范围比较大一点,讲烦恼的随眠,范围比较小一点。就算一个阿罗汉,他的烦恼灭掉之后,还有习气存在,这时候不能说随眠。

  随眠一定是属于烦恼的习气部分。谈到烦恼习气,它不一定是随眠的部分,譬如阿罗汉,烦恼虽没有了,还剩下烦恼的习气,这个习气不能说是随眠。只要谈到随眠,一定是属于烦恼的习气的部分,两者大小范围可能不太一样。

  这里谈到的随眠跟种子,也是这样子的一个道理的。谈烦恼的时候,烦恼的种子范围比较小一点点;谈到习气,它的范围就比较大一点。已经灭掉烦恼的阿罗汉本身还有习气,但他的习气不能说是烦恼的种子。可是…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